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金鳞开-第1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慈烺想起这是自己定的规矩,听到手术室里传出的惨号声,也觉得有些不合适。他当下立住脚步,点头道:“正是,咱们去病房看看。”

程云来这才松了口气,领着朱慈烺往病房方向走去,一边道:“殿下,关于殿下的《细菌论》,近来在医学院中争议极大。”

“哦?我不是设计了实验么?没成功么?”朱慈烺不敢扼杀学术自由,但对于如此基础的常识还要花费宝贵的人力资源并不满意。

“实验的确如殿下推论的结果一样。”程林道:“密封罐中的肉糜腐烂速度明显减慢,而敞开的肉糜腐烂得快,但这个结果若是以‘气’论,一样能够成立。因为瓷罐密封,生气散发慢,故而肉不烂。若是瓷罐敞开,生气散发快,肉糜自然烂得快些。”

朱慈烺埋头走了两步,心中暗道:要想揠苗助长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如果不能用显微镜直接观察,恐怕要说服那些固执的老夫子也不是一桩容易的事。

“对了!”朱慈烺一提神:“我上次说的,唐朝时裁缝用长了绿毛的浆糊涂抹伤口的事,你们找到了么?”这故事是朱慈烺前世听体育老师说的,所以只是记得有这个故事,却没有加以考证。

无论这故事真假与否,都揭示了青霉菌的存在。他让喻昌将查证这事放在第一序列位,也不知道进度如何。

程林明显提起了劲头,道:“殿下,此事恐怕只存于宫内藏书,我等寻找了许多唐宋笔记、医书,都不曾得见。”朱慈烺点了点头表示理解,在没有搜索引擎的时代,要寻找一条没头没尾的孤证是如同大海捞针一样事,有时甚至找对了书,也会因为疲惫或者眼花,与之擦肩而过。

“因为一时找不到,我便用米糊养了一层绿毛出来。”程林继续道:“这次奉命来封家村巡诊,我也带来了。若是伤后病人发烧果然是细菌引发的炎症,那么涂抹绿毛是否有用,只需要找两个对比组试验一番便可知晓。”

——这直接就上人体试验是不是胆子太大了点?

朱慈烺心中暗道。

“殿下,”程林见朱慈烺不说话,连忙道,“本门一向以人命关天为戒律。术后发烧十有八九就性命不保,既然有能够治疗的法子,总是要试试的。”

朱慈烺对生物学和生理学也仅限于高中生物课的扫盲教育,仗着自己记忆力强,还给老师的不多,这才敢对医疗工作进行指导。他听了程林的解释,知道不同时代看待生命的角度也不一样,尤其中国并没有追究医疗事故的传统,让医生们的胆子普遍较大。

“可以试试,但也要小心过犹不及。”朱慈烺点了头,补上一句道:“先给老鼠试试,老鼠要是不死,再用在人身上。”

“殿下放心,就算没用也断然不会有什么害处。”程林笑道:“我已经试过了。”他伸出手,撩起袖子,给朱慈烺看手臂上新鲜的刀伤。

朱慈烺顿时无语良久。

好的医生肯定会亲自尝试药物的药力和药理,但就这样在自己身上做实验,实在太过惊悚了。在科技还处于萌芽的时代,影响实验结论的变数多不胜数,夺去人性命的绝症也有不少,如果自己苦苦期待的人才死于破伤风……朱慈烺真是欲哭无泪。

“以后不得拿自己试药。”朱慈烺严肃道:“还是得遵循先鼠后人的顺序。”

程林从朱慈烺的态度上意识到了自身行为的危险性,诺诺应承下来。

朱慈烺边走边在脑中挖掘关于青霉素的记忆,突然被自己吓出一身冷汗。

青霉菌和青霉素可是两个概念!

