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葬清-第1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此刻,祖大寿部外围防线崩塌之时,祖大寿终于派出了自己手上最能打的两支部队!

那么,之前的一切都能解释的通了。

正白旗重甲骑兵被包围,辽东军居然无法将他们全部消灭,因为,之前厮杀的并非祖大寿手中的精锐,但是即使不是精锐,他们依旧用自己的血肉和生命硬生生地支撑了一座薄弱的外部防线,若非多尔衮亲自前来,或许可以他们能够坚持更久。他们硬是用以命换命的方式,消耗掉了五成重甲骑兵,彼虽非精锐,犹可称之强军!

“贝勒爷!”

“贝勒爷!”

……

这些刚刚浴xue拼杀等待接应的重骑们见自家旗主亲自前来,都大受鼓舞。

“我就问你们一句,还能战吗?”多尔衮扫视着这些浑身染血的旗下兄弟。

“乌勒!”

这声喊杀声表明了他们仍然可战的决心。

“跟着本贝勒,将这明军阵势,凿穿!”多尔衮举臂一呼,年轻的脸庞上闪现着是骇人的可怖狰狞。

在多尔衮的带领下,正白旗的勇士们汇聚在一起,继续插向明军阵势。周遭明军虽然有心抵挡,但是奈何气力已经被消耗,实在难以为继。只能不断被逼着压后,一时间,正白旗的攻势被无限放大,祖大寿部的阵势就快被自己穿凿过了,到时候,就该是明军崩溃的时候了!

多尔衮一脚踹开自己身前的明军,冲着身旁的勇士吼道:

“满洲必胜!”

“满洲必胜!”

“此子,今日若不除去,日后必为我大明巨患。”在帅台上看着多尔衮的表现,祖大寿情不自禁地叹道。

满洲人过人的身体素质和黑水白地间锻炼出来的强大的耐力,这时候就显现出来了。两方都已经拼杀了一阵,明军已经有心无力了,但是正白旗一方却越战越勇。武勇丝毫没有下降的迹象,仍然给人精力澎湃的感觉。

这些,祖大寿早就料到了,作为一名驻守辽东的大将,若是连这点都不知道,也可以找块豆腐撞死了。所以,祖大寿将精锐人马压在后阵,用其余兵马来做前阵,以此来消磨满洲军的气力。当然,若是祖大寿手中不是辽东军,而是城外那些勤王军,祖大寿肯定不敢这么玩。

明末官军打仗很有特点,那就是百来个家丁在前面冲,上千名普通士卒在后面跟着。家丁打赢了,那后面千余明军就跟着痛打落水狗,家丁败了,后面的明军立马开溜。将领养自己的家丁已经成了一种风气,因为腐败之风已经彻底摧毁了大明的军队体系,将领们只能精心武装少部分人,充作家丁护卫,打仗时当前锋用。

明末,一支一万人造册部队,真正拉出来顶多三四千人,能打的家丁也就四五百顶了天,所以说别被史书上那些个战役看花了眼,明军派出来十几万大军,也就几千人可以打架,其余要么都是登记在册的“临时工”要么就是打酱油的。

所以为了带动本部作战的精锐永远被大部分将领摆在首位,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明末多次战役,满洲军队仅仅击溃了前头明军,后面的明军就崩溃了,因为后面的明军无论装备还是素质都与前头精锐相差太远,当前头精锐都被打败后,自己也就没什么心思打仗了,都赶紧撒丫子跑吧。

此刻的正白旗就真的不累吗?再勇猛的士卒也是人,是人。

但是此时的满洲勇士都有着一个信念,那就是最外围的明军精锐都被自家消灭了,剩下的,仅仅是普通明军,只要自家再坚持会儿,明军就完了!

不过,当何可纲部和祖宽部和迎面而来的正白旗交上手后,多尔衮立刻察觉到不妙。现在交手的明军,居然比之前的善战很多,而且看样子就是刚刚投上战场的生力军!

好你个祖大寿,好手段!

多尔衮在自己心中冷哼一声,他知道自己的正白旗一直在拼杀战斗,即使满洲人体魄再怎么了得到了现在,也只是靠着一股子气势支撑着,并且这股子气势已经被多尔衮自己挑动起来了,只要一直这么压着明军打,这股气势就不会散,队伍就不会垮,但是若是攻势受挫,气势就会消散,疲劳感就会涌上来。

再拼一把!

