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卧龙助理-第1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陆家世代为江东大族,陆逊祖父官至城门校尉,其父官至九江都尉,可以说,在以儒术见长的陆氏中,陆逊这一支并非显赫旁支。

当年其父去世后,陆逊举家百余口依附了从祖庐江太守陆康,这位陆康乃是汉朝的忠实支持者,而当时正逢袁术想称帝,唆使孙策攻陷庐江,杀死了忠于汉朝的陆康。

陆康之死,陆氏大受打击,陆逊成为了年轻一代中的最长者,年仅十二岁的他便一夜之间成为了陆氏家族的门户支撑者。

孙策杀死陆康,与袁术为伍,这也成为了孙氏一生的污点,为江东大族所不耻,终孙策一世,都极力的抵抗孙氏对江东的统治。至孙权继位这后,虽然其颇为用心的化解孙氏与江东大族的冤仇,但陆绩因为其父陆康之死,始终都本着忠于汉朝的态度,时至如今已被贬至郁林太守,郁郁而终。

可以说,陆家与孙氏,始终存在着很大的隔阂,而在今天,作为陆家在孙氏政权中的唯一代表,陆逊公开的支持孙权称帝,这显然令多数人都感到意外。

孙权尤其欣喜,倒不是喜得自己又获得了称帝的一个支持者,而是因为陆逊的这般表态,代表着陆家对孙氏彻底的臣服,而能得到陆家的鼎力支持,这对自己孙氏统治的江东化无疑是一个极大的迈进。

当然,杀祖之仇,陆逊岂能轻易忘记,他这么做,也是有自己的苦衷的。

如今陆绩已去,振兴家族的使命便落在了自己一人肩上,要维护门第不衰,就必须与当政者合作。而随着孙氏政权在江东统治的逐渐稳定,只有进入孙氏政权,陆氏才可能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

如今,顾氏已受重用,就连次等的会稽虞氏等姓,也分别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用,而作为江东头等大族的陆氏,在孙氏政权中的地位却逊色的多,所以,陆逊必须要有所行动,来迅速的恢复陆氏在江东的地位。

在得到陆逊的支持之后,孙权顾虑重重的表情便缓和了许多,装作惊讶的问道:“怎么,难道伯言也觉得孤该当称帝吗?”

陆逊郑重道:“孙氏立足于江东已历三世,民附而国强,此天赐于主公之资业,主公若不称帝,又如何能名正言顺的率领我江东儿郎争雄于天下,所以,逊以为主公非称帝不可。”

陆逊的表态,令孙权更有了三分的底气,他便想该是做出点暗示的时候了。

不过,这个时候,鲁肃却眉色凝重的说道:“主公进位为帝,乃士民所望,这一点,肃也是持赞成态度的,只是,肃觉得现在还不是时机。”

鲁肃的话让孙权又泄气三分,他微吐了口气,问道:“子敬此又是何意?”

“方今天下,曹操与刘备皆以正统自居,主公若然此时称帝,就等于同时得罪了两国。魏国之实力远胜于我东吴,这自是不容置疑的,而眼下汉国在关中站稳了脚跟,其实力也要胜我一筹。我东吴的方略,当在于周旋于强者之间从中获利,同时得罪两个强者,这显然并非弱国图存之道啊。”

鲁肃的分析,明显要高于众人一筹,现下江东能有鲁肃这般眼光者,只怕已是寥寥无几了。

孙权虽然贪利,但也并非是蠢到无以复加,眼中只看得见利,在听闻鲁肃的这一番分析之后,他那称帝的蠢蠢欲动之心便有所收敛。

经过一番冷静的思索之后,孙权也意识到,草率的称帝,确实不是眼前最佳的选择。

“子敬言之有理,那既不称帝,又不能称臣,孤当如何应对汉魏两国呢?”孙权显得有点为难。

鲁肃抚须而笑,信然道:“此事其实也容易,对汉国也好,魏国也罢,咱们要做的就是既不支持也不反对。魏国方面,好吃好喝的打发走使者,置之不理就是了,汉国那边,主公大可派使者以盟友的身份前去表示祝贺,至于什么称臣的,假装不知,置若罔闻便是了。”

