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对手:大清擂台上的权力游戏-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多尔衮说:这么着吧,这个皇位我不坐了,但是你豪格也不能坐。那么到底让谁坐这个位子呢?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此时福临刚刚六岁,多尔衮说我能做个摄政王。但济尔哈朗就不干了,多尔衮说:行,那你也是摄政王,咱们俩一起摄政。这个小福临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他成了小傀儡,被这两个人架空了。

第四章 清宫疑案——多尔衮与孝庄的暧昧关系

这一事件曝出了清宫史上最大一起疑案:多尔衮为什么要推荐顺治做皇帝?他跟顺治母亲孝庄是否有什么秘密交易?有关这件事情,台湾史学家高阳先生经过在史料里一番考证,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多尔衮跟孝庄这两人是早就有了美丽的爱情,并且事已确凿,而这个事皇太极是不知道的。

高阳的研究到此为止,这个研究成果使史学界产生了分裂,出现了两派史学家,一派认为,既然两个人已经确有其事,那么他们应该立有一定的婚约,这也不是没有证据,在当时的史书上、诗文上都有很多记载。比如有一本叫《清朝野史大观》的书上是这么说的:多尔衮趁着皇太极在前线作战的时候,经常往皇太极家里跑,于是跟他的嫂子孝庄有了美丽的爱情,等到皇太极死了以后,两人爱得是更加炽烈如火了。后来范文程出来了说他可以做媒人。最离奇的是,范文程首先要说服的是小顺治皇帝,他告诉小顺治:现在的多尔衮摄政王就是你父亲,皇后就是你母亲,你父亲和你母亲如此相爱,要住在一起。《清朝野史大观》里有这么一段野史记载,所以史学家推测,多尔衮和孝庄可能存在事实婚姻。另外当时的抗清诗人张煌言还写过一些诗,据说这些诗写的就是当时宫里举行婚礼的盛大场面。总之这一派史学家认为,孝庄皇后曾嫁给过多尔衮。

另一派史学家则根据正统的史料如《清史稿》,认为孝庄没嫁给多尔衮,他们斥责前者:你研究了半天最后拿野史充数,这不忽悠人吗?

那么孝庄皇后到底嫁没嫁给多尔衮呢?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如果孝庄皇后嫁给了多尔衮,她为什么要嫁给他?第二个问题:如果她没有嫁给多尔衮,她为什么不嫁给他?仔细看这一段历史,会发现它和前文阿巴亥的故事几乎如出一辙。当老汗王努尔哈赤死的时候,阿巴亥已经成了权力的中心,同样的,当皇太极死的时候,孝庄也成了权力的中心。当年阿巴亥主动地向大贝勒代善求爱,向皇太极求爱,并不是真的爱这两个人,而是希望获得这两个人的支持,来保住她的三个儿子和她手下的三旗人马。设想如果阿巴亥成功拉拢了这两个人,那么她就有五旗人马了。

同样的历史难题,放到了孝庄面前了。当她的丈夫皇太极死的时候,或者在她的丈夫死之前,孝庄必须考虑这么一个问题:我要做什么,才能保住儿子的皇位?很明显,皇太极一死,最有势力的人就是多尔衮了,如果多尔衮想让她儿子小顺治死,将是易如反掌之事,如果他想把小顺治推上皇位,也就能推上皇位,因此孝庄必然要争取多尔衮的支持。高阳先生认为这两人有了这个事实上的私情,是完全符合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

想一想,多尔衮本来是有可能当皇帝的,但是因为皇太极把他妈勒死,他就失去了这么一次机会,他心里对皇太极肯定有恨、有怨,可又不能流露出来,如果流露出来,那就危险了。

虽然这恨、这怨不能流露出来,但是他可以向他的嫂子示爱。也就是说,多尔衮有征服孝庄的欲望,以宣泄他心里的怨恨。而孝庄皇后,也有征服多尔衮的欲望,因为她需要获得这样一个盟友的支持,以保护他的儿子。于是,他们俩之间就构成了一个“你也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你”的奇妙的情感组合。对于多尔衮来讲,他每次去找孝庄的时候,都有一个占便宜报仇的心理;对于孝庄来说,她每跟多尔衮欢好一次,都使她儿子的安全和她自身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由此我们进一步分析:孝庄是否还有必要嫁给多尔衮呢?应该是没有嫁,因为她嫁过去就没有价值了。多尔衮家里的小老婆成堆,且都是年轻的小姑娘,而孝庄年老色衰,≮我们备用网址:≯嫁过去不是添乱吗?但是不嫁过去,她就是皇太后,地位身份非同一般。对于多尔衮来讲,跟皇太后有一腿,这是多么刺激的事啊,娶到家里当老婆的话,这种刺激就没有了。

