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卧龙助理-第1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候又当怎么对待汉帝呢?

归权于帝,真心实意的臣服于汉帝?

当年一无所有的时候,刘备或许会这么做,但是现在的他,岂能将手中的权力供手相让。

如果学曹操那样,当汉帝是个屁,把其当个摆设呢?

世人便会认为,你刘备喊了一辈子的“兴复汉室”,原来也跟曹操一个样,实在是个大骗子,对待自己的刘姓骨肉都这样,你还不如曹操呢。

所以,在刘备看来,汉帝这块鸡肋,最好是一直被曹操含在嘴里的好,这样的话,他就可以一直高举着正义的大旗,直到把曹操消灭掉,到时候,天下尽归自己所有,想怎么对付刘协那个废物,都不会畏首畏尾了。

这般细细的深思之后,刘备心中便有了决断,但面上还得表现出为难之色,很是无奈的说道:“孔明与中正分析得极在理,只是,如今陛下身陷许都,与关中近在咫尺,而孤不率大军解救陛下,反先去攻取河北,使陛下仍困于贼人之手,似乎有些说不过去。”

刘备需要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诸葛亮决定给他个理由,遂道:“大王此言差矣,陛下身陷贼手,大王与臣等自是无一日不盼着能早些解救陛下于水火。大王攻敌之心腹,为得就是早日剿灭曹贼,只有剿灭曹贼,才能真正的救陛下于危难呀。”

刘备又去询问法正的意见,法正等关陇士人,眼下已打回了老家,以后再对外开疆拓土所取之利益,对他们而言都是赚到的,所以法正也没提什么意见,只道但凭汉中王决断。

于是,在诸葛亮与方绍的推动下,刘备遂定下了下一步的进取计划。

只是,这也仅仅是一个方略而已,其实无论是取河北,还是取河南,都将面临着与曹操主力进行正面决战,那势必将是一场更加激烈的战争,而现在的刘备,显然还不俱备发动进攻的条件。

最至关重的因素,就是粮食问题。

无论是先前的陇西之战,还是刚结束不久的关中之战,汉军的主要粮食供给,都是从益州转运而来,而以益州一地供给十几万大军的粮食,还要经历千里转运的艰难,这两战下来,严重的透支了益州的资源。

此时的益州,急需的是休养生息,如果再强行从其地挖掘资源的话,很有可能将受到益州本土士民的激烈反对。

至于新得之凉州,本身就不是产粮之地,除了能提供马匹和强健的战士之外,根本无法提供粮草的供给。而雍州之陇西诸郡,地狭而民少,能够供应的粮食也有限,那么,雍州之肥沃的关中平原,势将成为支撑刘备与曹操决战关东的主要后方产粮基地。

只是,关中自董卓之乱时,人口死伤无数,至汉帝离开长安东逃时,最富庶的三辅地区人口只剩下不到二十多万。后在钟繇的经营下,关中人口渐渐回升,至曹操平定关中之时,三辅之地人口已有近四五十万,按照青壮与老弱妇孺的人口比,整个关中地区的青壮劳动力不超过十万。

而经过近半年的关中之战后,关中人口又一次急剧下降,此时三辅之地的人口,最多仅有三十万人左右,青壮劳动力则不超过六万。以这样可怜的人口基数,显然不足以支撑起一支可与曹操决战关东的庞大军队。

因此,在占领关中之后,刘备所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如何迅速的恢复关中的经济。这个时候,诸葛亮发挥了他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据诸葛亮的建议,刘备下令迁汉中、益州和陇西各地数万余户往关中,分以无主的土地,由关府免息借贷,帮他们购置农具与耕年,并免他们一年的粮赋。

同时,诸葛亮又建议仿效曹操,在三辅几个由官府掌握的肥沃之地设立了数个典农都尉,意图招蓦流民实行民屯,以为国军征战提供充足的粮草。

诸葛亮的这些举措,在此时看来,已经算是尽快提升关中经济的良法,但在方绍看来却是远水解不了近火。

关东各州战乱结束多年,经济与人口已渐处于上升期,而这期间战争则主要集中于关陇一带,所以,无论是迁民奖耕也好,实地屯田也罢,想要在短时间使关中经济有较大的起色,显然是不太现实的。

