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朱元璋-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很灵验,郭子兴竟缓缓地睁开了眼睛,似有挣扎着坐起来的意思。朱元璋按住他,说:“不要动,别着急,会好起来的。”

郭子兴眼角滴出几颗清泪,在枕头上点了点头,说:“你回来了,我就放心了……元军退了吗?”

朱元璋说:“岳父放心,已大获全胜了。”

郭子兴的目光巡视着,落在他的右臂上,发现了血迹,他说:“你伤着了?这副甲太薄、太脆。”他回头叫张氏,手乱指乱摇。张氏不明白他到底要什么。

“甲,甲……”他含混不清地咕噜着。

还是朱元璋最先明白了,他说岳父可能要自己送他的那副铠甲。

张氏抱来那副银盾玉甲,堆在床边,果然对了,郭子兴用手抚摸着那铠甲说:“物归原主吧,你在战场上厮杀用得着。我……再也用不着了。”语气极度悲凉。

朱元璋说:“岳父不要往窄处想……”

郭子兴伸出苍白颤抖的手,拉住朱元璋的手,轻声问:“你恨我吗?怪我吗?”

朱元璋说:“你这样说,小婿真是无地自容了。三年前,我孑然一身,来投效岳父,没有你,我也许冻死饿死路旁了,哪会有今天。”

“有你这句话,我也能闭上眼睛了。”他喘息了一阵,又看着他的两个儿子和小女儿郭惠,对朱元璋说:“我死后,你就袭了我的元帅吧,天叙、天爵不懂事,也不成器,还有惠丫头,你好歹看在我的面上,给他们一碗饭吃,我在九泉下也安心了。”朱元璋知道他的心事,他最希望的是朱元璋能像辅佐他一样辅佐他的儿子,只是说不出口而已,如果朱元璋无此心,他说了也是白说,两眼一闭,管得了身后事?他也知道两个儿子不成器,倒不如先做个人情,朱元璋日后尚能善待他们。

他没想到,朱元璋竟然把郭天叙当成了幼主看待,这令一个垂死的人感动莫名。

朱元璋泪流满面地说:“岳父放心,我一定好好辅佐天叙的,我不会背主……”

郭子兴似乎得到这句承诺放心了,攥着朱元璋的手渐渐松开了。

屋子里立时掀起一片哭声。

朱元璋在部下们一片埋怨和责难声中埋葬了岳父郭子兴。最高兴的是郭天叙,他连让都没让一下,便坐上了发号施令的帅椅,但他也看出来,他说的话等于放屁,没几个人理他,朱元璋还是实际上的主子。这令张天佑、郭天叙十分忌恨,他们决定去请尚方宝剑。朱元璋也好,已故的郭子兴也好,表面上不都保持着与龙凤皇帝小明王韩林儿的友好关系吗?如果在那里讨来封号,不就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了吗?

郭天叙没等烧完“头七”,就去投小明王讨封去了,朱元璋后来才知道。

这天朱元璋来到滁山脚下郭子兴墓前为他烧七。

郭子兴的墓碑上刻上了“已故滁阳王”字样,这是朱元璋的主意。刚刚摆上祭物,李善长迈着方步走来。

朱元璋迎过去,难得李先生也来祭奠他。李善长向来对郭子兴没半点好印象的。

“我两手空空,是神祭而已。”李善长说,“我就知道你会在这里,你是个有情有义的人。”他真的连纸帛、冥钱都没有备。

马秀英知道他们要谈事情,就先回去了,她说文正、文忠他们还等她讲《论语》呢。

她走后,李善长说:“朱将军是为这位滁阳王而悲呢,还是为自己悲?”

朱元璋说:“人死了就不要苛求了。这都是他儿子的主意,当然对我怨怒,如不是我力阻,他也就加冕为王了。”

李善长问:“张天佑和郭天叙到亳州去了,你知道吗?”

