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金鳞开-第1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正所谓,天下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人多得是,人死了完全可以再抓嘛!

——是因为我父亲叛国,太子终于要拿我下手了么?

陈德心中痛如刀绞,这才发现自己对皇太子除了君臣之义,似乎还多了一份亲近依赖。

就如大哥一般……

朱慈烺见陈德脸色土灰,知道他钻进了牛角尖,放缓口吻道:“我让你管这工兵营和俘虏营,就是为了磨你的性子。我读史书,真正天才横溢的名将固然有,但绝不多。而能够立下不世功勋的,如我朝开国辅运的那些名将,却往往心思缜密,行事稳妥,如此自然能够立于不败之地而待敌自败。你才具足以提一营之兵,但性子不经打磨,凡事以暴力相处,如何能成为一镇大帅?”

陈德眉头纾解开来,转而一股酸意直冲鼻根,硬生生忍住,低声道:“殿下,末将之父……”

朱慈烺压了压手:“人各有缘法,尔父果然是有失节的地方。不过你一路随我过来,并未犯错,我怎么可能因他的罪过而处罚你?”

“末将就是心中难过……”陈德终于哽咽道:“子不可言父过,臣不可背君恩,如今末将真是无自处之地。”

朱慈烺抚了抚陈德的后背:“你好好干,日后立下军功,来赎尔父之罪便可。”

陈德跪倒在地,拜道:“多谢殿下仁慈。”

“先别谢我。”朱慈烺朗声道:“从今天开始,工兵营的死亡指标为每旬日一人,俘虏营为旬日五十人,工程进度必须加快,我也会派人进行质量检查,要求更加严格。”

“末将领命!”陈德是个聪明人,何况朱慈烺已经将话说得那么透彻。光靠鞭子加快工程进度显然是低效浪费的,自己必须想办法走另外一条路。虽然现在他心中没底,但人同一心,心同一理,只要集思广益,选用经验丰富的老营造来督工,总比动辄用鞭子抽打的好。

想到这里,陈德心中一阵愧疚。自己只想着带兵打仗,却没想自己是否有那个本事。差点辜负了皇太子的一番苦心,错过了替父赎罪的机会。

朱慈烺解了陈德的心结,又命人在筑好的墙段上用虎蹲炮轰击,撞木撞击寨门,虽然质量仍旧堪忧,但也没有立时就坍塌。

“还要加固。”朱慈烺留下四个字,转身又去巡视下一处。

如今顺军已经有了用火炮攻城的习惯,原历史剧本中的清兵在攻城时也不乏用火炮的记录。这道乐夏防线是根本防线,必须要有极强的防御力。而且现在严要求高标准,也是为了日后施工提供经验和守则。

在朱慈烺看来,坞堡将会是日后明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防御要点。只有在收复河套之后,才有充足的马匹执行进攻性防御策略。在机动力不足的情况下,用坞堡加火炮的模式防御,互为犄角,坚壁清野,是对抗满洲铁骑的最佳方式。

“萧陌。”朱慈烺转身叫道。

“末将在。”萧陌已经配上了金徽肩章,以下将军的身份上前应声道。

“萧东楼那边还有几个山头可以当做外围防线,你这边却是直面开阔平原,可有什么打算?”朱慈烺问道。

“殿下,”萧陌欠了欠身,“正因我部防线外围皆是平原,末将希望能够在主体寨堡完工之后,修建烽火台,提前预知敌情。”

“你这思路是很稳妥的。”朱慈烺点了点头:“对于如今我军缺乏大规模骑兵,预警坚守是好办法。不过现在不着急。因为罗营主力在东昌府,可以充当我们的眼睛和第一道防线。等他南下之后,我还有一样利器率先装备你营。”

萧陌是最近才知道罗营原来也是东宫体系的部队,心中自然对皇太子的神来之笔赞叹不已。听说还有利器,这位下将军更是心中酥痒,问道:“殿下,是红衣大炮么?”

