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碧血剑-第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周延儒揣摩到了崇祯心意,又乘机中伤,说道:“臣不敢
阻止皇上发内帑。现在安危在呼吸之间,急则治标,只好发
给他。然而决非长策,还请皇上与廷臣定一经久的方策。”崇
祯大为赞成:“此说良是。若是动不动就来请发内帑,各处边
防军都学样,这内帑岂有不干涸的?”崇祯越说越怒,又是忧

形于色,所有大臣个个吓得战战兢兢,谁也不敢说话。
袁崇焕请发内帑,其实正是他不爱惜自己、不怕开罪皇
帝、而待士兵如家人父子。本来,他只须申请发饷,至于钱
从何处来,根本不是他的责任。国库无钱,自有别的大臣会
提出请发内帑,崇祯憎恨的对象就会是那个请发内帑之人。以
袁崇焕的才智,决不会不明白其中的关键,但他爱惜兵士,得






罪皇帝也不管了。说不定朝中大臣人人不敢得罪皇帝,饷银
就始终发不下来,那么就由我开口好了。
当袁崇焕罢官家居之时,皇太极见劲敌既去,立刻肆无
忌惮,不再称汗而改称皇帝。
袁崇焕回任之后,宁远、锦州、蓟州都因欠饷而发生兵
变,当时自然不能与清兵开仗,于是与皇太极又开始了和谈,
用以拖延时间。皇太极对和谈向来极有兴趣,立即作出有利
的反应。袁崇焕提出的先决条件,是要他先除去帝号,恢复
称“汗”。皇太极居然答允,但要求明朝皇帝赐一颗印给他,
表示正式承认他“汗”的地位。这是自居为明朝藩邦,原是
对明朝极有利的。但明朝朝廷不估计形势,不研究双方力量

的对比,坚持非消灭满清不可,当即拒绝了这个要求。
皇太极一直到死,始终千方百计的在求和,不但自己不
停的写信给明朝边界上的官员,又托朝鲜居间斡旋,要蒙古
王公上书明朝提出劝告。每一个战役的基本目标,都是“以

战求和”。他清楚的认识到,满清决计不是明朝的敌手,明
朝的政治只要稍上轨道,满清就非亡国灭种不可。满族的经

济力量很是薄弱,不会纺织,主要的收入是靠抢劫。皇太极

写给崇祯的信,可说谦卑到了极点。
然而崇祯的狂妄自大比他哥哥天启更厉害得多,对满清
始终坚持“不承认政策”,不承认它有独立自主的资格,决不

与它打任何交道。
为了与满清作战,万历末年已加重了对民间的搜括,天
启时再加,到崇祯手里更大加而特加,到末年时加派辽饷九






百万两,练饷七百三十余万两,一年之中单是军费就达到二
千万两(万历初年全国岁出不过四百万两左右),国家财政和
全国经济在这压力下都已濒于崩溃。明末民变四起,主要原

因便在百姓负担不起这沉重的军费开支。
敌人提出和平建议,是不是可以接受,不能一概而论。我
以为应当根据这样的原则来加以考虑:
敌人的和议不过是一种阴谋手段,目的在整个灭亡我们?
还是敌人因经济、政治、军事、或社会的原因而确有和平诚
意?
必须假定缔结和约只是暂时休战,双方随时可以破坏和
平而重启战端。目前一直打下去对我方比较有利?还是休战
一段时期再打比较有利?
缔结和约或进行和平谈判,会削弱本国的士气民心、造
成社会混乱、损害作战努力、破坏联盟关系、影响政府声誉?
还是并无重大不良后果?
和约条款是片面对敌人有利?还是双方平等,或利害参
半,甚至对我方有利?
如果是前者,当然应当断然拒绝;若是后者,就可考虑
接受,必要时甚至还须努力争取。在当时的局势下,成立和
议显然于明朝有重大利益。不论从政略、战略、经济、人民
生活哪一方面来考虑,都应与满清议和。
拒绝和满清议和,是崇祯一生最大的愚蠢。他初即位时
清除魏忠贤逆党,处理得十分精明,于是臣下大捧他为“英
主”。他从此就飘飘然了,真的以“英主”自居,认为“英
主”决不能和叛逆的“建州卫”妥协。在明朝君臣的观念中,






