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唯一战胜国-第3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黄河、长江,这时候的主河道基本还是按照原本的模式流淌,中华帝国并未在主河道上建设什么水电站。

黄河入海口和长江入海口,此时依旧保留着填海造陆运动,单以长江入海口来说,每年能够增加十万亩的土地。

同时大量的有机物冲击到入海口地区,使入海口一带的渔场一直得以保留。

大量的工程开工后,虽然是以工代赈,工资水平比较低,但总是有的。同时原材料制造方面,开始带动就业,随着施工量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失业人群返回了工厂,再次找到了工作。

全国上下,工资水平普遍降低了一倍。

国民消费持续保持一种相比繁荣时期十分萎缩的状态,但相比经济萧条时期,却开始有了增长,但增长速度不大。

但工人还是得努力干活,而这时工人也有了活干。

政府大量建设工程,成为了这一阶段的经济支柱,一个主要的经济支柱。

在这一时期,工人的日子其实过得还是可以的,因为这些工人普遍都有了住房,虽然很多工人欠下了放贷和车贷都还没还掉,但一般的车子和房子银行却是不收的。除非是那些破产企业老板。

尽管工资水平降低了很多,但在还了车贷和房贷之后,衣食方面还是比较宽裕的,只是价格高一些奢侈品买不起,若是在以前繁荣时期,就算是普通工人家庭,也能偶尔买一些奢侈品。

工资水平低,是因为经济还未恢复过来。

对于开始恢复的经济,中华帝国六亿国民神情振奋,在舆论媒体的宣传下,中华帝国做为世界上最晚爆发经济危机的国家,却能够最早的开始复苏,这说明我们中华帝国的强大。

这种宣传是十分有必要的,这对振奋国民的精神,扫除经济萧条时期的阴霾极有意义。

至于什么证明中华帝国十分强大的东西,自然是假的。经济萧条和复苏,是人为可控的,这并不能说明什么太多的问题。

但国民就信这一套。

中华帝国率先从经济危机中走出,确实能够极大的振奋国民的精神。

整个国家,在1933年逐渐又恢复了蓬勃的朝气,虽然有很多行业陷入不景气的状态,但民生方面却在快速的恢复,同时整个国家再次进入一种疯狂建设状态。

这种疯狂的建设状态,同时还表现为军工业的基础生产设备开始大规模的生产,华东集团开始疯狂的生产各种高精密机床。

一旦到了战争期间,就能够疯狂的扩张生产线。

各地的矿区也在建设之中,一旦到了战争期间,就能够加大开采,同时中华帝国还储备了不少军工业原料。

国家开支在这一阶段飞速增长,不仅加大了个人所得税征收力度,而且还使劲印票子,加重了铸币税。

若是一般的国家,根本经不起这么搞。

但中华帝国经过二十多年的积累,生产力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就算是将国民的很大一部分收入征收上来,国民依旧能够过得不错。

之前的发展,增加了国民的承受能力。

经济开始有了气色,但在税收加重的情况下,市场经济并未快速恢复,但在建设上,却比经济繁荣时期来得也不差。而且在增加战争潜力方面,目前的建设速度,远比经济繁荣时期要快得多。

中华帝国的经济恢复是有明显效果,但要想恢复到繁荣阶段基本上是不可能。而对于第三世界联盟成员国来说,那就更糟糕了。

由于他们没有跟进中华帝国的经济恢复政策,没有加大政府开支。加上以工代赈政策是中华帝国施行的,中华帝国只给那些成员国国民支付较低的劳动报酬,而原材料都是从中国运过去的。

这使得那些成员国的经济一直未能迅速好转。

因为经济非常不景气,越来越多人跑到了工地,用劳动换取赈济。这使得成员国的经济稍稍有一些起色,但结果就是劳动力被中华帝国廉价的攫取。

同时中华帝国在那些成员国境内大量建设工程,这些工程未来可都是要收费的。

道路、电站、水库,可以收取路费、电费、水费,虽然看上去钱不多,但却是源源不断,人们生活中根本离不开这些东西。

同时还有电话线路等基础设施,可以收取电话费、月租费、电视信号月租费等等。

利用这些基础设施,中华帝国还发展起了华东快递公司,这些快递公司在运货当中可以获得价格优惠,几乎没有什么同行业的企业能够竞争的,华东快递公司的业务已经是跨国运营了,整个第三世界联盟成员国都有该公司的业务。

这是一种源源不断的剥削,加上又是很大程度上是垄断经营,因此剥削起来很是顺手,当数量达到了一定程度时,就引起质变了。

第三世界联盟高级成员国近2。5亿人,在以工代赈施行六个月后,已经有近4000万人加入了工地施工,比中华帝国还要多。

中华帝国加入以工代赈的群体只有3000多万,尽管失业人口达到了1亿,但这些失业人口并非都是穷光蛋,中华帝国本身是有发展的,民众是有储备的。加上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带动了就业,很多失业人口都重新找到了工作,因此不用去工地。

