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锦绣权色之嫡女为尊-第2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啊!”廖氏大叫,昏了过去。

又是掐人中,又是灌汤药,总算将廖氏给弄醒了。廖氏一醒来,就嚎啕大哭,“我的儿,娘对不起你,都是娘害了你。娘不该答应你去从军的。明怀没了,我也不活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啊。”

萧明瑜嘴角抽抽,“四伯母,明怀他们不一定会上战场,即便真的上了战场,我已经写信托人照顾,务必让明怀平安回来。”

廖氏立马止住了哭声,巴巴的望着萧明瑜,“明瑜,你没骗四伯母吧。你在军中也有认识的人?”

萧明瑜点头,“是认识那么几个,不过也不是我认识,是韩家那边的关系。总之我已经拜托了人,等明怀一到中州,会有人照顾他的。四伯母放心吧,明怀是个有福气的人,绝对会平安归来。说不定到时候还能争军功。”

“我不求他能立功,只求他能平安归来。明瑜,太谢谢你了,真的太谢谢你。四伯母没什么好东西,这个镯子是我常年带在身边的,就收下。你若是不收下,伯母就当你看不上伯母的这个镯子。”

萧明瑜一脸苦笑,真是无奈。“四伯母,你真的没必要如此。我同明怀是兄妹,我们是一家人,我帮忙本是应该的,又怎么能收伯母的礼物。再说我只是托人带个口信,别的什么都没做。伯母真想要送我礼物的话,不如等明怀回来后,伯母请我吃饭。”

“是啊,这镯子是四嫂贴身的物事,明瑜怎么能收下。”韩氏将镯子套在廖氏的手上,“四嫂还是别为难明瑜了,她一个小姑娘,受不起四嫂这样的重谢。再说了只是一句口信的事情,何至于就到了如此地步。”

萧明瑜连连点头。

廖氏笑了笑,“那好,等将来明怀平安回来,我请你们吃酒席。届时你们一定要来。”

“四伯母邀请,不敢不来。”

廖氏擦掉眼泪,这才留心打量屋里的摆设,见屋里摆设得很简朴,倒是有些意外。“明瑜,听说你在做生意。要是有什么好的,能不能也算伯母一份。伯母出钱,不参与经营,就想找个稳妥的生意分红。好为你明珮姐姐置办一份像样的嫁妆,也是为明怀置办一份家业。”

萧明瑜笑道,“这个我要想想,暂时不能答应四伯母。”

“这是当然,只要你有这个心就行。哎,我们四房一家子总是住在大房那边也不合适。最近这段时间我就想着置办宅子。看了许多地方,要么价格不合适,要么就是价格合适但是地方不好,面积不够用。你们说在京城生活怎么就这么难。这地方什么物件都比中州要贵。以前人家说京城居,大不易,我还不明白。如今让我自己体会一番,我才算明白了这个道理。”

廖氏四下看了看,“你们这宅子就很好,地段好,屋舍也宽敞,住一家子人够用了。我本就想找你们这样的,可是地段好的宅子,没有大几千两根本就拿不下来。寻了中人全京城的找宅子,也没找到合适的。实在不行,就先买一个将近着住着,总归我是不想在大房住下去了。那日子过的实在是太过憋闷。”

韩氏劝解道,“置办宅子的事情,可别马虎,还是仔细看看,看好了再下手。贸然出手,最后后悔的还是自己。至于住在大房那边,的确是不方便,不过已经住了这么久,也不在乎多住几个月。四嫂切勿操之过急。”

廖氏叹气,“五弟妹说的,我何尝不知道。你们有好长一段时间没上门,如今也不清楚大房那边的事情吧。真是乌烟瘴气,我都看不下去了。都说大老爷为官精明,做事也处处妥帖,可是你们说他怎么就为了一个姨娘犯糊涂了。难道明珲为了一个宋子秋犯糊涂还是遗传的不成。”

萧明瑜大感兴趣,“伯母可否将事情仔细说说。”

