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华时代-第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下去。

待小伙子稍为有了力气之后,立即纳身便拜,感谢李古的救命之恩。小伙子只会说最简单的汉语,但听却没有问题。李古问他叫什么名字,他说他叫斯加阿黑;李古又问他愿不愿意当兵,还指了指士兵身上的装备,斯加阿黑点了点头,表示愿意。

就这样,李古的部队里多出了一名新兵。

三天后,随部队行动的斯加阿黑的伤已经好得差不多了,同时他也发现这些汉人士兵一直在山里打圈圈,隐隐听士兵议论说他们是在围剿土匪。斯加阿黑寻思着,是这个叫李古的汉人救了自己,而且这伙汉人对自己也很好,虽然说土匪里有些是本地的族人,但他们无恶不作,应该受到神的惩罚。

于是,斯加阿黑便找到李古叽哩哇呱地说了起来,可是,这少数民族语言李古实在是听不太懂,便说了一句,“斯加阿黑,有什么事,慢慢说,别急。”并将自己的水壶递了过去。

喝过一口水的斯加阿黑,情绪也稳定下来,他知道说多了这些汉人也听不懂,便依着汉人的习惯,一直重复着两个词:“土匪”,“我……”

听了一阵,李古弄明白了,试着问了一句:“你是说,你,知道,土匪?”还边说边用手指着斯加阿黑。

“啊呀。”斯加阿黑笑了。

李古迅速地作出决定,让斯加阿黑领着部队进山,但李古也留了一手,那就是部队由原来的侦察班侦察,后面大队跟进的方式变成了侦察班侦察,后面的主力部队分成前队后队的方式前进。斯加阿黑进入侦察班,共13人,由斯加阿黑领路;前队只安排一个排和狙击班共56人,由自己亲自带领;而后退则包括两个主力排、一个迫击炮班、一个重机枪班和连部电台通讯员等,前后队之间相距五公里,由行军暗号相连。这样的话,即便遇到袭击也不会全军覆灭(编制问题,参见第082章《整军》)。

进剿之前,李古到团部领受命令时,团长张荣光就特别交待过,我们进剿的对象虽然是土匪,但由于土匪活动区域跨越三省,所以也要注意滇军和黔军的动向,到了别人的地盘上,千万别被包了饺子。

当然,李古很自信,要想吃掉自己这206人,敌人不出动1000人想也别想。

有斯加阿黑带队,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原来,这些土匪确实是本地人,而且是三省都有,他们一代传一代,上百年来都这样跨省作案,四川围剿他们就进入云南和贵州,贵州围剿他们就进入云南和四川,总之作迷藏的本领绝对不一般,他们与“华军”一样,随便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布置一个暗号,有没有人进山,有多少人进山,什么时候进的山,基本上判断得八九不离十,此外,他们还可以用烟火、野鸟、信鸽等传递信号,而隐藏在深山里的那些山民,大多又是趋向于土匪的。

所以,李古在山里转了半个月,除了听说土匪向哪个方向逃窜以外,连土匪的人影都没看到一个,即便看到了,也不知道对方是不是土匪。

有了斯加阿黑的加入,部队行动便快捷得多了,而且,在李古等人看来,绝对不是路的地方,斯加阿黑稍稍把荆棘一弄,就出现了一条小路;有时,明明是林木茂密的小河,丢下石头感觉到深达数十丈,但斯加阿黑将某丛灌木一压一弄,一条溜索就出现在众人的面前……就这样,李古的部队在继续绕了三天圈子后,终于将土匪围在了他们的老巢,在云南和贵州交界处的一处山寨里。

通过斯加阿黑连比带划的讲解,李古等人明白了,这个山寨,完全就是一个匪寨,原住名要么被土匪驱赶走了,要么就被土匪杀害,而且,现在的土匪已经是第二代、第三代土匪了,他们以这个山寨为基础,纵横在三省地界,抢劫杀戮,欺男霸女,无恶不作,而且还时常收编一些零散匪盗,其人马虽然不敢说越来越壮,但其眼线却是多得多了。

匪寨完全建设在一个地势险要之处,而且进出只有一条路。清朝时,也有官军不信邪前来进剿,但围剿三五个月土匪就像没事一样,更有甚者,土匪站在悬崖上向下洒尿,然后说一声,“官军们辛苦了,给你们冲冲晦气!”再扬长而去。

PS:千殇查了一下历史类排名,周点击为40名,推荐为62名,嘿,成绩还不错,这可是没签约的书呢。新一周到来,请朋友们秘与千殇一起努力,创造起点“非签约作品”的辉煌!