多尔衮更加拼命地挥舞着自己的兵刃,他要赌,在自家气势消散前,眼前忽然冒出来到明军精锐可以被自己击破。

何可纲祖宽皆为大将之才,此刻更是身先士卒,带着麾下儿郎们,扛住了多尔衮所率领的正白旗的攻势。

“杀奴!”

“杀奴!”

……

四周明军高喊着“杀奴”的口号,宁死不退。

多尔衮就感觉自己面前是一堵墙,任凭自己怎么打,怎么踹,他就是不倒!

这样子时间长了,很容易使人产生无力感,此刻多尔衮猛然意识到身为一名冷静果断的将领的自己,心底都产生了一丝无力的苗头,那自己的手下呢?

祖大寿埋伏的精锐,终于止住了正白旗的攻势,将对方的气势,击散!

局面开始慢慢倒向明军一方,正白旗的勇士们下意识地开始护着自家贝勒爷,他们也预感到不妙,但是守护自家拥戴的贝勒爷是他们的本能。

“看来,不行了。”多尔衮知道,这次进攻是无法击垮祖大寿部了。对方已经站住了脚跟,并且仍然有余劲反扑。

……

“镶白旗各部,分两路横切,将正白旗和明军分开来,掩护正白旗退回来!”一直观察着战场局势的多铎使劲一扯自己马儿的鬃毛,对着身旁的固山额真下令。

“喳!”

听着后方传来的马蹄声,多尔衮明白,那是镶白旗动了。

周围的正白旗勇士发出一阵欢呼声,他们认为是自家援兵到了,可以和自己一起冲击这些明军。

“撤!”多尔衮的命令仿佛给这些仍然在兴奋点上的正白旗浇了一盆冷水。

“结阵!”祖大寿再次发令。

“弟兄们,结阵!”何可纲对着身旁的袍泽传令。

“听他的。”祖宽此时也将自己的指挥权递交给了何可纲,在战场上最忌讳的是各自打各自的,不互相呼应。尤其对战满洲兵这种人少但是战斗力却极强的敌人,没有统筹安排各自为战,那是找死。

顷刻间,由何可纲祖宽部为骨干,其余辽东军为补充,一道新的防线给树立了起来。

看着眼前的这一幕,正白旗勇士的情绪一下子跌落到零点,辛辛苦苦拼杀这么久,才破开了的防线,原本以为可以长驱直入,击垮这支明军。没想到明军居然挺住了自己的攻势,然后再次结了一个防线,难道自家还得继续上?

不过,当多尔衮的撤退命令被传达后,正白旗所部在心里也舒了一口气。

镶白旗这支生力军压阵,使得正白旗勇士可以从容退去,而何可纲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对方在自己眼皮子底下退下,自己却没有力量再去追敌什么的了。一方面镶白旗在旁虎视眈眈,自己若是追敌,刚刚结好的阵势势必会乱,到时候镶白旗再趁机突击,说不定原本的平手局面就变成了己方的溃败!

而且,正白旗兵勇是撤退,不是溃败,也不算什么哪门子穷寇,你就算追上去也没机会痛打落水狗。

祖大寿将令令旗扔在地上,这攻势,总算给顶下来了,可惜啊,要是手上能有这么两千关宁铁骑,这仗就不必这么打了,说什么自己也不会打得这么束手束脚,只求自保支撑,这鞑子正白旗,自己起码也能咬下来一大块肉。”

心里微微可惜着,祖大寿就闭上了眼睛,因为即使他没有下战场亲自拼杀,但是作为统筹全局的将领,他的精力消耗是惊人的,他的每一道命令都要经过自己大脑的快速分析和决断,手下儿郎们的性命可都在自己手上呢,岂可大意。

Ps:苦涩记忆大大在书评区留言说猪脚很长时间没出来了,额,似乎是这样子的,可能是小龙把接下来的内容布局得太大了些,也有着想把这些历史人物写得更生动些的想法,等龙辰出来时和这些辽东系将领以及女真将领对撞时才不会显得太过突兀。让猪脚很长时间不出现似乎是网文的一大败笔,但小龙觉得这几章写得还蛮有意思的,就连小龙写完后自己校勘时也读得有些心潮澎湃,上周红票也比往常多了些,看来大部分读者大大还是对最近的内容比较满意的。在这里小龙向苦涩记忆大大保证,猪脚不会沉寂下去,他会在恰当的时候闪亮登场。请大家继续支持小龙,最后,小龙再求下红票,哈哈

第三十三章   皇太极动!