所以从历史逻辑上来分析,他们两人应该是心照不宣的,我知道你要求什么、你也知道我要求什么的一种关系。双方在情感上彼此之间有一种互通——都是绝顶的聪明人,话不需要多说,只要把该做的事情做了,双方就稳妥了。于是大清帝国就进入了一个非常奇妙的时期,此时顺治皇帝刚刚六岁,这是一个不幸的皇帝,一个悲催的皇帝,他只是一个傀儡,一切都得听别人的安排。多尔衮跟孝庄之间的这种奇妙关系,却促成了大清内部的空前团结,因为这种奇妙关系使多尔衮在以摄政王的身份去攻城略地的时候,很有成就感——出征有成就感,回来还有成就感。

就在大清处于这样一个奇妙时期的情况下,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事故,李自成跟吴三桂之间发生了暴力冲突。

第五章 吴三桂的传奇故事

前面讲李自成的时候说他拥有破坏型的人格,他的这种人格特征在对待吴三桂的事情上体现得最明显——夺人妻子,杀人老父。那么吴三桂有怎样的人格特征呢?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讲,吴三桂具有骑士精神。

吴三桂的祖上原本是高邮人,但是不明什么缘故,移民到了关东。从这个情况来看,他们家应该是有前科的犯罪分子,因为当时只有两种人去辽东,一种是犯了罪被流放到那儿的,一种是犯了罪没抓住自己跑出去的,吴三桂他们家为什么过去已经没人知道了。

吴三桂的父亲吴襄,是一个很精明的军事将领,他最著名的战术就是腿长逃得快,在与清兵无数次交战中,胜的时候很少,但是清兵没有一次能逮到他——他跑得超快。当吴襄在与清兵作战的时候,他的二儿子吴三桂出生了。吴三桂出生时,跟别人很不一样,他生来就哭个不停,就跟死了爹一样哭,哭得吴襄很烦恼,抽刀就要杀这个孩子。可刀一抽出来,却看到这个孩子欢天喜地,当他把刀放回去后,孩子又哭了起来。吴襄忽然弄明白了:这孩子喜欢听到刀的声音。于是他就把吴三桂抱到了演教场上,让他看那些士兵训练,小吴三桂果然欢天喜地。到了吴三桂九岁的时候,他突然失踪了,吴襄很困惑,找半天没找着,这也就罢了,那时候丢个孩子是正常的。过了一年,有一天吴襄回家,忽然发现他儿子房间有灯,进去一看,发现一个身材高大的少年,怀里抱着两个怪东西在那儿沉思。吴襄一看:这不是我失踪的儿子吗?就问他:儿子,这一年你去哪儿了?吴三桂说:我跟师父进山学艺去了。吴襄骂道:你这个小王八蛋一跑一年,你进山学艺?你忽悠谁?吴三桂不耐烦道:你滚,少来烦我,再烦我就揍你。吴襄一听这还得了,拖着吴三桂就出来了,要狠狠揍吴三桂。结果吴三桂一还手,吴襄当时傻了,虽然吴三桂刚刚十岁,但他的武艺跟一个不知名的师父在深山中学成,一出手就比他父亲高出不少倍。

很快吴三桂就进京参加武举科考,他的表现非常优秀,轻松地拔得头名。中了武举之后,就有功名在身了,也就算是一名军官了。于是朝廷把他派到前线去,跟他父亲搭伴一块儿作战。在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事,有一天他父亲吴襄带着几百个人出城侦查情况,出城不久就听见四面八方蹄声隆隆,四支清军骑兵从四个方向包抄过来,把吴襄团团围在中间。

