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将血-第8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国武监中,女子并不在少数,从不在男女有别之事上做什么文章,又兼吴小妹能文善武,很快便在其中崭露头角,成武四年,便升任国武监生员中的旅帅之职,在国武监骑兵科有着不小的名声。

骑兵向来金贵,她这个旅帅,又比步军科的旅帅要强上许多,这么一来,却是在国武监中,独树一帜。

如今,在这小楼的二楼之上,在一众粗鲁男儿之间,吴小妹酒到杯干,言笑无忌,豪爽之处,实不让于世间男子。

很快,向她敬酒的人便少了,因为这位旅帅大人的酒量,在国武监是有了名的。

吴小妹脸上带着些酡红,但也就这样罢了,眼睛中却是一片清明,任谁一看,也知道这位才刚解了解渴。

酒量豪雄的人在国武监是分外吃香的,就像现在,吴小妹开始频频举杯邀引,直喝的众人面红耳赤,才稍稍罢休。

褚徵在众人间,酒量并不算高,但这人很有节制,喝了几轮,便绝不再与众人对饮,他在众人之间,深有威望,又知其为人,也就没人去计较什么。

到是杨十四这里,分外的热闹,这条大汉实际上年龄才刚十九,却生的一副好身板儿,家世也不让于人。

乃大族杨氏旁支子,虽然当年的同门下平章事杨感已经不在多年,但十几年过去,不论在朝堂上,还是在军中,长安杨氏都有着一定的威望。

比不上杨感在时那般显赫,但很稳定,绝非旁人可以轻辱。

他本名杨世安,字元庆,在族中排名十四,族人皆呼之十四郎,就朝他这身板,其实便能知道,这是位从军的好料子。

他这人也谈不上什么城府,但却勇力过人,又好结交朋友,在国武监中,也占据着一席之地。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褚徵看着火候差不多了,便连连挥手,让众人安静了下来,这才笑道:“今日宴请诸位,共度上元佳节,一来,叙叙我等同窗之情,二来,却是好叫诸位得知,齐祭酒要去国子监任职了,新任祭酒是哪位,我想诸位多数应该知道了吧?”

杨十四的大嗓门当即就响了起来,“这有什么不知道的,国武三雄中的押粮官儿嘛……”

众人皆是大笑,之后其中几个稳重些的,抿着嘴唇,静观不语。

褚徵当即笑骂了一句,“有胆量的话,开监那会儿你再试试,看你杨十四的屁股硬朗还是咱们国武监的刑棒厉害。”

众人又是一阵哄笑,又人便道:“不定就要被贬去看守监门呢……”

杨十四挺胸道:“江顺水曾在国武监前看了一年石碑,我杨元庆给你们看看门儿,说不定还能出点名声呢。”

吴小妹这时摇头笑道:“江将军可不就要重回国武监来掌刑了吗?到是,这些事早已传遍各处,褚兄为何还要特意提起?”

二层之中,一下安静了下来,他们各个都非心里没数之人,知道褚徵聚大家于此,肯定不会只为过节耍乐,定有事情要说。

褚徵环视众人,年轻的面庞上带出些不符其年龄的成熟和沉稳,“诸位可有想过,两位大人这些年跟随在大将军身边,屡立功勋,如今更有灭夏之功在身,为何会突然重回国武监任职?”

一个年轻人不等其他人开口,便抢先道:“那还用说,定是要重整国武监诸事……想来……大将军有意重掌国武监了?”

