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世小民-第2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还赚钱了?”秦怜芳的脸色变得十分难看,好象不认识孟有田似的盯着他的脸,“你知不知道这是在发国难财?”

“别扣大帽子。”孟有田的脸色阴沉下来,一屁股坐在椅子里,生气地说道:“差点被澳门的大老2(黑社会)给劫了,还被水警勒索了一笔,赚的那点钱刚够租船和雇人的费用。你还要我怎么做,不知道这是冒风险的事情啊?”

秦怜芳听孟有田诉苦,脸色稍微缓和了一些,说道:“不是没出事吗?以后小心点就是了。可你运过去药品本来是好事儿,干嘛要赚钱呢?这种事情好说不好听,知道的是你爱国,不知道的只当你是为了发财。现在国家有困难,咱们应该慷慨相助才是。”

孟有田沉思了一会儿,断然摇头,“不对,虽然可能被人误解,但按你说的那样做肯定不行。你听说过孔子的徒弟买奴隶回国的典故吗?偷运物资的并不是咱们一家,咱们要是这样做,不是把别人都推到那个,那个发国难财的一类人当中去了。那些人没有了积极性,这不是反倒坏了国家的大事了吗?”

秦怜芳眨了眨眼睛,有些不太明白,试探着问道:“有很多人走私吗?”

孟有田点了点头,说道:“说实话,这对一些人来说是个发财的机会,也是谋生的手段。你没看见满大街都是失业的工人,总有些人会选择冒险,为了养家糊口嘛!其实,偷运物资赚的并不太多,除去船租、伙計、海关、水警之类的,所剩很少。而且多数人也是有良心的,多采取合理、公道的方法。咱们当然算是最好的了,药品都保质保量,而且价格还是之前的。”

“可,可我总觉得不太舒服。”秦怜芳皱起了眉头,还是表示了疑问。

“现在还不是最难的时候,咱们得图个长远。”孟有田叹了口气,说道:“等到在联合国大会上通过了禁运令,那才是最艰难呢!不过,从香港政府的角度出发,大概也不会过于严格,或者是时紧时松,总还是有办法的。只是去澳门有些远,如果近一些就好了。”

“国家会想办法的,难关总会过去。”秦怜芳似乎不再纠结于赚钱和发国难财的事情,转而担忧地说道:“联合国会通过禁运令吗?”

孟有田看着秦怜芳,肯定地点了点头,说道:“你以为联合国出兵朝鲜的决议是怎么通过的?苏联,哼,还有金胖子,算是把中国给坑了。”

“那你能不能改变?”秦怜芳有些心虚地说道:“你不是很厉害吗?”

“我要有那么厉害,当年就一个屁把鬼子都蹦回老家去。唉——”孟有田欲言又止,苦笑着摇了摇头,沉吟了一下,身子向前倾,很神秘地低声说道:“其实我还干了一件大事,嗯,还有你,这个贡献可是天大的,能让你满意。”

秦怜芳见孟有田贴过来,心不由得乱跳了几下,嗔道:“又哄我,什么大贡献,说给我听听。”

“听完就烂在心里啊,可不敢说给别人。”孟有田在秦怜芳的耳旁低语了一阵,然后把身子重重靠在椅子上,满脸得意的神情,冲着惊愕的秦怜芳挑了挑眉毛。

秦怜芳瞪着猫眼看着孟有田,片刻后才缓慢地眨动了一下,回过神来,难看地笑了一下,说道:“我也不问你为什么了,反正你也不会说实话,我知道你厉害,知道这件事情对国家好就行了。”

嗯,孟有田伸出大拇指晃了晃,夸道:“这才招人喜欢吗,其实我就是说了实话,你们也不会相信,就这么糊涂地过下去好了。好了,这下你该安心了,我也得去忙活工作了。现在是困难时期,我不想解雇工人,可也不想自己赔钱,所以得多花些精力。”

秦怜芳轻轻点了点头,目送着孟有田转身离去,微皱眉头,陷入了长长的思考。

从孟有田目前的经济情况来说,他已经不必用走私来积累财富,何况走私风险较大,利润也并不丰厚,他还对日后是否会有发国难财的罪名而感到担心。所以,他尽管在做,却做得很隐秘,而且很公道。一支盘尼西林可能就意味着一条生命的获救,每想到此,他又会觉得喜悦,觉得应该放开顾虑。

当然,这种走私也可能被称为冲破“禁运”,为祖国做贡献,而被称为爱国行为。对大多数从事这个行当的人来说,或许纯粹是在商言商的行为,还谈不上是自觉地支持中国政府;但事实上,这种商业行为,确实是对当时遭西方国家经济封锁和制裁的中国政府的极大支持。

事实上,在朝鲜战争时期,除了港澳华商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和这些国家的商人也以港、澳为基地与中国进行公开或秘密的贸易。而香港的不少英资公司,那时也秘密与内地有频繁的生意往来。名列香港“四大英资洋行”之一的一家英资公司,那时就大发其“战争财”。甚至,连当时的港督葛量洪及其夫人也涉嫌参与海上贸易,并发了大财。

因为物资禁运,香港的转口贸易特别是香港与内地的贸易受到严重影响,造成香港商业凋零、工厂倒闭、物价猛涨。港府对联合国的“禁运”规定,也就采取了阳奉阴违的态度。一方面它不断颁布法令,扩大禁运范围;但在美国的压力稍微放松时,对商人申请出口的“特定物品”,又暗中批准出口。在对向中国内地走私的管制方面,港府采取的是时紧时松的灵活政策。