“多铎,带着你的镶白旗压着祖大寿,我去找大汗请罪。”多尔衮拍了拍弟弟的肩膀。

“哥,何必去呢。我们又没败。”

多铎这话说得算对的,正白旗只是退下来了,镶白旗还蓄势待发,两白旗总体上来看根本就没有伤筋动骨,顶多算和祖大寿打了个平手罢了,甚至这么说还算抬举了祖大寿,因为两白旗还有进攻的能力,而祖大寿只能被动挨打。

“汗命是让我们击垮祖大寿部,可不是叫我们来和祖大寿对峙的。”

“那也不用哥你亲自去请罪啊,派个传令兵回去不就行了吗?”

“我亲自去,表明的是一种态度,这态度,在大汗眼里,可能比一场胜利还要重要。”多尔衮也顾不得清洗自己了,调转马头,向着中军奔去。

……

“多尔衮有辱汗命,未能击破祖大寿部,请大汗治罪。”

一身血渍,甲胄上更有多处破损的多尔衮就这样恭敬地跪在皇太极面前。

“胜败乃兵家常事,再说也没有打败仗,退下,收整你的人马去吧。”

“谢大汗不罚之恩!”

多尔衮再次行礼,完全是臣子对君上的礼节。这在此时后金上层社会中还是很少见的,因为大家都是兄弟亲侄,都觉得搞这些嘘嘘绕绕没有必要,况且如今虽说是皇太极为汗王,但仍然有着四大贝勒同朝议事的传统,皇太极个人的权柄并未全部收回。

但作为十四弟的多尔衮这番举止,在皇太极眼里,无疑是给了其他兄弟们做了个很好的表率。就连城府极深的天聪汗心中都有着一丝欣慰出现,当然,仅仅一丝,并没有表现出来。

“南面刚刚受挫,祖大寿部必士气正盛,那我们就打西北面的王承胤,莽古尔泰,上前听命!”

莽古尔泰磨蹭许久,才来到皇太极马前,也不下跪,就这么站着受命。

“命你率部击垮王承胤,不得有误!”

莽古尔泰脸上还带着笑,斜着脖子,拱了拱手,算是领命。

俗话说,有对比才能体现差距,多尔衮的姿态和莽古尔泰的狂妄正好做了一个再明显不过的对比。

不过对此,皇太极却无丝毫反应,神色也没什么变化。

倒是莽古尔泰在不经意间偷偷打量着皇太极,见皇太极脸上并无什么不愉,心头也暗暗舒了一口气。其实,见自己十四弟对八弟皇太极如此恭敬,莽古尔泰心里就是一阵腻歪,难道日后他也要这般?按照莽古尔泰平时的作态来看,让他对皇太极如此恭敬简直比杀了他还难受。所以现在莽古尔泰比平时更加猖狂,平时见了皇太极礼节还是会敷衍下,这次连敷衍都懒得敷衍。

但是,莽古尔泰还是心虚的,不自觉地偷偷打量着皇太极是个什么反应。

满桂是粗中有细的“莽夫”,那这莽古尔泰才算是真正的莽夫一个。他的政治智慧现在仅仅和现在的多铎差不多,但是多铎还算年幼,十五六岁而已,他还可以成长,并且还有一个军事政治都拥有极强天赋的嫡亲哥哥多尔衮帮持着。但那莽古尔泰除了会打仗之外,就是一个政治草包,一个自以为是的草包。

可惜,他不明白,此时的后金,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会打仗的将领。

似乎上天将整个整个满洲族往后三百年内出的将帅之才九成九都空降到这个时代,造成了后金此时将帅济济,随便挑出一个都能独当一面。倒是大清入关后,名将凋敝,满族新生代将领在之后的各大战役中表现平平,再也没了祖上那种将帅之才出现了。

所以莽古尔泰这个将才在此时并不算怎么吃香,物以稀才为贵嘛,此时会打仗的将领在皇太极周围就像大白菜一样。随便丢出一个“巴图鲁”鳌拜,后来都是响当当的人物。皇太极身边的子侄亲贵,哪个没有独自领军作战过?

