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的总管家周恩来-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现代化是在历史上产生,也是在历史上发展的概念。人们的认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因而很难有一个固定不变的现代化的定义。同样,我们不能苛求周恩来对四个现代化下一个完整的准确的适合于任何历史阶段的定义。但是,周恩来在具体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不仅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而且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对什么是四个现代化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索,得出了一系列十分重要的认识成果。
  第一,中国的四个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康庄大道,是逐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保证。周恩来说:“经过清末、北洋军阀政府、蒋介石反动统治和社会主义四个时期,比较一下四个时期的情况,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周恩来选集》下卷,第414页。另一方面,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所以能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就是因为社会主义能够提供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因此,在社会主义时代,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加需要充分地提高生产技术,更加需要充分地发展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同上书,第159页。1963年1月28日,周恩来说:“现在世界上各方面的事业都在飞跃发展,我们要迎头赶上,就要着重研究现代的问题,就要厚今。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今天,与十八世纪末叶、十九世纪的时代不同,世界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就比战前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发展,就要努力实现四个现代化,要一代胜于一代,做出比前人更大的贡献。”《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第447页。
  第二,中国的四个现代化是全国的全方位的现代化。我们不能设想,只有汉族地区现代化,让少数民族地区长期落后下去。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是要所有的兄弟民族地区、区域自治的地区都现代化。全中国的现代化一定要全面地发展起来,一定要各民族共同繁荣富强。另一方面,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国家,不能单靠汉族,我们50多个民族必须大家合作,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共同发展。汉族人口多,经济、文化比较发展,但是可开垦的土地已经不多,地下资源也不如兄弟民族地区丰富。兄弟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是祖国现代化的有力后盾。但是,兄弟民族地区的资源还没有开发,劳动力少,技术不够,没有各民族特别是汉族的帮助,也不可能单独发展。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第三,中国的四个现代化是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四个方面全面的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要同时并进,相互促进”。《周恩来经济文选》第504页。就工业和农业而言,周恩来指出,一个是基础,一个是主导,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四个现代化。参见刘武生:《论周恩来的“四个现代化”思想》。就国防现代化而言,一方面国防是保障;另一方面国防现代化是以其他三个现代化作基础的。1960年2月23日,周恩来说,四个现代化,工业、农业、科学、国防四个现代化,实际上是三个现代化,没有前三个也就没有国防现代化。为了引起注意,把国防突出出来。就科学技术现代化而言,一方面科技是关键,另一方面科技也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发展。“必须在好的农业基础上、好的工业水平上,尖端技术才能突破,不然是不可能的。当然,也可能单独搞一项,那是不能持久的。我们可以在尖端技术这方面努力,但必须是平衡的,当然不是绝对平衡,是相对的。农业要发展,工业水平要提高,然后突破尖端技术,这三者是相互有关系的”。《周恩来经济文选》第426页。
  除以上三个方面以外,更重要的是周恩来对构成四个现代化内容的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分别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十分重要的见解。
