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跃马西凉-第2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曹操悲呼一声。就要勒马回头。
  “主公,来不及了!”
  典韦狂吼,“末将去救两位先生。主公先走!”
  “速救仲德和公达!”
  曹操疾呼一声,却没有停下。
  然而就在这时。阎行率数十骑已经先行追到后面,手起一枪就刺死了一名挡在马前的曹操亲兵。随即顾不上别人,只管纵马疾追跑在最前面的曹操。
  惨杀声刹响冲霄而起,见跑不掉,张合、高览等将只得勒马回头厮杀。
  典韦刚刚把程昱捞上战马,数名乾军骑兵就已经杀到近处,乱刀劈了过来。
  “死开!”
  典韦大吼一声,一手抓着程昱横放在马前,一手挥舞着铁戟,连杀数名乾军骑兵,正想夺了战马,给程昱骑上逃命时,忽觉身子一沉,错后不及下被摔下了马背。
  竟是胯下战马失蹄,委实已不堪负重。
  就这一耽搁,几匹无主的战马早已经失控,撒着欢的奋蹄跑了。
  “他妈的!”
  典韦骂了声娘,刚刚从地上跳起来,欲跑过去扶起抓不起来的程昱时,阎行率领的五千骑兵已经滚滚杀到,如决堤的洪流般从旷野上冲过。
  是役,曹操身边数十员武将尽皆战死。
  典韦刚刚抢匹战马,许褚已拍马杀到,与典韦力拍三百合,昔败。不过典韦也没能杀出重围,与许褚大战三百回合,虽然战败了许褚,但典韦也几近力竭。
  随后被一涌而上的乾军骑兵砍为肉泥。
  程昱没于乱军中,被战马踩成了肉泥。
  只有荀攸、刘晔饶幸保得性命,被乾军俘虏。
  曹操只骑逃出数里,被阎行追上生擒,至此曹操正式宣告败亡。
  阎行回头与许褚一商量,当即收拢兵马,两部骑兵合兵一处,阎行与许褚亲自押解曹操回寿春复命,好不容易捉住了曹操,可万万不能再有所闪失。
  寿春,罗征临时官邸。
  半个时辰前,有骑狼将士回报,已生擒曹操,正押解回寿春。
  罗征就换上了便宜,亲自出府在台阶下等候。
  主公都亲自出门等候了,贾诩、法正等人自然不敢坐着,也全都跟了出来,在大门外陪罗征一起等,也想近距离看看让主公视为生平头号大敌的曹操究竟是不是有三头六臂,竟能让主公忌惮了十多年,连做梦都想除之而后快。
  罗征负手而立,望着前方的街道,虽脸色淡然,心情却颇为复杂。
  算了算,来到汉末已经整整十七年了。
  从刚开始的为了活命挣扎求存,到后来割据一方,与天下群雄刀兵相争,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十七个寒暑,从前世的待业青年,到今世的天下霸主,人生如戏,莫过如此。
  回想这一路走过路,刀光剑影相伴,权谋诡计相争,危险处处不在。
  前世为人子,今世为人父,亦为人君。
  十七年来,罗征最想见的人是曹操,最杀除掉的,也是曹操。
  因为自身的经历,一直对曹操这个创造了历史的人物有着一丝好奇,很想和这位绝代枭雄好好的谈一谈人生。然而为了宏图霸业,却又不可避免的成为了一生的敌人,无时不刻的都在想着除之而后快,如今天下在手,终于有了这个机会。
  罗征觉得,亲自在门口等一等是对手。
  除了曹操,这个天下也没有第二个人配让他亲自在门口等。
  复杂的思绪中,时间过的飞快。
  当前方噪杂时,一队骑兵飞快地冲了过来,当先两骑正是许褚和阎行。
  略后几步还有一人,衣甲不整的跟在阎行和许褚马后。(未完待续。。)


第443章 长安见

  “主公!”
  许褚、阎行二将翻身下马,向罗征施礼。
  罗征却不看二将,目光径自穿过二将看向了后面。
  “曹操!”