他这语气便透着不确定,但那边褚徵已经拍案道:“张贤弟一语中的,照我来看,大将军这些年回京,多数匆匆,不曾在京中久驻,而今这一次嘛,应该会在长安停留很长一段时日。”

“而大将军手创国武监,有一番心血在这里面,如今久驻京师,重掌国武监乃理所当然之事,如此,杜大人有国武监祭酒之职,江将军任职国武监虞候,一应诸事,早已齐备,看来啊,来春开监之时,我国武监定然要有一番新气象了。”

二层这里,变得寂静无声,实际上,众人都有着这样的念头,只是不敢确定而已,而大将军身上,也一直挂着国武监山长的职位。

但大将军重掌国武监,众人脸上并无多少喜色……一个年轻人嘟囔了一句,也正道出了众人心声。

“传闻大将军不喜世家子……看来以后要小心些了……”

第十三卷 龙盘虎踞春秋事 第1331章 彩头

当年国武监承于武学,实际上,那个时候,大秦武学已然是名存实亡的状态,偶尔举行一次的武举,也与科举相差甚远,规模更是无法相提并论。

而且,举起武举,也不再是大秦论才盛会,而是世家子们在皇帝陛下展现身姿的场所。

照那样下去,武举其实将沦为和围猎差不多的一场集会。

而大将军赵石,正是借正德末年武举之机,一朝成名,之后领羽林左卫指挥使之职。

但那场武举,其实也是大秦武举自创立以来,最后的一次辉煌盛典了。

说起来,那次武举也有着它特殊的背景,当初正德末年,诸子夺位正酣,正德皇帝老迈,心中也已经有了继承皇位的人选,于是开始为继承者铺路。

于是,京军中一些将领,被正德皇帝找了由头,杀头的杀头,贬斥的贬斥。

也就有了那次武举,其实是选出人才来添补羽林军中空缺,不从外间或者京军中提拔,也是有着这样那样的考量。

而这个时候,也正逢金国来使,使那次武举更为盛大,也多出了不少其他的色彩。

后来大将军赵石平蜀回朝,任羽林中郎将,又进言景兴皇帝陛下,续建武学,后来改为国武监。

国武监建立的初衷,除了当事之人,怕是现在没几个人知晓了。

但国武监从无到有,数载时间,在大将军赵石费尽心血之下,终于打下了根基,更为难得的是,大将军赵石在建立国武监之后,又创立猛虎武胜军。

两者相辅相成,不但成就了国武监的名声,而且,也成就了猛虎武胜军这样一支劲旅……

可以说,没有国武监,便不会出现猛虎武胜军,没了猛虎武胜军,国武监绝对不会有如今的兴盛。

其实,这也正是如今国武监生员提起国武监创建的历史来,最为人所称道的一部分。

而国武监初立的时候,生员极其艰难,换个人的话,也许只能从军中抽调精兵强将到国武监中,或者,弄些国子监的文人过来,充充门面。

但大将军赵石则另辟蹊径,落魄长安的文人士子,游荡于长安街市的世家纨绔,军中不得志的军官等等等等,纷纷接到国武监征召令函,数百人聚集到了国武监中。

可想而知,当初国武监第一批生员的寒酸了,也许那个时候,整个长安都在等着瞧国武监的笑话。

但这里有一位大将军赵石,生生将这些废材,炼成了精钢。

国武三雄,大将军木华黎,一个胡人奴仆,如今已经名扬天下。

户部右侍郎,国武监祭酒杜橓卿,当年不过是落拓长安的不第举子,更险些冻饿而死……

河东宣抚副使种怀玉,飞鹰走狗,世家纨绔子,长安无赖儿罢了,如今却坐镇太原,领雄兵数万,虎视四方。

那一批国武监生员,璀璨夺目者,并不只此三人,其中大部分,皆战死于第一次太原之战当中,他们的名字,如今都刻在国武监讲武堂前的照壁之上,供国武监生员缅怀先烈,凭悼其英魂。

只要在那一战活下来,没有伤残之人,如今皆履任军中要职,最不成器的,也已经是六品领兵都尉。

大将军赵石做的不只这些,之后几年,除了操练国武监生员以及猛虎武胜军人马之外,还曾召长安以及长安县左近童子入监进学,为国武监的延续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但大将军在国武监的那些年,除了开始时,有着一些世家子被召入监中之外,之后再行收入生员,大多便都是寒门子了。