廖氏笑道,“说给你们听也无妨。去年老爷子的丧事,超支了一万多两,大老爷只肯出一万两,剩下的亏空让大嫂填补。他明知道那些采买的人并非是大嫂的人,可还是将这笔账算在了大嫂头上,让大嫂背了一个黑锅,还出了血。大嫂怎么可能忍下这口气。今年明桢拜在一位大儒门下,大嫂也将府里的事情收拾的差不多了。所以就打算对那几位姨娘动手。谁会想到,大老爷这会跳出来,为个女人同大嫂闹了好几场,闹的乌烟瘴气的。要不是明桢在其中劝解说和,这两人怕是要彻底撕破脸。”

韩氏大惊,“大老爷怎么会如此糊涂。大嫂这人所为掐尖要强,但是做事并不是没分寸的人。她对姨娘们动手,无非是想要敲打一番,让那些人守着本分,这本事做主母的指责,大老爷怎么能出面干涉。如此一来,岂不是驳了大嫂的面子。将来大嫂还如何管家服众,这根本就是要闹的内宅不宁。”

“还是五弟妹看的明白。嫡庶之别,上下尊卑,守着这些规矩,才能让一个家和睦安宁。这个道理连个婆子都明白,大老爷竟然会看不明白。我看他是鬼迷了心窍。”廖氏狠狠的唾弃了萧茂林,“我们四房住在大房家里,整日里看着他们一家子鸡飞狗跳的,你说我们能过的舒心吗。前些日子,萧明琦为母出头,将几个庶子庶女都收拾了一顿,还将几个姨娘的院子都砸了。为了这事,大老爷又发了好大脾气。将萧明琦禁足,又对大嫂大吼大叫,差点要夺了大嫂的管家权利。若非明桢回来的及时,将人给劝住了,我看大老爷真的能做出宠妾灭妻的事情。”

廖氏一边唏嘘一边幸灾乐祸,“大房再这么闹下去,我看以后肯定好不了。五弟妹,等明年除服,大老爷要是找上门来,让你走韩家的关系帮他起复,届时五弟妹可要慎重。可别好心办坏事,最后连累到五弟妹连累到韩家。”

韩氏点头,“此事我自会斟酌。且看着吧。大房不能总这么下去,凡事都要有个章程。只可惜,老爷子不在了,如今没人能管得了大老爷。只盼着他能自己想明白,姨娘就是姨娘,无论如何也不能骑到主母的头上来。不过我看明桢是个明事理的人,也肯用功读书。明桢要是有了出息,将来大房也就不愁了。不过明年的春闱,明桢注定要错过。明年过后,又要再等三年。既然大老爷对大嫂管家颇多微词,大嫂干脆给明桢说房媳妇。等儿媳妇进了门,将管家的事情交给儿媳妇来做,届时大老爷也没理由干涉儿媳妇管家。”

廖氏拍着大腿,大笑,“五弟妹这主意好。既然明桢要错过明年的春闱,不如等除服后,就给明桢说一房媳妇。大老爷再不甘心,总不能冲到儿媳妇的房里闹事。再说了,大房是族长又是家主,要是大房日子不好过,对我们四房还有五房也没什么好处。等将来打完仗,岂不是要被东府死死的压一头。大房日子好过了,他们才会分出精力来照顾族人,振兴家业。好歹我们西府才是萧家的根基,总不能西府还不如东府的日子好过。”

韩氏没吭声,东府西府什么的,自从分宗之后,这些都成了无关紧要的。不过大房是嫡出长子一脉,的确该挑起家族重担。萧茂林这么闹下去,着实不像话,是给想办法钳制萧茂林才行。

第163章 算计你

5

四月,韩湘成亲。韩氏派人送礼,因为有孝在身,没出席。

六月,中州一带干旱,粮食绝收。中州当地民众有闹事者,被王府镇压。秦王府开仓放粮,范家不得不全力支持,其余粮商,无论大小,都在被王府征收粮食之列。加之朝廷以宁王周乾为首,带领商家封堵狙击中州的商户,中州商户同世家大族的日子越发艰难。悲观怨愤在民众间蔓延。

