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暗杀1905-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时光回溯到公元前515年,四月丙子日,吴国公子光府。

吴王僚满面春风,大大方方地坐上了酒宴的首席。他之所以接受公子光的宴请,并非因为完全信任公子光。相反,他对公子光保留了应有的猜疑。他的儿子庆忌与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征伐在外,公子光在这个时候宴请他,极可能另有所图。

但他还是去了,因为他的自信。

他派出的卫队,如长龙一般,从王宫一直排列到公子光的府上,宴厅的门户和台阶两旁,夹道而立着效忠于他的甲士。有了如此严密的防护措施,谅他公子光也不敢有何异举。王僚露出了信心满满的微笑。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觥筹交错,推杯换盏,渐然酒席过半,两人都有些微醺微醉。公子光忽然借口腿脚疼,身感不适,离开了宴席,一瘸一拐地走进了内堂。一入内堂,他的双腿立刻恢复了正常。他紧张地看看左右,见没人跟来,于是打开了一扇隐蔽的暗门,快步走入了阴暗的地下室。

王僚望着公子光离去的背影,脸上的酒意立刻消失了。他一点也不害怕,相反,竟有几分期待。他看了看四周手持长戟的甲士,心想:“公子光啊,尽管放马过来吧!只要你敢有所异举,我正好借此机会,一举铲除你这个心腹大患!”想到此,王僚仰头饮尽了杯中琼酿,朗声大笑,连呼:“好酒,好酒!”

事态的发展让王僚有些失望,因为公子光好半天没出来,倒是传菜的奴仆们来了。

把守大门的甲士仔细搜查了这些奴仆的全身,没有发现任何武器,于是放行。

一道道精致的菜肴端了上来,摆放在王僚的面前。王僚原本还有警惕之心,但一连三个奴仆,都在献完菜后小心翼翼地退了下去,连看都不敢看他一眼。王僚放心了,紧绷的神经逐渐放松。

就在这时候,第四道菜端上来了。

一股诱人的菜香远远飘至,已经放松了警惕的王僚,情不自禁地提了提鼻子,向前欠了欠身。实在是太香了,他的眼中只剩下炙好的金黄色的鱼,却忽略了那高举菜盘、低眉下首的奴仆。

这奴仆正是专诸,为了这一刻,他已经隐忍了整整三个月。

他开始热情地向王僚介绍这道菜。他说,这道菜名叫“梅花凤鲚炙”,梅花是严冬腊月间采集的寒梅,凤鲚是只在太湖里才有的凤尾鲚鱼,用寒梅举火,慢慢烤炙鱼肉,炙足一个半时辰,再淋以秘传酱汁,方成此菜。

“大王,请让我为您分鱼吧。”

王僚已经垂涎欲滴了。他扭头看了看内堂的入口,不见任何动静。

公子光,谅你也不敢胆大妄为!他这样想着,放心地点了点头。他丝毫没有意识到,死亡离他只有咫尺之隔。

专诸开始认真地分鱼,一股浓郁的香气飘起,在空气中游离。周围的甲士们不由自主地咽了咽喉咙,目光朝“梅花凤鲚炙”瞟去,心中暗暗羡慕能享此口福的君王。王僚情难自禁地闭上双眼,凑近,深深地吸了一口。他嗅到了令人垂涎欲滴的菜香,以及隐藏在这股香气中的杀气!

王僚瞪大了眼睛,然而一切都晚了。

一股凛冽的杀气从鱼腹中激射而出,狻猊铠甲一层层被刺透的脆响,清晰无比地响在他的耳边!

当鱼肠剑刺透王僚的第三层狻猊铠甲时,伴随一记沉闷的脆响,剑身从中折断。剑断,然杀气未断。只余一半的鱼肠剑,仍然刺进了王僚的心脏,当场结束了这位吴国第二十三任君王的性命。

周围的甲士们这时才回过神来,像潮水一般扑上,一支支长戟搠向了专诸……

在内堂地下室里的公子光听到了喧哗声。他知道时机到了!他振臂一呼,率领埋伏的武士从地下室里杀出。王僚已死,众甲士群龙无首,斗志全无,象征性地抵抗了一阵便彻底崩溃了。公子光率部尽诛王僚的部下,随即自立为吴国君主,是为吴王阖闾。