“不是。”朱慈烺笑道:“其实说起来也没什么稀奇的,现在技工学院正在试验研制,很快就能配装你营。不过你还有个任务。”

“末将莫敢不从。”萧陌连忙道。

“你去看了罗营,感觉如何?”朱慈烺问道。

萧陌舌头打了个结,终于直言不讳道:“乌合之众,与侍卫营……喔,近卫营完全不能同日而语。”

“不错。”朱慈烺点头道:“朱家骏过去之后,罗玉昆才知道对手下兵力进行整合。在此之前,呵呵,可以说是与十年前的流贼一般无二。”

萧陌突然心生警兆,试探问道:“殿下可是要我营派出军官帮他操练士卒?”

“你倒是有为将者的直觉了。”朱慈烺笑道:“正是,我希望从你这里抽调一个鸳鸯阵局,一个方阵局,过去当教导队。”

萧陌心中暗暗叫苦,自己这边也是军官不足。东宫对军官的晋升授衔卡得极其严格,除了拼杀英勇之外,还必须掌握各种文凭。比如士兵升士官要有丙等文凭,尉官要有乙等文凭,校官以上要有甲等文凭。参谋官更是从严,比同级的军官要高一等要求。

“殿下,”萧陌为难道,“这不该是作训部的事么?”

“作训部自己也要培养教导队,实在抽不出人手。”朱慈烺道:“你别指望畏难而退!朱家骏和陈崇都是你原先的下属,你这老长官不挺他们一把?”

“殿下,罗营可是有上万人啊!”萧陌叫苦道。东宫上下都知道,若是皇太子以协商的态度交代任务,那就是可以讨价还价的,绝不会受到指责。若是现在不说清楚,日后完不成任务可就只有乖乖受罚了。

“也不是整个罗营。”朱慈烺笑道:“以后所有营头都要控制编制,方便配属,所以筛选出三千五百人上下,编练成独立游击营就行了。”

“从万人之中甄选三分之一也非一时能做到的。”萧陌微微放下心。

朱慈烺无所谓地瞟了他一眼:“日后扩建编制,三营并设一‘师’,说不定这支游击营跟你的近卫一营还是一起的呢。”

“末将能否外聘一批眼光毒辣的人牙一同去?”萧陌连忙问道。

他很清楚,萧东楼那边的近卫二营早就说过要重建天雄军,肯定不会跟第一营归并在一起。按照皇太子一碗水端平的态度,后备能统编的只有骑兵营、火器司、单宁的预备营,以及罗玉昆的独立游击营。

而这里面只有独立游击营有作战经验,质量明显好于那些操典出身的新兵营。萧陌自己就是从操典派跌跌撞撞过来的,知道经验对于一名战士意味着什么,当然抓住机会,把独立游击营拉到一起。

“当然可以。”朱慈烺抿嘴笑了笑,心思却飞到了莱州。

技工学院由王徵出任祭酒,汤若望为司业,王永春、永顺二人出任教务。实际上就是因为王徵年迈,承担所有学院的庶务,好让王徵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科研之中。

技工学院收到的第一笔订单,就是朱慈烺口中的“利器”,一种适合在开阔地带使用的瞭望预警器材。

学院定名:巨型载人孔明灯。

俗称:热气球。

第208章 可恨年年压金线(5)

紫禁城,武英殿。

“皇上,这些贼匪若是不打痛他们,断是不肯归顺的。”顾君恩作为李自成的谋主,地位越发稳固。眼下牛金星在忙着登极大典,田见秀、宋献策忙着追赃拷索,李自成在战略上的问题,主要就是征询顾君恩的意见。

“你的意思是,派刘芳亮去打?”李自成眉头皱了起来:“眼下吴三桂占据了永平府,叫嚷着要来打北京。北京这六万人中还有不少朱朝降兵,若是不将刘芳亮调回来,如何能够东征吴三桂?”

