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窃国贼-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腋4约案鞔蠊し辉丛床欢贤瞥龅木郎唐罚芸焱贫铣隽醮嬉チ啥皇切老仓滦趴诳樱窃缬性つ钡氖虑椤
  想到这,刘晔大步走到刘存面前:“兄长何时启程去辽东?”
  刘存不舍地将要挣脱他的骏马绑回木桩上,对边上直勾勾凝望骏马的大徒弟喊道:“鲁佩,快去北校场把你师伯叫来,说有急事。”
  年仅十七岁就差不多和刘存一般高的鲁佩连忙答应,刘存与刘晔返回书房,从高大的书柜里拿出一卷裱在绫罗上的白縑地图,脱下鞋登上矮榻缓缓铺开。
  刘晔看了数息,猛然抬头颤声问道:“兄长从哪获得这份疆域图?”
  刘存嘿嘿一笑:“这是根据衙门里的资料和商队买回的各种地图,反复核对后绘制的,大汉疆域各州各县不去说了,你看这,咱们东面的大海,从珠山港扬帆启程一直向东,穿越大海千里左右,就是曾来我朝进贡的倭国,倭国由四个大岛和数千小岛组成,散布着大大小小上百个小国和部落,沿着它西面的海岸线一直北上,就是与我朝断了联系的三韩,听说他们还在相互征伐;北边就是大汉的带方和乐浪郡。从这个河口顺着海岸继续往西走,伸出海面的半岛是辽东半岛,属我大汉疆域,听说上面人口稀少,只有几个自然形成的村落,但这地方有个得天独厚常年不会结冻的天然良港,我给他取名旅顺港,也就是旅途顺利的意思,图个吉利,哈哈!”
  刘晔尚未看清楚,兴奋的刘存再指着与辽东半岛遥遥相对的胶东半岛突出部:“这地方你该熟悉了,青州东莱郡黄县蓬莱岛,与辽东半岛之间直线距离仅为两百二十里左右,这是大河注入的渤海。前阵听鲍老三他们说,九月的大浪大风季节一过,海上有十天左右的东南风或西南风,我打算在这段时间杨帆出海,要是海面平稳,就直航三韩,要是不平稳就沿着海岸北上,经过辽东半岛直接去襄平南面的河口。过几天我就派专人从陆地赶赴辽东,拿着本县公函、我个人私信和商会货单去冀州找公孙家族,再通过冀州的公孙家族,找到辽东的公孙一族,看他们需要什么货物,通知他们备好上等骏马和黄灿灿的黄金。船队到辽东停留半个月,然后借北风杨帆而归。”
  刘晔“呼”的一声吐出口长长的浊气,随即深吸口气,热切地盯着刘存:“兄长,小弟要跟船去辽东!”
  刘存咧嘴一笑:“到时一起去,反正到时书院应该竣工了,国君在回信中,对琅琊书院的修建进度非常满意,还大大夸奖了你这位本家亲戚,说差不多竣工必须通知他,他要通知各地的名士和亲朋故交,如此一来,闻讯而来的名士学者估计不少,届时你就可以轻松了。”
  门外急促的脚步声传来,身穿铠甲的王杞风风火火进来,人没到雄浑的声音已经传到:“贤弟,院子里那匹枣红马真属于我了?”
  刘存哈哈一笑,大声答应下来,等王杞兴奋地脱掉铠甲跪坐下来,刘存指着地图上狭长的岛屿询问:“大哥,还记得这地方吗?”
  王杞显然不止一次看过这份地图,所以非常熟悉:“这不是咱们上次试船时绕了大半圈的黄岛吗?海湾对面是你所说的青岛,青州不其县城就建在这条河边,距离大海也就二十几里,咱们的商队经常驾小船去,你是否还想去看看?”