后来大将军赵石领兵东征,国武监交到了景兴皇帝近臣齐子平的手上,一直到如今,国武监都在这位齐祭酒的管辖之下。

和大将军赵石不同,齐子平文人出身,曾当过转运使,在蜀中也曾参与战事,是文人领兵的典范。

这样一个人自然与出身草莽的大将军赵石不一样,而国武监在他的手里,也渐渐发生了很多的变化。

其他不论,只说生员的来历,如今便有了很多的不同之处,世家子越来越多的进入到国武监之中,寒门子在这里很常见,但想要压过这些世家子们一头,却几乎完全不可能了。

从小就习文练武的世家子们,自初入国武监,便能展现出自己的风采,寒门子却还在为读书习字而苦恼,这样的差距,在短短几年之内,几乎没法用勤奋来补足,只能被世家子弟们越落越远。

到了成武三年这会儿,国武监因太过火热,国武监祭酒大人更是给招收的生员设下了一个门槛,那就是认字者优先。

这么一来,几乎便杜绝了寒门子入监进学的可能,百姓之家,供养一位读书人不容易,有了学识之后,定然要参加科举,怎么会轻易送入国武监来个弃文从武?

屡试不第的人想入国武监,但那时他们年纪老大,国武监却不会收了。

实际上,这个时候的国武监一些规矩,已然完全违背了赵石,甚或是景兴皇帝设立国武监的初衷。

在这样一个时候,齐子平被赶去国子监也就成了理所当然之事。

褚徵等人并不知道这么多的曲折,但大将军赵石创建国武监的那些年,国武监是个什么样子,他们是知道的。

而且,长安有着这样那样的传闻,以及大将军赵石自己的出身,都让他们有些担忧,会不会被大将军拿来做法,以儆效尤什么的。

要知道,现在的大将军赵石,想要动他们这些世家子弟,真的不用再多思量什么,只要上嘴唇一碰下嘴唇,轻则就能将他们赶出国武监,重则……怕是掉了脑袋也是有可能的……

这样的担忧,让他们都沉默了下来,有几个更是不免觉着,还是齐祭酒要好一些。

此时,却是有人一声轻笑,不用看,一个人已经在坐席上站了起来,用她那特有的清脆声音道:“冠军大将军,晋国公,世之英雄也,我辈能亲聆其教诲,何其之幸也……”

“诸位往日攀谈,多言生不逢时,若能与国武三雄并立,当可一争长短,奈何如今却这般畏首畏尾?此为叶公好龙乎?”

“当年我等年幼,不曾共与盛事,而今大将军重掌国武监,我辈正应尽展所长,若能得大将军青眼,日后定能成就一番事业,如此良机,岂可轻弃?”

众人闻言,心中不由羞惭。

褚徵此时抚掌大笑道:“小妹无须多说,再说下去,可就让我等男儿羞惭无地了,今日才知,小妹心胸实非我等所及,如此醍醐灌顶之言,当饮一盏,来,让我等敬这位女中巾帼一杯,谢其良言。”

众人举杯,都是年轻人,又多友好,羞惭之下,纷纷出言相赞。

吴小妹也不扭捏,双手端着酒杯,从容笑道:“多谢众位兄长夸奖,小妹先干为敬。”

一仰头,便将一杯酒水灌了下去,接着亮出杯底给众人瞧,慷慨痛快之处,几与草莽豪杰相仿。

众人不甘落后,纷纷举杯痛饮,接下来又是一片融洽。

此时,褚徵重又站起来,笑道:“今日请诸位来,为的可不是这个,诸位稍等,容我下去,跟下面同窗说几句,再上来详谈如何?”