因感念专诸杀身成仁的大义,阖闾即吴王位后,册封专诸之子专毅为上卿,厚葬专诸于泰伯皇坟之侧,并亲设“专诸塔”以祭奠其亡灵。阖闾将折为两段的鱼肠剑函封,藏于深宫,永不再用。

专诸隐太湖学治鱼三月,献“梅花凤鲚炙”,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刺杀吴王僚,助公子光谋得王位。专诸用其生命,成就了这位后来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的一代霸主。

“专诸进炙,定吴篡位”,这次史诗般的刺杀,记载在《左传》、《史记》等传世文典当中,史称“专诸刺王僚”,又称“鱄设诸刺吴王僚”。经此一役,专诸成功跻身“春秋战国五大刺客”之列,这把“臣以杀君,子以杀父”的鱼肠剑,也自此千古扬名。

时光荏苒,千年一日,转眼到了唐代。继春秋时期的欧冶子、干将、莫邪之后,天下终于又出了一位铸剑大师。此人姓张,名鸦九,曾铸鸦九剑,与“上古十剑”齐名。

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曾咏诗《鸦九剑》,有句云:

“欧冶子死千年后,精灵暗授张鸦九。

鸦九铸剑吴山中,天与日时神借功。”

据传张鸦九曾得鱼肠二节,注入黑铁,熔而为一,铸成了鳞刺。

传言鳞刺通体墨黑,长三寸七分,重一斤四钱,闻风颤音,见血变色,从问世之日起,便被誉为天底下最阴狠毒辣的杀器之一。

※※※

胡客想起那位带头人神秘地讲完关于鳞刺的段子后,忽然朝火堆里扔了一截干柴,冲一脸惊诧的他笑了起来:“这些都是传言,说说而已,当不得真。”

但彼时年少的他,却多么希望这些都是真的啊!好长一段时间里,他对鳞刺朝思暮想,满怀憧憬,如稚童对精美玩具的那种向往。然而,这些美好的愿望,终究抵不过时间的摧磨,在流逝的岁月长河中默然无声地散去。

六年后的今天,胡客脑海深处这段被尘封许久的记忆,终于再一次被唤醒。

就在胡客沉浸在回忆中时,朱圣听的喊声忽然响在耳畔:“爷,快看,那就是了!”

第三章 国有国法,道有道规

第一节 藏头格

顺着朱圣听所指的方向望去,一座孤零零的土坯草房,出现在胡客的视野里。那是一座无人居住的破败房子。竹篱笆内的矮树上,龟裂土墙正中悬挂的破筲箕上,长出青苔的青灰瓦上,一片死气沉沉。

朱圣听热情地拉开竹笆,热情地推开房门,像主人般热情地招呼胡客:“爷,您快请进!”

走进房中,所有的摆设和朱圣听上次来时一样,只是尘埃略微积厚,如同蒙上了一层灰色调的阴影,所有物件都破败到了无生气。

胡客看过了阎老头的灵位,又在房中简单地转了一圈,然后问阎老头葬在何处。朱圣听和张明泉急忙跑去五塘铺村上打听,问清楚了阎老头坟墓的方位,然后带胡客前去。

阎老头葬在一座背倚竹林的荒芜的小山包上。那是一片坟地,被村里人唤作小坟岗。村里除有钱人家为显赫家世,人死后葬在家族墓地外,大多数穷人死后都埋葬在此。小坟岗上的坟墓千篇一律,基本上都是没做任何修饰的小土包,好的也就是立块碑而已。大部分坟墓的坟头上长满了茅苇和艾草,像盖了一层白色和绿色相间的参差不齐的棉被。俗话说,坟头长草,后辈运好。死者的亲人后代们,大都不敢轻易割去坟头的杂草,唯恐毁坏了祖先庇佑的鸿运。阎老头已经死了一个多月,但坟墓看上去还是崭新的,坟头上连根草芽子都看不见,幸亏他没有后人,否则就冲他这秃顶坟,后人只怕要倒足八辈子的霉运。

墓前有块打磨粗糙的石碑,刻着“阎子鹿之墓”五个字,简简单单,没有多余的字样。两旁的墓虽然荒凉,但好歹碑上还刻了生辰、葬年等等,碑前也有烧尽的烛头和香头,只有阎老头的墓前是光溜溜的,什么也没留下,相较之下,倍增凄惶。