  刘存摇摇头:“不去青岛,去黄岛,从黄岛一直到西面三十里的齐长城东段,坐落在这片区域中间偏西的小珠山,以及长约四十里宽度约两里的黄岛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砍下来放几年就是最好的海船龙骨,山上麋鹿成群,百鸟翱翔,当然毒蛇也多,黄岛西侧海湾堪称两百里海岸线上最好的天然避风港,这片海滨之地长四十里宽十余里,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流纵横,气候宜人,是修建盐田的好地方,只要先期送一万人过去,不出两年,此地又是个山清水秀安逸富足的鱼米之乡。”
  刘晔盯着地图,细细品味刘存的话,反复权衡其中利弊。
  王杞回忆良久,颇为头疼地说道:“黄岛向北延伸的这一大节挡住了海浪和大风,西面海岸环抱的港湾确实是天然的避风港,可是涨潮的时候,海水漫过黄岛中段与陆地相连接的地方,退潮才能涉水而过,恐怕不好弄吧?”
  刘存指着连接处:“记得那天我目测了一下,这段距离也就一里长,一万人每人扛几块石头摆过去,中间再填上泥沙碎石,不用半月就能铺出条五丈宽的道路来,再用片石和砂浆水泥修砌道路,两边建成堤坝,夯实后再铺上水泥砂浆路面,不就成了?”
  王杞权衡片刻:“那地方确实肥沃,完全可以沿着海边修一条大道连接大小珠山,建好之后,住个五万人都绰绰有余,有了五万人什么事情干不成?值啊!什么时候动手?”
  刘存心算片刻:“咱们还有不少现钱在手,五月底收完冬麦就能干,从珠山抽一千名有经验的工匠担任头目,再从城北庄园迁过去一千户工匠,前期建设基本就够了。我担心的是今年开春以来,豫州、青州、冀州和兖州等地没有下过一滴雨,很多地方尚有余粮勉强顶着,估计不出三个月,半个大汉朝就会饿殍遍地,到时咱们这个位于郡国北面的琅琊县和西面的东武、平昌两县,定会涌进数十万乃至上百万的青州灾民,所以得抓紧时间了!”
  刘存想了想补充道:“这两个月造好的福船运货南下东海郡后,尽可能购买粮食运回来,珠山铁器工坊和纺织工坊要多造农具、刀具和布匹,准备安置进入我县境内的灾民,我再想办法从开阳王城、下邳甚至彭城高薪请来些医匠,下去就是大热天,弄不好很容易发生大规模疫病。”
  没有了疑问的王杞非常赞成,刘晔也为刘存的拳拳爱民之心所感动,诚恳地询问刘存他能帮点什么忙。
  **********
  ps:新的一周,巨火求收藏和推荐票,谢谢!


第二十三章 心腹幕僚

  刘存的嫡子刘泽满月和义子刘振的加冠礼,在四月二十九这天同时举行。
  隆重的仪式之后,刘存发现跟随自己混饭吃的人越来越多,不知不觉中治下田地已达六万余亩,各大工坊规模扩大数倍,仅是拥有高超技术能够独当一面能够传道授业的匠师、加工技能熟练的匠人,总人数已高达一千五百余人,这还不算散布各工坊多达三千的学徒。
  入春以来,大汉王朝的持续干旱愈演愈烈,就连水源充沛河流纵横的珠山乡,也有三分之一的新开田地需要引水抗旱,珠山乡木器工坊的匠师们照搬十余年来中原地区普遍使用的龙骨水车式样,赶工生产出六十多架投入使用,才保证了珠山乡的农业。
  持续干旱对农业来说是天大的灾难,但对珠山乡沿岸已经增至三千七百多亩的盐田来说,却是天大的好事,四个月来的产盐量合计高达三万八千余石。
  令刘存惊喜的是,八百盐工主动总结经验,加固盐田改良盐耙等工具,在生产中用上了牛马等畜力,一月前,又从抗旱的龙骨水车提水中受到启发,向大管家吕安提出申请并获得四架特制龙骨水车,立刻用于卤水提升实验,结果生产效率大增,制盐的单位生产周期整整缩短了六天。
  诸多经验积累和改良技术的运用,使得四月份的海盐产量超出了前三个月的产量总和,待到明年万亩盐田建设目标完成,就算因天气影响每年只生产八个月,也能轻松保证每年产盐二十五万石,真正成为刘存旗下重要的支柱产业。