  罗征面带笑容,并没有咬牙切齿,也没有横眉怒目。
  现在的曹操只是个失败者,天下大势滚滚,就算让曹操逃到江东,也不可能再威胁得到自己。正所谓民心向背,面对一统大势,纵然秦皇汉室复生,也不可能扭转大势。
  古之枭雄从来都是借势而起,没有哪个是逆势成就霸业的。
  纵然汉高祖刘邦能以弱搏强,那也是因为项籍决策失误甚至不得人心。
  “乾王!”
  曹操勉强拱了拱手,可能是因为操劳过度,近年来又一直在颠沛流离,与罗征的容光焕发相比,这代绝枭雄就显的有些颓废,形容枯犒的没了样子。
  罗征听到这声乾王,百般滋味涌上心头,大生感触。
  良久,始喟然道:“天下分崩,雄群并起,然纵观当世,唯征与孟德可为英雄也!余者袁术、袁绍、刘表、吕布之流征皆视之为土鸡瓦犬耳,纵然一时得势,亦难成大器。唯孟德雄才大略,乃征心腹之患,十数载来,征无时不刻欲除孟德为快,纵然令袁绍之流坐大征亦毫无所惧,破之易如翻掌。今得孟德,征平生与愿足矣!”
  曹操眼里有神光闪过,心中不无自豪。
  能被凶威盖世的罗征如此忌惮,纵然身败被俘,也足以自豪了。
  然而想到大业未靖。心头又不免恻然。
  曹操怅然道:“今操为阶下囚,不知乾王欲如何处置操?”
  “来来来。孟德且入内叙话!”
  罗征上前执住曹操手臂,一边往里走。一边道:“征一直有个心愿,孟德可知?”
  曹操讶道:“不知乾王有何心愿?”
  罗征道:“征这一生,有凡非的经历,却不足为人道也,纵亲如子女亦不能诉。然枭雄寂寞,征虽视孟德为心腹之患,可夙夜忧思,却尝思若能与孟德畅论天下势,那该是何等畅之事。帝皇无情。君王无友,征欲得一知己而不可求,然纵观天下,余者皆碌碌,怎配与征为良知益友,唯孟德与征心性相投,可为知己,不知孟德以为如何?”
  曹操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是道:“蒙乾王盛赞。操不甚荣幸!”
  罗征知他心事,也不多说,亲自将曹操请到内堂,设宴款待。
  方才那番话并非虚情假意。确实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
  罗征有着两世为人的特殊经历,征战十余载,随着天下一统的临近。他的心态也发生了许多变化,深感君王寂寞。欲得一知己而不可求。
  贾诩、法正、高顺、赵云、许褚、阎行等虽可为良知益友,但却是他的臣子。
  君有君威。臣有臣纲,僭越不得。
  年代的背景,约束着人们的思想。
  身为臣子,贾诩等人要做好臣子的本份,这个年代的思想,决定了贾诩等人无法与罗征这个主公成为良知益友,所以罗征这个现代人会觉得寂寞。
  正因如此,罗征只有在几个闺女承欢膝下时,笑容才会多一些。
  能和枭雄为友的,只有枭雄。
  正如罗征所说,纵观天下除了曹操,其他人只配为臣,不配为友。
  如今北方已经统一,只剩下荆扬半壁的孙权、刘备还在苟延残喘,罗征的眼界和心胸已经上升到了另一个高度,杀不杀曹操,其实已经无关大局了。
  若说私怨,其实罗征对曹操并没有私仇,反到是他当年手段稍嫌狠辣,率军征伐关东时灭了曹氏宗族,这些年更先后杀了曹仁、曹昂、夏侯渊、夏侯惇、曹洪、曹纯、夏侯尚等曹氏与夏侯氏宗族的大将,其中更有曹操的儿子,与曹氏与夏侯氏有深仇血恨。
  不过这些都是小节,若曹操能够放下一切,罗征不介意与他交个朋友。
  十月,淮南、庐江二郡平定。
  罗征以高顺为征东将军,镇守淮南;张辽为征南将军,领江夏太守,镇守夏口。
  又下令对现有屯田兵进行整编,于荆襄、淮南、中原、河北各建三座屯兵大营,每营制二十万人,开荒垦田,兴修水利,以积蓄钱粮兵马。
  又以甘宁为水军大督都,于赤壁乌林兴建水军大寨,招募南人训练水军将士。
  十月末,罗征班师回朝。
  大军方到洛阳,天降大雪封路,只得入洛阳休整。
  自董卓入京计,洛阳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被西凉军阀战据,一直兵灾不断,昔日繁华的大汉都城早已破败不堪,虽然在罗征灭掉李傕后,洛阳又慢慢恢复了人气,但比之罗征经营十余年之久的长安还是大有不如,集市远不及长安繁华。
  大雪断断续续,一个冬天都没有停下。
  罗征只好在洛阳过了年,直到来年开春积雪融化,才班师回了长安。
  荀彧府上。
  荀攸在家将的带领下,进了内院,就看到荀彧站在台阶下相迎。
  “文若!”
