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制造纪实:596秘史-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能喝能睡的,没啥事。他说过几天军队要欢送你,这时候我才知道要我离开军队。我问他干什么事情,到哪里去?他不告诉我,就拄着拐杖笑着走了。第三天宋任穷去找我,说你的工作中央有考虑,现在是和平时期,让你搞工业。你去找赖传珠。我找赖传珠,赖传珠让我到三机部也就是后来的二机部报到,没有说具体是干什么。然后出去选场,到11月才回来。回来之后,宋任穷就找我,说你的工作就是要搞核武器,研究原子武器。我说没这个知识,没这个经验哪。他说,在工作当中学习,组织大家干嘛。我当时还是军人,没有办什么转业手续就来干这个了,手续到1958年秋天才办。宋任穷找我谈过后,我一想,这个担子太重了。
  李觉到任之前,吴际霖和郭英会两位副局长就已经先来了。吴际霖毕业于华西大学化学专业,曾在山西国民党部队当过军官,为前线将士讲授防化常识。后来经中共地下党介绍到了延安,在陕北公学自然科学研究室任教员并从事军工生产。1955年调到国务院三办原子能小组。吴际霖曾三次到苏联参加谈判,九局成立前任二机部计划局副局长。郭英会则给周恩来当过军事秘书,最早也曾在阎锡山那里干过。李觉说,郭英会是广东人,人很好,他是从山西阎锡山的民族革命大学出来的,然后到了军队,当了团政委,然后到总理那儿去了。那时候我们分工由他负责干部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他后来得了肝癌,已经去世了。吴际霖一开始在山东铝厂,出了个事,人家要斗他,戴手铐戴得手腕都磨破了。陈云知道了,就把他弄来当北京钢铁学院的负责人,就是在有色金属设计的地方做工作。后来把他调到二机部这个系统。那个时候不是去苏联谈判吗,总得有搞化工的,他在四川大学学过化工。后来他经过西安跑到陕北去了,又从陕北到山东军区搞炸弹。因为几次去苏联谈判他都参加了,所以就把他调到九局做副局长,我们三个这样弄在一起,后来又加上一个朱光亚,帮我们做一些方针研究。吴际霖这个人很好,事业心很强,非常直率。十年动乱的时候,抓吴际霖的反革命,我把他弄回北京,他的两个女儿来看我,带来一封信。吴际霖死后我又把信还给他的女儿留做纪念。他母亲在衣柜里上吊自杀,他夫人也精神失常,跳河自杀了。
  刘西尧说,吴际霖是我们国家制造原子弹的一个大功臣。在草原上的时候,完全是靠吴际霖来支撑维持“文革”引起的那个混乱局面的。说起来,还在“文革”之前,在四清的时候,我还把吴际霖给批了一顿。当时有人批他,我也参加了,我们那时搞四清工作团,左得要命。其实,用现在的眼光来看,那真是有些小题大做,说他家里面的家谱是什么什么,那实际上并不是个什么事。等这个运动过去了,吴际霖也从来不计较。吴际霖后来得了一身的病,我去看他,人病得不像个样子,后来死在教务部旁边的那个医院。
  1958年1月21日,吴际霖拟定了九局本年度工作纲要及第一季度工作计划。3月,苏联专家安德烈也夫、卡列尼奇、古多索夫等12人选厂组抵达中国,开始选厂筹备,并先后在四川、甘肃、青海三省选点。
  在苏联专家没有来华之前,吴际霖等带领有关专家先对四川、甘肃和宁夏等地进行了考察分析和对比。研究的初步结果倾向于在甘肃张掖地区选厂。因为那里地势开阔,交通方便,移民任务较少,而四川绵阳地区却是山区,移民任务重;宁夏某地也是属于地震区,且风沙很大。1958年5月中旬,局长李觉回西藏处理一些事务,便由吴际霖和郭英会二位副局长率领何广乾总工程师以及张冶那、屠尔勒等4位技术人员,与苏联专家组长安德烈耶夫及其土建、给排水等专家,直接到甘肃张掖地区进行选点。