  麾下产业的不断扩大过程中,涌现出数十位能力出众兢兢业业的人才,这些人才大来自最早到来的两批流民,他们对主上刘存最为忠诚,其中不少人的知识水平和领导才能远在大管家吕安之上,已成为刘存治下各产业的中流砥柱。
  倍感欣慰的刘存决定奖励一批有突出贡献者,于是留下前来贺喜准备返回城里的王杞和刘晔,把自己的想法如实告诉二人,请两位出自当代世家的好兄弟出谋献策。
  王杞是个武将,重新领兵之后更为深沉,他奉行兵家理念,有功必赏,有过必罚,骨子里等级森严的观念根深蒂固,因此,尽管此前他赞同刘存把工匠细分为大匠师、匠师、匠人、学徒的分级制度,也能接受刘存在珠山乡成立的用于管理方方面面的村老会,但绝不愿意看到刘存赋予麾下匠师和商人更大权力。
  刘晔身负皇家血统,出自官宦世家,但脑子里却没有王杞那么固执的等级观念,他对刘存不看出身唯才是举、广开言路集思广益的做法非常欣赏,赞成刘存奖励人才重用人才的措施,因此对刘存提出的调整设想非常支持,理由很简单,也很充足:
  “兄长治下产业分工细致,发展迅猛,土地与民众日益增长,重新调整正当其时。以珠山乡为例,蔷夫、乡佐、亭长、盐官、乡学山长、乡中三老等人组成的乡老会,仅能管理一乡之民,监督协调维持大局,没有精力已无法承担各大产业的人事调配、生产经营、盈亏核算等等繁重事务,兄长亦无法事事亲躬面面俱到,因此,提拔人才重用贤德势在必行。愚弟以为,兄长确有必要提拔一批德才兼备勤勉忠耿之人,委以重任,替兄长理清财物,管理各项产业,并从中挑选几个佼佼者担任兄长幕僚,为兄长上传下达,分担俗务。”
  刘晔的意见虽然与王杞相差甚大,但他表达的方式温和中庸,有理有据,理由充分,很快获得王杞的认可。
  刘存欣然采纳刘晔的意见,当即召来大管家吕平和村民中德高望重满腹经纶的蒙学山长公孙沛,与刘晔、王杞一起就有功者的奖励、各产业的划分与整合、奖惩制度和管理制度的确立展开讨论。
  这个里程碑式的重要会议,一开就开了三天三夜。
  中平二年五月初九,事关数万民众切身利益的大调整终于结束,多达八百余名突出贡献者获得刘存赐建独立宅院、配发象征功绩和社会地位的专用马车、颁发高额奖金、张榜表彰等奖励。
  珠山乡新一届乡老会九名成员,在万民欢呼声中登台亮相,新的乡老会将在乡学附近建造自己的办公楼,九名成员不再参与具体的生产经营,集中精力肩负起管理全局、协调汇总、广纳民意、监督奖罚的重要职责。
  紧接着,覆盖农工商三大行业的各项管理与奖罚制度明文公布,对数万民众产生极大触动和激励,整个珠山乡和城北庄园由此焕发出巨大生机与活力,无论是普通乡民,还是调整后五大工坊的各级管理者,都有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希望。
  初十上午,刘存告别妻儿,谆谆叮嘱加冠后掌控刘存产业核心的儿子刘振,在成千上万民众崇敬的目光中离开珠山。
  跟随刘存骑马前行的除二十八名武学弟子之外,还有五辆象征身份和功绩的特制四轮马车,马车里端坐着五名脱颖而出的佼佼者,他们已成为刘存的心腹幕僚。
  第一辆马车上的公孙沛今年四十岁,清瘦苍白的面颊上依然残留着丝丝红晕,坐姿端正的身躯微微颤抖,显得颇为激动。
  这位祖籍青州邹平的没落贵族子弟身材修长,眉骨高耸鼻梁隆挺,略呈栗色的五柳长须垂到心口,自有一种沉稳从容的超然气度。
  如此一位相貌堂堂器宇不凡之人,却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坎坷与磨难,九岁时担任雍丘主簿的父亲因公殉职,接着祖父母因伤心过度先后死去,本就落魄的家道更为贫苦,但其母知书达礼性格坚韧,硬是靠其父留下的微薄抚恤和为人浆洗缝补,独立抚养教诲年幼的公孙沛和两个尚未懂事的女儿。
