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赤色黎明-第7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荷兰人有一件事是明明白白的,荷兰在东南亚是紧抱英国的大腿,现在英国是世界老大,只要有英国人出面解决,荷兰是应该可以干掉中国。荷兰中央政府以及地方当局都在努力请求英国的帮助。

英国知道荷兰这个小弟需要大哥出来撑场面,这四个礼拜以来,中国仅仅是进攻了婆罗洲,没有继续进军其他荷属东印度的岛屿。只是看一眼东南亚地图之后就能明白,荷属东印度在东南亚属于腹心之地,婆罗洲从地理位置上又是荷属东印度的腹心之地。中国人哪怕只占据了婆罗洲,就等于在东南亚里面插进一把尖刀。

理论上,英国的确应该出面反对。实际上也有那么几名议员吆喝着要英国教训一下中国,大部分英国议员都认为必须让中国无条件撤出荷属东印度。但是英国人当了世界上几百年的霸主,这智商可是毫无问题。中国陈兵中英边界,其态度不言而喻。在英国人看来,中国的领导者陈克就是“独裁者”的典型,胆大无畏,残酷无比。如果英国真的在没有做好战争准备的情况下对中国发出战争威胁,陈克只怕真的敢对英国动手。

小弟被打那是一回事,老大发出威胁之后亲自被打那又是另外一回事。英国人一来想做更充足的准备,至少调集更多军舰到东南亚去,二来想拖延一下时间,不要让中国发动更多的进攻,所以英国方面向中国发出措辞还算是比较温和的建议,在建议中要求中国与荷兰进行谈判。

这个谈判的要求是中国万万没想到的,在战略计划中,中国认为的最好情况是荷兰的海军在开战之后来一场自杀式的集团进攻。没想到实际情况中荷兰与英国的应对方式比想象都要好出几倍去。荷兰与英国每拖延一天,中国就多出来一分的准备。英国与荷兰想拖,那咱们就拖着呗!

于是纯钢板铺设的机场跑道逐渐变成了速干水泥以及钢板铺设的跑道。然后,大型机场选址结束了,大型机场的精确测绘工作开始了,小型机场的跑道挖掘工作开始了,从中国运来的工程机械设备投入使用,100多套移动型小型炼油设备调试完毕,每天可以生产超过5000吨的汽油与柴油。

殖民者很难理解中国的战略,他们抢夺土地的目的是要驱使这土地上的百姓为殖民者创造利润。就如同荷兰占据香料群岛之后,驱使当地土人种植香料,通过香料买卖大赚特赚。而在中国的此次战略中,中国自己将靠自己最大程度的劳动来完成建设。这个建设的时间自然是越长越好。

英国人当然不是傻瓜,尽管不知道海上运输的到底是什么,可中国一船一船的往婆罗洲运动物资,怎么看都不是好事。中国在谈判中表现出来的种种拖延也能证明中国根本没有撤出的打算。英国人就发布了一条消息,“鉴于东南亚的局势,英国向荷兰出租了一批军舰”。

说的是出租军舰,包括舰艇上的人员同样“出租”给了荷兰,摘下英国旗挂上荷兰旗就行。

“英国人会派遣这支舰队对我们的交通线发动进攻么?”英国人动手不令人意外,倒是英国人动手到什么程度才是军委最大的疑问。

“所有潜艇都派出去!包括在日本方向上的潜艇。”陈克命道。如果谈判能再拖延一个月就好了,陈克觉得稍微有些遗憾。再拖延一个月之后,中国在婆罗洲的机场就基本完成,特别是油料运输与存储的部分大概能够完成。对海对空雷达系统也可以调试完毕,那时候婆罗洲即便谈不上固若金汤,至少也能很有层次的抵抗英国与荷兰的攻击。“同时进行下一步的计划,跨海进攻微苏拉西岛。”

莫道前路无知己85南望(五)

顾维钧最近谈判都谈烦了,谈判双方没有共同立场的话,按照江湖上的话,那叫做“话不投机半句多”。双方坐在那里口沫横飞的谈,谈来谈去就一件事,“我们之间有深刻的矛盾,非得靠打仗来解决不可!”

