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江东周郎-第1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芩痉ㄋ咚鲜挛瘢恢卸脊俨埽乒芩⒒稹⒌猎舻戎伟补ぷ鳌I惺汤36人,秩四百石,每曹6人,职掌文书起草。

还有尚书令史18人,秩二百石,每曹3人,主书。东汉尚书台权力极重,既出诏令,又出政令;朝臣选举,由尚书台主管;还拥有纠察、举劾、典案百官之权;参预国家重大政事的谋议、决策,对朝政有着重大影响。

尚书台权力虽重,但台官职位卑微,长官尚书令不过千石,尚在九卿之下,这样位卑权重,皆由皇帝亲任干练之士充任,便于控制,发挥效率高。

在曹操心目中,早就有一个人适合来掌握这个要害部门,此人便是荀彧。荀彧曾在天子身边担任守宫令,熟悉宫内事务,性格沉稳,考虑问题周全细致,他又出身颍川大族,很容易与天子及各位老臣们沟通。当然,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荀彧是曹操的心腹,对曹操忠心耿耿,是绝对信得过的人。

从此以后,在曹操领军在外的时候,尚书令荀彧就成了后方的大管家。荀彧也不负众望,将各项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为曹操分了不少忧,堪比昔日的张良张子房。

第三百六十二章 八方来士

为加强尚书台的力量,以为自己所控,曹操又把钟繇派过去任尚书仆射,协助荀彧工作。没过几个月,关中吃紧,曹操便派钟繇去主管关中事务。此外,曹操还任命程昱为尚书,但兖州那边离不开程昱,曹操便让程昱以东中郎将、济阴郡太守的身份主持兖州的各项事务。

军队的掌握自然是重中之重,曹操依然委任自己的亲族子弟负责掌握军队,曹洪、曹仁、夏侯惇、夏侯渊是曹操手中的利器,随时可以亮剑出鞘。同时曹操还让他们兼任一些行政职务,以增加他们的待遇,他们实际上根本也不会去管理地方的。

曹仁兼任广阳郡太守,曹洪兼任谏议大夫,夏侯渊兼任颍川郡太守,夏侯惇兼任陈留郡太守。于禁、李典、乐进、朝廷迁都到许都之后,许都就相当于过去的洛阳,许都令这个职务就显得非常重要了,面对朝廷各种办事机构,以及来来往往的各地人员,甚至还会有异国人,需要一个能干的厉害角色。曹操挑选了满宠担任许都令。

满宠,字伯宁,兖州山阳人。满宠十八岁时,在郡中任督邮,后任高平县令。其人立志刚毅,勇而有谋,执法严格,不避权贵,成为曹操的重要助手。

洛阳作为曾经的都城,依旧有着一定的影响力,自然也不能放松管理,曹操此时依旧身兼司隶校尉之职,他便让自己颇为欣赏的议郎董昭以洛阳令的身份留守旧都。

随着许都朝廷各部机构开始正常运转,以及手中控制的地盘越来越大,曹操深刻地感受到,此时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军队、不是粮食,而是人才不足。因为人才的缺乏经常让一些事情无法继续推进下去,现在曹操迫切希望行政人才、经济人才、军事人才等各类有专长的人才快些到许都来,加入他的帐下。

曹操特地写了一份奏折,名为《陈损益表》,提出了十四项改革主张,主要是富国强兵、选贤任能方面的措施。这些措施首先在曹操实际控制的兖州、司隶校尉部、豫州大部分地区推行。

特别是在选贤任能方面,曹操更是不遗余力。荀彧转任尚书令之后,曹操深感自己身边缺乏荀彧那样稳重、周到的人才,有一次他便问荀彧道:“文若,除了郭奉孝外,谁还能代替先生为我出谋划策呢?”