要在PH值约等于二的酸性溶液里大量培养青霉菌,然后才能从中提取青霉素,再然后才能提纯……成本估算下来恐怕比等重量的黄金还要昂贵。

再看看深具神农精神的程林,朱慈烺心有余悸,轻咳一声道:“照我推想,这细菌如果是种小虫,那么能够杀死其他细菌的原因肯定是其分泌出来的体液。直接用这种青霉菌恐怕没什么用处。”

程林皱起眉头,脑中转得飞快,脚下却停住了。朱慈烺也不去打扰他,只是等在一旁。朱慈烺身后跟随的秘书、武将,自然也只能站着等。如此足足过了一刻钟,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都里三层外三层了,程林方才回过神来:“殿下,恐怕要用能看到鼠疫菌的显微镜才能观察实验结果。”

朱慈烺点了点头,道:“已经派人去江南采买了,不过就算买不到,我们也请了工匠自己打磨,说不定能弄出来。”

显微镜在四十年前就已经被荷兰人发明了。按照现在东西方的交流速度,欧洲最新的科学技术,三、五年内就可以传到大明,所以江南某个士大夫家里若是已经有了这东西,也没什么可以惊讶的,只是可能放大倍数不足而已。

不过自从《远镜说》问世以来,光学原理已经被揭露了,实在不行组织国内的工匠自我攻关,肯定也能搞出来。

程林是听说皇太子在宫中早就做出了能够看到“细菌”的器具,但是太子既然说去采买了,恐怕是宫中讹传,或是神京沦陷的时候没带出来,又或是搬运中毁损了。他到了莱州之后,看到每日每夜都有人破冰通海,引船入港,卸下大量的人和物,就知道这次大迁移工程的浩大,损失的恐怕远不止一架显微镜。

朱慈烺要是真的有这么一架高端显微镜,就算不带印玺也要把它完好无损地带出来。

第220章 野蔬充膳甘长藿(1)

“王家兄弟,干活呢?”村里老人走到了王老五的地头,蹲下身捡起一块土坷垃,轻轻一用力便碾成了粉末,洒落地上。这是地里缺水了,土结不起来。他拍了拍手,站起身,这块地的主人正朝他憨笑,只是没说话。

“是这儿,”老人道,“县里要人开渠,把龙王河的水引过来。”

“好事。”王老五干净利落说道,仍旧蹲在地里用小铲子除草。

“是好事,就是要出人。”老人叉着手道:“县里包吃的,各村要引水的自己出人力,可没工钱,就问你去不去。”

“去。”王老五嘿嘿一笑:“给自己地头上引水,还要啥工钱呀。”

“你这么想就对喽。”老人很高兴,站起身道:“俺们山东其实是个好地方,就是缺水给闹荒的。你这一亩二分地呀,要是有了水还真不赖!别看也是抛荒几年的,但是一直长着苜蓿草,地里肥着呢!”

“就是。”王老五笑了笑,道:“就是没种过这土豆,心里没底。”

“这东西好种!放着心吧。”老人其实以前也没种过,不过他去县里开会的时候已经听大令说了,要不遗余力劝农开垦荒地,种植粮食。尤其是传统农家眼里的废地、滩涂地、山石地、盐碱地,种不得稻谷果蔬就要种土豆、番薯、玉蜀黍。

玉蜀黍还算好,老年景的时候就有人种过,只能混个饱,味道却不怎么样。好处是不挑地,命贱好养活。土豆是京中传来的,听说是专供皇帝家吃的好东西,也是不挑地,照法子扔地里就能一窝窝地长。番薯倒是比这两样都好吃,又能在盐碱地里长,官府也按户口上的名字给发了种苗。

“说起来啊,前两年大旱的时候,要是县里是王老爷坐堂就好了,绝不至于饿死。”老人感叹一声,突然叫道:“哎哎,你扔的那是啥?”

“草啊……”王老五一愣。

“这就是苜蓿!好东西。”老人都被气笑了,快步走进田里,捡起地上的“杂草”:“这东西耐旱,前几年大旱的时候是活命粮!今年县里又是开渠又是挖窖,还拉了不少冰,看起来是用不着它了,但这草喂牲口也好得很,上膘!”