  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周恩来认为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化肥化、良种化等等。1960年10月17日,周恩来针对“大跃进”的教训指出,我们的农业还没过关,三个化:机械化、化肥化、水利化还没有实现。1961年3月20日,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从各方面支援农业,有步骤地实现农业的机械化、水利化、化肥化、电气化。1963年8月9日,他同来华访问的索马里总理舍马克谈话时说:为了发展农业,我们现在提出要实行“四化”:(1)机械化,包括耕种、收获、排灌、运输和加工。美国差不多在近40年才在这方面实现了机械化。所以这需要的时间很长;(2)化肥化,现在我们主要靠人畜粪肥、绿肥和河泥,但这些都不够;(3)水利化,我们有1.3亿公顷耕地,其中只有一半是有灌溉的,另一半是靠天收;(4)电气化,水利化、机械化都必须靠电力。现在我们农村许多地方都还没有电力。为了使农业现代化,我们必须实行这“四化”。对于良种化,周恩来早在1957年11月28日接见日本社会党亲善使节团时就赞扬日本70%的农田使用了改良品种,这方面中国要向日本学习。1966年初,周恩来担任北方农业小组组长抓北方农业时强调“土、种是根本”,“种子要经过试验也需要时间,试验了还要年年选种,良种时间长了也会退化”。《周恩来经济文选》第596、 597页。实现农业现代化决定性的因素是要掌握和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1963年2月26日,周恩来指出,要做到农业现代化就要解决化肥、种子、农药、机械、水利、土壤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和科学技术有关。




什么是四个现代化(2)



  什么是工业现代化?周恩来的观点是:“没有现代化的技术,就没有现代化的工业。”工业现代化主要的是工业技术现代化,基本内容是工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电气化和化学化,用世界最新的技术把工业的各方面装备起来。1961年3月20日,周恩来说:现在美国全部职工人数7000万,苏联5000万,而我们也是5000万,可是工业水平相差十分悬殊。所以,无论从国内情况看,还是与国际情况比较,我们的职工数量都是太大了。现在这样低的钢、铁、煤的生产水平,根本不需要这样多的职工人数。他主张从压缩劳动力中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工业生产水平。其办法是从“小土群”转向“小洋群”,变人海战术为运用技术提高机械化水平。他指出,“小土群”所消耗的劳动力和机械化比较,差不多是二比一。我们调查了生铁、炼钢、采煤、有色金属、木材、基本建设、机械工业、短途运输等八个行业,小土群需要劳动力1300万人,而机械化只需要600万人。因此,我们应该加速“小土群”的转化,迅速转上“小洋群”。周恩来:1961年3月20日,在广州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小洋群”还不是工业现代化,但与“小土群”相比,显然会极大地缩短与工业现代化的距离。要实现工业现代化就要掌握和运用原子、电子、喷气等最新的技术。“现在是六十年代的工业水平了,是原子、电子、喷气这样的水平了。这样的工业水平,品种也多了,质量也高了,规格也严了,技术也复杂了。”《周恩来经济文选》第425页。管理现代化是工业现代化的内容之一。周恩来在50年代就不断强调推进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和协作。60年代在讨论试办托拉斯问题时,周恩来提出要否定大而全、小而全的方向,成立托拉斯,“要注意搞好同外部的协作关系,同地方的协作关系,包括原材料、产品、零配件等生产供应方面的协作,不能什么都自己搞”。他批评工业管理中存在的重数量不重质量,重视多用些人不重视采用先进技术的错误;主张“托拉斯要按照经济的办法来办,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来管理”。同上书,第547—551页。
  什么是国防现代化?周恩来说:“尖端的国防,即原子、电子、导弹、航空要更快地搞起来,从而建立起现代化的国防工业和现代化的国防力量。”同上书,第405页。国防现代化主要的是掌握和运用尖端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国防工业和国防力量的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的核心是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的革命军队。这支军队“对现代化装备不仅要懂得运用,还要懂得它的性能、原理”。《周恩来选集》下卷,第278页。在现代化装备方面,除了尖端还有常规。1962年6月8日,周恩来指出:“现在的常规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常规了,尖端主要是指原子、电子、导弹、超音速飞机等,其他都是常规,是现代技术水平上的常规。”《周恩来经济文选》第495页。
  什么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周恩来在探讨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时都自然而然地联系到科学技术现代化。他关于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的观点,是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的理性升华得出的重要结论。科学技术现代化主要是指把世界科学最先进的成就介绍到中国各个部门中来,用世界最新的技术把中国各个方面装备起来,使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当时,周恩来所指的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具体标志是掌握和运用原子、电子、超音速等现代的科学技术。1962年6月8日,周恩来说:“现在既不是三十年代,也不是四十年代,接近七十年代了,是原子、电子时代,技术水平提高很快,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是没有的。原子、电子时代,改变了很多东西,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只能是逐步实现,逐步提高,不可能一步攀登高峰,要有个正确的认识。”《周恩来经济文选》第493页。这里他不仅指出了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具体标志,而且提出了“逐步实现,逐步提高”的方法。