第151章 风云骤起3

清朝的官军就没有法?李古看着至少六十度陡坡的上山道路,心里计算着,清朝的官军确实没法,因为站在山下望山上,根本就看不见一个人影,而山上的土匪只要准备有弓箭、滚石、擂木,甚至放几条野牛冲下来,官军就只得败退。

难道清军不会用大炮?问得好。清军可以用大炮,可是,那么笨重的大炮怎么运得进来,不管什么人,不管什么政府,做事总得考虑成本吧!除非是这伙土匪抢劫了皇亲国戚,惹得皇帝发怒,双方是一个不死不休的结局,否则,谁会去做这种明知亏本,又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但是,清军一个标一个营攻不下的匪寨,不表示华军一个连就不行了。华军一个连装备有3门现代化的迫击炮,在这种地形上正是大展身手的时候,而4挺重机枪、27挺轻机枪更不是吃素的。也许,6个狙击手6支带瞄准镜的狙击步枪更是攻克匪寨的利器!

很快,李古就确定了进攻方案。由六名狙击手再配合12名枪法好的士兵,组成6个进攻小组,6个进攻小组互相掩护推进,为全连进攻尖兵;由一个排的50个人分为5个临时作战班,各带1挺轻机枪紧随尖兵小组,其作用是巩固尖兵打下的“地盘”;为了保证作战给养,李古同时命令一个排在附近打猎并警戒。

而剩下的一个排,则拿起背上的工兵铲,就地筑起了工事、营房,作为全连的大本营、指挥部,同时也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华军进山钻了差不多二十来天,给养消耗得差不多了,而弹药则基本没动。对于给养,经历过早期磨盘岭和老马山二号基地培训的基层军官,都接受过“就地取材”的培训,野菜、野果、野物、野兽都是华军餐桌上的美味。

土匪中的首领人物,以为华军也会像当年的清军一样,派人一窝蜂似地往上冲,然后被擂木滚石砸得哭爹喊娘,死伤无数,僵持一段时间后不得不退兵。但是看到这两百名华军士兵的作为后,有见识的土匪都感觉到这次情形不同以往。

“哒哒哒……”突然,一阵轻机枪射击声响彻山谷。原来,是一个尖兵组感觉一串灌木丛后面可能隐藏有人,用手势指挥机枪扫射侦察。

“啊……”灌木丛后发出一声惨叫,果然藏有土匪。这个土匪,也属于匪寨的尖兵,他的作用是准备放下一排滚石擂木,如果华军采取冲锋的方式,这排滚石擂木冲下来,极有可能伤亡一大片,但显然,华军比土匪预想的要高明得多。

华军根本就不会采取大规模冲锋的模式。熟知军事史的陈华哪能不明白,自从机枪这种战场大杀器问世以后,队列冲锋便告别了历史舞台。只有前世历史中的国军和日本军人才这么傻冒!国军是因为装备低劣,不得不采取人海战术,而日本军人更是被所谓的武士道烧得昏头昏脑,只要国军指挥官稍有头脑,就能集中仅有的机枪消灭冲锋的日军,虽然不足以改变战场结果,但死伤的交换比绝对会好看得多。

所以,在陈华的军事辞典里,根本没有集团冲锋这个词。如果确实需要冲锋,那也是配合着另一种战术推进的,这个战术就叫“弹幕徐进”,让士兵跟着炮弹冲锋,虽然看起来危险,但其实最为安全,即便偶有被己方炮弹误伤,其人数也极其有限。