  荀攸停步,远远的拱手,心绪复杂难明。
  荀彧迎上去,打量了荀攸半晌,才叹了口气,问道:“公达近来可好?”
  荀攸苦笑道:“漂波无定,改军之臣,能好到哪里去。所幸乾王看在文若面子上,尚能以礼相待,不致加罪于身。这不刚到长安,就命人将吾送来文若府上。”
  荀彧一边往荀攸往里让,一边问道:“公达今后有何打算?”
  荀攸道:“先上文若府上借住一阵子再说吧!”
  荀彧道:“可有意致仕?”
  荀攸摇头叹息道:“曹公基业不存,吾暂无致仕之念!”
  随即又开玩笑道:“他日乾登基,文若便为宰辅,不会连吾也养不起吧!”
  荀彧摇头失笑,却委实没有多少说笑的心情,道:“公达既暂无致仕之念,那就先在我府上住下吧。主公尚在城中赐我两座宅子,公达若住的不习惯,稍后可去看看,两座宅子若有中意的可搬过去住,把妻小先安顿下来,回头我过些田产给你。”
  荀攸点了点头,也不多说,跟着荀彧进了内堂。(未完待续。。)


第444章 群臣奏请称帝

  同一时间,长安城另一座宅邸之中。
  曹操也和一众妻妾子女相见,不胜唏嘘。
  自官渡之战许昌被袭破以来,曹操与妻妾子女分别已有八年之久,本以来此生再无相见之日,不想却在长安相会,虽然颇感欣慰,然更多的却是落寞。
  家族延续固然重要,但曹操是个有抱负的人。
  如今一切都化作了泡影,霸业成空,留下的却是无数血与骨。
  这一路行来,关中之繁华,令曹操大开眼界。
  而对于民心所向,曹操更有了切身体会。
  关中自罗征入长安以来,就一直不曾发生过战乱。虽然天下纷火不断,但关中却从来没受到了兵灾战火侵袭,十余年来,关中百姓早就习惯了安定富足的生活。
  如果有人忘图破坏这种安定,必然就要站在关中所有百姓的对立面。
  古语有云,得民心得者天下。
  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先贤总结出来的真理。
  历朝历代,天下大乱必然先从农民起义开始。只要老百姓不造饭,士族门阀实力再怎么强大,也撼动不了王朝根基,有再大的野心也只能藏在心里。
  曹操是有心人,所以看到的东西更多。
  以十余年休养生聚之功,关中百姓之富已远超先汉强盛时期,如果不是天下未定,诸侯相争不断,大量青壮被征召入伍,接连战死沙场,对关中社会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只怕不出数年,关中就会真正的实现大治。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曹操只能感慨,生不逢时。
  有罗征这样的对手。实在是自己最大的不幸。
  入夜,乾王府。
  罗征正准备早早歇息,贾诩、荀彧、法正、诸葛亮、成英、司马懿等联袂求见。
  “这么晚上还有事?”
  罗征披着睡袍,打着哈欠问,确实有些困了。
  从前年开春出兵幽州,到南下荆扬,整整两年时间,身与心早已疲惫不堪。
  贾诩一使眼色,法正当即拱手道:“主公月前提出以三省六部制中枢。在下等商议过后认为可行,已拟定草案,请主过过目,看可否施行!”