  有的研究者将周恩来四个现代化思想的基本观点概括为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国防是保障、科技是关键,并以此为框架进行论述。作为一种视角,这种研究有其可取之处。即从农业、工业、国防、科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出发,回答为什么要以四个现代化作为战略目标及四个方面现代化的相互联系。无疑,研究周恩来四个现代化思想需要联系这些问题。但是,这种概括及其研究存在着历史与逻辑上的缺陷。历史地看,周恩来第一次提出“四个现代化”概念是在1954年9月,而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四个现代化”是在1959年底至1960年初才形成的。但是,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的思想,周恩来在1949年12月《当前财经形势和新中国经济的几种关系》中已经形成;至于国防与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周恩来在立国之初的著述中也已多有论列。从逻辑上看,周恩来四个现代化思想有其确定的内涵与外延。首先,要回答什么是四个现代化,这显然不是“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国防是保障、科技是关键”所能判断的。其次,要回答为什么要以四个现代化作为战略目标,这里“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国防是保障、科技是关键”是重要原因之一,但还不是全部原因。最后,要回答怎样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这也不是农业、工业、国防、科技的功能框架所能回答的。




怎样实现四个现代化(1)



  对此,周恩来不仅论述了发展生产力方面的问题,也论述了调整和改善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还论述了领导方法方面的问题。其中,他讲得最多的是以下几点:
  第一,重视技术力量,培养和造就专门人才。
  实现四个现代化需要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需要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兄弟联盟,但是最需要的是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具有现代劳动管理技能的专门人才。早在经济恢复时期,周恩来就指出“现有的专家是不够的”,“我国的科学家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周恩来经济文选》第46页。“一五”计划建设时期,在为国家工业化而奋斗时,周恩来呼吁:“培养技术人才是我们国家建设的关键”,同上书,第142页。“我们国家最需要的是建设人才。”同上书,第160页。1959年12月24日,周恩来在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的同时,指出:加快建立强大的自然科学技术队伍和社会科学理论队伍。他说:“搞独立的经济体系和尖端技术,没有人才是不行的。要建立经济体系,掌握尖端技术,关键在于人才,一个是自然科学方面的人才,一个是社会科学方面的人才。”同上书,第405页。他认为“像我们这样一个大国,不可能设想不产生广大的建设人才,问题就在于我们抓好科学、教育这一环。所以,发展科学、教育,也是现在一个中心的任务”。同上书,第407页。1962年12月24日,周恩来在冶金、水利、水产、华侨农场、手工业、共青团中央、华北山区工作等七个专业工作会议上讲话,大谈技术力量的重要性。“技术力量在建设中对技术革新、技术革命都起很大作用。这不仅因为过去我们落后,而且因为时代不同,任务也不同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十七年中,原子、电子、超音速等,其发展速度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快,比过去一个世纪还快,可以说是日新月异。要赶上去,就要做艰巨的工作。这就需要重视科学、重视实践和重视技术人才”。《周恩来经济文选》第500页。
  第二,重视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搞好各部门、各方面之间的协调发展。
  1959年6月17日,周恩来会见朝鲜郑一龙副首相总结“大跃进”经验教训时指出,工业各部门之间相互的联系很密切;农业也要各种条件,如水利、改良土壤、肥料、防治病虫害等等,所以要有综合平衡。如果比例失调,总是上不去的,不是这个上不去,就是那个上不去。他说:现代化的东西,要各方面衔接。他以煤炭生产为例,需要与器材、设备、坑木生产部门及运输部门相衔接。针对钢铁生产指标过高问题,他强调“必须使钢的前后左右能够协同前进,不要造成寅吃卯粮、毫无余地,左支右绌、前后脱节的形势”。同上书,第409页。他多次解释调整就是为了使国民经济各方面的发展取得平衡。“国家计委要搞综合平衡,各个部门、各个地方都要搞综合平衡”。同上书,第460页。即使抓尖端科技攻关,也不能忽视综合平衡,抓住一点不及其余,那是不能长久的。“我们可以在尖端技术这方面努力,但必须是平衡的,当然不是绝对平衡,是相对的。”同上书,第426页。“文革”期间,他重申尖端工程必须列入国家计划,带动其他工业发展,“要全面平衡,不能把别的项目挤掉了”。同上书,第632页。针对钢铁生产的不协调,他再次批评道:“前后左右不衔接,出了钢不能轧材,白白消耗了热能。”同上书,第640页。
  第三,正确处理自力更生同国际合作的关系,积极开展技术引进,尽量采用先进技术,争取后来居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