顾君恩道:“皇上,臣以为,北京城高墙厚,且有红衣大炮镇门,当取守势。大可派磁侯大军南下,收取江南,策应湖广。一旦收复江南湖广,则银粮充沛,然后以全国之力攻辽镇一隅之地,可谓万全。”

李自成不免为之踱步。牛金星也劝他先行登极大典,取得名号大义,然后经营京畿秦晋,攻略湖广江南……然而眼看天下精兵只剩下关宁一处,如果能够将之扑灭,残明将再无死灰复燃的可能性。江南、湖广一样可以传檄而定,他自己也可以放心离开北京。在他看来,西京是个更适宜统御天下和居住的地方,起码在语言上更有亲切感。

“皇上,”顾君恩见李自成迟疑,又道,“若是真的平定了关宁,恐怕又要分兵镇守,可供南下的兵力便又不足了。”

李自成的眉头皱得更紧了,他问道:“如今城里追赃如何了?”

顾君恩答道:“臣不曾参与此事,只前日听说有百万两之巨了。”

李自成这才舒展了眉头,道:“还是要先平了吴三桂!否则等他在关内站稳脚跟,再要打永平四城更费事。他若是识相归顺,我还给他镇守辽东,只是得降为公爵,决不能称王。”

顾君恩知道这是李自成担心大顺军内部难以平衡。若是吴三桂那等降将都能封王,刘宗敏、田见秀这些跟着李自成起家的重将岂不是也得封王?若是只封吴三桂公爵,到时候再给那些侯伯重将晋一等爵也就够了——异姓封王终究还是大忌。

“而且朕现在还有两桩放不下的心事。”李自成回到御案之后,缓缓道:“一桩是废帝朱由检。若他到了南京,手里还能有江镇之兵,再加上朱太子手下的那支强兵,让朕心中不安。另一桩是满洲东虏。去年奴酋黄台吉死了,他们立了个叫福临六岁童子,如今是老酋努尔哈赤的十四子多尔衮当政。”

李自成顿了顿,继续道:“咱们刚打下山西的时候,这个多尔衮就从鄂尔多斯部送信到榆林卫。王良智(王根子)把信送到朕这里,里面明说要与我协谋同力,并取中原,共享富贵。这就让我想起当初黄台吉没死的时候,每次从入关碰上咱们的人,都是好言相对,有时候还给粮给马,从没厮杀之事。如此看来,这些满洲鞑子心上惦记汉地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了。”

“这两天朕思来想去,就是想废帝给吴三桂封王的事,突然想通了些:恐怕废帝早就知道满洲鞑子有染指天下的意思,封吴三桂不是怕他投降朕,而是怕他弃了关门,把满洲人放进来!”

顾君恩还是头次听说这事,猜是李自成没把多尔衮的书信放在心上,所以都没拿出来商议。不过那多尔衮也真是痴心妄想,这天下还需要他来“协谋同力”么?大顺军势威赫,混一宇内只是时日长短的问题,哪里轮得到他来分一杯羹。

李自成继续道:“朕若是不先打下关宁,万一满洲鞑子再从蒙古破边墙而入,袭扰北京之西,大军又被钉在北京不能动,该如何抵御?再万一,吴三桂吃里扒外,与满洲鞑子约好东西夹击,废帝在南方呼应,这北京城还能守住么?”

顾君恩这才知道李自成心中顾虑,也沉吟道:“唐时也有借吐蕃外族之兵的典故,的确不能不防吴三桂与东虏媾和。”

李自成道:“这就是朕执意要先打吴三桂的缘故。倒也不用打到广宁,只要打下山海关,由咱们的人守住,起码不用担心两头被打了。”

顾君恩略一沉思,提出个折中的方案,进言道:“皇上,莫不若让磁侯带兵一万南下,应该可以与残明军镇相抗了。”根据顾君恩得到的消息,现在山东几乎没有成建制的明军,京师以南一直要到徐州才有一股明军。

那股明军守将却是个老熟人,正是一路从山西逃到河北,继而逃进山东,最后逃到徐州的高杰。如此一支惊弓之鸟,千数残兵,刘芳亮领一万人足以将之消灭了。

李自成想了想,道:“如此也好,看刘芳亮能打到哪里便算哪里,先将精锐调到北京。东征之事刻不容缓,不能让吴三桂再壮大起来了。”

顾君恩应声而出。

……

“你家还没上户口?再不去可就亏大了!”

