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篡唐-第1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从平壤到新罗,路程同样不近。

长途奔袭,机动性和灵活性必不可少。为此舍去甲装骑具的冲击力,郑言庆倒不觉得可惜。

过了戌时后,冯果再次进入峪谷。

“郑公子,麦公子让我告诉您,我们准备启程出发了!”

郑言庆倒是不觉得奇怪,微微一笑,“一路保重。”

冯果把一卷牛皮地图,递给郑言庆,“麦公子说,你们从这里前往新罗,若无地图只怕会有麻烦。这是军中发放的地图,虽未必准确,但比起先前你使用的地图,却好上百倍。麦公子还让我转告您,新罗人虽与我朝有盟约,然则新罗金氏,却是反复无常之辈,不可不小心提防。”

新罗金氏,也是新罗国王族。

如今新罗国国王,名金伯净,是新罗国第二十六代国主。此前曾多次与隋朝盟约,意图夹击高句丽。开皇十八年,新罗国再次和隋文帝递交盟约。可是当隋文帝动手之后,金伯净却迟迟不肯动兵。后来由于种种原因,隋文帝最终未能再对高句丽用兵,可新罗国的反复无常,却让隋文帝,乃至继任的隋炀帝,都感到非常厌恶。

言庆点点头,“请代我向麦公子道谢。”

“如此,告辞!”

冯果匆匆离去,郑言庆站在原处,打开了地图。

地图上非常清楚的标明了前往新罗的路径,言庆看罢之后,心里面多多少少,也有些把握。

不管借道新罗能否成功,都是目前最为妥帖的办法。

毕竟从平壤到新罗,这一路上的关卡不多,而且高句丽人所有的注意力都投注于辽东,恐怕也无力顾及新罗的动向。不过言庆还是记下了麦子仲的那番话,新罗金氏,不可以尽信……

不止是因为新罗人曾言而无信。

事实上,这新罗人,正是后世棒子们的祖先。后世许多人都认为高句丽人是棒子,其实不然。

若按照血统来说,高句丽人只是生活在辽东的一个少数民族,濊貊人和扶余人组成。在西汉初年,自辽东杀入朝鲜半岛。而朝鲜原住民的三韩,则退至朝鲜半岛东部,后来渐渐形成新罗和百济两国,与高句丽人三足鼎立。言庆对于棒子这个极度无耻的民族,没有好感。

但现在,由新罗借道,无疑是最安全的办法。

他目送木毅麦子仲等人离开之后,看看天色,已过了子时。

于是将众人全部唤醒,列队与峪谷之中。言庆跨上玉蹄儿,手持重槊,扫视三队人马,心中感慨万千。

也不知,这一百五十八人,能活着回到中原者,能有几何?

他深吸一口气,露出一抹灿烂笑容,马槊朝空中举起,槊首在皎洁月光中,泛起了森幽寒光。

“出发,我带你们,回家!”

第三六章 新罗(一)

天空中最后一线光明,已被暮色吞噬。

火烧一般的云霞黯淡下去,铁灰色的阴影占居半个天空。

合掌溪的水,已经被染成红色。战场上的大纛混杂一起,放眼看去,到处都是尸体。一支隋军,和高句丽人疯狂的站在一处。刀光中,人像砍草般倒下,浓重的血腥味儿,冲天而起。

高建武不到四十,但头发却呈现出灰白颜色。

面颊瘦削,如刀削斧劈一般,棱角分明。此时,他正站在一面大纛旗下,鹰隼般的目光,凝视平原上最后的战斗,眼中不带丝毫情感。凄惨的叫喊声,不断传入他的耳中,隋军的人数,也越来越少。

“王上,萨水有战报传来。”

一骑快马,疾驰而来。

马上骑士在百步外下马,一路小跑,来到了高建武的跟前,单膝跪地,沉声禀报。

高建武的目光,渐渐收回。

“讲!”