七月,继萧家之后,宋家成为第二个被王府开刀的世家。原因隐晦,传闻宋家同朝廷有勾连,还为朝廷传输情报,并且庇护朝廷探子。王府下令缉拿宋家上下人等。宋家逃难,走萧家曾经走过的路。只是宋家没有一个萧明瑜,没有韩家这么牛逼的亲戚,无法说服王府放宋家离去。宋家老爷子同老太太主动站出来,承担一切,只求保全宋家子孙后代,拖延时间,能够让一家子逃出中州。

周乾得知消息,派人去接应。却不想有人捷足先登,竟然先一步将宋家人带走。此人身份不明,据说近几年一直在中州活跃。周乾派人去打听消息,得知情报无数,神秘人的身份也渐渐被揭开,竟然是太子门人蔡午。此人同梅如悔是同窗,二人关系匪浅。蔡午能够在中州立足,并且能够暗中将宋家带出中州,其中肯定少不了梅如悔的帮助。

周乾顺手就将这个消息送给了秦王府。即便秦王不愿意闲心这一切是真的,但是在事实面前,一切言语都显得极为苍白无力。秦王下令抓拿梅如悔,梅如悔趁机出卖秦王府军机,带领家人逃离中州。

王府一边要扑灭梅如悔点的火,一边也没有放松对梅如悔的抓捕。世子周启接了这份工作,对梅如悔的追捕工作是不死不休。梅如悔在太子门人蔡午的帮助下,顺利逃脱,但是梅如悔的家人却没有这么幸运。梅如悔的父母小妾儿女统统被抓。因为梅如悔逃脱,秦王震怒。二话不说,下令诛梅如悔九族。就连梅如悔的姑母,嫁到江家的梅姨娘,江姨娘的亲娘也没能逃过铡刀一砍,果然丢了脑袋。江家做为梅家半个姻亲,也没好果子吃。

秦王府对梅氏一族大开杀戒,消息传来,梅如悔吐血三升,对天发誓不报此仇妄为人子。梅如悔干脆就留在了金州,想办法报复回去。梅如悔时常接触王府的机密消息,有梅如悔在,朝廷军队倒是得了大便宜,苦的就是王府的军队。

虽然梅如悔立了大功,但是背叛之人,在军队里永远是被人唾弃的。加上宋家之事,梅如悔也在其中推波助澜。在金州打仗的宋子敬接到家人后得知这一消息,对梅如悔自然不会有任何好脸色。逮着机会就要给梅如悔下个绊子,总归不会让此人好过。

梅如悔一心报仇,对报仇之外的事情丝毫不关心。就算是宋子敬将刀架到他的脖子上,他也眉头不眨一下。宋子敬虽然厌恶梅如悔此人,却也不得不承认梅如悔是个汉子。只是这个人太过奸诈,不可为友,得时时防备着。

没能让梅如悔死在王府的刀下,宁王周乾大声叹息。还特意给世子周启去信一封,讥讽世子周启无能。世子周启无法反驳,只能暗自咽下这口气,以待日后再报。

宋家出逃,宋老爷子同宋老太太身死,中州城人人自危,世家大族人心惶惶。加上物价飞涨,金银铜钱在大家还没注意到的时候就开始大量外流,大家的日子越发的难过。更难过的是,这两年老天爷不开眼,不是水灾就是旱灾,粮食欠收。本来中州出产的粮食就不够本地人吃,加上军队打仗,朝廷封锁了商路,靠着以前的存粮支撑,日子又怎么可能好过。虽然大家都对望府表示忠心,表示一定会跟着王府打到京城去,但是那只是口上的表达,各自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只有自个知道。只是这种有出无进的日子,让每一个人都有深深的危机感。担心要是有一天存储的粮食吃完了要怎么办,担心有一天王府来征收粮食,将大家的口粮都征收走,又该怎么办。

是继续过着这样的日子,还是冒着被王府诛九族的危险逃离中州,就如宋家一样。只是大家都是家大业大,逃要怎么逃。逃出去以后,那日子就真的比现在更好过吗。虽然中州同朝廷都封锁了商路,但是外面的消息还是断断续续的传了进来。人们都在关注萧家,关注宋家。

萧家两位老人不在了,嫡长孙也被一个女人给拐走了,萧茂杨也死了,萧家还分了家,一日不如一日。宋家也没比萧家好到哪里去,从中州逃出去,虽然有宋子敬接应,但是也是今不如昔,元气大伤。想要恢复往日的荣光,不知道要努力多少年才行。