@文@当时吴襄很恐惧,向清兵发起了自杀式的冲击。可是清兵不交战,吴襄他们往前一冲,清兵就退,但是吴襄他们冲到哪儿,清兵就围着他一直跟到哪儿。这个时候吴襄才明白过来,清兵这是想围点打援。清兵不杀他,而是要引城里人出来救他,一旦城门洞开,清兵正好杀进城去。换句话说,吴襄是得不到城里的救援的,他死定了。就在这危难的时候,吴三桂只身带了二十个人,冲出城来,但他这样做是违抗了将官的命令的。将官是不允许任何人救他的,因为一出去,肯定是有去无回。吴三桂以二十个人为帮手,直接冲入了清军的大队人马中,把他父亲给营救出来,也将这几万名清军骑兵看得目瞪口呆。这件事一直上报了崇祯皇帝座前,崇祯皇帝对吴三桂钦佩有加。单骑救父之举传遍朝野,天下闻名,而那一年吴三桂才十几岁。从此吴三桂就镇守在边关,松山战役吴三桂也参加了,在松山战役中,当时几乎各支部队基本上都被清军消灭了,只有吴三桂把人全部带了回来。逃回来之后,吴三桂就成了辽东的唯一守将,他变成替明帝国抵挡住清军对大明俯冲的中流砥柱、定海神针。就在这漫长的攻守冲突期间,李自成攻入了北京城,逼死了崇祯皇帝,尽管在此之前,崇祯皇帝已经下令让吴三桂放弃辽东,移师去迎战李自成。

@人@当吴三桂接到命令移师回关,刚刚抵达山海关的时候,北京城已经被李自成攻灭,崇祯皇帝也已经吊死煤山。大明帝国灭亡了,吴三桂成为了一支孤军,没有了国家,也没有了后方。之前吴三桂一直在前线作战,而后方的国家一直给他提供补给,如损失的兵器、战马等,但是现在没人给他提供这些了,所谓孤军难立。就在这时,李自成给吴三桂写了一封招降信,要求吴三桂投降。

@书@吴三桂收到这封信之后,就开了一个会,把他手下的将领全招来,对他们说:现在的情况是这样的,我们皇上已经死了,作为臣子,我理应自杀殉国,但是你们追随我这么多年,我死了你们怎么办?现在李自成的招降使者也已经到了,我们是杀了他,然后大家自杀呢,还是接受使者的要求、投降李自成呢?这么大的事我拿不了主意,你们讨论讨论吧。吴三桂手下的将官们商量半天,最后一致说:大明既然已经灭亡了,挣扎无益,那我们也投降吧。

@屋@就这样,吴三桂思考了一下,便把部队留在了山海关,自己带领着一些亲信准备进京去见李自成,他完全不知道李自成压根儿就没想过做什么皇帝,他只习惯性地继续在破坏,而这封书信呢,只不过是李自成手下的谋士所为。招降吴三桂是对的,但李自成完全不知道这么做的意义。

就在吴三桂行至半路的时候,突然遇到了他的一个家臣,家臣见到他就大哭一场,告诉吴三桂说:你的父亲吴襄已经被李自成捉起来了,被李的手下用大板子夹脑袋,每天都受严刑拷打,被逼迫交出家里的所有财产。

吴三桂听了哈哈一笑,说,这应该是李自成在考验我,等我投降了,我父亲就没事了。然后他又问了一句:陈圆圆怎么样了?

这个问题可就问在点子上了,陈圆圆是谁呢?陈圆圆原来是扬州的一名演员,唱小曲的,她被人买来送进宫里,想送给崇祯,但是崇祯皇帝是心事重重,根本就没有心思琢磨这事,又把陈圆圆给推出来了。在这种情况下〖Zei8。Com电子书下载:。 〗,陈圆圆就跟吴三桂相遇了。当时吴三桂跟陈圆圆是有婚约的,待吴三桂从山海关回来,就要迎娶陈圆圆,而陈圆圆就住在北京吴三桂府上。

可是在北京城陷落之后,李自成手下的大将刘宗敏把陈圆圆掳走了。

当吴三桂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他就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选择了。

