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朝当太子-第1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272章 会战(8)

烟的话题结束,范文程肚皮里藏着两件事,略想了一想,便是决定先说周钟的。

等他一开口,多尔衮和济尔哈郎就只顾着吸烟,没一会儿,整个殿阁内就是烟雾缭绕,呛的人很难受。

好在范文程也是此中高手,他在王爷面前是没资格抽烟的,正好,也解解馋。

等他说完,多尔衮先不表态,只是看向济尔哈郎,问道:“辅政王怎么看?”

“似乎有理,但似乎……”

济尔哈郎紧皱眉头,答道:“就是有点担心,万一地方可以平靖拿下来,剃发令下,激起反抗怎么办?”

多尔衮也是眉头紧皱,只顾吸烟,一盒烟好歹几十支,没一会功夫,就已经被他抽了大半。

半响过后,他才舒展眉头,向着济尔哈郎道:“我想明白了。”

“请摄政王爷明示。”

“这个周某的意思,是反正要降的肯定降,也会剃发。你们看三顺王还有平西王,是不是降了就全军剃发了?”

“这个倒是。”

“不肯降的,怎么也不会降。肯降的,剃发只是小事。若是首鼠两端,剃发就是见其心志的第一步,你们想,剃发也不肯,怎么会愿真心投降?”

说这到,济尔哈郎和范文程都有点被说服的感觉,两人都是频频点头,均觉得多尔衮的话甚是有理。

“姓周的说话十分精警,降或不降,衣冠看似小事,实则就是汉人心里那点子别扭劲儿在作怪。说大了,也就是天命之争!”

“摄政王爷的话叫奴才茅塞顿开,”范文程眼中波光闪烁,沉声道:“衣冠同,才谈的上混元一宇。不然的话,现在平定了,将来我满人不过数十万,汉人却有亿兆,衣冠不同,而一旦有反覆,我大清就危矣。”

济尔哈郎接着道:“既然现在上下都愿混元一宇,不是存着抢一把就退回去的糊涂心思。我看哪,迟早要改,不如趁着大军出动,强令天下都改。不然的话,现在平定了,将来一改,又生反复,不是多费一番手脚吗?”

“这事儿,不能拖!”

多尔衮神色冷峻,毅然道:“多少朝代,建立时人才多,能拿定主意,咬住牙关做大事。明朝的太祖和成祖,就是如此。但往后就是一代不如一代,我大清,也不知道是什么样儿,不过我手里头能做的事,总不会推给后人。现在把这件大事做了,我死之后,对太宗皇帝也可告无愧。”

打从多尔衮的嘴里说起皇太极其实是极少极少的,虽然皇太极在臣民心中是胸襟博大,而且也确实是一个英主,但对他的兄弟们来说,这个哥哥却实在不咋地。

当年努儿哈赤确实十分喜爱多尔衮,特别是喜欢多铎。

加上阿济格,哥仨全是一母所出,努尔哈赤喜欢幼子,早早就给了两白旗的佐领给这兄弟三人均分,并且也确实有传位多尔衮的打算。

不过也就是打算罢了,后金当时还有奴隶制国家的残余,很多大事努尔哈赤能做主只是因为他是族长,是老家长,是军事集团起家的领袖。

但族中有各种能对抗他的力量在,他的儿子们也是身经百战,身边都有忠诚勇敢的部曲,平常军政事物,努尔哈赤可以凭着威望当家作主,但涉及汗位之争,他的话可就不一定能顶事了。

反正不管真相如何,老奴一死,多尔衮的生母就被迫殉葬,这是一笔大仇。然后他亲爱的皇太极哥哥抢了他的佐领,抢了父汗留给他的财物马匹,随便给点东西就把兄弟三人给打发了。

这笔账,就算成年之后效力多年,深得皇太极信任,早早封了亲王的多尔衮,也是从来没有一天忘记过。

皇太极一死,他的心思就是要接回原本属于他的汗位,而当时代善等诸旗势力没有坚决反对,多尔衮的才干是一回事,众人觉得皇太极对多尔衮毕竟有愧,又是另一回事了。

“你们不要看,”多尔衮神色复杂,不过还是很快的向两人道:“太宗皇帝在我心中仍是英主,国俗不可易,父汗和太宗皇帝都是这般看法,所以,我决定了,南路军败怀庆之敌,西路军败李自成之后,我就下剃发令!”