萧家和宋家都是活生生的例子,两家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只为了活着逃离中州。可是等真的逃离了,那日子未必就是他们想要的。萧家同宋家的逃离,其中有几成是主动,又有几成是被动。这里面充满了各种变数。这也是让中州世家们犹豫的地方。

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壮士断腕的决心,也不是每一个家族在危机关头,都能众志成城,拧成一股绳,劲头往一处使。所以中州的局势看似蠢蠢欲动,其实还没到爆发的边缘。只要王府能够撑过去,能够撑到朝廷失去耐心的程度,秦王府就赢了。届时秦王府大可以以停战作为条件同朝廷谈判,不愁朝廷不妥协。等到那时候,条件还不是随便秦王府开。

也就是说,秦王府从一开始就没想过要取皇帝而代之,因为他们有自知之明。他们要的就是保持现状,朝廷不准裁兵,绝对不能断了秦王府的根本。不过想要达成这个目的,秦王府任重而道远。景福帝可不是一个会被人随便左右的皇帝,既然下定了决心要收拾秦王府,做给天下人看,就一定会打到满意的结果出来。在此之前,任何手段都是妄想。

宁王周乾翻看着来自中州的消息,没有预估到太子门人蔡午的举动,这是他的失职。好好的形势,竟然让太子捷足先登,实在是气煞人也。以中州目前的情况,看来还需要再给中州城加一把火才行。

于是数天之后,金州贴出了一则告示,而且这则告示以最快的速度传遍了中州地界。告示的核心内容就是,凡事举家逃离中州的老百姓,朝廷负责安置,给粮给户籍,并且粮食以平价卖给老百姓。

平价购买粮食,这在粮价已经上涨了十倍二十倍的中州,几乎是一个让人无法拒绝的诱惑。想想看,本来在中州只给买一斤粮食的银钱,只要到了金州,就可以购买十斤二十斤,而且朝廷还出钱帮忙安置,还给种粮,这样的诱惑有几个人能够拒绝。

秦王府在大肆的阻止流言的渗透,阻止朝廷的阴谋得逞。但是架不住这诱惑太大,十传百,百传千,这则告示的内容很快传遍了中州各个地方。即便王府防范再严密,也无法阻挡老百姓逃离中州的决心。他们或者三五一群,或者走山路,或者走水路,用游击战的方式同王府的军队周旋,只求能够走出中州这片大山。

王府加强管理,实行连坐制度。只要一个村有一户人家逃离,全村的人都要被治罪。谁想到,这个规定一出来,效果适得其反。一个村有一户人家逃了,其他人家一看,不逃跑就要被抓起来,干脆卷起铺盖跟着一起逃。于是就出现了整村整村的出逃现象。这些人熟悉山路,他们翻山越岭,躲避着王府军队的缉拿。他们意志力坚强,即便路途上有无数人死去,也没能够阻挡他们逃离的脚步。

本来因为梅如悔的背叛,秦王府就焦头烂额,战场的局面有些不容乐观。结果周乾又来这么一出,顿时内部也出现问题。内部不稳,这仗还怎么打。要弄清楚,秦王府军队士兵,多半是从本地招募。士兵都是有家有口。他们在外面打仗,家人在逃难,这像话吗。要是不控制这种情况,军队绝对会哗变。

于是秦王府也当机立断的采取了措施,那就是降低粮价。范家首当其冲,谁让范家是中州这地方最大的粮商,在大家都弄不到粮食的情况下,范家还能弄来一点粮食,这种本事可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秦王府强制要求范家降低粮价。

当然话不能直接这么说。王爷将范家家主请到王府,摆上酒席,开始诉苦。难啊,这日子难过啊。外面在打仗,每天人吃马嚼的,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内部,因为天灾,加上朝廷封堵商路,粮食进不来,让老百姓都没活路了。要是粮食再不降价,老百姓可就要反了。王府没好日子过,你范家就能有好日子过吗。别忘了,王府同范家可是一条绳子上的蚂蚱。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