“挖开它。”胡客冷冷地说。这座本就凄惶的坟墓,很快就将迎来更为凄惨的命运。

朱圣听和张明泉虽然惊愕,但此时胡客的话就是圣旨,焉敢不从?两人一边犯着嘀咕,一边跑去村里叫人。说起来,这倒是一个逃跑的绝好机会,两人也冒出了这种念头,但都是有这个心没这个胆。两人心知肚明,就算逃得了一时,也逃不了一世。

※※※

阎老头的坟前,就剩下胡客一个人了。

他看着阳光下的坟墓,心里琢磨起了阎老头死前所写的那封信。信中那首打油诗这样写道:“请君骑马走一遭,来时风寒路迢迢。见不得面莫叹悔,我赠数言君听好。”

胡客看透了诗中的奥秘。这首打油诗并不是随手写成,而是按藏头格书写的。藏头格,是杂体诗的一种形式,俗称藏头诗,意指将真实意思隐藏于诗句之首。这首打油诗的开头四字,连起来读,便是“请来见我”。胡客在听朱圣听讲第一遍时,就洞悉了诗中的含义。

阎老头留下了“请来见我”这句话,每一个看透藏头格的人,都应该是被邀请的对象。现在胡客来了,就站在写信者的坟墓前。他是第一个理解这首诗的人。隐约之间,胡客有一种感觉,阎老头之所以留下这句“请来见我”,其目的就是希望有人能来此,掘开他的坟墓。毕竟人死了,要想相见,唯有掘坟开棺见尸这一条路。

不多久,朱圣听和张明泉就叫来了几个扛锄头的青壮小伙,以及十来个尾随而至来看热闹的乡亲。这些人不知道是来挖坟的。当他们知道此行的目的后,所有人都不干了。有个抱孩子的村姑立刻跳出来,泼妇骂街似的骂咧起来,好几个义愤填膺的老人拦在坟前,死活不让挖,说人已经死了,就该安息,谁都不许干伤天害理的事。

朱圣听摆出官威,指着坟墓呼喝:“这个阎老头,与王巡抚家的灭门案有关,我等奉知府大人之命,前来开棺验查,谁若阻拦,就是同伙,与死了的阎老头同罪!”

骂咧的村姑立刻闭上了嘴,阻拦的老人们急忙挪开了脚。什么义愤填膺,什么伤天害理,在身家性命面前,都是随风消散的狗屁。

朱圣听很佩服自己的头脑,没有这种活灵活现的小脑筋,如何玩得转府衙师爷的职位?他转过头去,巴结的脸笑着:“爷,现在就开挖吗?”胡客点了点头。

一个时辰过去后,当最后一锨土洒落在地,被挖开的坟墓终于完整地呈现在众人眼前。

坟坑里浸了不少地下水,棺材的底部浸泡在水中。当棺材被撬开时,一股腐烂的霉臭味窜出,现场所有人急忙紧捂鼻子,躲退了几步。

胡客没有捂鼻,也没有退避三舍,反而走近了两步,目光直接落进了棺内。

棺材里躺着一具湿了大半的骸骨,穿着破烂的粗布衣服,爬满了正四散奔逃的蛆虫和甲虫。正是这些虫类,吃尽了尸身上的肉,留下了光秃秃的骨头和黏成一团的头发。

这具尸体的模样实在恶心,连见惯了各种死尸的张明泉,也不禁露出了一丝厌恶的神色。

但张明泉的神色立马就紧张了起来。他拉扯朱圣听的衣襟,指了指骸骨的右手。骸骨的右手没有掌骨,齐腕而断,可见生前阎老头是没有右掌的。张明泉惊讶不已,因为他发现骸骨的头发也只有齐肩那么长。在目测了骸骨的宽度和身长后,张明泉有些害怕了。因为这所有的特征,和他在义庄里见到的蒙脸人,竟然完全吻合。阎老头是个老人,当日那蒙脸人的嗓音也有点老,在年纪上也能对上。

乡亲们说,阎老头来村里有二十多年了,他来的时候,右手就是断了的。

张明泉忍着恶臭,检查了骸骨右腕骨的断口。果然,骨头的断裂面光滑平整,显然已经断了多年,如果是新断的,断口肯定很粗糙。躺在棺材里的,的的确确是阎老头本人,而且极有可能就是一个月前出现在义庄威胁他的蒙脸人。