“啪!”一个狙击手终于锁定了一个目标,藏在灌木丛里的土匪,叫都没来得及叫出一声,额头上就被穿了一个大洞。

虽然华军取得了先声夺人的气势,但战场推进依然是十分缓慢的。一个下午,华军最多摧毁了土匪5个哨点,也即只排除了大约三百米左右的危险。

天色,渐渐地暗了下来,而土匪头目,却打起了天黑时反击的主意。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土匪永远也想不到,这支部队的主要指挥官是时空穿越而来的。因为,此时华军正在准备为高级军官和猎豹特战队员装备红外红瞄准镜、红外线望远镜等超时代利器。

红外线是太阳众多不可见光的一种,1800年被德国科学家霍胥尔发现,红外线夜视仪等在二战时期就被运用于战场。但是,红外线的工作原理与望远镜并不相同,红外线夜视仪需要电力,才能发生光电效应,而且价格昂贵,不是一般人“享受”得起的。

历史上的1982年4月-6月,英国和阿根廷之间爆发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4月13日半夜,英军攻击承军据守的最大据点斯坦利港。3000名英军布设的雷区,突然出现在阿军防线前。英国的所有枪支、火炮都配备了红外夜视仪,能够在黑夜中清楚地发现阿军目标。而阿军却缺少夜视仪,不能发现英军,只有被动挨打的份。在英军火力准确的打击下,阿军支持不住,英军趁机发起冲锋。到黎明时,英军已占领了阿军防线上的几个主要制高点,阿军完全处于英军的火力控制下。6月14日晚9时,14000名阿军不得不向英军投降。英军领先红外夜视器材赢得了一场兵力悬殊的战斗。

199年海湾战争中,在风沙和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由于美军装备了先进的红外夜视器材,能够先于伊拉克军的坦克而发现对方,并开炮射击。而伊军只是从美军坦克开炮时的炮口火光上才得知大敌在前。

由此可以看出红外夜视器材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由此也可以看出,红外瞄准镜多么昂贵,连阿根廷和伊拉克这样的国家的军队都装备不起。

如果要让陈华在现实中生产这种东西,陈华一缺技术二缺钱,根本就生产不了,即便陈华因为是特种兵对红外原理懂得不少,但要把他变成产品也是难上加难。

但是,架不住陈华有“次元兵工厂”这个逆天作弊器。当从兵工厂面板上翻阅到1940年代(五级)水平的产品预告目录时,就发现了这个他梦想中的东西。陈华恨了一口气,具现了500辆他根本不需要,甚至极有可能放回钢厂重新冶炼的一战期间英国生产的最古老的坦克。

这次具现,虽然让陈华有些心痛,但感觉到“次元兵工厂”要求具现的东西根本没逻辑联系,并不是升级后要求具现的东西技术水平更高,反而有可能极低,只是太出人意料之外吧,有点像一个儿童的行事风格,你根本就预测不到他到底要你干嘛。

PS:今天第二更到。被“审核”的那一章,似乎还没解禁,但同样的内容却在上午10点上传成功了。呵呵,这是一个经验,下次遇到,立即重新上传得了。千殇估计是电脑识别的问题,谁不知道现在查得严,千殇可能去犯那么低级的错误?求收藏,求推荐!

第152章 风云骤起4

一只相当于1950年以前水平的红外夜视仪,其价格与二战后期的一辆重型坦克完全一样,而且这只是“次元兵工厂”的价格。但是,架不住陈华财大气粗,即便再贵陈华也要给特种兵和高级军官配备这玩意。

很巧合的是,三师三团张荣光就分到了一支红外夜视仪,而李古到团部时正好看到张荣光在研究这款新东西,听了张荣光的讲解后,李古立即想到自己即将进行的剿匪,如果有这个夜晚也能发现敌人的利器,那岂不是所向无敌?

李古千磨万磨终于让张荣光松了口,同意借给李古在剿匪中使用,但是张荣光也给李古下达了死命令:即使全连战死也要保护好这款机器,当最后一个人要战死时必须用集束手榴弹将这款机器炸毁!