“嘿嘿。”王老五尴尬一笑,连忙去地头上拎了竹篓过来,将拔下来的苜蓿扔了进去,笑道:“回头给您家里送去,正好喂驴。”

老人眼都笑眯了,只是道:“那咋好意思。”

“应该的,我们爷俩来这儿,人生地不熟的,全靠您老照顾着。”王老五难得地说了一长句话:“何况俺家里也没牲口。”

老人也不再推辞,放低了声音,像是娘们说体己话似的,道:“其实老汉我看得出,兄弟你读过书吧?”

“呵呵。”王老五没否认,只是笑了笑。

“读过书为啥不跟县里说呢?”老人往后一仰,眼睛一瞪:“只要识得百十来个字,就能考个甲、乙、丙、丁……对!丁等文凭!到时候就在县里抄抄写写,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地就拿银子,不比在地里刨食强?”

“嘿嘿,就俺认识的那两个字,不去露丑了。”王老五摇头道:“还是自己有块地心里踏实。”

“你这地还不算是自己的。”老人道:“得你家种满二十年才给你呢。”

“也就二十年,快得很。”王老五憨笑道。

老人也笑了:“的确快,一眨眼啊,就过去了。哎,你家哥儿也十五了吧?”

“是,肖龙的。”

“那为啥不给他独立一个户口?”老人一拍腿:“你跟他一个户口,他就只能得四分地。你让他独立个户口,就是八分!你也是识字的,这帐咋算不过来呢?是县里没跟你说?”

“说了说了。”王老五连忙道:“俺是怕万一各家出丁口,这不是还可以有个留下照顾地里的么?”

“你小心眼了吧!”老人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模样:“朝廷都说了,山东全省免徭役!知道是谁跟皇爷说的不?是太微星君,太子爷!盖了朱印的告示都贴村里来了,谁还敢拉丁口?你来这些天,听说谁家男人被拉去了么?前几天刘芳亮十几万大军前来打咱们,太子爷亲自披挂上阵,却也没拉你去吧!”

“那倒是。”王老五声音低了下去:“太子爷是了不得。”

“所以啊,老汉劝你一句:早早给你家哥儿去立个户口,日后人多可就没好地啦。”老人拍着王老五的手。

王老五低头受教,连连颌首。

“爹!爹!爹!”

远远传来一声略带稚嫩的喊声,带着少年人跳跃的喜悦。

王老五和老人朝远处望去,不一时便见一个身穿青短衣的少年朝地里跑来,手中捧着一团毛茸茸的黄球。待那孩子跑得近了,两人才看清那黄球原来是一只小鸡仔。

“哪儿来的?”王老五面孔一板,声音中透着寒气。

老人见了没说话,心道:这汉子家教还挺严,其实哪个娃娃没有干过偷鸡摸狗的事……

“学校里先生给的。”少年被父亲一吼,之前的喜悦登时化作乌有,连忙道:“只要愿意养的,都给一只。”

“给我说实话!哪有平白无故就给鸡仔的!”王老五紧握手中的锄头,微微扬起,好像随时会打上去一般。

“真的!不信你问先生去!”少年跳开一步,急道:“只要交三斤蝗虫,就给一只小鸡仔。若是养得好,还可以用蝗虫换!二狗、大妮、二妮都有呢!爹!我啥时候骗过你了!”

“当真?”

“当真!”

“三斤蝗虫?”

“三斤!”

父子俩一问一答,总算平缓下来。老人这才凑上来,道:“这蝗虫可以喂鸡鸭,就是别喂得多了,否则要拉稀拉死。”

“哦!我听先生说了。”少年朝老人行了个礼,笑道:“先生还说,就是鸡粪也是好东西,能肥田。”

“吖?黄德素还知道这个?”老人一愣:“这太子爷真是神仙,竟然连这样的狗官都调教得懂农事了?”

“不是黄先生。”少年道:“是新来的陈先生。以后黄先生教识字,陈先生教博物。”

“陈先生?”老人又愣住了:“哪个村的?”

