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篡唐-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娘,朵朵一定不偷懒。”

李建国心里咯噔一下:这还真是人不可貌相啊……没想到这小小的车队里,也藏龙卧虎?

哈公公、哈总管?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称呼。

但真正让李建国吃惊的,还是‘贺若弼’这个名字。

历史上,也的确是有一个名叫贺若弼的人,恰恰是隋朝开国元老,也是隋文帝杨坚手下的重臣。资治通鉴中引隋朝丞相高颖的评语:朝臣之内,文物才干,无若贺若弼者。意思就是说,这隋朝满朝文武之中,在能力上,没人能超过贺若弼。

要知道,隋朝开国之后,名臣大将无数,隋文帝也早期也还算开明,而贺若弼能被称作无人出其左右,其能力由此可见一斑。贺若弼出手,难道也是奉杨坚之命?

如果是这样子的话,徐妈母女的来历,恐怕更不简单吧!

李建国正思忖着,突然听到朵朵说:“娘,你快看,弃野小儿醒了!”

弃野小儿,也就是被弃之荒野的小孩子,说的正是李建国。李建国回过神来,就见朵朵撩衣襟,从身下拽出一柄明晃晃,光闪闪的匕首,眼中带着杀机,甚是吓人。

这小女孩儿要杀我?

李建国吓了一跳。

正好徐妈也看了过来,他略一犹豫,立刻开口,哇哇啼哭起来。

“朵朵,不许乱来,还不把绿珠收好?”

徐妈连忙把李建国抱起来,轻声道:“这娃儿也是命苦……再说了,小孩子能懂个什么?想来是肚子饿了。”

说着,徐妈解开胸襟,露出白嫩嫩,臌胀胀的奶子来,塞到李建国的嘴里。

这一夜之间,就吃了两次奶水。

对于四十岁的李建国而言,可真的是很无奈。

绿珠,是朵朵手中的匕首。

她把匕首收起来,正要开口,车厢里另一个婴儿,被李建国的哭声吵醒,也哭了起来。

“娘,他也醒了!”

朵朵话音未落,车窗外有人问道:“徐妈,小公子醒了?”

“想是饿了,我这就照顾。”

李建国还以为,那婴儿是徐妈的孩子。可听这口气,却并非如此。原本也不算太饿,于是立刻闭上了嘴巴。徐妈把李建国放下来,伸手把那婴儿抱起来,一边轻轻摇晃,一边给他奶水,口中还唱着不知名的小调,想来是摇篮曲之类的吧。

朵朵匍匐在徐妈的腿上,呢喃道:“娘,我想小小。”

徐妈的脸色一白,没有说话,可李建国却从她的眼角余光中,看到了一抹伤怀。

这对母女,绝对是有故事的人!

……

郑大仕一行车辆,在汜水关停留了两天。

汜水关,又叫做成皋。不过它还有一个为更多人熟悉的名字,那就是:虎牢关。

相传,西周穆王曾将诸侯进献来的猛虎,圈养在这个地方,故而才有了‘虎牢’的称呼。虎牢关,南连嵩岳,北频黄河,山岭交错,是勾连河北和洛州的要地。

在汜水关停留的两天,李建国大多数时候,都是被郑世安抱着。

也正是因为这原因,李建国也大致上弄清楚了郑大仕一家的来历。原来,这郑大仕的来历也非同小可,是出自荥阳郑氏的嫡传七支当中的一支。荥阳郑家?这郑大仕,居然是荥阳郑家的人?李建国可是吃惊不小,因为后世的荥阳,正在他的治下。

当然了,后世的荥阳,和这时候的荥阳不同。

如今的荥阳,在后世只是一个古镇,名为古荥镇。但这荥阳郑氏,李建国久闻其名。

历史从时间上划分的时候,习惯性把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时期,称之为中古时期。

而在中古时期,除了无数的战乱之外,还有著名的门阀制度。

门阀制度形成于东汉时期,在两晋南北朝盛行。自西汉武帝以后,世人崇尚儒学,官僚多以经术而起家。他们授徒讲学,门生故吏遍及天下,形成一种社会力量。

特别是在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后,选官只看家世声名。

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大致上就是指的这种情况。世族垄断了官僚,同时通过相互联姻,构成了一个统治阶层。荥阳郑氏,就是这统治阶层的重要成员。