在张明泉询问村民的同时,胡客的注意力却落在了骸骨的头部。

头骨下压着一个木枕,四周都是或蠕动或蹿行的爬虫,唯独木枕的附近干干净净,一只虫也没有。胡客不顾肮脏和恶心,从头骨下抽出了这个湿漉漉黏糊糊的木枕。

村民们纷纷退开脚步,唯恐染上死人东西的晦气。有人说:“那是阎老头的枕头,他说死后一定要枕着去投胎,我们就给他埋了进……”说话的人还没说完,忽然看见胡客把木枕凑近鼻子去闻,顿时,一股反胃之感油然而起,后面一个“去”字便再也说不出来。

在浓烈的腐臭味中,胡客嗅到了一股淡淡的草药气味。这木枕多半曾浸泡过某种药水,所以才没有蛀虫,尸体上寄生的虫子也不敢爬近。胡客掂量了一下木枕的重量,吩咐说:“葬他回去。”

朱圣听忙招呼周围人动手,把棺材照原样葬回坟坑,把墓封好。

忙完后,朱圣听打算再次向胡客邀功,只求能多挣些表现,换回身家性命。可他一回头,脸上的笑容就僵住了。

刚才还站在身后的胡客,眨眼间,却已如风般不知去向。

第二节 雾杀

离开五塘铺后,胡客将木枕打开了。果然如他所料,这木枕是一个伪装得极好的木盒子。他在坟墓旁掂量时就已经猜到了。这个木盒,正是阎老头希望他的坟墓被人挖开的目的,也正是木盒浸泡药水,以防止被虫蛀的原因。

木盒里装有一块白色的绫绢。在绫绢上,绘制了一幅很细致的建筑图。

在这幅标注了玉皇殿、山房、过道、院落、厢居的图上,有一个醒目的朱砂红点标记在左上部分。图的右侧,注有三字:无涯观。

无涯观建在雾寒山上,这一点胡客是知道的。阎老头的意思已经很明了,就是要得到地图之人西行七十余里,去雾寒山的无涯观,寻找图中标记了朱砂红点的地方。

到目前为止,一个威逼了张明泉后就死去的老人,一首以藏头格写成的打油诗,一只棺材里垫死人脑袋的木枕盒子,以及一幅指向雾寒山无涯观的地图,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变得玄妙了起来。

胡客不知道在无涯观等待他的究竟是一盘怎样的局。兴许只是一个无聊的玩笑,抑或是一个致命的陷阱。但他还是去了,没有任何犹豫。他别无选择。芸芸众生,人海茫茫,如果不按阎老头的指示行事,要想找到胡启立一家人,无异于大海捞针。

为了“六断戒”,他必须找到胡启立,所以他没有一时半刻的停歇。在第二天的一大早,他就赶到了雾寒山的脚下。

早春的雾寒山静谧而安详,如一个晨眠梦深的老人。好些起早的道教信徒,沿前人开凿的山道,往半山腰的无涯观行去。这几年天下不太平,天灾人祸一波接着一波,很多人都因此去求神拜佛,祈求平安,而拜神仙要赶早,俗话说得好,早拜早有福。胡客随在这些信徒中,穿了一身不易惹人注目的粗布麻衣,走进了无涯观,在指引道士的引领下,进入拜神仙的玉皇殿。信徒们在玉皇大帝塑像前的蒲团上跪下,满脸虔诚地伏拜。胡客在跪拜的同时,却在偷偷地观察四周的出口和路径。他打算趁起身离开时,用最快的动作闪入殿后。他早就记熟了地图,只要进入无涯观后部的山房区,就能准确无误地找到朱砂点的所在。

然而他刚站起身,还未来得及行动,殿后就传来了足以惊醒云霄上众神仙的呼喊声。有人在喊“死了,死了”,那是惊恐到极致的大叫,虽隔了些距离,仍然听得清晰无比。

玉皇殿里主持拜仙仪式的几个道士慌慌张张地跑过去了。信徒们也慌慌张张地跑过去了,只为一睹究竟,看看到底死了什么,同时也观摩一下无涯观到底有多大,换在平时,观内的山房区是杜绝参观的。

喊声正是来自于山房区。

在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