“建州卫”始终是中国皇帝属下一个小官的领地,皇帝决不能
跟小官谈和。至于使得全国亿万人民活不下去,那是另一回
事,皇帝的尊严不能有丝毫损害。
他可以和察哈尔蒙古人谈和,付给金银以换取和平。因
为明朝的江山是从蒙古人手里夺来的,明朝承认蒙古是敌国。
坚持政治原则,本来不错。然而政治原则是要以正确的
策略来贯彻的。完全忽视实际情形,把国家与人民的生死存
亡置之不顾,和“英主”两字可相差十万八千里了。
袁崇焕和皇太极一番交涉,使得皇太极自动除去了帝号,
本来是外交上的重大胜利。但崇祯却认为是和“叛徒”私自
议和,有辱国体,心中极不满意,当时对袁崇焕倚赖很重,隐
忍不发,后来却终于成为杀他的主要罪状。
①《明史·钱龙锡传》:“龙锡奏辩,言:‘崇焕陛见时,
臣见其貌寝,退谓同官:此人恐不胜任。’”钱龙锡
这话也是胡说八道,怎能见人家相貌难看,便说他
不能担当大事?
②《烈皇小识》:“时天威震迅,忧形于色。大小臣工皆
战惧不能仰对,而延儒由此荷圣眷矣。”
③关于这场交涉,因皇太极称帝之后再自动除去,又
向明朝要求发印而不得,在满清方面是受到重大屈
辱,所以清方官文书中都无记载,或有记载而后来
都删去了。但清内阁档案中还留存皇太极天聪四年
颁示的一道木刊谕文,其中公开承认这件事:“逮至
朕躬,实欲罢兵戈,享太平,故屡屡差人讲说。无






奈天启、崇祯二帝渺我益甚,逼令退地,且教削去
帝(号),及禁用国宝。朕以为天与土地,何敢轻与?
其帝号国宝,一一遵依,易汗请印,委曲至此,仍
复不允。”
④《明清史料》丙编,皇太极谕诸将士:“尔诸将士临
阵,各自奋勇前往,何必争取衣物?纵得些破坏衣
物,尚不能资一年之用。尔将士如果奋勇直前,敌
人力不能支,非与我国讲和,必是败于我们。那时
穿吃自然长远,早早解盔卸甲,共享太平,岂不美
哉?”
⑤《天聪实录稿》,七年九月十四日,清太宗致朝鲜国
王信:“贵国断市,不过以我国无衣,因欲困我。我
与贵国未市之前,岂曾赤身裸体耶?即飞禽走兽,亦
自各有羽毛……满洲、蒙古固以抢掠为生,贵国固
以自守为素。”
⑥《天聪实录稿》六年六月,清太宗致崇祯皇帝信:
“满洲国汗谨奏大明国皇帝:小国起兵,原非自不知
足,希图大位,而起此念也。只因边官作践太甚,小
国恼恨,又不得上达……今欲将恼恨备悉上闻,又
恐以为小国不解旧怨,因而生疑,所以不敢详陈也。
小国下情,皇上若欲垂听,差一好人来,俾小国尽
为申奏。若谓业已讲和,何必又提恼恨,惟任皇帝
之命而已。夫小国之人,和好告成时,得些财物,打
猎放鹰,便是快乐处。谨奏。”最后这句话甚是质朴
动人。






⑦崇祯五年,宣府巡抚沈棨和清军立约互不侵犯,崇
祯便把兵部尚书熊明遇革职查办,沈棨下狱。此后
他更下旨给守边的官员,任何人不得与满清有片纸
只字的交通。
⑧《明史·食货志》:“自古有一年而括二千万以输京
师,又括京师二千万以输边乎?”
十一
崇祯对袁崇焕的猜忌,从“请发内帑事件”开始。带兵
的统帅追讨欠饷,本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债户对于债主追
讨欠款,不论债主的理由如何充足,债户自然而然的会对他
十分憎恨,如果债主威名震于天下而又握有武力,十几岁的
少年债户除了憎恨之外还会恐惧。崇祯又不敢惩罚袁崇焕和
皇太极谈和。这“不敢”两字之中,自然隐伏了“将来和你
算帐”的心理因素。
该年闰四月,加袁崇焕太子太保的头衔,那是从一品,比
兵部尚书又高了一级。到了下个月,便发生了杀毛文龙事件,
这又增加了崇祯内心对他的不满和恐惧。
毛文龙是浙江杭州人。袁崇焕杀毛文龙在崇祯二年(公
元一六二九),那是己巳年。早了一百八十年(一四四九),同
样是己巳年,我另一位同乡杭州人于谦为明朝立了安邦定国
的大功。那一年发生土木堡之变,皇帝被蒙古人掳去,于谦
击退外敌,安定了国家。于谦和袁崇焕都是兵部尚书,于做