“摄政王!”

“王爷……”

这个决定,虽然范文程和济尔哈郎都不会反对,但毕竟实在是太过重大了!

两人都深知北京的军心民心,现在不剃发,谣言都是一天三起,如果真的下剃发令,天下骚然大乱,固然可以辩明敌我,并且叫那些首鼠两端的人下定决心,而且此事确实是国策,绝没有更改的可能。

但无论如何,剃发令下,可能就会有不可测的局面!

历史上多尔衮在进山海关就急不可耐的下剃发令,同行的八旗贵胃也是一般的想法。后来北京未下,而且前途未定,所以这个剃发令就取消了。

在打下北京后不久,多尔衮就又一次下剃发令,这一次又是因为时机不大成熟,百官反对,城中百姓民心不附,为了稳定大局,同时也是因为有几场大仗要打,南明最少在表面上还是庞然大物,李自成也拥有极强的实力。

天下未定,为了拉拢人心,多尔衮不得不多次表示,剃发是满洲国俗,不会强迫汉人依从,所谓武剃文不剃,官剃民不剃。

其实真正严格执行剃发令的,就是武将和降兵。任何武将,包括吴三桂在内,投降的第一件事,便是剃发。

而剃发易服之后,这些畜生似乎也真的换了个人,战斗力急剧增加,信心爆棚,这也是叫后世十分痛恨的一件事。

只剃武将和士兵,连文官也没有剃头,所以短期之内,清廷就安定下来。

后来阿济格打跨了李自成,多铎下南京,杭州。

多尔衮认为战事已经结束,当时的情形也确实太过顺利了,清军入关后,除了潼关一战外,几乎没打过一场象样的战争,就这么稀里糊涂的,天下似乎已经入手了。

江南半壁是要支撑点的,没有南京,江南就绝不是一个整体!

从战略态式上来说,多尔衮的判断也确实有其道理。不过,剃发令一下,全国就演变成另外一个样子,这也是出乎他和很多满洲贵族的意料之外。

其实当时的明朝已经从根子上烂掉了,士大夫阶层抛弃了旧朝,军队是制度上的完全失败,文武两个轮子俱失,如果没有剃发令,清朝确实能成为一个最轻松建立的王朝。

因为这个国家的主体是农民,对农民来说,朝廷是传说,赋税才是关系到自己身家性命的东西。只要能活下去,完粮纳税后还能养活自己家小,换朝廷对他们是无所谓的事。

很多农民可能一生没有出过村庄,没见过县城是什么模样,朝代更迭,和他们有什么关系?

但剃发令一下,一切就变的与以前不同了。

中国人最能感受到亡国之痛的,大约就是明末时的汉人百姓了。

这一层,多尔衮不会明白,在他的朝廷中有不少人明白,但真正敢于说出口来的,也就是顺治十一年时的陈名夏了。

不过陈名夏的下场,也是十分凄惨,可见满洲贵族对剃发易服的根本国策是有多么的坚持,他们,就算杀光汉人,也不会留一个衣冠上与他们不同的汉人!

这是一场气运之战,文明之战,可惜的是,历史上的汉人输了。

几十年的胜利已经给了多尔衮足够的信心,就算是济尔哈郎也是如此,多尔衮既然决心下定,济尔哈郎便也不说什么,只点了点头,向着多尔衮道:“摄政王既然下定决心,那就如此决断好了。”

“也要召集王大臣会议。”多尔衮很沉稳的道:“这等大事,要看大家有没有什么话可说。”

“王爷说的甚是。”

范文程先应了,接着便是说起镇国公岳乐之事。

“他爷儿俩也是静极思动了。”多尔衮面带嘲讽之色,笑道:“饶余郡王自己不方便说,索性叫这儿子来撞木钟。”

原来今晨在宫门外同范文程说话的便是镇国公岳乐,其父就是饶余郡王阿巴泰,父子均以武勇闻名,不过阿巴泰混的并不得意,当了多少年的贝勒,才刚刚封的郡王,他的子侄之中,封亲王的都很多了。

多尔衮决断了一件大事,心态十分轻松,因点头道:“他们倒是可以出京,就去山东吧,那里兵力实在太薄弱了一些!”