  罗征‘嗯’了声,“草案何在?”
  旁边诸葛亮急忙取出一本小册子,双手奉了上去。
  小册子是用纸制成的,造纸术是罗征给这个年代带来的唯数不多的几项发明,由罗征提出一个大概的方向,匠人们经过数年反复试验。才最终鼓捣出来的。
  虽然纸张的质量差了些,但胜在产量极高,用来记录文案还是不成问题的。
  罗征接过小册子,随手翻阅。看的很仔细,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随口问上几句。贾诩等人一一解答,足足看了一个多时辰。才将草案看完。
  “先放放吧!”
  罗征将小册子放在桌案上,不置可否。
  贾诩略一思忖。便明白了罗征的想法,就看向荀彧。
  荀彧叹了口气,却没说什么,看了诸葛亮一眼,有些话他不想说。
  诸葛亮会意,拱手道:“主公,今天下已定,仅江东、荆南一隅之地未平,只待来年水军练成,谴一偏师即可讨平。然天下纷乱已二十余载,正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汉统已不可再续,请主公顺天应人,正名份、立皇纲,以安天下万民之心!”
  贾诩、荀彧、法正、成英、司马懿全都开声附议。
  的确,汉室颠覆已久,天下无主的时间也太长了。
  百姓没有国家的概念,时间长了,难免又会如春秋战国时期那样,不知皇恩浩荡,不识天子威仪,长此以往对天下一统和社会稳定都十分不利。
  麾下的文臣武将,也需要大义的名份,来为自己的功勋正名。
  罗征一日不登基,麾下文武的功勋就只能记在薄册上,无法全部兑现。
  毕竟罗征现在只是王,而不是皇,许多封赏名不正而言不顺。不管是民心所向,还是麾下文臣武将的诉求,大势所及,最终都必然要将罗征推上那九五之位。
  “此事容后再议!”
  罗征摆了摆手,没有给出明确答复。
  众人无奈,也不好再劝,只得收拾收思退下。
  公元二零八年正月,西乾群臣奏议,奏请罗征登基称帝,建立皇统,号令天下。
  罗征不允,群臣只得作罢。
  三月,吴王孙权与群臣商议后,拜鲁肃为三军大督都,统摄东吴三军。
  五月,刘备进位楚王,命人撰写缴文尽数已被罗征贬为南乡公的楚王刘琦之罪,遍传荆南四郡,把刘琦骂成是丧权辱国、败坏祖宗基业的不孝子,为进爵楚王正名。
  六月,刘备以徐庶、庞统为左右军师,张飞、黄忠为前后将军,负责操练兵马。
  七月,南蛮反,纵兵两万攻掠西川南部郡县,益州告急。
  罗征命大将赵云领军三万前往征讨,复以诸葛亮、司马懿随军参谋军事。
  八月,赵云兵至川南,纳诸葛亮之计,十战之败,将南蛮大军诱进深谷围困。
  诸葛亮建议义释蛮王,招安之,以免将仇恨种深,毕竟川南太远,大军征讨不易,仇恨越结越深,只怕南方不稳;司马懿则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应屠其众,夷其族。
  赵云再三考虑,采纳了司马懿的建议。
  说实话,赵云并不是嗜杀之人。
  但主公罗征一直以来对外族的太度,就是斩尽杀绝,司马懿屠其众、夷其族的建议根本就是照搬主公的对蛮策,所以赵云再三考虑,还是采纳了司马懿的建议。
  放了一把大火,将两万蛮兵烧了个飞灰烟灭。
  赵云随即进兵,入深山大泽征南蛮三十六洞。三万大军皆为临时抽调的川兵,对山地作战并不陌生,否则若是北方的士兵,只是这又湿又热的气热,就绝对受不了。
  纵然是赵云、诸葛亮、司马懿等人,也很不适应川南的气候。
  十月,赵云踏平南蛮三十六洞七十二部,老幼皆杀之,青壮皆征之,妇女皆抢之,得胜回朝,罗征遂下令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