总督,袁做督师,地位相等。两人后来都被皇帝处死,都是






明朝出名的大忠臣。
杭州人在江南虽然有“杭铁头”之称,然而那是与性格
柔和的苏州人“苏空头”相对而言,很少去当兵打仗的。戚
继光率领来平定倭寇、守御北边,后来在戚死后又去抗日援
朝的浙江兵,都是浙东义乌一带的人。
毛文龙所以投军,主要由于他有个舅舅在兵部做官。毛
文龙喜欢下围棋,常通宵下棋,爱说:“杀得北斗归南。”捧
他场的人,说他的棋友中有一个道人,从围棋中传授了他兵
法。如果真有这样的事,毛文龙的棋力一定相当低,因为他
的兵法实在并不高明。又有一个传说:他上京去投靠舅舅的
前夕,睡在于庙(于谦的庙,在杭州与岳庙并称)里祈梦,梦
到于谦写了十六个字给他:“欲效淮阴,老了一半。好个田横,
无人作伴。”这十六个字后来果然“应验”了:韩信二十七岁
为大将,毛文龙为大将时五十二岁;田横在岛上自杀时,有
五百士自刎而殉,毛文龙在岛上被杀,死的只他一人。这当
然是好事之徒事后捏造出来的。于谦见识何等超卓,又怎会
将他这个无聊同乡去和韩信、田横相比?
毛文龙到北京后,得他舅舅推荐,到辽东去投效总兵李
成梁,后来在袁应泰、王化贞两人手下,升到了大约相当于
团长的职位。他的功绩主要是造火药超额完成任务和练兵,可
见此人是一个能干的后勤人员。辽东失陷后,他带了一批部
队,在沿海各岛和辽东、朝鲜边区混来混去,打打游击。他
的根据地是在朝鲜,招纳辽东溃散下来的中国败兵和难民,势
力渐渐扩充,终于找到了一个机会,带领了九十八人,渡鸭

绿江袭击镇江城,俘虏了清军守将。这是明军打败清兵的罕






有事件,王化贞大为高兴,极力推荐,升他的官,驻在镇江
城。但不久清兵大军反攻,镇江城就失去了。毛文龙将根据
地迁到朝鲜的皮岛,自己仍在辽东朝鲜边区打游击。
皮岛在鸭绿江口,与朝鲜本土只一水之隔,水面距离只

不过相当于过一条长江而已,北岸便是朝鲜的宣川、铁山。
当时朝鲜的义州、安州、铁山一带,因为邻近中国,从辽东
逃出来的汉人难民和败兵纷纷涌到,喧宾夺主,汉人占了居
民十分之七,朝鲜人只十分之三。皮岛横约八十里,逃到岛
上的汉人为数不少。毛文龙作为根据地后,再招纳汉人,声
势渐盛。明朝特别为他设立一个军区,叫作东江镇,升毛文
龙为总兵。
那时袁崇焕刚出山海关,还未建功。明朝唯一能与清兵
打一下的,只有毛文龙一军,所以他名气相当大。当时董其
昌曾上奏说:国家只要有两个毛文龙,努尔哈赤可擒,辽地
可复。他这道奏章,当然只有书法上的价值,但由此也可见
到一般朝臣对毛文龙的观感。毛文龙不断升官,升到左都督,
挂将军印,赐尚方剑。天启皇帝提到他时称为“毛帅”,不叫
名字。
天启四年五月,毛文龙遣将沿鸭绿江、越长白山,攻入
满清东部,被守将击败,全军覆没;五年六月及六年五月,曾
两次派兵袭击满清城寨,两次都丧师败归。毛文龙打仗是不
行的,可是连年袭击满清腹地,不失为有牵制作用。那时候
明军一见清兵就望风而遁,毛文龙胆敢主动出击,应当说勇
气可嘉。
天启七年正月,清兵征朝鲜,因为毛文龙不断在后方骚