在众人目送之下,褚徵大步来到楼下,此时楼下的场面,可比楼上要热闹的多了。

年轻人们在这里三五成群,划拳行令者有之,相互搏戏者有之,大口喝酒,大声谈笑者更有之。

褚徵下了楼梯,见到他的人纷纷行礼,呼之褚营正,是的,他正是国武监步军科三个营正中的一个,凭着这样的资历,很可能出了国武监,便在军中占有一席之地,众人的恭敬,也就情有可原了。

褚徵带着笑容,径自来到酒宴的正中央所在,连连鼓掌,让人安静下来。

片刻之后,众人目光注视当中,他便开口大声道:“本应先跟众位喝一杯,但这事不急,容后再说,我聚众位于此间,即承文会之名,便也带来了彩头。”

说罢,从腰间解下长刀,连着刀鞘一起端在手中,一按绷簧,长刀立时出鞘,寒光闪烁,随手将价值不菲的刀鞘掷于地上,伸指在刀身上弹了几下,声音清越,如若龙吟。

这里的年轻人,大多皆为行家,立即便有人脱口道:“好刀。”

褚徵微笑,挥舞了一下手中长刀,道:“当然是好刀,众位可知,如今我大秦军人手中所持刀刃,源自于何处?”

这话一问,立即便有数人抢着答道:“自然出自我国武监。”

褚徵大笑,“没错,当初国武监制风刀,第一把风刀出世,连断数根碗口粗细的木桩而不损其锋,一旦挥斩,破风而至,铠甲难御,实为战阵之凶器也。”

“那第一把风刀,如今在我国武监匠作科那里像祖宗一样供着,而我手里这把,就是那一把的亲儿子……”

第十三卷 龙盘虎踞春秋事 第1332章 文武

说起来,褚徵的家世并不算显赫,但也绝对算不得普通。

褚氏是长安中一个不算大的家族,人丁不很兴旺,但也可以说是世代为官,只是族中没什么人有过太显赫的职位。

但据传,褚氏乃唐时名臣褚遂良的后人,祖籍也在河南。

褚遂良其人就不细说什么了,虽在武后当政时,下场凄惨,但好像在天宝年间上了凌烟阁,开国名臣之称实至名归。

虽说只是传闻,但褚姓在汉人姓氏中极为少见,到也不能说传闻没有根据。

褚徵自小便不喜文事,好读韬略,其父说他,闻圣人言,则昏昏欲睡,听金戈之音,则精神饱满,终日不倦。

褚氏子嗣单薄,又无高官,对族中子弟颇为宽松,褚徵即好武事,长辈也约束,反而请了些教习,教他习武强身,打算等他年纪大些,送入羽林军中从军,而天下割据,武人也不是没有出头之日。

后来,羽林中郎将赵石平蜀归来,建国武监于承恩湖畔。

数载之间,将国武监从无到有,整治的好生兴旺,此时褚徵随着年龄渐长,也有了自己的主意。

因为年龄还小,无法成为国武监生员,于是便瞒着家人,混入了国武监童子科,家人后来闻之,多也一笑作罢。

褚氏子弟,能有着自己的主张,不人云亦云,族中长辈从来都是喜闻乐见。

于是,在国武监童子科混了几年,待到成武三年,早已在童子科出类拔萃的褚徵终于正式成为了国武监生员,这时他在国武监中已经呆了四年。

都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有着这样的资历,自然比旁人先走了一步,加之其人度量恢弘,识见皆非凡俗可比,诸般种种,能在国武监生员中有今日之地位,也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

此时,他把玩着手中这把费劲心机才弄到的风刀,心中有点不舍,但还是大笑着说道:“瞧瞧,这刀乃聂师亲制,上有聂师亲刻铭文,乃风刀问世之后,第一个出现在世间……”

“今日,便将此物来做彩头,望得了它的同窗,不要让其默默无名才好。”

堂中众人,盯着那把寒光闪烁的风刀,有的已经不由自主的吞咽起了口水。

片刻之后,随着钦羡之声,一人已经迫不及待的大声问道:“即为彩头,如何比法,还请营正赐教。”

褚徵环顾左右,仪态昂扬,笑道:“本来,按照咱们国武监的规矩,应该沙盘演兵来决一胜负,但这里器具不很凑手,也耗时日,肯定是不成了。”

“相互搏击,乃小戏尔,又伤和气,吾不取之。”

“既然说了,是文会雅集,咱们虽然有志军旅,但总归都还读书识字,不曾丢下书本,这般说来,便只能来一次文比了。”

年轻人们纷纷大笑,有的已经跃跃欲试了。

不等众人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