“岳乐很稳重,和他父亲先一起,等有大征伐,还是要叫他也跟着。”

济尔哈郎对岳乐印象极佳,不愿叫这个年轻的镇国公常年跟在阿巴泰跟前。因为饶余郡王实在不怎么讨人喜欢,年资又长,处处摆老资格,所以肯定不会安排大战给阿巴泰打。说是叫他出镇山东,最多几个月或半年多,一定会再行召回,投掷闲散,绝不会给阿巴泰立功当亲王的机会。不过岳乐人很不错,确实沉稳有礼,所以多尔衮对他也并无恶感,当下便点了点头,算是答应下来。

第273章 会战(9)

“王爷,”众人议事正入港,侍卫首领苏克萨哈匆忙赶来,叩禀道:“王爷,堂子已经整修好了。”

“喔,这么快?”

入京之后,既然决定就在燕京呆着不走,修筑堂子就是一件极为要紧的事了。

不过这么短时间,虽是用的原本的宫室改建,到底也是一个不错的成绩。

多尔衮颔首点头,被苏克萨哈突然跑来打断会议的一点不快也就烟消云散了。他满面笑容,向着苏克萨哈道:“一会午后,我就去祭祀堂子,叫他们预备好。”

“我自然也是要去的。”

祭祀堂子对满洲人来说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不管是田谷、渔猎、战事、婚嫁,都要祭祀堂子,请祖神保佑。

现在多路大军出征,堂子告成,是一件极为提升士气的事,不论是多尔衮还是济尔哈郎,都会把祭祀堂子当成头等大事。

“还有件事,”多尔衮的态度虽然是一种赞赏,苏克萨哈却不敢有什么得意之态显露出来,摄政王爷十分难伺候,称心的时候也不过笑一笑,不称心了,随时有性命之忧。身为侍卫首领,也是心腹,苏克萨哈只能事事小心。当下见多尔衮心情极佳,于是便又接着道:“家庙修筑,奴才们再三再四选址,实在没有妥当的地方……”

“嗯?”

听着这话,多尔衮便是怒道:“怎么这一点小事都办不来?”

他吩咐人办事,向来就是交办下去,如果事情办的不妥,自然就拿下面的人问罪。好在多尔衮虽暴燥刻薄,但赏功罚过做的不错,所以下头的人还算心服。

听到斥责,苏克萨哈立刻满头大汗,已经是初冬,他居然汗透重衣。

“哼,罢了。”

念在对方忠心,多尔衮便摆了摆手,令道:“起来说话。”

“是!”

“家庙十分要紧,怎么你们会找不到合适的地方?”

“回王爷的话,”苏克萨哈咽了口唾沫,答道:“家庙是该在正寝之后,不过乾清宫后头就是坤宁宫,是皇后的居所,奴才们想,小主子再过几年就能成婚,把皇后寝殿弄成家庙,这个似乎……”

“哦,哦!”

这么一说,多尔衮也就明白过来,下头的人办事也确实有点为难。这件事,也就只能靠他做主了。

“坤宁宫正殿改成家庙,皇后可以住别的地方,也能住侧殿,到时候再说吧。家庙祭祀也不是马虎的事,你要赶紧去办!”

“是,奴才立刻就去办!”