他是这么分析的:捉我的父亲,那是因为李自成在北京城进行大掳掠,所有的官员都被抓,这也许还说得过去;但是,他又捉走了我的女人,这是摆明了对我的侮辱。他不尊重我已经到了这种程度,我还自己送上门去,他能把我当人看吗?肯定也是把我杀了。在这种情况下,我再投降已经没有意义了,我不能送死。

于是吴三桂返回了山海关,重新把将士们召集起来,一五一十地说明了这些情况。结果辽兵们一致认为:绝对不能投降李自成。因为李自成倒行逆施进行京城大掳掠,这不是治理国家的态度,而是在摧毁一切,即使投降过去,也只会被他杀害。所以一定要竖旗,重新恢复大明。

于是,吴三桂就在山海关举旗反叛——他背叛了李自成。接到这个消息后,李自成竟然亲自统领全部的三十万人,去攻打山海关。这是前所未有的昏招。怎么叫昏招呢?想想山海关是干什么的,是修建来抵挡关外敌人的,可是李自成身为大顺皇帝,却带兵从内部打过来,他去打山海关谁来守山海关抵御关外敌人呢?所以说李自成做事前没有经过任何考虑,他的行动信条是:你不让我痛快,我就不让你痛快。

吴三桂的辽兵当时只有七万人,孤城难守,在双方血战的时候,吴三桂不得不做出决定:去找清人借兵。

第六章 清兵是如何入关的

就在吴三桂和李自成发生血战的时候,多尔衮正跟孝庄依依惜别,带领了大队人马去回守北京城,他此时还不知道北京城已经被李自成攻打下来了。在行军路上,他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马上召集了两个人——范文程、洪承畴,然后打了一个旗号。这个旗号特别怪异,叫“为大明天子报仇”,好像他跟崇祯皇帝是一伙的。他为什么打出这个旗号?因为李自成全是在掳掠、在破坏,而不管崇祯皇帝以前是多么不堪、不成气候,相比之下,李自成的所作所为更是天怒人怨,所以这个时候不管任何人打出“为大明天子报仇”的旗号来,都会赢得民心。

就在多尔衮打出旗号、带着部队朝山海关行进的时候,吴三桂派的使者来了,要求借兵。多尔衮听到这个消息,第一个反应就是:这是吴三桂在使诈,不答应。吴三桂当天派出了八批使者,多尔衮仍然拒绝。最后范文程看不下去了,向多尔衮建议:吴三桂已经这样了,他绝对是真正的借兵。

但多尔衮还是不答应,除非是吴三桂亲自来见。在这种情况下,范文程亲自赶到山海关,替吴三桂镇守山海关,然后吴三桂腾出空儿,来见多尔衮。

在见多尔衮之前,吴三桂过刀山、下火海、跳油锅,经过了三个难关,见到了多尔衮之后,他就叙述了一下李自成做的事。最后多尔衮表态:大明天子太惨了,以前的事我也不忍说,以后的事我也不必说,我跟你之间就做一个约定,我们清军进入中原后,如果妄取一粒米、妄动老百姓一棵草,我拿命来抵。

但吴三桂还是不放心,希望得到一个保证,让多尔衮立个毒誓。于是多尔衮宣誓说:如果我违背了今天对你的诺言,我到了中原以后做出了对不起你的事,那么等我死后,尸体就被人拖出来,一刀把脑袋砍掉。大致就是死后被分尸的意思。

真是一语成谶,多尔衮的这毒誓后来真的应验了。后来多尔衮带领清军入关,小顺治皇帝把他的家搬到北京城,清兵定鼎中原。这些事实全部违背了他对吴三桂的诺言,而吴三桂也没办法要求他履行诺言,最终落到了汉人眼中卖国贼的地步。

但多尔衮不久之后突然死掉了,死因是连番征战,累死的。他死了之后,顺治皇帝狠狠地为他妈报了一剑之仇,也是召开了会议,宣称多尔衮是个坏蛋,把多尔衮的陵墓铲平,尸体也拖出来砍掉了脑袋。听到这个消息后,吴三桂放声大哭,他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