孙权微微点头,却又道:“两国派使者前来,就是想要孤臣服,孤若置若罔闻的话,岂不还是得罪了两国。”

鲁肃呵呵一笑,宽慰道:“主公大可放心了。刘玄德和他的汉国,主要针对目标是曹魏,所以他联吴抗曹的国策是不会变的,咱们派人去祝贺,已经算是给了他面子,为了顾全大局,刘玄德绝不会再做计较的。至于曹魏那边,咱们不声讨,也不臣服,算是变相的默认了曹操废汉自立之举,已经是给了曹操面子。”

听得此一番分析,孙权是彻底的放心了,遂是笑道:“果然还是子敬眼光深远,那好吧,就依子敬之策而行吧。”

商讨了半天,孙权还是折服于鲁肃的论调之下,那边的陆逊心想着自己刚才的一番献殷勤,岂不是白忙活了,心念一转,便忙道:“鲁都督的计策极妙,但逊以为,即使主公暂时不称帝,那也当进位一级为吴国公,以为将来称帝做准备才是。”

当年的曹操,就是先称公,再称王,再称帝,一步一步踏上帝王的最顶峰。孙权被陆逊这么一提醒,便觉着自己也当效仿那人,称帝之前是该有所铺垫的,便假作为难道:“这个嘛……不知诸位觉得可行否?”

在座的都是聪明人,早瞧出了孙权想称帝的意图,鲁肃心想着自己一番大道理,虽然劝住了孙权称帝,但自己这主子心中定然还是有所不悦的,这个时候,他便第一个站出来表示支持孙权先称国公。

鲁肃这么一表态,淮泗集团的多数人都表示支持,至于顾雍等江东大族,暂时接受不了孙权称帝,称国公的话还是勉强可以接受的,所以也表示了赞成。

孙权见无人反对,便假装又推辞了几番,在群臣一片恳切的请求下,最终才艰难的表示接受群臣所请。

初冬的这一天,孙权遂于建业之南建坛,祭告天地,自立为吴国公,大赦天下,升赏群臣。

七天之后,孙权称国公的消息,随同着孙权的使者来到了长安。

皇宫中,吴国的使者将孙权的亲笔信奉上,当刘备阅过这封祝贺,并外带告知人家称国公的信后,不禁是勃然变色,将那书信啪的就摔在了龙案上,厉声斥道:“好你们孙权,竟敢擅自称公,实在是不将朕放在眼中”

第三卷 争雄 第三百三十一章 “逼宫”

刘备在得知了孙权称国公的消息后,不禁是勃然大怒。

皇帝这么一发怒,在场诸人无不是一惊,而殿前那吴国使臣,更是吓得一哆嗦。

这个时候,龙案之侧的诸葛亮赶忙道:“陛下啊,这真是喜事一桩,喜事一桩呀。”

诸葛亮说话之时,背对使臣,面对着刘备,连连的向刘备使以眼色。

这时,方绍也赶紧道:“吴侯对抗曹贼多年,于兴复汉室的大业可谓是功不可没,如今称国公也是实质名归呀,陛下,这实在是一件好事。”

这两位重臣的连使眼色,刘备如何能不会意,心中虽是一腔的怒意,但还是狠狠咬着牙把这口气咽了下去。

在沉顿了片刻之后,刘备迅速的收起了脸上的怒色,非但不怒,反而是哈哈大笑起来。

下边的使臣就呆了,搞不清楚这位汉国皇帝这般忽怒忽喜的,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一时茫然不知所措。

刘备笑罢,爽快的说道:“仲谋于汉室乃有功之臣,莫说是封公了,就算是封王又如何,依朕之见,何必称公,直接称吴王便是了。”

刘备转眼之间,说辞天壤之别,使臣听了之后呆怔了好一会,一颗悬着的心方才放下。

刘备又将那使臣安慰了一番,给予了厚赏之后,才令将其送往官驿好生休息。

使臣一走,刘备的表情立时又晴转多云,拍案骂道:“孙权这小儿实在是目中无人,不上表臣服于朕便罢了,还敢擅自称公,他这分明是想公然叛汉。不行,朕非起大军,扫平了江东,除掉这个叛贼不可。”