一件小事也办的这么拖拖拉拉,苏克萨哈自己也觉得惭愧,当下行了一礼,转身便是下去了。

其实也怪不得他,几天前小皇帝福临才刚举行过登基大典,宫中的关防都要小心,要打扫,太监中也赶出去一些靠不住的,虽然大多留用了,不过还很不得力。

宫女在李自成入京师时就逃走一批,然后又被顺军将士掠走一批,现在留下来的也就几百人,而且多半是到不得主上身边的寻常人,所以宫中事物千头万绪,实在忙人。

况且外头还在择地修摄政王府,这也是苏克萨哈要操心的事,能现在把这些事理顺了,已经算他办事能力不坏了。

看着苏克萨哈出去,多尔衮倒没说什么,只是继续议军政大事。

不知道怎么地,范文程心里却是有了点不该有的念头。

把坤宁宫改家庙,实在是太混蛋的一件事了。原本是乾坤相配,乾清配坤宁,是帝后正寝,后宫最宏伟瑰丽的建筑,而且在意义上就非同寻常。

刚入京师时,范文程也是到后宫转悠过,那种皇家气派和威严,也确实叫他心折。

这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最高体现,哪怕后世人觉得君主制度的缺陷很大,但在当时来说,无论是建筑物本身,还是其蕴藏的文化内涵,都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最高体现。

范文程骨子里还算是个文化,被折服和震撼,也就不足为怪。

按多尔衮的布置,将在坤宁宫正殿挖一个灶间,每天早晨从外头运头猪进来,在坤宁宫正殿中开剥杀掉,然后用大汤锅煮了,这种肉就是祭祀先祖的福肉,祭祀之后,再来分给侍卫享用。

“这有点焚琴煮鹤的感觉啊。”

一想到皇后正殿成了杀猪煮肉的所在,范文程也觉得有点荒唐。

不过,看到面色怡然的多尔衮,他就轻轻晃了晃脑袋,决定不但不去劝说,连想也不再去想了。

在这个刚愎自用的王爷面前,谈什么文明教化,说什么罪过可惜,那才是真正的笑话了。

“明朝的事就是太复杂了。”

在重新议事之前,多尔衮向着济尔哈郎道:“太监文臣武臣,还有勋亲宗室,千丝万缕,把自己给弄死了。本朝制度,大致能仿的就仿,不能仿的,还是照我们自己的来。还有,言路上做个样子就行了,大政方针,当然是在我们手中,那些书生养着当个花瓶好看就是了,不要以为国家大政,他们真的能插手其中。这个事要当成祖制,叫后世子孙知道,万不能有明朝的党争之祸,东林党这样的,无论如何本朝也容不得。对了,那个姓周的献议有功,不能亏待了他,也不要叫他当什么给事中了,哪一部侍郎有空缺,提他当个侍郎吧。”

按明朝制度,从给事中到一部侍郎是绝无可能之事,不过在大清,谁又敢挑战摄政王的权威?

当然,这里头和明朝有一点不一样,明朝已经有了成熟的文官政治体系,而清朝则是诸事草创,然后又是以异族征服者的姿态出现,整个八旗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这个利益共同体有强大的武力,用血缘和传统,再加上姻亲关系结成了一个庞大复杂的关系网,这个团体不仅能压制明朝的官绅士大夫,连宦官势力也一并压制了。

至于在明朝世袭的汉人将门势力,在清朝更是被压制的不成模样。

提一个汉人官员的事,在多尔衮就是一个嘴皮子动动的事,换了崇祯,恐怕就没这么便宜了。

范文程是内院大学士,这件事也算是他份内的差事,当下就连声答应下来。

再下来,自然又是忙碌的一天。

清初时候,这个来自关外的统治集团,行政效率高,上下传达快,行政内耗少,它的胜利,其实也不光是军事上的胜利,而是在农业文明之下,行政效能上八旗也是胜利了。

……

到了晚间时分,周钟自己剃发,易服,并且请朝廷立刻给官民人等剃发的风声就传了出去。

现在汉人不论是官员还是百姓都住外城,到处都是拥挤不堪,就算周钟这样的清贵官员也是如此。

周家原本住在南堂附近,现在只能搬到外城,好在四周有不少一并搬出来的官员,所以平素还算清静。

风声一出,立刻惹动众怒。不少官员勃然大怒,已经有不少人登门割袍,宣布与周钟绝交。

“周介山,你这种小人迟早叫雷劈死!”

“吾等羞于你这样的禽兽同列,劝你识趣点早些辞官还江南,叫你们复社的人看看你是何等无耻下作。”

“父母所留之精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