荷兰倒是不想与中国谈,近期荷兰也努力发动了在欧洲的舆论战,大肆鼓吹中国是“黄祸”,是威胁世界和平的罪魁祸首。只是此时的欧美与35年前的欧美完全不是一码事。苏联被欧洲美国排斥,当然不肯给参与到反华中去。德国对于任何有可能吸引英国法国注意力的政策都欢迎,只是“送死你去,赚钱我来”,德国询问荷兰想不想购买德国的武器装备。

德国人这么热情,法国当然不能放过。法国人对派遣几万人到中国来送死毫无兴趣,卖装备给荷兰倒是没有任何问题。法国表示,可以向荷兰提供任何数量的军事装备。

英国人想维持世界老大的面子,然而英国与其他欧洲国家一样,不想派军队在亚洲的陆地上与中国的数百万军队大战一场。荷兰是欧洲国家,这没错。只是荷兰人全都给卖了,卖出来的那点子钱也根本不足以支撑一场数百万军人参加的血肉横飞的战争。

至于美国,罗斯福以及美国财阀们找不到任何要为荷兰真正出头的理由。荷兰参与了日本挑头的那场反华海上同盟,在任何欧美国家看来这都是赤裸裸的军事挑衅。中国人秋后算账在这个世界上并非不可思议的事情。美国当年夺取西班牙控制的菲律宾,借口还是美国自己制造的。这件事情里面唯一意外的是几十年前的弱国中国出手,但这和美国有什么关系?花费巨大的资金和中国开战么?美国眼下需要的是大量的资金来挽救美国的经济。

这一切的关键就在于成本,中国的陆军威难以击败,海军力量也并不薄弱,空军更是亚洲第一流的空军,与中国发生战争的成本太高。各国都确定了这是一场小规模介入毫无意义,大规模介入根本看不到利益的一场战争。荷兰人在欧洲的奔走呼号显得毫无用处,情急之下荷兰跑到日本,请求日本出兵了。

没等日本军部有什么想法,北一辉就把消息给传出来了。就北一辉提供的情报,日本的态度与法国德国一模一样,日本愿意在现金支付的基础上向荷兰提供任何数量的武器装备。只要荷兰给的钱够多,卖联合舰队给荷兰也没问题。

顾维钧是个挺严肃的人,然而得到这些消息之后,他大有一种哭笑不得的感觉。在开战之前,每一个高层都感到不安。只有陈克一个人保持着行若无事的样子。等开战之后,至少在战争初期,整个局面呈现出对中国极为有利的姿态。顾维钧现在算是明白什么叫做领袖,领袖就是别人看不明白局面的时候,就清楚明白的看出了大势的发展。等领袖出手的时候,一切都已经大势已定。

当然,顾维钧更赞叹的是陈克没有丝毫的自大,在开战之前,陈克就命令过,无论如何要在1937年前彻底结束这场战争。既然陈克这样讲,顾维钧也只能相信陈克所说的话,“到1934年大萧条已经暂时结束,此时各国都在拼命恢复生产,没有力量参与到这次中国与荷兰的军事冲突中来。但是最晚到1937年,大萧条后期的危机就会爆发。那时候各国国内手段用尽,要么就爆发革命,要么就对外战争。咱们的战略空窗期就只有这么一点的时间。”

谈判就这样时断时续的进行,到了1935年9月中旬,顾维钧知道了中国已经攻克苏拉威西岛,新的针对新几内亚诸岛的进攻也已经开始。荷兰人的海军以及从英国“租借”的那些军舰始终没有参与战斗。这支海军的一直在以马六甲为中心的爪哇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巡航。看他们的姿态是想阻止中国进攻这些地区。

根据顾维钧的判断,这也是英国人的底线,绝对不能接受中国威胁到马六甲海峡的航运。这些也是陈克“比较乐观”的判断。中国夺取了现在是蛮荒之地的婆罗洲以及婆罗洲以西的诸岛屿,还不至于引发激烈的军事冲突,如果中国想夺取控制西太平洋海上要点的马六甲海峡,英国人就不会坐视不理了。