相传,郑氏的祖先可追溯至姬姓,因受封于郑,故而得名。

上古的历史,已难以确认。但荥阳郑氏在东汉崛起,人才辈出。其中最为著名的,有经学大师郑玄,还有曾为东汉扩土,担任过西域都护府大都护的安远侯郑吉。

在经历五胡乱华的灾难之后,郑氏分为南北两宗,其中北宗的郡望就设立在荥阳。所谓郡望,也是一种身份的代表。就比如后世人相互介绍,说自己是什么什么地方的人一样。荥阳郑氏,在北朝后共有七房,分别是白麟、小白、叔夜、洞林、归藏、连山和幼麟(郑幼麟,亦即郑羲)。郑大仕,则属于连山一房后裔。

隋朝时,郑氏最为著名的,就是曾帮助杨坚篡周的郑译。

且不管郑译是出自什么目的,总之他有从龙之功,故而最为兴盛,也是郑家嫡传。

李建国暗自咋舌,难道自己重生之后,就要变成这郑家的一员?

第三章 门阀之郑氏(下)

郑大仕,时任隋朝骠骑将军。不过他这个骠骑将军,和东汉时期的骠骑将军可不太一样。隋朝的骠骑将军,只是府兵制度的基层军府主官,论品秩不过正四品。

而郑大仕的独子郑仁基,在朝中担任通事舍人,品秩更低。

由此可以看出,荥阳郑氏在入隋以来,的确是没落了。虽然还有郑译这一支在支撑,可郑译已故去,郑译的后人依靠着余荫勉力支持,显然已无法和当年相比。

不过,汜水关距离荥阳不远,郑家的名头,还是很有用处。

最明显的,就是那汜水关守将在得知郑世安的请求之后,二话不说,立刻派人打探。

李建国也说不清楚,那言家村是在什么位置。

但距离汜水关,显然隔着一段距离。如此追查,自然不可能查找到什么结果。于是在两天后,郑世安从汜水关守将的手中,拿到了相关文书,随郑大仕启程离开。

开皇年间,隋文帝对户籍的管理,非常严格。

特别是针对世族门阀中所隐匿的人口,更格外关注。丞相高颖,更是几次进行普查,以严格户籍的管理。当然了,世族门阀若是想要隐藏,也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只不过郑世安五代服侍郑家,身份和地位和普通奴仆不一样。所以当他要收养李建国的时候,自然会为他办理户籍。只不过在相关文书上,李建国的名字,已变成了郑言庆。待到回转荥阳以后,再办理相关手续,就算有了正式的身份。

郑言庆?

在郑世安的怀中,李建国反复的重复这样一个名字。

他知道,从这一刻开始,他就算正式融入进了这个时代。从今以后,他叫郑言庆!

从汜水关到荥阳,并没有耽搁太长时间。

郑世安因为要在郑大仕身边听命,所以把郑言庆留在了徐妈母子的车上。

要说起来,徐妈母子并没有资格坐在车里。之所以能上车,则是因为车中的另一个婴儿,郑仁基的儿子,郑弘毅。郑言庆躺在虎皮褥垫上,侧着身子,看着熟睡中的郑弘毅。但在他脑子里,却没有半刻休息,思索着未来将要面临的事情。

如果推算不错,如今应该是开皇末年。

开皇之后,是四年仁寿,接下来就是一代昏君,隋炀帝杨广的执政期。

待到隋炀帝灭亡时,自己应该是二十多岁,然后他要迎接的,将会是一个盛世的到来。

该如何走?

郑言庆必须要有一个规划。

他并不知道,就在他规划未来的时候,有一双眼睛,正好奇的盯着他上下打量。

朵朵已经睡着了,蜷缩在徐妈的身旁。

而徐妈则凝视着郑言庆,心里充满了好奇……

这是一个古怪的婴儿,几天下来,很少听到他哭闹,非常安静。

一般而言,婴儿的吃喝拉撒都不受控制。偏偏这个小家伙,竟好像懂事一样,根本不用徐妈去操心,更不会像小公子郑弘毅那样子,一天要换好几次的尿布。在大多数时候,小家伙总是瞪大乌溜溜的眼睛,有时似乎很好奇,有时却像在思索。

思索?