刘备虽然骂得气愤,但众人都知道,刘备这也是出于颜面考虑,说得一些气话而已。如果他真的想跟东吴翻脸,兵戎相见,刚才也就不会强行克制住内心的愤怒,对东吴的使者说那一番言不由衷的假话了。

当然,皇帝既要面子,做臣子们就得帮衬着点,诸葛亮遂也怨道:“这个孙仲谋也真是的,自诩是汉室忠臣,如今却做出这般不忠之事,定然是受了麾下群小的挑唆,若不然,也不会做出这等糊涂之事。”

接着方绍又跟着叹道:“吴侯此人,素来是短见,如今一时糊涂,贪得几分虚名怕也是情有可愿,这事估计都是张昭等辈所进的谗言。”

在诸葛师徒二人的开导之下,刘备的怒气渐渐平伏了几分。

瞧着那师徒的表演,庞统忍不住想笑,却是直言道:“孙权只称了个国公,还算勉强可以接受,此等虚名,让他暂时享受一下也无妨。现下咱们还需得用东吴牵制伪魏的一部分兵力,为大局设想,陛下还需有所隐忍才是。”

这时,法正也宽慰道:“大司马言之有理,待将来扫灭曹魏之后,陛下再挥师南下,一举击灭东吴,到时候自可报得今日之恨。”

刘备在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的劝说下,怒气渐渐才全消。散朝之后,法正等人皆退,而诸葛亮、庞统和方绍却悄悄的留了下来,跟着刘备去往了后宫。

刘备前脚刚刚进入御书房,但听闻丞相和大司马,以及右大司马在外求见。他眉头微微一凝,似乎已猜到了几分来意,但还是宣那三人入内。

三人鱼贯而入,行过君臣之礼,刘备便笑道:“不知三位爱卿还有要事,为何在朝上时不说呢?”

诸葛亮一脸郑重之色,拱手道:“此事乃国之大事,当得朝上之时不便妄议,故而臣等不得不私下来求见陛下。”

刘备拿起了一卷书,随手翻看几页,看似随意说道:“但不知是何等大事?”

诸葛亮道:“陛下如今已继承大统,便应策立皇后和太子,以安天下臣民之心,臣等以为,此乃现下的头等大事。”

‘果然不出我所料,他们又是想逼我立储了。’

刘备将书放下,呵呵一笑,“朕如今正是春秋正盛之时,现在就立太子,是否有些为时尚早了吧。”

刘备说这话的时候,方绍差点没笑喷出来,心想你还真是臭美呀,六十来岁的人了,身体一日不如一日,还敢用春秋正盛来形容自己,亏你也说得出口啊。

不过,刘备这话虽好笑,但他们这做臣子的却不能笑,而且还不能驳,你总不能说陛下你哪里春秋正盛,你明明就是没几天奔头了嘛。

诸葛亮轻咳了几声,没再言语,庞统接着道:“陛下自然是春秋正盛,不过自古以来,年富力强就立储的君主,也并不少见。臣以为,陛下只有尽快立储,方才能安士民之心,那些一心跟随陛下兴复汉室的文臣武将们,才能踏踏实实的誓死追随陛下呀。”

庞统之词,却是在委婉的提醒刘备,别忘了你刘备能有今天的至尊之势,还不都是我荆襄士人全力扶持的结果,你若不赶紧立刘泰为储,就别怪我们荆襄士人不能安心在委婉的威胁呢,不过,话糙,理却不糙。

刘备的眉头微微而皱,显然心里边是不爽的,但又不能表现出来。

方绍本来想选择不出声的,但诸葛亮和庞统相继给他使眼色,作为荆襄集团的首脑人物之一,方绍这下就不能再选择缄默了。

于是,他轻咳了几声,上前道:“楚王殿下如今已年方弱冠,敏而好学,待人谦和,实俱陛下之风。臣以为,陛下若能立楚王殿下为太子,则天下士民对大汉帝国的未来便将充满希望,如此的话,他们才会舍身而忘命,为陛下的大业赴汤蹈火再所不惜。”