“汉城在凌晨遭遇袭击,城外两座军寨被焚毁,寨中军马被劫掠一空。由于当时天光未亮,汉城军主无法准确的观察敌情,故而未有出战。”

此汉城,并非后世的汉城。

而是距离平壤大约六十里左右的一座坞堡,囤积有不少辎重军械。此汉城,也是高句丽人对新罗百济用兵的一处辎重基地。不过由于隋军渡海,使得高句丽人的所有力量都集中于平壤北部,和辽东一线。于是平壤东部和南部,虽有军镇坞堡,但兵力并不算太多,主要是用来防御新罗和百济的蠢蠢欲动。

高建武瞳孔一缩,瘦削的面颊,微微抽搐。

自高句丽王高元独子高宝藏被杀之后,高句丽王室发出追杀令,高建武就不得片刻的清闲。

隋军虽然败退,但高句丽人并未因此而掉以轻心。

从沙卑城也好,从莱州湾也罢……隋军随时都可以调集海船,再次对平壤发动攻击。毕竟,大隋帝国疆土广袤,人口众多。庞大的国力,绝非高句丽人可以承受。如今高句丽人,凭借辽东城、国内城和乌骨城三足鼎立,虽然拖住了隋军的脚步,但也陷入了旷日持久的苦战。

辽东大人,莫离支乙支文德,凭借个人的智慧,能撑得住一时,未必能撑得住一世。

与此同时,东部大人,大莫离支渊太祚,驻守于南水长口镇,以监视隋军的动态,以及震慑百济新罗两国兵马。可以说,高建武手中的可用之兵并不算太多,乃至于整个高句丽腹地,他的兵力也算不上充足。

以如此兵力,清剿一支支散落于平壤平原,南至南水,北至萨水(今清川江)的隋军溃兵,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如何尽快解决平壤的战事,已经是刻不容缓的问题。

为此,高建武率部清剿,在短短十余日的时间里,已剿杀了超过二十支隋军溃军。可问题是,那个杀死高宝藏的隋军将领,至今音讯全无。高元一次次派人催促,让高建武,感受到沉重的压力。

他的压力,不仅仅是源自于隋军溃兵,更多的,是源自于平壤城中,那个与他同父异母,却高高在上的兄长,阴冷的目光。平壤之战,高句丽人反败为胜,大破隋军,正是出自于高建武一手策划。

当来护儿攻入平壤外廓之后,高建武却秘密联络了渊太祚,请他收拢高句丽溃兵,在城外伺机。

他亲自率领五百名死士,从平壤内廓的秘道中,偷偷潜入罗郑遂空寺,趁隋军毫无提防的时候,做突然袭击。与此同时,渊太祚在城外配合行动,内外夹击之下,令隋军大败而归。

毫不客气的说,高建武立下首功。

然而,他却感受到了来自于高元的杀意。

自古以来,鸟尽弓藏的案例多不胜数,自西汉年间,就与中原有着密切联系的高句丽人,更不断的吸收汉文化的精髓。高建武很清楚‘鸟尽弓藏’这四个字的含义。本来,他准备在平壤之战结束后,就退隐幕后,已消减兄长对他的猜忌。可未曾想,未等他行动,高元已迫不及待的出招了……高宝藏的死,只是一个契机。一个让高元出手对付高建武的契机。

高建武明知高元的心意,却无可奈何。

只能率领为数不多的人马,在平壤平原上来回奔波,不停的剿杀隋军溃兵,以求找到那个杀死高宝藏的凶手。

郑言庆?

高建武不断在心里重复这个名字,却想不起这是什么人。

言庆的名声,仅限于中原士林。特别是在长孙晟死后,他带着长孙无垢入岷蜀寻医,一晃两载,自然不为人所知。高建武也仅仅能从这个姓氏里,推测出言庆是来自关东大族,荥阳郑氏。

可具体到他有什么本领,高建武还真不太清楚。

一连剿杀十余支人马,也只是略知端倪。

了解郑言庆来历的人,大都随来护儿退至海浦;留下来的人,大都不清楚郑言庆是何方神圣。

试想,一群普通的军卒,而且还是来自于岭南、江淮地区,对郑言庆又能有多少了解?

这也让高建武,头疼万分。

乍闻汉城遭遇偷袭,高建武心里一怔。

“取地图来!”

