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时间足够你爱-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正是这些人,他们活过了霍乱和瘟疫,活过了宗教的残酷迫害,活过了战争。他们走在崎岖坎坷的路上,学着如何能从残忍和野蛮走向高尚和完善 
他们在前进,军人,市民,农民,流浪汉,所有人都抱着希望,带着仇恨,怀着喜悦,眼睛盯着未来;他们在前进,身后留下一条血与汗的行迹。 
‘他们一步步往前走,天涯一步步向后退。 
每天傍晚,天涯落下同一个太阳;明天,一百年后,二十个世纪后,他们依然在前进。 
天涯还是在他们面前后退,一天复一天,永远,永远,几世纪几世纪的踩踏着的黑色原野,就像几世纪几世纪以来他们踩踏过的一样。 
望着他们,我的双眼禁不住涌出泪水。’ 


35 


故事讲完了。 
此刻已是完全的黑夜,夜空澄清,不见月亮,只是漫天星斗。 
爱德华·赫利教授站在窗前,仰望星空。 
“总是这些星星。”他说。 
“不,教授,”朱丽说,“那些星星并非像我们过去以为的那样不朽,也并非就在我们认为的那个位置。如果星星是声音,那声音便是几百万年以前发生的某个事情的回响。” 
“是的,你说的对。” 
“……我没想到这些回忆会带给你这么多痛苦。” 
“没关系,我习惯了。当年瑞诺死时,我以为那份刻骨之痛永远也不会消逝,这个世界上将再也不会有生命和光明了。但你看,我活着,等待死亡来临。我所致爱的人化成了尘土,从而才有了一个个坟墓,总有一天,我会和他们躺在一起。” 

朱丽回到家后,一个星期都恍恍惚惚的,赫利的故事给她的印象太深了。 
一天晚上,大学的史宾斯女士突然打电话找她。 
“赫利教授失踪了。” 
朱丽立刻赶到教授家,警察已经侦查完毕,史宾斯女士也在。 
原来赫利教授很久没有和校方联系,电话也没人接,校方起了疑心,报告了警方,才发现教授已经失踪好几天了。 
“警方怀疑教授是因为精神病自杀了,曾有人说在河边见过他。但最后一个跟他有交往的人是你,他有什么与以往不同的地方吗?” 
“我不知道。”她能说些什么呢。 
朱丽很伤心,因为那样一个秘密消失了,但她又觉得教授不会死。 
“我可以进去看看吗?”她请求。 
因为警方的工作已经结束,朱丽的请求得到了批准。 
她走上二楼的图书室,看着她曾在这里和他谈话的地方。 
书架,古书,钢笔,纸,一切都像她离开时一样。还有桌上的硬皮笔记本,墨水,画框。 
画框? 
朱丽盯着那个没有画的画框。 
这不是嵌着爱德华·赫利带着戒指的肖像画的画框吗?但画在哪儿? 
朱丽立刻想到报警,但突然,她明白了,她笑了起来。 
这幅对于赫利而言非常珍贵的画被他带走了。 
他没有死,没有像警察以为的自杀。他只是走了,离开了。 
朱丽拿起空空的画框,走到门口。 
“史宾斯女士,赫利先生被确定自杀的话,他的财产就会由校方保管吧?” 
“是的。” 
“那我可以收藏这个画框吗?我毕竟做过他的学生,想留个纪念。” 
史宾斯女士瞥了一眼。 
“没关系,这又不值什么。” 
“谢谢。” 
朱丽将画框紧紧抓在手里,迎着夜间的晚风,向河边走去。河水轻荡,倒映着灯光。 
她倚着栏杆,心情难以平静。 
我在等什么?等他的归来么。爱德华·赫利走了,也许是有人开始怀疑他,也许是他觉得告诉我的太多了。 
可我如何等得他的归来? 
许多年后,我也会死。 
也许有一天科学可以为他的存在做出解释。我们是物质的生命,有生有死,这是生理学和物理学的铁定法则;爱德华·赫利也总有一天会死的。他在变老,没错,虽然非常缓慢,但他确确实实在变老。因此,即使是他,也会死。 
这么说,人必得听命于一只丈量时光之旅的时钟;它走走停停,时快时慢,从开始转动的那一刻起,便不断地制造出绝望,也制造出爱来。 
普天之下并无新事。每个人都在重复着古往今来纠缠不休的苦难,因为这苦难中还伴随着欢乐,它才更显深重悲壮;人类不断地重复自己的历史,重复着所有的欢笑和眼泪、爱和恨,可为什么每一次重演,都犹如一支辛酸的歌谣。 
也许这就是我们,是人类。我们总是在不涨不落的之间之河里摸到相似的鱼。但一切信仰,一切灵感,一切天才的光华,都注定要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崩溃。我们必须相信这一点。唯有相信它,才能在绝望面前不屈不挠。 
朱丽久久望着远方,望着空寂的黑暗。 


—全文完— 


后记: 

《时间足够你爱》终于写完了最后一个句号。 
其间很多次想到要放弃,因为这并不是一个能像《黑太阳》一般让我激情澎湃的题材,但是如果我停下,很可能它将落得一个有始无终的下场。所以写是写完了,却留下了很多自己不满意的地方。 
首先是一个大BUG。 
我在引子里提到,爱德华有一幅带着结婚戒指的肖像画,绘者是康斯太布尔。但在第四个故事里,赫利结婚的时间在1919年,而实际上,康斯太布尔是1837年逝世的! 
没有认真查找资料就是这种后果。请各位在看的时候自行将画家过滤成其他可能的人,比如,约翰·萨金特。 
其次,受到其他作品的影响太大。 
理查三世的故事受《时间的女儿》的影响;德吕亚的故事受《异端的权利》的影响;亨利三世的故事受《玛戈王后》的影响;瑞诺的故事受《人都是要死的》的影响。 
这些都是我喜欢的书,有些是近期在看,有些是很久以前看过,但却摆脱不了、或懒于摆脱它们的影响。 
纵观整个故事,更可以说是受到了《浮士德》,《不会死的人》,《人都是要死的》和海因莱因同名小说的影响。 
我比不上这些人,只能在耽美的圈子里发发光。 

在进行了自我批评之后,再说一些别的,对在原文里没地方写的东西作个补充。 
一。亨利三世的父亲,即亨利二世,死于一次马上比武,对手的长矛刺穿了头盔,扎进了脑袋。这恰好与诺查丹玛斯的预言吻合。 
而他对瓦卢瓦王室的预言都很准确,比如大屠杀,比如亨利三世的死。 
二。在原文里,刺杀亨利三世的是多明我会修士克莱芒,而实际上,幕后指使却是以暗杀和颠覆著称的耶稣会。 
在1589年刺杀亨利三世后,耶稣会又想刺杀亨利四世,却未能成功,不久后亨利四世便改宗天主教。(虽然他最后还是死于刺杀。) 
1605年,耶稣会暗杀英国新教国王詹姆士一世未遂。 
有趣的是,詹姆士一世和亨利三世一样,都是欧洲历史上有名的同性恋国王,而且,詹姆士一世在年轻时期的第一个男性恋人莱诺克斯公爵正是来自亨利三世的宫廷。(这个叫埃斯米·斯图亚特的公爵还是詹姆士一世的远亲。) 
历史有时充满了奇怪的巧合。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