方绍要么不出声,一开口,便抛开了以往的拐弯抹角,直接劝说刘备立楚王刘泰为太子,就算你刘备不能当场答应,那也要看你是怎么个表态。

这三位荆襄集团的首脑,眼下可是在步步相逼啊。

这个时候的刘备,显然是无法再含含糊糊下去了,他干咳了几下,叹道:“三位爱卿的一番为国之心,朕自是深知,至于阿泰也是朕最喜欢的儿子,将来这大汉的江山,朕早晚是要传到他手上的,只是,也希望三位爱卿能够理解朕现在的苦衷。”

刘备的这番话,有几分恳求的意思在其间,他那言下之意,当然是在指对关陇士人的顾忌。

如今府兵制实施,关陇地区成为了府兵兵员的主要抽取之地,将来兵进关东的战争中,关陇士人的支持与否将起到极大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之下,刘备当然不想早立太子,绝了法正等关陇士人的念想,致使他们在将来战争中出工不出力。

刘备的这点难处,方绍当然是理解的,其实诸葛亮与庞统等人又何尝不知,或者说,诸葛亮他们也是出于无奈才向刘备“逼宫”,因为他们同样也是被下面无数的荆襄士人在催逼,作为荆襄集团的首脑人物,有时候在顾全大局与保护本集团利益上,实在是难以平衡。

“原来陛下与臣等一样,都认为楚王殿下是太子的最合适人选啊,看来我们君臣一心,何愁将来大事不成。”

方绍这是在替刘备解围。先前无论刘备是为王还是为帝,在对谁为太子的问题上,始终保持着一种含糊不清,尽管他曾向诸葛亮有过暗示,会立刘泰为嫡,但那也仅仅是暗示而已,但眼下却在“逼宫”之下,明确的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这也算是一种进步吧。

刘备明确的做出了承诺,而且话又说到这份上,诸葛亮觉得也算有收获,逼得太紧也非为臣之道,于是便道:“既是陛下早有立楚王殿下为太子的想法,那天下士民之心也安了,臣等也就放心了。”

“话虽如此,不过臣还是觉得,这立储之事不宜拖得太久,陛下不妨确定一个日期,臣等才觉得踏实。”庞统亦做出了让步,但让得却比诸葛亮小。

刘备沉吟了半晌,答道:“这样吧,待将来平定河北,中原大势已成定局之时,朕必会立刻策立太子。”

这下庞统才彻底安心,遂是拱手笑道:“陛下英明神武,光复河北指日可待,臣等必将竭尽全力,助陛下中兴我大汉王朝。”

庞统此言一出,刘备方才是暗松了一口气。

就在刘备称帝后不久,灭魏的战争便被提上了日程。

这将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大决战,要想有十足的获胜把握,事先就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根据汉军的战略,先取并州,再取冀州是基本方针,但为了做到迷惑魏国,就必须让魏国以为汉军的进攻重点在于洛阳和许都一线。

刘备遂下令在渭水以南郡县广开屯田,同时,又派出细作深入司州所属洛阳南阳一带,侦察魏军的兵力部署,粮草囤积情况,种种部署,就是为了营造出一种将进攻河南的态势。

而就在刘备暗中展开伐魏准备时,这一年的秋末却传来一个令他吃惊的消息,休整的半年之久的曹操,在十一月时卷土重来,竟是抢先动手向汉国发动了进攻。

第三卷 争雄 第三百三十二章 故伎重施吗?

在通往潼关的大道上,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正匆匆而行。

时值秋末,百草皆枯,马蹄与脚步踏过之处,枯草与尘土漫天飞扬。而那卷积的尘雾之中,无数书写着“魏”字的大旗正迎风舞动。

队伍的中央处,一辆覆着黄色伞盖的御辇,在五百虎豹骑的环护下,醒目的行进于大道之上。

御辇之中,曹操双目微合,眉头暗锁,似睡非睡的样子,像是在打瞌睡,又像是在闭目沉思着什么。

曹操的脸上,明显写着几分疲倦之色。

他本是天生的征服者,只有战场才令他精神昂扬,以往的每每出战,他无不是精神抖擞,斗志昂扬,浑身上下都散发着一种必胜的信念和气场,而现如今,他的身上却笼罩着一种疲态。

继帝位之后不出数月,曹操就仓促的率军西攻,看似是挟称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