徐妈的嘴角,浮起了一抹笑意。

她是在嘲笑自己,又有哪一个小孩子,还在襁褓中就开始思索?

不过,这真是个有趣的小家伙,不是吗?

郑家在荥阳,颇有基业。

七房各有住所,但最祖宅只有家主嫡传才有资格居住。郑大仕虽有功名,但也不能住在祖宅,他所居住的地方,名为安远堂,也是郑家在荥阳一处重要的基业。

堂号,也是世家大族的一个代表符号。

与大多数世家不同,荥阳郑氏拥有两个堂号,一个叫著经堂,是为了颂扬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命名。只有族长一支,才能居住在著经堂;而另一个堂号,就是郑大仕这一支所在的安远堂,因汉宣帝时,郑吉平定西域,被封为安远侯而命名。

这两个堂号,从某种程度上,也表明了郑家文治武功的理想。

郑大仕在安远堂门外下了马车,对郑世安说:“世安,你先把孩子安顿下来……对了,等一下我再让人给你安排一个奶妈,正好方便照顾。你安顿好了,再过来找我。”

简单的一句话,却表明了郑世安在安远堂不同凡俗的地位。

这时候,徐妈抱着郑弘毅和郑言庆,走了过来。

郑大仕看了一眼徐妈,沉吟片刻之后,沉声道:“这样吧,就让徐妈过去照顾吧。”

徐妈虽已年近三十,但徐娘半老,正有风韵。

郑大仕在洛阳买下徐妈母子,只是因为郑弘毅的母亲刚故去,孩子也需要奶妈。

可他发现,郑仁基似乎对徐妈颇有意思。

郑大仕不得不多一个心眼。郑仁基也正是年富力强,妻子故去,郑大仕考虑着给他再找一个门当户对的续弦。而且心中已有了考校,郑大仕可不想这时候节外生枝。

世族联姻,对声名也很看重。

郑仁基妻子刚故去,如果和奴婢传出什么风言风语的话,德行又亏,会影响到亲事。

可郑言庆一听,却是心里一咯噔。

原因无他,实在是因为朵朵那小女孩儿,怀中有绿珠宝刃,而且身份非常诡异,实在不应有太多牵连。本能的,他想要开口拒绝,从襁褓中伸出手,咿呀的反抗。

郑世安却笑了,“看起来,这孩子倒是和徐妈挺合缘,就依老爷所说。”

他从小陪着郑大仕,对郑大仕的心思,当然也最为了解。

但郑言庆却不愿意,实在是因为朵朵母女,来历不明,留在身边的话,太危险了。

只是,这件事却没有他反对的余地。

郑言庆心里正纠结着,就见从远处,一匹白马疾驰而来。

马上端坐一名文士,在安远堂门外跳下了战马,快步就走到了郑大仕的跟前。

“善果,你怎么来了?”

郑大仕有些奇怪,开口道:“我正说洗漱之后,就去著经堂祭拜先祖,你却先过来了。”

男子虽是文士打扮,宽袖大袍,衣带飞扬。

可是体型却很魁梧壮硕,透着一股子豪壮之风。

他在郑大仕面前行礼,而后说:“叔父,归昌公听说叔父回来,要我请您立刻过去,有要事相商。”

归昌公,是郑译的长子,名叫郑善愿。

郑大仕一怔,立刻知道出了大事,连忙问道:“善果,族长要我过去,出了何事?”

郑善果虽然刻意压低了声音,但郑言庆还是听了个大概。

只听他轻声道:“叔父,长安传来消息,元妃在十日前,故去了!”