荀彧于是推荐了两个人,一个是钟繇,另一个则是荀攸。

钟繇,字元常,颍川郡长社人,相传小时候有次和亲戚出去遇着个算命的,相者说:“此童有贵相,然而会遭水厄,小心啊。”结果没走几里,过桥时马惊,繇落水几死,于是他亲戚认为相者的话是对的,就很看重他,为之供资费,让他专心读书,举孝廉,累迁廷尉正、黄门侍郎。

钟繇工书法,宗曹熹、蔡邕、刘德升,博取众长,自成一家,尤精于隶、楷。书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

此时曹操已经任命钟繇为尚书仆射,协助荀彧工作。后见钟繇的能力确实出色,有治国之才,曹操便让钟繇去管理关中地区,经过几年努力,钟繇使荒凉的地区变得民实殷富,为后来曹操征伐关中各地打下了物质基础。

至于荀攸,则是荀彧之侄,字公达,是颍川荀氏家族的重要成员,后成为曹操靡下五谋臣之被曹操称为“谋主”。擅长灵活多变的克敌战术和军事策略。荀攸在何进掌权时期任黄门侍郎,在董卓进京时曾因密谋刺杀董卓而入狱,后弃官回家。曹操迎天子入许都之后,荀攸出任济南太守,后来出任尚书令。

曹操在与荀攸长谈过后,深感他不是一般的人才,不禁欣喜非常,谓荀彧、钟繇二人曰:“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自此,荀攸为曹操军师。

此外,曹操还以朝廷的名义多方招揽人才,这一时期自全国各地来到许都谋求官职的人才络绎不绝。其中有名的是刘馥、杜袭、赵俨、孔融等人。

与杜袭关系非常好的繁钦、裴潜等人,后来也投身到了曹操阵营,成为其中重要的经济人才和行政人才。

曹操举着朝廷这块金字招牌,以后还招揽了更多的名士前来效命,像贾逵、郗虑、刘晔、司马朗、荀悦、蒋济、梁习、张既、徐奕等人都是曹操在许都时期投奔而来的,尽管他们其中有很多人忠于汉室,是抱着为朝廷效力的想法而来,实际上却都渐渐成为曹操手上的棋子,为曹操效力了。

在这块招牌下,文士络绎来投,也有一些武将前来投奔,其中重要的便是许褚和李通二人。

许褚字仲康,是沛国谯县人,与曹操是同乡。其人身高八尺,腰大十围,容貌雄毅,勇力绝人,是有名的壮士。时天下大乱,各地豪强纷纷组织起武装以求自保,许褚集合起本地的壮丁和族人共数千人修筑坞堡抗拒外敌入侵。曾有汝南郡葛陂一带的黄巾军来攻打他们,足足有一万多人,许褚率众死战,箭矢射完了,许褚就让人拣了好多块大石头过来,等到敌军近前,许褚发力以飞石迎击,许多敌军士卒被砸得粉身碎骨,再也不敢靠近他了。

直到粮食将尽,许褚假意与黄巾军请和,商量着用牛换取食物。黄巾军的士兵把牛迁走后,牛又自己跑了回来,许褚便去阵前,拉着牛的尾巴行走百余步,敌兵大惊,有的人都看得呆了,不敢再来取牛。从此淮、汝、陈、梁之地,听到许褚之名都感到畏惧。

许褚性谨慎奉法,质重少言,他感到这种占山为王的日子终不能长久,听说兖州牧曹操迎天子到了许县,就率部投奔了曹操。曹操见到自己的老乡特别高兴,便以许褚所部人马为班底,组成一支近卫部队,称为“武卫”,任命许褚为都尉,与典韦所率领的“虎卫”共同负责保护曹操的安全。

以后曹操出征时,他的身旁有了许褚和典韦两员猛将护卫,可谓是万无一失。

第三百六十三章 争夺人才

另一个投奔曹操的人在当时显得更为重要,他的名字叫李通。

李通字文达,江夏郡平春县人,时年三十岁。他以游侠名闻名于江汝地区,和同郡人陈恭起兵于朗陵后,很多人都归附。在数年内,李通先后战胜了周直、陈恭、陈欱等势力,接着李通又生擒了黄巾军大帅吴霸并吞其部众,势力大增。

李通爱护部属,善于用兵,在兴平年大饥荒中,他散其家财买糟糠与士卒共甘苦,于是士卒用命,便是一直眼红他的袁术也不敢轻易犯这块硬骨头。

郎陵县在汝南郡的西部,汝南郡紧邻着颍川郡,是许都东部的屏障。此时曹操的势力已经逐渐地深入到了汝南郡,袁术所部几次接仗皆败北,便加强了防御,曹操也无法继续扩大地盘。李通的投靠,让曹操加强了对于汝南郡的控制。于是,曹操拜李通为振威中郎将,让他继续驻守郎陵县,为朝廷控制汝南郡的西南部。