他沉喝一声,自有扈从匆忙把地图拿来,并点燃火把,为他照亮。

“前几日,元山镇遭遇隋军偷袭;还有之前萨水方面传来消息,说是发现了一支隋军……如今,汉城又有隋军出没?”

他在地图上,画出了三条线,目露沉思之色。

“谁还记得,乙支生送来的战报里,隋军都劫掠了什么物品?”

有扈从回答说:“乙支将军说,萨水出现的隋军,并未大肆劫掠,只是屠戮了两个村庄之后,就立刻撤退。”

“可是元山和汉城,全都是军寨遭遇袭击。”

高建武明显的感受到,这几份战报中的不同之处。

“有两支隋军!”

他沉声道:“再把乙支生的战报与元山的战报拿来。”

乙支生,是平壤石多山贵族乙支家族的子嗣。其父,正是辽东大人,莫离支,乙支文德。

高句丽有三大姓:高姓、乙支和渊姓。

其中,高姓是王族姓氏,为第一等姓氏,渊姓和乙支,则是高句丽人的贵族姓氏。高建武把乙支生送来的战报,又仔仔细细的阅读了一遍,越发肯定了,又两支隋军,正活动于高句丽境内。

与其他溃败的隋军不一样,这两支人马,带有极强的攻击性,会主动对高句丽的军镇村庄,发动袭击。往北面萨水方向撤退的这支隋军,大约有一府兵马,也就是八百到一千人左右。

他们的袭击,带有极强的报复性,所过之处,往往是鸡犬不留。

而另一支隋军似乎不太一样,兵力不明。不过从元山和汉城的战报来看,他们的兵力不会太多,最多也就是一团兵马。不过,他们行动诡异,机动性很强,而且带有很明确的针对性。

主要是劫掠军马,目标集中于小型军寨。

元山被抢走了五十多匹军马,汉城损失三十多匹……喜欢在夜间出击,恐怕就是为了,隐藏其兵力,令军镇守将,不敢轻易出击。这是一支很狡猾的隋军,不过造成的破坏力,并不算太大。

高建武在电光火石间,做出了种种分析。

那么,郑言庆会在哪支隋军当中?

“王上,萨水隋军,很明显是想要向辽东靠拢,与隋狗主力汇合。末将记得,前几天俘虏的隋将中,曾有人说,这个郑言庆文名极盛,想来是隋狗的大人物。依末将看来,他很可能是在萨水方向的隋军里面……至于元山、汉城出现的这支隋军,末将还看不出他们的用意。”

高建武突然开口道:“新罗,或者百济!”

“哦?”

“这支隋军的目标,应该是逃往新罗或者百济,而后自新罗或者百济的海港,走海路离开。”

高建武眼中,流露出一丝疑惑之色。

“但我想不明白,明明往辽东方向,更容易和隋狗汇合,为何却要舍近求远,走新罗、百济呢?”

身边众将闻听,都沉默下来。

“我有种直觉……郑言庆会在东南面的这支隋军。”

“请王上解惑。”

高建武说:“乙支生在战报里说的非常清楚,萨水方向的隋军主将,是南海都尉木毅。郑言庆既然是关东豪族子弟,在士林又颇有薄名,岂肯屈居于一介岭南都尉的帐下?不是说,郑言庆曾师从隋狗名将长孙晟吗?盛名之下无虚士,长孙晟既是名将,他的学生岂能不懂用兵?

若我是郑言庆,必然会借此机会,带领人马撤往辽东,也是一件功勋,岂能让与他人?”

“那……”

周遭众将,也轻轻颔首。

对于中原的世族门阀子弟,他们多多少少也有些了解。

高建武分析的,倒是不差。

“王上,咱们立刻追击郑言庆吗?”