而据方绍观察,刘备的身体自陇西之战后,就一直变差,按照方绍的估计,就算有张仲景在,刘备的年龄也不可能超过他历史中的大限太久。

刘备若是去了,他的几个儿子尚且年幼,而辅政的诸臣中,又不似当年的诸葛亮那样一家独大,可以轻易的掌握住朝野局势。到那个时候,风头正盛的关陇集团,暗怀私意的庞统,还有手握兵权,坐镇一方的二号人物关羽,再加上实力派人物张飞,这些权臣们只怕非得斗个你死我活不可,到时又谈何去灭曹灭孙呢。

而曹操则不同,尽管他的大限也将不远,但关键在于他的几个嫡子都已成年已久,在众臣中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威信,而以曹氏与夏侯氏的宗族将领军队的支持下,无论是曹丕还是曹植继位,都将轻松的掌控住局面。

所以,在方绍看来,必须在刘备的有生之年灭掉曹魏不可,否则后世还真的很难预料了。

而想让刘备在短时间期灭掉曹操,那么就必须帮助刘备在军事和经济上迅速的超越曹操,只是,这似乎看起来有点天方夜潭之嫌。

不过,那个可是方绍啊,由后世穿越而来的方绍,在他眼里,这并非是天方夜潭。

在经过十余日的思考权衡之后,方绍带着他的拟定好的方略去见了诸葛亮,毕间,他的这道强国之策事关重大,若是得不到诸葛亮的全力支持,是无法说服刘备推行的。

当诸葛亮仔仔细细的看过方绍所写的那套,厚达十几页的方略之后,整个人都表现出一种夸张似的惊叹,然后,他抬起头来,以一种不可思议的眼神注视着方绍,惊问道:“中正,这套制度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方绍却只淡淡一笑,答道:“其实这也是前次与先生探讨曹操那屯田制时,偶然得到的灵感,我给这套兵制取了个名字,叫做‘府兵制’。”

没错,方绍就是打算给刘备献上府兵制之策,在他看来,这是短时间让汉中国国力极大提升的唯一办法。

曹操统治下的民有三种,分为兵户、郡县民、屯田民。

郡县民即为登记在册的自耕农,这是国家粮赋和劳役的主要来源,而为了弥补粮赋的不足,曹操又创立了屯田民,这种近乎奴隶性制的生产单位,通过严酷的盘剥,从屯田民那里强行夺取了大量的粮草,用以支撑将军四五十万的庞大军队。

至于兵户,则不登记在册,与后两种户分离单行立户,专职用于打仗。而且兵户世代相袭,只能彼此间通婚,不经放免永生为兵。

曹操的这套兵制,即是后世所称之为的“世兵制”。

所以,曹操不仅拥有着大量的稳定兵源,而且随着屯田和郡县民数量的增长,粮草供给也不成问题,而究其根本,还是因为曹操拥有着庞大的人口基数。

而方绍所推行的这套府兵制,正是帮助刘备在人口基数弱于曹操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发挥现在人口的潜力的办法。

府兵制的精髓就在于兵民结合,府兵皆由精壮子弟组成,一旦入选,则一生免赋。他们平时在家耕作劳动,农闲时按受军事训练,遇有战事,则奉命征调,事毕返回所属地。

因是,府兵制之下,凡兵皆农,兵农一体。府兵之兵器、粮草、衣甲均需自备,无需官府负担。而府兵平时务农,生活无异于农民,国家又不须为其负荷军饷,将节省大量的养兵费用。

也就是说,在这套制度下,全民皆兵,全兵皆民。

这套制度的关键,就在于均田制的实施。而现如今,战乱之下到处荒芜,可以说国家最缺的就是人口,最不缺的就是等待开耕的无主之地。

第三卷 争雄 第三百二十六章 过把瘾

府兵制的关键在于民兵合一,自养自足,除了某些必要的时期,无论是平时还是战争时期,国家都不用出一分钱一粒粮,当年的大唐养数十万精兵,国家而无分毫负担,这不能不说是府兵制的功劳。