所以,此时后金政治框架中,拼的不再仅仅是个人的武功,而是政治智慧。豪格在大清入关后战功赫赫,到最后还不是被多尔衮想怎么捏就怎么捏?

一个人,能对“弑母”仇人恭敬如此,可见其心机之深沉,图谋之巨大!

但是一个人,能对一个跟自己有“弑母”之仇的弟弟如此重用,可见其心机之更深沉,图谋之更大。

前者是多尔衮,后者是皇太极,仔细看,两人的图谋其实不一样,皇太极明显比多尔衮高一个层次。但是多尔衮胜在年轻,彼此勉强算个旗鼓相当。

至于那莽古尔泰,算个球。

……

“祖大寿挺住了,那咱们也不能丢脸,督师还在后面看着咱们呢!都给老夫打起精神来,今儿个,老夫就在这儿扎根了,除非我死,否则决不允许后退半步!”王承胤掀开自己的盔甲,将膀子袒露着。

“卑职愿与将军同心抗敌,决不后退!”众将附和。

满洲军队在这个时代是武勇达到了顶峰,整个族群的血气武功都被集中到了这数十年内爆发,故而可以纵横天下难寻敌手。估计是血勇集中爆发的后遗症,大清入关后,八旗军勇就成了渣渣的代名词,曾经笑傲天下的八旗子弟也沦落成纨绔子弟的象征。

不过,就算是民族气运的巅峰爆发,也并非无敌的。

汉族能够一直挺立在华夏神州,延续传承,五胡乱华,蒙元入侵都无法将汉族泯灭,这满洲八旗骁勇,也不能泯灭汉族传承。

政权的衰朽会导致这个民族气运下降,但是绝对不是绝对的。

就比如现在,祖大寿部挺住了两白旗的进攻,而在王承胤的誓死督战下,莽古尔泰也没能击垮王承胤部。大明王朝的腐朽,并不意味着整个汉家的腐朽,只要有人杰出世,统和汉家儿郎,也并非无法对抗处满洲的兴起。

辽东军这支被灌输了血性的部队,面对八旗铁骑也有着一战之力!这证明,在当时,汉家儿郎的武功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废,汉族子弟的武勇还是有的。

即使这个大明王朝已经腐朽不堪,但是这个大汉民族仍然有着可战的士卒,到了大明后期,明晓大义的将领对抗大清入关的大势时,已经很少提什么复兴大明了,民族大义反而被拉了出来。大清入关所遭遇的抵抗大部分是这个汉民族对异族入侵的本能抵抗,作为汉家代表的明王朝已经无力组织代表这些力量了,自然谈不上指挥统筹。

因为汉族实权阶层已经放弃了腐朽的明王朝,明王朝已经无法代表这个民族利益了。

因此,南明王朝以及之后的几个小朝廷都指挥不动这些大将,像左良玉这些宿将早就看透这一层面纱,不过,似乎也正是这种民族自我觉醒与重新选择定位,给了大清入主中原的大好时机。

明廷对民族驾驭力,或者说绑架力下降,汉民族自我意识增强,可是,两者相互对抗的后果,反而是给大清带来了机会,这也算是一种无奈吧。

眼下,在这大明京师之下,八旗劲旅两次进攻,都被辽东军给挡下来了。谁言汉家儿郎不善战?

莽古尔泰是灰着脸不声不响地回来的。也不去请罪什么了,铁青着一个脸,谁也不搭理。

这种毫无体统的作派,就连皇太极眼神中也露出一丝阴郁。

正红旗给了岳托去防备着正在侧翼使劲折腾的满桂,两白旗也“败了”,正蓝旗和镶蓝旗也没打赢,似乎自己手上也就只剩下嫡系两黄旗可以用了。

那么,到底是打,还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