  第41节:第十一章 蒙在鼓里(3)

  经实地考察,中苏双方一致认为:张掖地区可以作为一个方案。但缺点是水源不足,有一条公路与场区较近,兰新铁路又从工厂上方通过,对保密不利。另外,如将基地选在这里,就与兰州铀浓缩厂、酒泉原子能联合企业都集中在一条线上,于战备不利。
  朱少华说,我是1956年12月到二机部的。九局当时加上我总共是5个人,有李觉局长、吴际霖、郭英会,还有从公安部调来的杨冠青,当保卫处长。我们这五个人住在西苑宾馆的一个小楼上,就两个办公室,有什么事大家都一块商量。当时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跟苏联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要搞核武器。其中有四个项目,起步工作都是先要选场。1958年3月份苏联专家来了,专家有安德烈耶夫、卡列尼奇,他们在苏联都是总设计师和总工程师,下面还有搞工程建筑的八九个专家。霍广盛和我做随行翻译。到了张掖,那个地区是戈壁滩,地势很开阔,交通也方便。坐汽车跑来跑去,专家也认为可以。
  眼前的这个地方虽然不错,但专家提了一个问题,就是水源如何解决?地下水怎么样?在雨季能不能再搞一个小型水库?众人讨论了半天,说回去以后找水文、地质方面的专家商量。他们在那里还发现了一口很深的枯井,他们把所带的绳子都用尽了才够到底,而且井里面的水也不能饮用。显然,这个问题不太好办,只好再看看其他地区的情况了。
  回到兰州,甘肃省委省政府设晚宴请专家们吃饭。席间提起这一段选场遇到的困难,说这里不太理想,看来得换一个地方。在座的青海省委第一书记高峰就接住话头说,二机部的工厂那么多,都摆在一个地方也不好。你们可以考虑一下,看能不能到青海去?我们青海有一个地方,地区很开阔,叫金银滩,你有多少工厂都能放下。
  青海原先在选厂的范围之内,主要是考虑那里海拔太高,交通也没有河西走廊方便,大家就说这也好,去那里看一看。当时从兰州到西宁还没有火车,他们就坐飞机到了西宁。由于他们是以国家计委的名义来的,因此青海省计委领导和好多人员都到机场欢迎,然后坐汽车到了海晏县。天色已晚,县长让大家先住下,嘴里直道歉,因为整个县政府也没有几间房子,也没什么好东西招待,选厂组吃饭都是自己带的。
  第二天起来,大家赶到了金银滩,见那里四面环山,只有一座庙,附近是劳改农场,没有人烟,就一些羊群。中午吃饭的时候,大家就议论说,从这个地方来看,完全够用了,几个方面的场子都可以放在这里。不过,还有一个产品储存场所怎么办?县长说过了山头有一个很深的沟,要不去那里看看。专家问他,那里的岩石怎么样?光有沟不行,产品最后是一定要进洞的。县长说,都是石头山,打洞估计没问题。郭英会便带专家翻过山头,进到那个大山沟里,发现山沟确实很深,有很多松树,不像金银滩那边,一棵树都找不到,条件要好于金银滩。专家们采集岩石样品做了研究,认为这个山没有问题,可以打洞。
  剩下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要考虑这里的海拔太高,因为他们上了高原之后,不光是人有反应,连汽车都有反应。以后大批的科技干部到这里来,这样的海拔能不能承受得了?回到西宁,开了几个座谈会,技术人员都说能够适应,到这里总要有一个适应期,过一段可能就会好的。专家又问,大人从内地到高海拔区,经过一段适应可以呆住,那孩子呢?大家说,从内地到青海,孩子也能够适应,环境能够改造人嘛。朱少华说,关于交通问题,专家也基本上认可了。记得郭英会对我说,这次金银滩之行,没有白跑,是个意外收获。回到西宁后就和计委同志谈,因为计委当时是大包大揽,受大跃进的影响嘛,他们打包票说,只要你们建厂,我们就把铁路修到厂区。事后才知道,这谈何容易。专家还提出来说金银滩距大城市太远,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还说到技术人员研究出来的成果发表问题,因为苏联人很重视这方面的事情,技术人员写文章要发表啊。中方当时只好给他敷衍过去,说这些问题以后都好办,事实上以后都没有解决。返回北京之后,专家组和设计分院一起论证了很长时间,包括基建局陈一民局长他们都参加了论证 ,最后向上报告,黄克诚批准了。