因为经济开始恢复了,工地的劳动价格也开始上涨,以工代赈用不了多久就会从中华帝国消失,转而是正常的工资。

通过这次经济萧条,中华帝国加强了在第三世界联盟各成员国内部的市场垄断,同时也将各成员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了起来,更是将本国的基础设施彻底的进行完善,第三世界联盟的基础得到了很长足的发展,为日后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中华帝国开始恢复,美国也等不住了。

美国民众看到中华帝国的经济开始恢复,也强烈呼吁美国政府跟进,美国总统大选当中,胡佛失去了民意支持,结果惨败。

罗斯福于1933年上台,上台后迅速跟进中华帝国所采取的经济改革政策,同样是以工代赈、贬值纸币、推出《工业复兴法》。

这些改革出奇的顺利,因为中华帝国已经先一步进行了,美国民众看都了效果,因此反对声音很小。

美国经济也开始恢复,美国也开始大规模的建设各种工程。

但相比中华帝国的速度,美国的建设速度显然不怎么样,工程建设总量根本就是一个天一个地。

美国的人口和中国的人口差距摆在那里,中华帝国的生产力又不比美国落后,资源也不比美国少,有什么理由不远远赶超美国?

由于中华帝国有先进的生产力,加上良好的教育体系,只是二十多年,就造就了一个超级大国。

一个无法被超越的奇迹

美国已经被中华帝国远远甩开了,就算是加上英法德,经济总量依旧比中华帝国的经济总量少上一些。

但中华帝国还有一堆的小弟,就算不算入这些小弟,只算入南洋共和国和果敢郡国,经济总量就超越了美英法德四国。

日本、苏联的经济、工业实力也有一些,不过再算上中华帝国的那些小弟,世界两大联盟的实力看上去还是差不多的。

但战争潜力方面,中华帝国已经将以美国为首的联盟甩到了身后。

而且美国为首的联盟已经出问题了,小胡子希特勒在1933年,在选举中连连获胜,他所代表的党派已经赢得了33的选票。

经济危机的到来,让德国人开始支持擅长演说的小胡子。

小胡子的演讲极具煽动力,几乎除了犹太人之外,其他的群体都能在他所描绘的美好蓝图中获得一些利益。

德国工人开始指望小胡子能够兑现诺言,因此支持小胡子。

魏玛政府已经开始走向死亡了。

魏玛政府是亲美政府,因此在魏玛政府时期,德国是美国一边的,美国从未想过德国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

但小胡子的上台,魏玛政府的气数也就快尽了。

不过希特勒上台后,还有各种阻碍,德国魏玛政府时期的宪法是很难**的,同时兴登堡并不是很支持希特勒。

希特勒在与其他党派对抗中,得到了德皇威廉二世的支持。

德皇虽然退位了,但在德国还是有很大权威的,随着德皇的支持,希特勒迅速取得了立法权。

而立法权拿到手中之后,希特勒就走上了合法的**道路。

——————

第三更到

没了。。。

第407章:日内瓦裁军会议

第407章:日内瓦裁军会议

美国经济危机,德国自然是一个宰杀对象,美国利用帮助德国还赔款的条件,资本大规模进入德国,德国在战后完全就是一头美国的奶牛。

希特勒走向**,则意味着德国将摆脱美国的控制。

德国要想强大,首先就必须摆脱美国的债务,同时停止支付赔款,同时小胡子希特勒对于法国有着强烈的政府欲望。

他要称霸欧洲,并扩张出足够的民族生存空间。

他是一个极端的民族主义者,开拓德国的生存空间被视为一个很重要的目标,但让希特勒此时感觉很郁闷的是,波兰已经加入了第三世界联盟,德国向西扩张的道路直接被波兰堵死了。

然而越过波兰,就是苏联和俄国,俄国也属于第三世界联盟,而且是比波兰还要重要的第三世界成员国。

以此时弱小的德国,要和常设兵力在八百多万的第三世界联盟作战,简直就是个笑话,此时德国的军队才十万而已。双方兵力差距是八十多倍。

德国和第三世界联盟抗衡是没有好结果的,希特勒已经明确的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觉得德国应该与第三世界联盟保持一定的友好关系,然后取得欧洲霸权,向非洲、巴尔干半岛等地区扩张。

然后再伺机选择是加入第三世界联盟,还是与美国联合,只看谁能够给德国更多的好处,德国就和谁联合,对于德国的军事实力,希特勒是有极大的信心的。他认为,德国一旦加入某一阵营,必然具备影响战争走向的决定性。

希特勒认为这个策略还是很靠谱的,毕竟他一直以来,都在与中华帝国皇帝有私下的信件往来,同时还得到了中华帝国皇帝的资金援助,只要德国能够在外交上稍微做出些动作,就能够从第三世界联盟那里获得原材料和军火供应,从而先打败周边小国,再干掉德国,甚至是干掉英国。

美国绝不可能再向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样以裁判的身份跳上擂台搏斗,因为第三世界联盟此时才是美国的最大的敌人。