此后,李通一直对曹操忠心不二,替曹操牢牢守住了许都的东大门,立下了大功。其后袁绍愿拜他为征南将军,刘表也多次派人引诱他,他都一一拒绝。他的亲戚手下都哭着想要说服他同意袁绍的来使,理由是曹操在北汝南势孤,要是出事就全完了,可是李通再次不允,手握着剑怒叱:“曹公明哲,必定天下。绍虽强盛,而任使无方,终为之虏耳。吾以死不贰。”更斩了袁绍派来的使节并把印绶呈予曹操。

一时之间,天下的士人皆以投奔许都为荣。大家愿意前来,与其说是冲着曹操来的,不如说朝廷的吸引力更大。对曹操来说,这边是“奉天子以令不臣”收到的最积极的效果。

面对这样的局面,便是穿越过来的周瑜也无可奈何,他唯有加大在所辖区域内搜索人才的力度,进一步地扩充藏书院以吸引人才,还要求属下各官员积极引荐自己的亲朋好友、师长弟子前来扬州,凡是举荐成功的,皆有重赏。

与此同时,周瑜密令各地的精武卫人员,对当地的名人、士子加强活动,若有可能,想尽方法也要将其请到扬州来。

周瑜开展的,便是和曹操的一场人才争夺战。这其中较为成功的,便是争夺王朗、华歆等江南名士。

建安元年五月,曹操以朝廷的名义,征召华歆、王朗、盛宪等人入许都,此时,华歆在南昌负责屯田兵,王朗已被周瑜请入藏书院,和蔡邕、郑玄、孔柚三人共事,盛宪字孝章,器量雅伟,博学多才,被周瑜拜为吴郡郡丞。

面对曹操以朝廷名义发出的征召令,周瑜明着不敢违抗,背地里却让三人皆以体弱多病为由推脱掉了。曹操尽管心里不高兴,却也暂时没有办法。

去年中秋时节,与周瑜在乔庄结交的零陵人蒋琬前来扬州游历,拜访周瑜,为扬州的新气象所吸引,为周瑜的气度所折服,遂投入周瑜帐下,周瑜令其为秣陵令,这可是个很重要的职位。蒋琬本有经天纬地之才,做起事来也是井井有条、法度严谨,让周瑜很是满意。

周瑜曾对蒋琬笑言道:“昔日乔庄一会,公琰风采令我折服,遂倾心结交。当日亦有许多青年俊杰,如我所知无误,武陵潘承明是你的表弟、你的同乡刘子初是你的至交好友,他们的才华我都是颇为欣赏的……”

蒋琬心领神会,当即施礼道:“主公心怀天下,自是对人才求贤若渴。琬不才,愿为主公前去招揽此二人。”

周瑜欣然同意,蒋琬自是返回家乡,此时刘巴尚在家里闲住,观天下大势,期待明主。曹操迎天子定都许县的消息传来,刘巴本也有心去投,然有人说曹操心狠手辣,曾有屠城之举,刘巴便也动摇了。经过几天的劝说,蒋琬说服了刘巴,遂一同到武陵,找到表弟潘濬,潘濬自是听从自己表哥的建议,很快地收拾好行装,三人轻车简从,一路顺利来到秣陵。

再见到昔日乔庄相识的青年才俊,周瑜自是欣喜,当即委任刘巴为庐江郡丞,协助袁涣治理江东六郡里最为富庶的庐江郡。潘濬为九江郡丞,协助太守陈宫、大将程普抵御袁术势力的侵扰。

早在冬雪消融之时,一直在藏书院潜心研学的当朝名士郑玄推荐自己的得意弟子孙乾入仕。周瑜早知孙乾之名,私下里也颇有交往,曾欲让孙乾相助,只是孙乾当时一心读书、服侍郑玄,没有答应。得知此消息后,周瑜自是高兴,便委任孙乾为丹阳郡丞,协助太守张昭处理政务,有闲暇时间也可继续照料自己的恩师郑玄。