扰,于是分兵去攻他所驻守的铁山。毛文龙大败,逃上了皮
岛。
他在中朝边区打游击时,虽然屡战屡败,却也能屡败屡
战。上了皮岛之后,有了大海的阻隔,清军没有水师,安全

感大增,加之又上了年纪,很快就腐化起来。
他开始发挥后勤才能,在皮岛大做生意,征收商船通行
税,那便是海上买路钱,派人去辽东和朝鲜挖人参。一方面
向朝廷要粮要饷,又向朝鲜要粮食,理由是帮朝鲜抵抗清兵,
要收保护费。朝鲜也只得时时运粮给他。他升官发财之后,对
打仗更加没有兴趣了。当时皮岛驻军有二万八千,战马三千
余匹,皮岛之东的身弥岛驻兵千余,作为皮岛的外围,宁锦
大战之时,毛文龙手拥重兵在旁,竟不发一兵一卒去支援,也
不攻击清兵后方作牵制。袁崇焕当然极不满意,但因管他不
着,无可奈何。天启年间,毛文龙不断以大量贿赂送给魏忠
贤和其他太监、大臣,对朝中当权派的公共关系做得极好。天
启五年,御史麦之令弹劾毛文龙,认为他无用,辽东军务不
能依靠他。魏忠贤极力袒毛,说麦之令是熊廷弼的同党,将
他杀了。这样一来,所有反对魏忠贤的东林党清流派都恨上
了毛文龙。
崇祯接位后,毛文龙作风不改。朝廷觉得皮岛耗费粮饷
太多,要派人去核数查帐。毛文龙多方推托,总之是不欢迎
御用会计师驾临。
袁崇焕的新任命,理论上是有权管到皮岛东江镇的。朝
中于是有人建议皮岛的粮饷经由宁远转运,意思是交由袁崇
焕控制。甚至有人主张撤退皮岛守军,全部调去宁远。这些






主张,都遭到毛文龙的抗拒,而兵部又对毛相当支持。
袁崇焕写信给首辅钱龙锡商量,要杀毛文龙。钱回信劝
他一切慎重。袁在北京时,也曾和钱龙锡商议过杀毛的事,当
时袁对钱龙锡说,要恢复辽东,必须从整肃东江镇的军纪开
始。
袁崇焕决心要解决这件事。崇祯二年五月二十二日,袁
崇焕离宁远,去和毛文龙会谈,约定了在旅顺附近的一个小

岛上相会,这小岛叫做岛山。从宁远经渤海到旅顺,和从皮
岛经黄海到旅顺,海程大致相等,所以旅顺是一个中间地点,
也可说是中立地带。那时毛文龙对袁崇焕已心存疑忌,如邀
他到宁远相会,他是不肯来的。袁崇焕如去皮岛,却又是身
入险地。
袁崇焕除座船外,带船三十八艘,出发前先试放西洋大
炮,射程远的五六里,近的三四里。二十六日到双岛,登州
的军官带了兵船四十八艘来会。二十七日到岛山停泊,旅顺
的军官前来参见。袁崇焕带众将上山,到龙王庙去拜龙王,对
众将训话:“本朝开国,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诸君起初
在鄱阳湖、采石矶大战,后来一直打到漠北,水战固然胜,马
步战也胜,才能驱逐胡元,统一中国。现在你们的水师只能
以红船在水上自守,满清鞑子不下海,难道能赶他们入海打
水战么?所以水师必须也能陆战。”他的抱负是要将水师训练
成为海军陆战队。
六月初一,毛文龙率领将士到达岛山,与袁互相交拜。毛
文龙呈上礼帖三封和三桌筵席。在船中吃过,袁崇焕和他谈
话,说道:“辽东海外,只有我和贵镇二人,务必同心共济,






方能成功。我历险来此,旨在商议进取。军国大事,在此一
举。我有一个良方,只不知生病的人肯不肯服这一帖药。”当
晚两人直谈到二更。初二袁崇焕上岛,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6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