朱元璋点点头,表示他知道。

李善长说,刘福通和杜遵道等人已正式拥戴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登极为帝了,国号宋,建元龙凤。张天佑就不该去,去干什么?讨封而已,无非是想借钟馗打鬼。

朱元璋长叹了一声。

李善长承认朱将军善于守拙,别人很难做得像他那么好。不过,他认为朱元璋不该在郭子兴临死时答应辅佐他的儿子。

朱元璋很无奈地说:“我怎么办?我知道他那口气迟迟不肯咽,不就是等我这句承诺吗?”他确实感到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不想让他死不瞑目。

李善长说:“人情你倒是做了,可你想过别人吗?现在滁阳、和阳舆论汹汹。”

朱元璋问:“都议论什么?我做错了什么吗?”

李善长告诉他,连徐达这样忠心不贰的人都觉得心灰意冷,好多人要另寻出路呢。这倒令朱元璋大吃一惊。

“当然。”李善长说,连他都寒心。大家投奔你朱元璋来,为什么?因为看你能成就大业,能带着大家荣华富贵,能叫他们封妻荫子!你把他们转卖给一个废物,他们会怎么想?这一说,朱元璋立刻后悔了,很感羞愧。

朱元璋说:“是我不好,我只是想自己了。”

李善长道:“想你自己也不对!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加害于你,郭子兴不在了,连这样一个摇摆的中间人也没有了,如果你不改弦易辙,一败涂地的日子不远了。”

朱元璋问:“那,现在怎么办?话我已经说出去了。”

李善长早想好了对策:郭子兴一死,朱元璋事实上是这支军队的统领者,可以不把郭天叙当回事,最多有事告知一声。

朱元璋又叹了一口气,算是默许。

决心好下,做起来还是相当棘手的。

这天,朱元璋正在召集众将领议事,有人报,张天佑从亳州回来了,要马上见朱将军。

朱元璋看了身旁的李善长一眼,李善长冷笑,那意思是说:等着称臣吧。

少顷,张天佑、郭天叙昂首挺胸地进来了,张天佑拖长声喊道:“龙凤皇帝有诏书,朱元璋听宣!”

朱元璋没有动。众将议论纷纷,汤和大声说“捡了根鸡毛当令箭”,众人故意大声哄笑。

汤和随后又站了出来:“龙凤皇帝?龙凤皇帝是什么东西?正经的元朝皇帝我们都不听,却听龙凤皇帝的?”

“对呀!”费聚也叫了起来,“是不是在亳州称帝的那个放牛孩子?”

人们都乐了,自然是轻蔑。

李善长摆摆手,叫大家静下来,他说:“且听听张将军怎么说。”他又转向张天佑,说:“你也不用先要谁接圣旨,你说说怎么回事吧?”

张天佑便展开托在手上的黄绫表,说他拿着的是大宋国丞相杜遵道颁发的文凭,皇上谕令郭天叙为都元帅,他自己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说着把一卷黄绫诏书放到了朱元璋面前。

众皆哗然,有说“岂有此理”的,有讪笑不以为然的。

汤和说:“怪不得人家诏令一到,你们二位抢孝帽子似地去了呢,讨到的封赏还压过朱元璋一头呢。”

陆仲亨喊:“不受,若当皇帝,自己当!”真喊得痛快淋漓!

人们都把目光投向朱元璋。

朱元璋站起身,把诏书掷于地上,愤慨地说:“我不稀罕这个副都元帅!大丈夫岂能受制于人!”这是朱元璋一次总爆发,他内心的压抑实在无法忍受了。

由于他的强硬态度,众将全都高兴得喊起来,张天佑和郭天叙见势不妙,灰溜溜地走了。

第十九章

千艘战船,三万水师,竟是拱手相送,先锋印就不是那么容易得的了。常遇春舟中一跳,跳到了朱元璋心头高位上,他的粗鲁便可淡化了。

谁也没想到,一向逆来顺受的朱元璋为受封一事发了(文)这么大的脾气。朱元璋自幼(人)抱负远大,又不得不(书)在人家屋檐下低头,从本(屋)心来说,他怎么会愿意称臣?且又是向一个放牛娃娃称臣!更可气的是张天佑、郭天叙矫诏想把他永远踩在脚下,他发火,一大半是冲张天佑他们。

只剩李善长、朱元璋二人在场时,李善长拾起地上的黄绫绍书,说:“你看怎么样,你在郭子兴临终前的一句承诺,便成了今天的样子,张天佑讨来了皇封,他是主子!”