  实际上,选择青海高原做原子弹的研制基地,中方有人是持反对态度的。比如水质问题、地方病问题、交通问题、高原问题,勘选小组的何广乾等中方人员就提了出来,但尽管他是建工部设计院的总设计师,苏联专家对这些意见仍都不以为然。扎吉江也同意苏联专家的看法,说我们苏联也有高原,开始有的人嫌苦,跑了。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工资要提高,生活要搞好。高原有很大的优点,细菌少,吃肉也没有问题。

  第42节:第十一章 蒙在鼓里(4)

  最终,中央决定,核武器研制基地就在青海草原秘密建设。
  1958年12月,苏联向二机部提供了核武器研制基地的初步设计资料。次年2月,基建队伍陆续进入场区施工。来自全国各部队的两千多名转业军人,以及七千多名民工和两千多名建筑工人,顶风冒雪开向了这块西部高原。
  与此同时,一部刚拍摄不久的电影也被打入了密室。这部电影叫《金银滩》,里边有一首插曲唱道:高山上跑马啊云里穿,要找凤凰到银滩。核武器研制基地在此定点建设后,这部电影就被悄悄禁映了,原因是保密。
  为了适应高原的气候条件,核武器研制基地的警卫战士大多从本地招收入伍。同样出于保密原因,军车拉着新兵兜了三天三夜的圈子,给战士以走向天涯海角的感觉。等退伍后,一些士兵才发现,自己是在离家很近的地方当了几年兵,站了几年岗。
  1958年5月,一群身穿便衣的军人悄悄来到敦煌,在古阳关之外的大漠里安营扎寨。当时,彭德怀元帅正好在西北视察,顺便在鸣沙山下接见了这支部队的大队长张志勇和政委常勇。
  见到元帅,张志善报告说,首长,我们是0673部队的。彭德怀一听便笑了:你们还对我保密啊。0673不就是原子靶场嘛。毛主席说了,要搞一点导弹、原子弹。
  此前不久,中央军委决定筹建核试验场(后称核试验基地),由工程兵负责勘察选址、设计与施工;以商丘步兵学校的一部分人员为基础,组建第一支核试验部队。这支部队先参加核试验场的勘察和建设,然后担负核试验任务。根据军委决定,商丘步兵学校被撤消,原班人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人由校长贾乾瑞带领建设原子弹仓库,另一部分人则由政委常勇和副校长张志善带领建设原子弹靶场。同年5月,以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上将为首的选场委员会,根据苏联专家提供的选场条件,研究了有关资料,先进行图上作业,认为适于建场的有甘肃敦煌以西、新疆罗布泊以北等4个地区,以敦煌以西地区较为合适。最终选定了新疆罗布泊地区。
  5月下旬,常勇到北京参加军委扩大会议。会议还没有结束,他就随陈士榘到甘肃敦煌西部地区勘察原子弹靶场场址。一同去的还有四名苏联专家。八九月份的戈壁,地表温度非常高,有时能达到五十多摄氏度。几天下来,选场人员便一个个晒成了紫色,连胶鞋底都让地表给烫得变了形。那里有一种花蚊子特别可怕,抱着团一齐向人进攻,扑上来就咬,打死都不松口。众人只好找个草帽戴上,再用纱布封在上面,就像蒙面人一样。这样一来,全身包裹得严严实实,蚊子一时倒是咬不着了,可是你不能去大便,因为一脱裤子,蚊子早就等着呢,大家只能选择一个有风的地方来避开蚊子。