“只是,此制虽然能解决兵员不足和粮草之负担,但兵士半耕半战,战斗力多半会有不足,只怕难以与曹操专战的世兵抗衡。”诸葛亮心有顾虑。

方绍笑道:“这个完全不必担心,均田制之下,兵士家有良田,丰足殷实,其为活命,自配的兵器必然选择最上等。府兵的训练虽然不及曹操的世兵,但决定一支军队的强弱,训练水平只是一个方面,求胜的信念与士气才是最重要的,先生想想,被强迫当兵,身份地位低下的世兵,他们的士气能与家有良田的府兵相比吗?”

方绍说得没错,府兵们本身就是中户之民,类似于欧洲的骑士阶层,首先他们的身体素质和装备要优于敌方。

其次他们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土地而战,这就犹如当年的打土豪分田地,分到田地的农民战士,为了回家享受那“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康生活,自然会拼死而战。

至于曹操的世兵,其实初期的逃亡率是相当高的,但后来曹操为了抑制兵士的逃亡,便将军士的家属集中起来留在后方编为军户,一旦士兵在前线逃亡,那么留为人质的一家人都要被处以刑罚。

与曹操那种靠强迫威胁逼出来的战斗力相比,府兵这般靠利益而激发出来的战斗信念,显然要更持久,更有效一些。

在这之后,方绍又详细的为诸葛亮解答了关于府兵制的诸般事宜,俩人反反复复的讨论了整整三天的时间,方绍终于是成功的说服了诸葛亮。

于是,三天之后,诸葛亮和方绍将经过反复修改后的府兵制方案进献给了汉中王。

刘备虽觉这府兵制极为高明,但如此大事,自然不敢独断专行,遂是召集了庞统、法正、张飞等诸般重臣,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大讨论。

赞成之辈固然多,但反对的声音也不是没有,便如法正就提出,府兵之制,固然可以大大的减轻国家的负担,但府兵平素散于各地农耕,如遇紧急战事时,则会遇到召集起来颇为缓慢的弱点。

因此,在反复讨论与磋商,权衡利弊之后,刘备虽决定实施府兵之制,但在实行此制的同时,仍然要以原先的征兵和世兵制作为补充。

新的制度中,以最精锐的健儿,约四万人左右,仿效曹操世兵制,将之编为兵户,分为北军与南军。

其中北军两万人,由征南将军魏延统领,驻于洛水北岸冯翊郡,负责防御河东之敌。南军两万人左右,由黄忠统领,驻守京兆一线,负责防御潼关以东,武关以南之敌。

于关中设十个军府,各设军府都尉一名,各军府下辖三千到五千名府兵不等,府兵总数约为四万人左右。于陇西设四个军府,府兵人数约两万左右。于汉中设四个军府,府兵人数约两万人。不素军府都尉只有训练之权,每当征战之时,国家委派领军之将,战争结束则将归朝,兵归府。

而为了便于召集和宿卫长安,军府多设于以长安为核心的周边郡县,故而远离长安的益州诸郡,仍采用征兵之制。而荆州由于其特殊原因,则依然采用其现有之制。

因此,在新的军制之下,汉军将拥有世兵四万,府兵八万,总计十二万人作为汉军的主力。战争时期,又可临时从雍凉益三州征召兵源,其数亦可达到十万人左右,再加上荆州七万之兵,当大规模战争爆发之时,汉军可调动的总兵力将达到三十万之多,这个数字,已经接近于曹操所养的世兵总数。

当刘备在关中折腾那点“穷家当”时,身在邺城的曹操也干了一件大事,入夏之时,曹操诏告天下,宣布立其子曹丕为魏国太子,同时封曹植为陈留县侯,增邑至一万户。

建安二十二年的这一天,虽然遭受了失陷关中,损兵折将的惨败,但关东各州的形势却趋于平稳,士族渐已归心,人口也在稳步上升,以往时常发生的暴*事件,今年却鲜有发生。而且,最近又立了太子,解决了一桩悬于心头多年的大事,此时的曹操,心情还算可以。