朱元璋决心不再令众将失望,他摔诏书就是当众表白,不接受韩林儿之封,也自然摆脱了张天佑、郭天叙的节制,一石两鸟。

李善长倒又改了主意,作为权宜之计,他劝朱将军倒是可以暂时委屈一下,接受封赏,启用龙凤年号。

朱元璋说:“你这不是出尔反尔吗?”

李善长分析形势说,刘福通的红巾军,比我们的势力大不止几十倍,咱们何必与他们作对!他们在北方对元军作战,等于为我们竖起一道屏障,有利无害。

朱元璋一下子醒悟过来:“先生不提醒,险些误了大事。是啊,有了韩林儿在北面挡风遮雨,我们可放心地向南扩展。”

“对。”李善长此前已和冯国用兄弟为朱元璋谋划了——马上渡江,他早说过,金陵才是宝地。

朱元璋这才拾起黄绫诏书,请李善长为他起草一份谢表,不妨先使用韩林儿的龙凤年号,总比使用元朝的有号召力吧。

这等于暂时与北方韩林儿结盟,也等于暂时承认屈居郭天叙之下的现实。朱元璋一感到委屈时,就用韩信钻人家裤裆的故事激励自己,尽管受过胯下之辱,韩信还是为后世敬仰的大英雄嘛。

接下来是谋划渡江,在用兵大计方面,朱元璋从不请示张天佑、郭天叙,连过场也不走,他们也不敢认真,比郭子兴在时收敛多了。

这天朱元璋站在和阳江边巨石上眺望长江,但见波宽浪阔,汹涌东流,一片汪洋。朱元璋不禁想起了历史上的苻坚、曹操,不免长叹,心想,渡江作战,谈何容易,难怪古人称长江为天堑呢。

徐达也很发愁,他们连一条兵船都没有,过江作战也要训练水师才行,也要时日,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

冯国用却笑呵呵地说:“吉人自有天相,我想,用不了几天,就会有舟师送上门来的。”众人都不相信天上会掉下馅饼来。

朱元璋惊喜地问:“先生快快明言,用什么办法会有舟师上门。”

冯国胜告诉朱元璋,他哥哥有两个拜把子兄弟,叫廖永安和他弟弟廖永忠,还有一个叫俞通海的,都是水寨英雄,如今拥有庞大的船队、水师,屯居巢湖。

朱元璋好像听说过,这廖氏兄弟是为地方自保结水为寨编练水师的,是巢湖里一支很大的势力。

朱元璋不觉怦然心动。冯国用是不会打诳语的,不十拿九稳,断不会说大话。他忙问廖永安那边的情况。

冯国用说他们有上万人,舰船千艘。但现在日子不好过,元朝并不信任他们,他们的水道为元将左君弼所阻进出不得,如果这时候助他们一臂之力,大有希望。倘不是他们有难,也未必肯依附于我们,真是天赐良机。

朱元璋不禁额手称庆道:“真乃天助我也。不知巢湖水师何日能到?”

冯国用说:“恐怕主公得亲率大军到巢湖去接才是。”

朱元璋痛快地说:“这有何难,马上点兵入巢湖就是了。”

原来冯国用是想让朱元璋发兵去接应,为廖永安他们打开通道,镇住元将左君弼,既有恩于他们,他们过来投效就顺理成章了。

朱元璋大喜过望,连夜整顿军马,先叫冯国用给廖永安下了书,然后亲率大军赶赴巢湖,扎营在马肠口。这里叫马肠口真是名副其实,弯弯曲曲的河道确实像一根马肠子。

入夜,月色下巢湖似海,马肠口一带是细长水域,对面有元军水师高大的楼船扼住了巢湖出口。

朱元璋站在巢湖边上,与廖永安、廖永忠交谈。廖永安身高不足六尺,干枯瘦小,不像武将,说是店小二差不多。廖永忠却长得又黑又敦实,二人都是水中蛟龙。

朱元璋看到元将蛮子海牙凭仗着高大的楼船和马肠河口的有利地势扼守,对义军极为不利。

廖永忠说多亏朱元璋发兵,使元军不敢妄动。如果不是他们那里的赵普胜通敌,也不至于这样。他劝朱将军勿忧,元军水师的楼船看上去威武吓人,行动起来却不方便,他们可用偷袭的办法,用小舟围攻大船。