“上那户口有啥好的?指不定又要征人了。”

“征啥人呀!你不知道?圣旨都贴到村里了,皇帝现在就在山东,全省徭役全都免了!以后全是雇工,给工钱!官府也照户口论人给地给粮给种子。你家少上一个人,就少一块地!前屯那边都想着怎么多报人口上去,你家还瞒着?”

“真的假的?”

“你这人……咋就不信咧?前屯赵石头家的媳妇刚生了个丫头,当天就去给上了户口,这回也分到一亩三分地,跟生男娃的一个样!”

“这要上个户口,得花多少银子?”

“官府包了,一文钱都不要!”

“哎?那俺也去看看。”

“多带点干粮,衙门口排队等着上户口的人太多。”这位邻居打了个哈欠,道:“我排了三天。”

……

明朝制度,军户是不算丁口的。卫所下辖的土地——包括屯田和辖区内的民田,也不被计算在户部粮册上。这就导致了卫所制度崩塌之后,军田变成了私田,却不纳税。军户破产成了佃农,非但没有享受国家拨给的军饷,反倒还要承担田租。

由此产生的人口、田地隐匿,数额之大是朱慈烺完全不敢想象的。

“废卫立县就从灵山卫开始!”朱慈烺在行政工作会议上宣布道。

灵山卫是典型的实土卫,也就是领有土地的卫。

依照太祖高皇帝的设计,卫所并非是简单的军事机构,而是一个带有军事特色的行政体系。大明一般的行政体系是州、县——府、州——布政使司、直隶府、州——中央六部。卫所体系则是卫、直隶都司的千户所——都司、行都司、直隶卫——五军都督府。

卫所非但有管理军户和辖区内民户的权力,也有涉及军户案件的司法管辖权。以万历名相张居正那般的手腕,清丈田亩和梳理人丁也只局限在一般行政体系,没有触动卫所制度。而顺治年间,满清在尚未统一全国的情况下,只是因为废除了卫所,耕地面积就超过了万历三十年的全国耕地亩数。

考虑到万历三十年是大明国势的巅峰时期,而崇祯、顺治年间因为天灾兵祸,耕地抛荒现象严重。

这一出一入,便可知卫所下辖的土地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数字!

朱慈烺之所以从灵山卫开始着手,更是有两个充足的理由。

第一,灵山卫地处胶州湾。胶州湾是山东第一大的不冻港,位于山东半岛的南部,江南运来的物资主要是在青岛口上岸。

第二,灵山卫与浮山前所就是日后的青岛市的主体部分,紧锁整个胶州湾。

青岛对于山东的意义,乃至对于整个东部沿海的意义,只要看过中国地图的人都不能无动于衷。对于这样的重点地区,朱慈烺当然要不遗余力地纳入掌控,加以开发。

第209章 可恨年年压金线(6)

“九王闻中国本坐空虚,数日之内,急聚兵马而行。男丁七十以下,十岁以上,无不从军。成败之判,在此一举。”

崔俊恩写完字,放下笔,搓了搓冻得通红的手指。他读了一遍,确定没有缺漏字句,方才折起信纸,封了起来,叫过下人:“速速送回汉阳(首尔),不可耽误。”他身为朝鲜派到沈阳的使臣,在清国国内有事时自然要第一时间传回本国,让大王获悉。

身为李氏朝鲜的臣子,两班出身的崔俊恩对满洲人充满了蔑视。这种将头发剃光,留着老鼠尾巴的蛮族,竟然以武力征服了朝鲜这个久沐华夏文明的东北小中华,成了朝鲜的宗主国!然而如今的大明也是风雨飘摇,听说还被流贼攻破了神京,真是乾坤黯淡!

想到朝鲜虽然换了宗主,自己的社稷却没有断绝,这让崔俊恩难免有些侥幸。他知道北地汉人一样要剃发,一副数典忘祖的丑陋模样。恐怕这些满洲人若是占了明国的土地,还会继续推行这种恶政。

崇祯十七年四月初九日,清国摄政睿亲王多尔衮统领满洲、蒙古兵三之二,以及汉军恭顺三王、续顺公部曲,声炮起行。

洪承畴骑在马上,身穿满清的官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