如果美国参战,德国大不了直接倒向第三世界联盟。

希特勒的想法确实是有一定可行性的,至少在发动战争能够得到第三世界联盟支持的方面是对的,也正是和中华帝国的计划不谋而合的,至于德国最后倒向谁,中华帝国并不是太在意。

甚至中华帝国并不想和德国联合。

如果说是俄国,此时俄国的经济被中华帝国高度垄断,已经是个半残了,就算是战后也没有什么威胁,毕竟这是一个买办政府。

至于德国就不同了,若是让德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在战后存在,那么将成为中华帝国的一个新的敌人。

因此中华帝国的计划是,先稳住德国,让德国挑动白种人世界的战争,让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联盟先阵脚大乱,其他的后续再考虑。

苏联是首先要灭掉的,日本同样也是如此。

希特勒的想法,和中华帝国可谓是一拍即合。

……

1934年,中华帝国的经济开始全面好转,市场经济开始进入正式复苏阶段,随着大量工程的建设,以及中华帝国加强军备,为国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这些就业岗位的工资水平相比繁荣时期虽然下降了很多,但好歹有个工作。

但市场经济虽然有所好转,但依旧有些不死不活的模样,因为政府税收增加了许多,一种是针对性的个人所得税,一种是全体‘无差别攻击’的铸币税。

所有征收上来的钱,一部分投入到了国民福利当中,一部分投入到了军事技术研发之中,大部分则投入到了工程建设当中。

就在中华帝国疯狂加强自身战争潜力的时候,国际联盟抛出了一个‘裁决会议’,该会议在国联总部日内瓦召开。

中国也受到了邀请,中华帝国皇帝夏钧亲自派遣了一支代表团参加该会议。

国联这次邀请了世界上的主要军事强国,英、美、法、日、苏、意、德、中、俄等国都出席了该会议。

这次日内瓦裁军会议,也被称之为九国裁军会议。

在这次裁军会议上,英国提出了一个裁军方案,这个方案中规定了各国陆军的兵力。

美国120万,中国120万,英国……

最高的兵力数量都在120万,而此时中华帝国的正规军数量就已经快到400万了,而生产兵团则达到了300万。

真要是按照这个裁军协议,中华帝国得裁掉280万正规军,甚至是生产兵团都得一律砍掉。

中国帝国这次依旧是那么不卖国联面子,看到英国提出的指标之后,中华帝国代表团直接提出无法接受这样的标准,并且提出了个新的标准,这个标准为以各国人口为基准,每个国家都将陆军兵力限制在人口的1。5程度。

按照中华帝国这个裁军方案,中华帝国反而不用裁军了,因为中华帝国已经有6。15亿人口了,如果按照1。5的比例,那么中华帝国陆军就能够将常备兵力增加到922万。

若是真按照这样的标准,那么英美等国等于是戴上了一个金箍,而中华帝国则和没有任何限制是一样的。

英美等国顿时表示不能接受,中华帝国也未多谈,会议开到一半就起身离场了。

中华帝国退出之后,俄国代表团也跟着退出了会议,德国也借故走人了。

一场裁军会议成了笑话,第一天就散会了。

英国的计划彻底失败,英国本身是打算限制住各国的陆军发展,让英国在多一些时间喘口气。

英国此时依旧不甘世界霸主地位在逐渐远去,还想利用余威来制定规则。

当一个国家制定了一个规则,那么最大的受益者肯定就是其自身,而其他国家一定认同了其规则,未来就将受到限制,就会吃亏。

中华帝国自然不会生存在其他国家的规则之下,因此对于英国提出的这个裁军协议,中华帝国同样如同以前那样不给任何面子。

这场会议开了不到一天就不欢而散了,最终不了了之。

会议之后,各国都着手加强本国军备,不论谁都知道,一场更为残酷的战争定然不可避免。

此时世界局势错综复杂,英国、美国即是盟友,但又是竞争者,只是英国的秘密外交规定,不能与美国起冲突,但并不意味着英国不想要世界霸主。

美国和中国则是此时世界上主要的竞争国家,两个国家都拥有非常强大的经济、工业实力,其中中华帝国已经是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强国,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

美国则是世界第二大工业国家和世界第二大工业国家,苏联则排在第三,德国、英国、法国、俄国、日本陆续排在后面。

其中俄国的工业实力发展是很迅速的,但因为原本的底子太薄弱了,原本俄国的工业区都丢在伏尔加河以西,虽然收复了一些地区,但远无法和苏联占据的地方相比,俄国能够迅速追赶上去,排在日本前面,这都得益于中华帝国的大力支持,不过俄国的工厂目前70以上都是中国资本所控股的,而这70的工厂又占了俄国工业总产值的90以上。

美国和中国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一个争锋相对的竞争关系。

这个世界需要一个新的霸权,如果英国无法重新取得稳固的霸权地位,那么必然被中国或者美国的其中一个所取代当前的霸主地位。

而中国和美国之间,未来必然只能有一个站在巅峰,另外一个将被踩入泥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