“听口音是都中的,他说他以前是南海子的净军。”

“哦,原来是北京来的老公。”老人转头对王老五道:“如今圣驾一来山东,宫里的人也都来了。老汉上回去县衙公干,还碰到两个面白无须的老公在里面抄写。看着也没什么怕人的。”

“陈先生可和气了,字也写得漂亮。”少年补了一句:“不比黄先生差。”

王老五不乐意听儿子说这些,道:“快回家去把鸡仔放了,趁着天光把今日学的功课温习了。”

“得令!”少年蹦开一步,嘴巴一咧,露出一口整齐的白牙。他边倒退着跑,边叫道:“爹!你在地里抓了蝗虫可要给我留着!我还要养一只公鸡打鸣呢!”

王老五挥了挥手,表示知道了。

老人也乐呵呵背了手,嘴里哼着小曲,自顾自走了。

自从朝廷重建申明亭,每个村都要推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这老人虽然不算是个官,但什么都能管,照县里的说法就是要“教化风俗,调解争端,劝农务本,和美乡梓”。

每隔个三五天,县里的牛车就要来一趟,将附近几个村的老人接过去,又是奉茶又是给蔬果,县令亲自陪着吃一餐饭,聊上许久方才送回来。而且见官不拜,这在以前可是只有过了七十才能享受的特权。

第221章 野蔬充膳甘长藿(2)

“你看这个‘永’字,头上这点散开太远,折撇又与短横靠得太近。你看我写。”留着长须,一身青布长衫的教书先生,手里握着笔管,缓缓在纸上写下一个秀丽的“永”字,转头又对身边的少年道:“看,点缩进来了,字就有了头。折撇和短横分开些,字就显得秀丽。竖钩略细,横捺要粗,如此就有了筋骨。看懂了么?”

少年握着朝先生躬身行礼,道:“多谢黄先生指点。”

黄德素在少年的肩膀上拍了拍,让他坐下,缓步走到前面,从案上取了水喝了一口,继续在下面巡视。这里原本是一座关帝庙,被县上看中了地处三村交界的便利,便改成了村学,附近三个村子的少年少女全都要来这里进学。

因为年龄不一,书本有限,黄德素便将课堂分成了前后两个区域,前面的读书时,后面的就写字,一炷香之后再轮换,学生也能按照《教学备要》上的要求得到休息。

孩子因为资质不同,家中对读书上进的认识也不同,很快就会拉开距离。黄德素也不搞一刀切,进度快的孩子就教得快,进度慢的孩子就慢慢来。譬如有的孩子已经能进行书法入门的训练,有的还停留在把字写对的层面。

读书也是一样,聪明的孩子三五天就能学完《基本字手册》,然后学习《三字经》,贪玩的孩子却要多花一倍的时间。

巡视一圈之后,黄德素见计时的香已经灭了,便道:“暂停,轮换。”

下面的少年们齐齐发出放松的大喘气,留下书、笔,进行轮换,免不得要说两句玩笑。放在黄德素读书的那会儿,这样的行为肯定是要被先生抓住打板子的。不过东宫发出的《教学备要》上明确禁止了体罚,更强调不能逼迫太紧,他便也权当没看到了。

等换好了位置,后面的孩子继续写字,前面的孩子便开始朗读昨日的功课。黄德素游走其中,遇到问题随时解释,听到读错的字当场纠正,倒也是不耐其烦。他走到刚才那个写“永”字少年跟前时,略略站了一会儿,突然道:“子曰:学而时习之。你回去可做过功课?”

“回先生,”少年站起身,“学生每天回去都要温习到天黑。”

黄德素点了点头,道:“散学之后,你留一下。”

少年应声入座,继续读书。

黄德素又走了两圈,回到课堂前面的书案后坐了,取出自己的书读了一会儿,只听得下面的杂音大了,方才干咳一声,登时课堂又恢复了静谧。

等散学之后,少年走到黄德素面前。他一时好奇,偷偷踮脚去看黄德素手里的书。黄德素正好长吸一口气,将书放下,吓得少年连忙缩回脑袋,作出一副目不斜视的模样。

“王翊,你父亲可是读书人?”黄德素问道。

“我父亲是种地的。”王翊知道父亲不愿让人知道自家底细,大声答道。

“能给你起这样的名字,定也是山中隐士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