顾维钧很清楚,中国真正想要的就是这一片土地。这片土地上拥有大量的石油,据说有一种很乐观的估计,这一带的石油产量每年能超过1500万吨,与中国本土现有的1500万吨的产量加起来,中国一年能够有超过3000万吨的石油产量。

最扯淡的事情居然是英国竟然没有中断与中国的石油贸易,按照中国与英国达成的一年2000多万吨的石油贸易,还有中国与美国之间2000万吨的石油贸易,中国未来一年能将会有7000万吨的石油供应。

即便是不懂军事,顾维钧依旧感受到这里面满是一种浓浓的阴谋味道。一种怎么都说不明白的维和感让顾维钧觉得十分不自在。

前线的部队并没有考虑这么多,没有遇到海上的敌人对中国是件非常轻松的事情。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敌人,而是荷属东印度真的有无数的岛屿,这些密密麻麻的岛屿光看地图就让人头晕眼花,即便是中国只占据了北方的岛屿,想一个个去逛一圈都是很为难的事情。

想到岛屿那里,就得用船,用船就要消耗油料,库存的油料很快就呈现出极大不足。前线的指挥员们都建议集结兵力南下,一举拿下荷属东印度的核心之地,爪哇岛与苏门答腊岛。这又遇到一个悖论,想进攻就要有良好的军事基地,就需要大量水文资料。一个岛一个岛的来回跑,这又是先决条件。急根本没用。

英国驻华公使是最近比较烦恼的一位,英国国内迟迟没有给与指示。荷兰公使天天找英国公使哭诉中国的暴虐。结合了各方面的情报,英国公使得出了一个很扯淡的结论。如果中国仅仅满足于已经控制的这些岛屿,并不继续南下。英国只怕会把荷兰给卖了。

这一看地图就明白了,无论是婆罗洲还是苏拉威西,都在英国与荷兰的包围中。但是中国一旦继续南下,打下苏门答腊岛就等于控制了半个马六甲。打下爪哇岛就切断了英国与澳大利亚的联系。只要英国没有准备趟这趟浑水,准备和中国全面开战,英国也没理由阻止中国南下。

那么换一个英国承认中国在远东霸权的角度看这个问题,那就会完全不同。卖荷兰对英国利益很大。只要中国止步于眼下得到的两个大岛以及一群小岛,巴厘巴板的石油也算是一个能暂时满足中国胃口的利益。那样英国与荷兰在东南亚的联盟并没有被破坏,苏门答腊与爪哇等岛屿依旧构筑了防备中国进攻澳大利亚的防御线。

中国能退兵自然是最好,中国即便是不退兵,也不能再继续南下了。卖荷兰就成了一个相当有意义的选项。至于中国以后会如何,那就以后再说。要知道30年前,英国舰队还在中国长江里面横行霸道呢。不是英国不想打,而是英国真的没有力量打仗了。

荷兰总督当然不是傻瓜,从各处传来的消息都让他感到一种越来越被背叛的味道。英国约束着荷兰不要对在荷属东印度的中国人动手,就这一点已经证明英国人有着别的心思。驱逐中国人,没收中国的财产,这么做之后的结果自然是与中国彻底撕破脸。英国人摆明了不想和中国撕破脸。

要是荷兰人能以自己的想法决定世界的发展,他们要求自然是中国完全退出荷属东印度,然后再向荷兰赔偿一大笔钱。只是荷兰自己很清楚这不现实,任何战争打到这个地步都不会有已经取得重大胜利的一方对失败方做出这等让步的。

英国人私下表了态,荷兰当局表面依旧强硬,实施宵禁,对中国人采取表面上的高压政策。但是也仅此而已。并没有出现大规模把中国人关进集中营,或者没收中国财产的行径。在内部的讨论中,荷兰已经做了局面相当不利时候的考量。