“有这么重要?”李古只是一个基层军官,不太知道其中的厉害。

“如果这款机器被敌人得去,你说是个什么效果?如果被洋鬼子得去,又去生产出更多这样的机器,你说什么效果?”张荣光的眼界自然要高得多了。

是日晚,匪首纠集了一百余名手拿大刀的悍匪,准备趁华军夜深疲惫之时对华军发动逆袭,匪首的要求也不高,就是将白天华军夺去地“据点”夺回来,当然,能缴到几只快枪甚至那种机关炮那就更好了。

按理说,匪首这个计划不错,因为这块地盘就是他们的,哪儿有棵树,那儿有株草,哪儿有块顽石,都在他们心中,而且他们是居高临下向下冲锋,成功的把握极大,在华军猝不及防之下,攻破华军只有三人守护的据点,应该是很容易的。

如果只有三人防守,哪怕华军是机关枪当道,也未必能挡住这些悍匪。只是,悍匪们刚刚从山顶处下来,就被李古侦知了,仅仅利用其中的二十分钟时间,李古就作好了布置,一个机枪组和一个尖兵组向上推进二百米,准备堵悍匪的后路,而在华军天黑前占据的据点上,准备了两挺重机枪,两挺轻机枪。

悍匪潜来了,其每个人的动作很像做贼,轻轻地潜至第一个据点约十米外,然后只见匪首一下子亮出了个微微发光的物件,在空中一挥,悍匪们呈一条线的方式向着据点扑去。

“哒,哒哒……”轻机枪轻快地点射和短射起来,而且,只动用了一挺。

一伙拿大刀的悍匪,面对的是机枪阵地,这算什么呢?这只能算是屠杀!

山腰处传来的剧烈枪声,让山寨中的土匪感觉到有如末日到来,而这阵子枪声,也同样是华军进攻的序幕。在红外夜视仪下,土匪的任何企图都在他们的身影刚刚现身时就遭到了机枪的射杀,而从将夜视仪给别人使用的李古,俨然成了众人心目中的英雄,因为李连长手上那个黑不溜秋的东西,竟然可以在夜晚发现敌人!

土匪布置在沿途准备放滚石擂木的人,全部被机枪射杀。最后面对木质的寨门,一阵手榴弹加机枪的扫射,仅仅一分钟就破败不堪。最后,在机枪将扑上来的上百名土匪扫射倒地之后,山寨集体投降了!

李古是人,不是畜生,所以李古除了将真金白银拿走之后,将山寨中的其他土匪及匪徒家属全部放了,不过,临行前警告他们,不得再为土匪,否则,杀无赦!

年轻的李古带着华军三师三团一营二连的206名官兵,胜利地班师回朝了!

但是,李古的华军还没回到住地,一道抗议电波从云南、贵州飞到了成都,而且传遍了全世界!在两三天的时间里,全世界的媒体和目光都聚焦到了四川和西南,媒体说:

“陈华是大屠户,陈华的手下肆意屠杀平民!”

“云南、贵州各界官员和百姓誓要向四川讨回一个公道,公理自在人心,陈屠户不得善终!”

“袁大总统日前就云南、贵州发生的屠杀平民事件向媒体发表讲话,要求四川都督陈华妥善处置此次事件,逮捕杀人凶手,赔偿云贵两省人民损失!”

“昨日,昆明数万民众上街游行,他们高举着‘打倒暴力、打倒血腥,打倒陈华,惩办凶手,还我公平’的旗帜,从省都督门前经过。一些游行者还向围观人群发送传单,揭露四川都督的血腥内幕!”

此时,陈华还在回成都的路上。对这样的伎俩,有过两世为人经验的陈华自然看得太多了,这是典型的无事找事,贼喊捉贼。如果说此前陈华对于川南的这次匪迅还抱有就是一次普通匪患的观点,那么,现在情形已经明了,云南土匪在四川的劫掠就是云南和贵州方面的有意安排。

“他们要干什么?”陈华内心里反问自己。但是,陈华此时关注的重点却不是这件事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