  从西北回来后,常勇即给张志善打电话,要他和校长贾乾瑞到北京接受任务。张志善和后勤部副部长乔广林两个先走了一步,随后贾乾瑞也到了北京。常勇给他们简单介绍了一下选场的情况,说那个地方特别艰苦,喝不上水,陈士榘是上将,最后也只好一起喝汽车水箱里的水。
  随后,万毅召集开会,交代了第一项任务——组织一个勘探大队,张志善任大队长。张志善和常勇回去以后,拿出名册,集合人员,选了文化程度比较高的110个教员和机关参谋、干事、助理,配了两名医生和护士,带了两辆美制大卡车,要了一辆专列,买了五麻袋盐,浩浩荡荡往西而去。出发前他们做了动员,说我们如今组成的是勘测大队,主要的任务是地质勘测。并且和被选中的人员分别谈话,说这个任务是毛主席交代的特殊任务,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不准通信,不准打电报。
  专列一路向西,到了郑州往西去,到了西安还往西去,到了天水也不停下来。走了几天,到了兰州站,因为调车,专列暂时停顿下来,队伍以为可能到了。有人就问张志善:还往西去吗?张志善说,还得往西去。又有人问去那里干什么?张志善答复道,去了那里再说。专列又往西开,到第二天早晨,下了火车又上汽车,走了几个小时搓板路,到了敦煌,他们和一周前先行抵达的先遣队会合,这支二十来人的先遣队是在乔广林带领下打前站的。再往里走,呈现在这支队伍眼前的,是一片戈壁荒滩,风沙四起,有些人正在挖坑打井,也不知道这里是什么地方,要在这里干什么。
  就在这样一种懵懵懂懂当中,大家开始展开工作。许多人一开始虽然不明着议论,但背地里免不了嘀嘀咕咕。有一天收工回来,几个干部就找到张志善,说副校长你和我们都很有感情,怎么现在信不过我们了?张志善其实也知道他们的来意,可他也知道不能讲,就故意反问道,我怎么信不过你们了,没这个事。干部代表们反驳道,那你说我们到底是来干什么的?说是开荒却没有水,搞工业也不像,天天在这么荒凉的地方干,到底干什么?张志善说,你们不要胡思乱想,反正毛主席指到哪儿我们就到哪儿,叫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几个干部更加好奇了,说你不告诉我们,我们这叫打的什么仗,我们都是经过党审查合格的,为什么不能把实情告诉我们?现在大家成天嘀嘀咕咕,一天到晚蒙在鼓里,晕头转向的,这样下去怎么行呢!

  第43节:第十一章 蒙在鼓里(5)

  显然,干部们反映的问题不容忽视,张志善立即给总政发了一封电报,汇报了这边的情况,请示究竟该怎么办。很快,总政回了一份电报,同意他们在注意保密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说明和动员。8月底,在敦煌刚落成的电影院里,张志善向全体人员交了底: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建一个原子弹、氢弹试验靶场。我们一定要打破核垄断,长我们国家的志气,意义很重大,任务很光荣。大家一听,马上就蹦起来了,说原来是搞这个事情,那我们就是死了也无怨。
  白天干活,除了累,让人最难以忍受的就是蚊子。解手要选地点,找风向,速战速决。到了晚上,人就不敢在外面活动了,只能钻到蚊帐里面,说话唱歌写东西都不能出蚊帐。几个领导要听汇报了,也要坐在蚊帐里面一边汇报一边记录。照明用的是蜡烛,还要尽量节省,谁发言就用电筒照一照,因为在敦煌连蜡烛都没有,要去兰州才能买得到。所以蜡烛也得节约。张志善讲起那时的情景,说八年抗战都没那么苦。比长征呢,也就是缺了敌人在后面追。可战士干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