郑玄自归居江东以来,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周瑜对于他们的照顾也是无微不至,使得他有大量的时间研读史书、批注经典。郑玄对周瑜很是感激,他知道江东正在蓬勃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而中原一带则是人才集聚之地,他便动用了自己的影响力,说服自己的学生们前来投效周瑜,其中最有名的一人便是国渊。

国渊字子尼,青州乐安盖县人,是郑玄的高足,因避战乱来到江东,听说自己的恩师就在秣陵,便来投靠。国渊笃学好古,在辽东,常讲学於山岩,士人多推慕之,由此知名。郑玄曾评价国渊道:“国子尼,美才也,吾观其人,必为国器。”

这样的人才,郑玄自是大力推荐,周瑜亦知国渊之名,在历史上,他是魏国著名的政治大臣,功绩较之最早主张屯田的枣祗还要大。国渊初归曹操时,主治屯田事宜,在任期间“屡陈损益,相土处民,计民置吏,明功课之法”,使“五年中仓廪丰实,百姓竞劝乐业”。当曹操征讨关中之时,以国渊为居府长史,统领留守都郡事务。

这样的人才,周瑜自是大胆使用。在于国渊长谈过后,周瑜当初委任他为自己属下的治中从事,统管江东六郡及荆州二郡、交州三郡的屯田事宜。凡是涉及到征用土地、农资器具、粮食分成管理的,不管是民屯还是军屯,皆由国渊统一负责。

第三百六十四章 管宁邴原

国渊感激周瑜的知遇之恩,自然倾力开始工作,由于早期周瑜推行的新政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执行,且各地新任官吏大部为从各院挑选出来的精英,国渊主管的屯田工作很快便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特别是民屯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大量荒芜的土地被重新登记在册、租借给流民、再次开了出来,由是,周瑜治下的地域里粮食产量大为提高,百姓们逐渐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江东地界上面有菜色的流民越来越少,社会也更加安定,可用于今后征战的军粮储备自然也是十分充沛。

除了上述人才的加盟之外,周瑜还刻意招揽在中原一带很有名望的名士,其中周瑜最为看重的便是管宁和邴原二人。

管宁字幼安,邴原字根矩,两人都是青州北海郡朱虚人。管宁自幼好学,饱读经书,一生不慕名利。与平原华歆、同县邴原号为一龙,宁为龙头,原为龙腹,歆为龙尾。邴原亦满腹经纶,是纯净有德,志向高尚,行为忠直方正之士。

为避黄巾之乱,管宁和邴原二人迁到辽东居住。黄巾初起时,二人便将家属安置在北海城内,自己避进郁洲山中。当时,孔融任北海相,向上司推荐二人。二人以黄巾军正强盛为推托,遂又避到了辽东。当时辽东太守是公孙度,很有统治能力,而且辽东地理位置偏僻,战乱没有波及,是当时一个理想的避难地。

辽东太守公孙度热情招待,多方资助他们。在辽东,他经常给人“讲诗书,陈俎豆,饰威仪,明礼让”,颇受人们爱戴。二人的子弟也多,数年之内,便有数百家人迁到辽东,投奔二人。

公孙度几次欲请二人出山,在他府中任职,但均被婉拒。周瑜知道,历史上,他们二人曾被曹操请出了辽东,但也未在朝廷中担任职务,只是安居故乡,以教书授业为乐。

如今藏书楼已经升级为藏书院,用于传授学业的学堂也扩建了,足可容纳五六百人,分在几处讲学。按理说,藏书院已有了郑玄、王朗、蔡邕、孔柚四人,皆是当朝名士,随便拉出一个人来都足以号召一方。但是周瑜还不满足,随着自己统治的地盘越来越大,迫切需要大量新鲜血液加入到官府之中,以革除陈旧之官风。培养出大量合格的新人,自然需要更多的好老师,周瑜便有了将管宁和邴原二人请到江东来的想法。

一日,周瑜派人将华歆和国渊二人请来商议事务,议及此事,周瑜笑问华歆道:“子鱼先生,你一贯主张重农非战,重视文德教化,如今藏书院还需扩大规模,缺乏名师。听闻你与管幼安和邴根矩一向交好,不知可有方法请他们到江东来教学?”

华歆闻言神态间有些窘迫,迟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