  自尊自强的公孙沛满十三岁时,已是雍丘全县颇有名气的聪颖少年,其母觉得自己已没有能力让儿子继续提高,毅然卖掉了仅有的十亩水田和耕牛,将公孙沛送入颍川书院,师从大儒陈寔、韩韶,把全副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
  五年之后,学业有成的公孙沛离开颍川书院,开始了长达三年的游学生涯,一路靠做苦力、替人写家书换取食物和借宿,足迹遍布中原各地和北方各州,记下数十万言的见闻与心得,其中不乏历史地理和古今轶事的考证。
  二十二岁那年,意志坚韧目光高远的公孙沛结束风餐露宿的游学生涯,回到老家皱平,侍奉前几年带着两个妹妹回归老家的母亲,后接受县令延请担任在县学教习,并于次年亲自为两位心爱的妹妹主持婚嫁。
  这时的公孙沛已在大汉年轻一辈士子中颇有名气,并以出众的文才、丰富的阅历和贤德,为士绅乡人所推崇,终于在二十五岁那年,获清廉公正的县令举为孝廉,在已经老去的家母依依不舍的送别下前往洛阳,自此踏入仕途之路。
  本以为苦尽甘来尽可施展一身才华的公孙沛绝没想到,他当上郎官仅三个月,就迎来了震动天下的党锢之祸,数以百计名扬天下的文武官员和名士惨遭杀戮,成百上千的党人死于非命,闻风而逃祸及家人者难以计数。
  身为党人中后起之秀的公孙沛不躲不逃安坐衙中,被捕时从容不迫一脸淡然,反而获得率兵逮捕他的校尉赏识,校尉爱惜他的气度和品德,悄悄为他陈情疏解,公孙沛因此而逃过杀头之罪,但最终被判十年苦役。
  公孙沛获释时已是三十五岁,残酷的苦役没有摧毁他的心智和身体,反而令他更为成熟,更为坚毅,可当他赶回家乡后,发现自己的祖宅早也被官府抄没发售,日夜担忧的母亲瘫痪在床,让他疼爱也最为聪明孝顺的小妹五年前也因难产而死去。
  目睹惨景,再闻噩耗,公孙沛终于崩溃,当即晕死过去三天不醒。
  第四天,公孙沛悠悠醒来,看到记忆中勤恳淳朴家境殷实的妹夫,此刻衣衫褴褛如同乞丐,仍然端着汤药恭敬地伺候自己,便悄悄找来大妹询问原因,得知原本家道殷实的妹夫为了医治倒下的母亲,卖掉了田地和祖宅,至今无怨无悔依然靠租种田地支撑一家老小,公孙沛顿时泪流满面,挣扎出去抱着质朴仁义的妹夫,哭得昏天黑地。
  哭完后擦干眼泪,公孙沛倔强地站起来。三日后,他脱掉仅有的一件士子长袍,换上农人短装,和重情重义的妹夫并肩走出残破的家门,扛上农具打着赤脚当上了佃农。
  此后日复一日,公孙沛都和妹夫一起早出晚归,艰辛劳作,回到家便与种菜养猪伺候母亲的妹妹一起陪母亲说话,随后点燃松明,教导两个年幼外甥和周边农家愿意上进的孩子读书习字,从不收取任何报酬,更不理会县衙的多次征召,宁愿天天扛着农具,日晒雨淋顶风冒雪,过着平淡艰辛的生活,也不放下自己的尊严。
  公孙沛的高洁和忠孝,终于感动了周边众多乡亲,淳朴善良的乡亲自发地帮助历尽苦难的公孙沛一家,利用农闲出动三百余人为公孙沛建起新的房子,齐心合力搬来石头,将公孙沛家前面的河湾水泡地修成鱼塘,又栽上了桃李,建起一间宽阔的房屋,以便让公孙沛教授越来越多的孩子读书。
  于是,不苟言笑的公孙沛一面务农,一面教书,过着平平淡淡与世无争的生活。
  直到黄巾之乱以燎原之势席卷而起,公孙沛知道大祸临头了,突然召集周围三百多户乡亲,说出自己的推断和深切担心,明确告诉所有人:三天之内,他将背上自己的母亲,和妹夫妹妹以及孩子们一起南下避祸!
  不出公孙沛所料,刚过两天,数以万计的逃亡民众从西面的济南国蜂拥而来,十万黄巾军一路烧杀一路裹挟紧追其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