高建武却笑了,摇头道:“郑言庆,不过鳞介之癣,要想收拾他,并不难。他兵力不多,难以造成太大威胁。只需命人前往新罗和百济,警告金伯净等人,到时候他只能自投罗网。

反倒是萨水隋军,破坏力着实太大。

他们收拢了不少隋狗,兵力会越发强横,必须要尽早将其剿灭。传我将令,立刻向北追击……通知乙支生,要他务必将隋狗拖在萨水南岸,绝不可使其逃过萨水。至于郑言庆嘛,想来等咱们收拾了萨水方向的隋狗以后,金伯也净已将郑言庆的人头,乖乖送到吾王案前。

再传我一支军令,若汉城隋狗向新罗百济逃逸,不许阻拦,只管放他们走就是。

嘿嘿,他们走的越快,死得也就越快……通知大莫离支,请他佯动兵马,对新罗百济施压。”

高建武眼中,闪过一抹冷芒。

手扶腰间横刀,嘴角浮起,冷笑!

第三七章 新罗(二)

前往新罗的路途,远非郑言庆想象的那么简单。

高句丽人的注意力,虽然有大半放在了辽东和平壤周遭,并不代表会对新罗没有半点防备。

相反,当隋军渡海之后,高句丽人在通往新罗和百济的途中,投入了十个军镇的兵力。

高句丽人的军镇,建制类似于府兵。

一个军镇,相当于一个军府的兵力,有八百到一千人的编制不等。整个高句丽,有差不多近二百个军镇,将近二十万人马。辽东方面,占用了一百多个军镇的兵力。而平壤地区,也驻扎有百余军镇的兵力。所以投注十个军镇在通往新罗和百济的路上,已经超出了高句丽人的承受范围。

不过,从另一方面而言,这也证明了高句丽人对新罗百济的轻视。

在高句丽人的眼中,一万兵马,虽然未必能踏平新罗和百济,但阻挡却绰绰有余。反正南水方面还屯扎有四五十个军镇,一俟新罗和百济有异动,高句丽可以迅速调集兵马反扑……

所以,通往新罗的路途上,兵马虽然不多,但关卡却不少。

一路下来,每隔四五个时辰,就会有高句丽人的巡逻队在官路上疾驰而过。一俟发现敌踪,会立刻以鸣镝烽火传递,周遭军镇,则会立刻救援。以至于郑言庆等人自出了大城山以后,不得不昼伏夜出,以避过高句丽人的巡逻队。可这样一来,行进的速度也随之降低。

时值夏季,白昼较长。

行军的时间原本就不算太多,而郑言庆一行人,步军的数量又远超过骑军人数,行进速度缓慢。为躲避巡逻队,使得郑言庆等人的速度更加缓慢,三四天的时间,行进不超过百里。

郑言庆有些烦躁了!

祸不单行,当他速度无法提升的时候,还出现了粮草的匮乏。

原本就是一群溃兵,随身没有携带多少粮草。如今行军又慢,还要提心吊胆,士气也就变得越发低落。

一百五十八个人,在出大城山不到三天的时间里,就溜走了二十三人。

好在,骑军的状况还算好,没有出现太大的波动。可郑言庆也不得不暂时停下,与众人商讨。

“再这样下去,只怕不等我们抵达新罗,人就要跑光了!”

不仅仅是郑言庆感到不安,谢科郑宏毅还有窦孝文三个人,也觉察到情况有些糟糕。

窦孝文羞愧道:“我麾下逃走了十六个人,全都是自淮南而来的水手。”

谢科也说:“我手下走了七个人,有三名弩手,四名排镩手……言庆,咱们若不想办法,这问题会越来越严重。”

“是啊,咱们的粮食也快告罄了。”

由于身上有伤,郑宏毅暂时充当起了保管辎重粮草的责任。他和沈光一正一副,手下有十名弩手。

郑言庆也觉得头疼,这样的问题,的确是要尽快解决。

“要不,咱们打一仗?”

言庆这两日,一直在思索如何提高士气的方法。只是他的这个主意刚一出口,立刻引起了谢科三人的惶恐。

“这种情况,咱们怎么打?”

“打他们的军寨!”

郑言庆摊开地图,“从这里一路到新罗,共有六个军镇,合计一百一十六个军寨。按照高句丽人的兵制,一寨有三十到五十人不等。这些军寨,分布甚广。有的与军镇相连,有的则与军镇相隔较远。军寨之中,有充足的粮草,说不定还会有军马储备。咱们集合现有兵力,只要消灭两三个军寨,士气自然就会提高起来。同时,我们还能获得粮草和各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