郑大仕的脸色,顿时变得铁青……

第四章 有故事的人

郑言庆后来才知道,这个郑善果是郑译兄弟的儿子。借助郑译的关系,郑善果现如今刚刚从沂州刺史的位置上卸任,升任右光禄大夫,地位远远高过了郑大士。

可在郑大士面前,郑善果只是一个晚辈。

哪怕他身为嫡传一支,面对官职小过他的族叔,也必须要恭恭敬敬。

郑善果所说的‘元妃’,正是隋太子杨勇的正妻。

后世的史书里,对隋太子杨勇颇有同情之意,说他性情温厚,有长者之风。只不过喜欢奢华,有些贪恋女色。

对这个说法,郑言庆不太相信。

自古以来,成王败寇。李唐夺取了杨隋江山,自然会有一番粉饰。隋炀帝作为亡国之君,不可避免的会遭受诋毁。那么当年作为隋炀帝滴对手,杨勇自然会被美化。不如此,又如何能凸显出李唐的丰功伟绩?更何况,这《隋书》出自唐人之手……

杨勇不喜元妃,由来已久。

后来有趣了云诏训为妾,更是把原配抛之脑后。

元妃也是贵族出身,又如何受得了这种冷落。加之身体缘故,最后因心痛而猝死。

荥阳郑氏,一直都支持太子杨勇。

虽然不知道元妃之死,会出现什么结果,但郑家的人都敏锐的觉察到了一丝不妙。

隋文帝的老婆,是独孤皇后,是个性情善妒的女人。

想当年隋文帝起家,多半有独孤皇后家族的支持,故而对独孤皇后也是言听计从。

杨勇贪恋女色,原本就不得独孤皇后的喜爱。

元妃又是独孤皇后为杨勇选中,她这一死,定然会引发出独孤皇后和太子的冲突。更何况,现如今身为晋王的杨广,从江都回转长安,对太子之位是虎视眈眈。

所以,元妃的死,必定会引发一场动荡。

而郑家,必须未雨绸缪,分析判断之后,做出正确的选择。

归昌公郑善愿这时候请郑大士过去,商议的就是这件事情……

不过,对郑言庆而言,郑家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他无法参与,也无力参与其中。

数日之后,郑言庆得到了户籍,正式落户在郑家。

……

如郑言庆所想,元妃的死,拉开了晋王杨广和太子杨勇之间的斗争序幕。

而郑家在杨勇和杨广之间的选择上,也出现了巨大的分歧。郑氏族长郑善愿,力主继续支持太子杨勇。郑大士和郑善果却认为,杨勇志大才疏,恶了独孤皇后,恐怕凶多吉少。最重要的,杨勇虽然一直辅佐杨坚做事,可是在威望上,远不如晋王杨广。即便是有高颖、贺若弼、史万岁这类重臣的支持,仍不是杨广的对手。

细数杨广身边,也有杨素、韩擒虎这样的能人。

而且,杨广有征伐南陈的功勋,特别是驻守江都的一段时间里,更招揽了大批南朝名士。杨广本身也工于心计,甚得独孤皇后喜爱,杨勇只怕难以坐稳太子之位。

这两个结果,或多或少的产生了郑氏家族的内部分裂。

郑善果等人开始寻找与杨广交好的机会,而郑善愿则继续明目张胆的支持杨勇。

开皇二十年十月,也就是郑言庆来到郑家的第三年,隋文帝杨广废杨勇太子极其子女为庶人。十一月,立晋王杨广为太子,并在次年,改元仁寿,结束了长达三年之久的太子之争。

郑家在这场争斗中,并未受到太明显的波及。

郑善愿虽然站错了队伍,隋文帝却没有过于怪罪,反而封郑善愿的两个兄弟郑元璹郑元琮为成皋郡公和永安男爵。在满朝文武的眼中,荥阳郑氏似乎更受恩宠。

“欲取之,先予之!”

郑大士私下里和郑世安说:“善愿支持太子,已恶了皇后和晋王,只怕难以长久。”

对于郑大士的观点,郑言庆在心里表示赞成。

只是,郑言庆如今不可能把精力放在这种事情上,因为他要需要考虑的事情很多。

郑家的命运,自有郑家人操心。

数百年的世族门阀,当然会有他们自保的手段。

转眼间,郑言庆三岁了。如果按照隋朝人计算年龄的方法,他实际上已经五岁。

由于郑世安的缘故,郑言庆虽然只是郑家的奴仆,但生活的非常舒适。

郑大士在安远堂里挑选了一个宅院,送给了郑世安。那是一个狭长四合院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