这一天,曹操邀了华歆、王朗、陈群等几位当世大名士,大文豪入王府,饶有兴致的跟他们探讨起了学术诗书。

时当正午,曹操便在后园湖塘边的亭子里设下小宴,款待了这几位名士重臣。

几杯酒下肚,曹操把酒步出亭外,立于湖边观赏着水波不兴之色,不由得诗性大发,遂是当场赋诗一首。

曹操的诗赋之才当世无双,在场的诸人虽然自诩才学过人,但在诗赋这方面,却对曹操是甘拜下风,一诗作罢,众人无不倾心的赞叹。

不过,华歆却从曹操诗赋之中,听出了别样的味道。

一种英雄暮年,心怀遗憾的味道。

诗赋作罢,享受着众臣的盛赞,曹操的脸上却并无多少得意之色,他俯视静静的湖面,望着水中倒影,手抚斑斑白发,不禁叹道:“大业未成,可惜人已老矣。”

在旁人听来,这几句话只是一个年势已老的英雄,在顾影自怜而矣,不过,华歆却察觉了曹操话中隐藏着的暗示。

他沉吟了半晌,一咬牙下定决心,遂是起身出得亭外,望着曹操便拜了下去,万般诚恳道:“大王功盖寰宇,泽被苍生,天下士民无不倾心归附,歆恳请大王顺应天命人心,代汉而立。”

华歆一语,令在场诸臣无不变色,即使是曹操也显得十分的惊讶,不过,惊讶的目光之中,却闪过一丝赞许。

要说这华歆,号称当世排名前几位的大名士,但其实却是盛名难负,无论才学德行,都有被夸大的成份,唯一别人难以启及的,却是他那体察上意的本事。

华歆之举,显然是迎合了曹操的心意。

其实在此前,那些臣子们也不是没有人向曹操暗中劝其废汉自立的,不过,那时的曹操,无论是私下里还是公开场合,都一再的坚决表示没有称帝之心。

说白了,不是他不想,而是不敢也。

想当初进魏公、魏王的过程中,每一次都激起了朝野之中的反对,而那些举足轻重的士族名士,即使没有表示反对,但也都消积对待,不赞成也不支持,反正就是不表态。

在得不到大部分士族的支持下,曹操当然不敢称帝。

但是现在,情况大不相同了,《九品中正制》实施之后,士族们对他渐已归心,想当初关中之战时,曹操原以为中原的心怀不服者,又会肆机的掀起一番波澜,但令他欣慰的是,在他连战连败,损兵失土的情况下,中原反而是一片平静,士族们反倒是纷纷表示出支持之心。

便是因此,曹操看到了称帝时机的成熟。况且如今自己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如果真能在有生之年过一把皇帝瘾,那此生也算是知足了。

所以,在这样一个时候,曹操头一次向臣子们释放出了有意称帝的信号,想要试探一下他们的反应,而华歆的心领神会,自然令曹操十分的满意。

不过,表面上,对于华歆的劝进,曹操却显得颇为诧异,惊呼道:“子鱼何出此言?你这是要陷孤于不仁不义呀”

曹操言辞中有责备之意,但语气里却无半点怨意,华歆自然听得清楚,忙又恳切道:“华歆之言,乃是代表天下士民之心。大王若不顺应天意,又如何能造福万民,万民的福诣全系大王之手,若大王抗拒天命,那才是真正的不仁不义呀。”

华歆把“为万民造福”的大帽子往上一扣,曹操的表情便不那么惊诧了,却又叹道:“子鱼你也是大言不惭呀,单只你一人,如何能代表天下士民之心。”

曹操这又是在做暗示,华歆立马会意,忙向陈群、王朗等人使以眼色,正色道:“长文、景兴,你们不是说先前也同我一样怀有此心么,现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