“从英国得到的情况,英国不能接受中国进逼马六甲海峡,更不能接受中国截断英国与澳大利亚的海上通道。”荷兰特使有些愁眉苦脸的说道。

英国原本就不想直接出兵,一旦荷兰对在荷属东印度的华人痛下杀手,想居中调停的英国的立场只怕也会退后。荷兰可不是日本这样对任何条约都只想着往死里占便宜的二货国家。好歹荷兰几百年前也当过海上马车夫,与英国在海上争雄。见到英国的态度,荷兰已经知道事情不可能按照荷兰的想法走。

“如果中国满足了英国的条件,英国人的立场会站到哪里?”荷兰总督也愁眉不展的问道。名义上“租借”给荷兰的舰队现在就在马六甲附近溜达。作为以前的海上马车夫,荷兰方面很清楚英国人的想法。只要英国与中国达成协议,英国人把荷兰旗往水里一扔,这就当作什么都没发生过。英国人在乎的仅仅是马六甲而已。

“欧洲在亚洲的主导也就到此为止了么?”参加会议的一位说道。

听到这话,荷属东印度当局的脸色都变得十分难看,一半是愤怒,一半是悲愤。可事情就这么残酷,既然英国与荷兰是靠坚船利炮横行亚洲,面对更强大的坚船利炮,他们只能给跪了。

到了十月四日,英国驻华公使终于得到了国内的指示,要英国驻华公使来“调停”此事。出乎英国驻华公使意料之外,英国国内的底线是尽可能达成一个中英关于西太平洋的协议。哪怕是最终牺牲了一定的荷兰利益,也要达成一个西太平洋秩序的新约。

英国国内的指示之所以出乎英国公使意料,是公使认为这个指示来的太晚。如果英国能够更早做出这样的反应,西太平洋的局面只会比现在变得更好。中国是英国想象之外的大国,中国人口比整个英联邦的人口都要多。不把这样一个国家纳入到英国建立的体系之内,那么中国的唯一选择就是自行其是。

至于荷兰的利益,那和英国有什么关系。英国可是能上午与一个国家结盟,下午就能翻脸不认人的国家。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这才是英国外交的唯一准则。国内那帮老爷们还是用以前的目光看中国,认为中国没有足够动摇世界的能力,只有荷兰被中国撸起袖子痛打之后,英国才明白事情不对头。

同样,英国公使也明白这是一次确定敌我关系的谈判。如果中国铁了心要动摇英国的殖民体系,这样的谈判就注定无法成功。所以熬了一天一夜,英国公使终于写了一份建议书。

陈克看完了建议书之后没有说话,他并不太在意建议书中的内容,这内容对于知道一些二战历史的陈克来说,根本没有新意。

小胡子当年准备发动二战的时候,张伯伦得到法国同意,拖着衰老的身躯,生平第一次乘飞机抵达慕尼黑,然后又坐火车到达希特勒的别墅所在地伯希特斯加登。希特勒并没有按照外交礼仪去机场或火车站迎接,只是在别墅的台阶上静静等候张伯伦的“光临”,这对一国政府首脑来说,的确是不平常的冷遇。张伯伦到达的当天,就同希特勒举行会谈。希特勒气势汹汹地恐吓张伯伦,说什么如果因苏台德区问题而引起冲突,他将“准备迎接任何战争决不会后退一步”。他询问张伯伦,“英国政府是否同意割让苏台德区?”张伯伦当即表示赞成苏台德区脱离捷克斯洛伐克,并表示把这个意见带回英国,争取内阁批准,并和法国磋商。他再三乞求希特勒不要使用武力,希特勒同意在“两人再次会晤前,德方不采取任何军事行动”。

这就是衰弱的世界霸主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他们只能通过一系列的收缩、妥协、让步,让那些新兴的强大国家名义上遵守霸主们制定的秩序。然而这秩序注定会摇摇欲坠,无论什么样的努力都终究无济于事。

然而人民党并不想作为推翻英国地位的急先锋,只要向世界证明了英国的衰弱,就能鼓动起挑战者们的勇气,让挑战者们相信,只要比中国更生猛的逼迫英国,就能够比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