朱元璋又说了很多仗义的话,听起来,好像朱元璋不是为收拢廖永安水师而来,他发兵巢湖纯粹是为别人两肋插刀的义举。廖氏兄弟和另一个头领俞通海都很感动,他们早从冯国用的书信里知道了朱元璋的大气、远见卓识,谁不想在这乱世投奔一个英明之主呢!相见之后,从谈吐上看,朱元璋果然不俗,他们私下商议一下,从此便把一生的赌注押在了朱元璋身上。

转眼之间,巢湖的舰队已经浩浩荡荡地开到了和阳长江边上,但见旗帜飘飘,帆樯如林。他们攻击的目标是对岸设防的采石矶,不拔下这个兵家必争的据点,攻打太平,进军金陵,都是空话。

正待进发,有一身高八尺,面目威猛的人,身背硬弓,同一个十七八岁的俊秀青年飞舟而至,被廖永忠带到了朱元璋面前,廖永忠疑心他是奸细。

那大汉说:“你才是奸细,我常遇春来投明主,你敢拦我!”他在众将中搜索一圈,目光聚焦在朱元璋脸上,便跑过来,拉着那青年跪下去叩头:“朱将军,你叫我好找。”

朱元璋命廖永忠把常遇春拉起来,很欣慰地问:“足下怎么一下子从这么多人里认出我来,你我又素不相识。”

常遇春说有一个和尚告诉他,朱元璋最好认了,一对小蒲扇一样的招风耳朵,饭勺子一样的大下巴。他一阵哈哈大笑,说果然不错……

朱元璋的脸一下子拉得老长,在场的人全都斥责常遇春,李善长说:“你这汉子,口出狂言,如此粗鄙不堪,下去吧。”

常遇春还不识趣地说:“我是来挂先锋印的,请朱将军允诺。”

朱元璋冷笑一声:“你是欺我这里没人吗?”他用手一指徐达等人,说:“我阵中似关羽、赵子龙一样的猛将何止几十个,你一来就要当先锋官,也不问问我信得着你吗?”

常遇春并没意识到这是给他一个下马威,是他言语无忌的代价。他却并不恼,抱抱拳说:“也说得是。那这样吧,我什么也不要,我和蓝玉随军作战,你如果看我够一个先锋的料,再委任如何?”

朱元璋方才的不快大大减轻了,觉得他忠勇可嘉,只是性格粗鲁而已,于是他说:“好啊,军中无戏言,我的先锋印托在手上等你来拿。”

常遇春拱了拱手,对俊秀小将蓝玉说:“走!”二人走了。

汤和说:“哪来的大胆狂徒,我真想一刀宰了他。”

徐达说他粗鲁,是因为没读过书,不等于人不好,也许有点本事。

朱元璋赞同徐达的看法,张飞、李逵也生性粗鲁,但为人正直,忠心不贰。

朱元璋上了帅船。他和冯国用等人仔细地察看了采石矶敌方部署后,深感越过宽阔的巨浪卷涌的险滩攻击设防的采石矶,容易失利,倒不如先拣薄弱环节攻击。

李善长立刻想到朱元璋要先攻牛头渚。

朱元璋说,牛头渚前临大江,周围被河塘环绕,难以防备,我们能较容易攻克。

李善长和冯国用都赞成这出其不意之举。朱元璋马上让徐达发令。

号令从一个船传到另一个船上,全是一句话:“目标牛头渚!”

一声号炮,千船竞发,乘风举帆,舳舻齐进,漫江是船,是帆,由于伸进江中的桨太多,竟在江面搅起翻滚的泡沫,江水如同开了锅的滚水。

江对岸的元军守着采石矶堡垒,看热闹一般对待发自江北的攻击,他们自恃巨石巨礁的工事是天然屏障,根本不相信北军攻得上来,只在脚下堆放起足够的箭矢就足够了。

牛头渚真像一个巨形的牛头昂首江中,到了跟前,才意识到攻牛头渚也不易,这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去处。

朱元璋的座船快到岸边了。只见登陆处是一块凸出江中的巨石,又高又大又陡,许多小船在下面团团转,人们无法登上牛头渚。

而牛头渚上只有七八个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