再加上当时的港英警政紊乱,贪污盛行,地下活动人物只要持有足够资本,任何关卡皆可打通。也就是说,用金钱开路,走私可以在军警眼皮子底下进行。唯一麻烦的是澳门海域的黑帮人物,他们持械抢夺,给海上走私带来了很大的危险性。

第二十九章 趁低而入

走私是普遍的,许多从事海上运输的香港商人在反禁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为大陆运送“禁运物资”既是为了寻求自身生存与发展之路,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是在进行一场反对美国禁运的斗争。

而禁运使香港商业萧条,失业剧增,社会动乱,也使港英当局采取了两面派态度。同时,包括港英政府的职能部门在内的工商署、政治部、海关以及专门检查贪污的“反贪部”,他们很清楚把禁运物资输往内地获利菲小的情况,也有很多办法将禁运物资输往内地。

所以朝鲜战争以后,这些机关都经常包私出口。其它部门从上到下,也都将禁运视为中饱私囊、发财图富的良机,因此都争先恐后地参与到“缉私”中去。香港港务局还默许与大陆进行贸易,由港来津船只,出口关手续皆准备两份,一份是伪造的(如出口到日本门司),一份是真的,到中国港口,以防万一。

有钱能使鬼推磨,孟有田可以把自己走私所获的利润大部分或者全部都填补进去,买通或交结香港海关和水警。生意可以不亏也不赚,反正他有别的产业,不象很多人是为了养家糊口。

但朝鲜战争对香港的影响是严重的,不仅是香港在战后刚恢复和发展起来的转口贸易急转直下,一落千丈。由于战略物资禁运令也针对香港和澳门,很多原材料缺乏并且价格猛涨,使香港的建筑业、房地产业、织造业、运输业、五金业、仓库业、银行业、橡胶业、洋行业等各行各业都遭受了严重打击。

虽然买了地皮,但孟有田知道现在还不是全面大开发的时候。具体的规划他已经心中有数,百德新街将是以后铜锣湾的商业购物区,开发商用写字楼和中等住宅比较适宜,而渣甸山由于景色优越,则是将来的豪宅区。

相对来讲,禁运令对孟有田的工厂影响不是很大,特别是方便面厂,开发出了纸桶锡箔的包装,以此打入了欧美市场。而服装厂和玩具厂的困难是暂时的,赚的少一点也没关系,只要能坚持下来。孟有田知道不久之后港府便会制定出新的产业政策,香港经济从此由转口贸易型转向加工贸易型,蓬勃兴起的加工工业将成为香港的经济支柱。

尽管如此,孟有田的目光主要还是盯在房地产上,趁着禁运造成的商业萧条,工厂倒闭,他动用资金购买下几家纱厂,把自家的企业搬了过去。这有一举两得的作用,一来有了自己固定的地方,不必给自家的工厂再交租金;二来这三家工厂地点颇佳,等到房地产复苏,便又能赚大钱。

五十年代初,香港的地产市场本不活跃,加之受到朝鲜战争的影响,更是不景气。地价尤其便宜,孟有田趁机囤积地皮,尖沙咀、土瓜湾、西环等地盘被纳入了囊中,每平方英尺只有十几块的价格,买一块地只花几十万,简直是太便宜了。

洋商退,华商起,这是那个年代香港最主要的特点。因为相对于华商,洋人对新中国政策没有信心,对GCD的恐惧更加强烈。一有风吹草动,他们就做撤资撤侨的准备。

孟有田买下这块地皮后,便授意海沙公司向建筑业进军,招揽了一批建筑工人后,开始在西环建设住宅楼宇。这批住宅楼宇多数是五层,也有一些是六层,在当时的香港也算是比较高的住宅了。

建设周期一两年,等到这批楼宇全部建完,差不多也是朝鲜战争结束的时候了。然后便是香港经济的全面复苏,而房地产业更是红火起来。回顾香港近半个世纪的经济发展历程,可以看到香港经济的腾飞,最后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其实就是从地产行业的勃兴开始的。

准备是充分的,先拿块地皮让海沙公司熟悉建筑行业,培养并形成自己的建筑队伍。这还不够,孟有田又聘任了两位大律师,做法律上的准备工作。

当时把楼宇出租,是香港地产行业最盛行的方法。而卖楼的方式,则是以一整幢作为单位的。如果没有巨额资金,是很难购买下来的。可即使有钱整栋买下来,要转手卖出去也极不容易。因此,从事楼宇买卖的都是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公司,私人极少涉足其中。大公司拥有一幢大厦后,若不是整幢卖出去,就是自己使用或租给其他用家。所以,当时的地产公司通常称为置业公司,并不称作发展商。

分层出售,卖楼花,自然是孟有田掌握的两大销售利器,但要实现起来,还有麻烦,主要是楼房的产权和责任问题解决不了。那时港府不承认楼房的上盖,即建一、二层,或四、五层,政府都不理,政府把地卖给你后,只承认你一个业主,只向你一个业主收地价和地税。若把楼宇分层出售,当时法律上还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其实,不仅是在香港,在世界很多地方,当时楼宇买卖都是以一整幢作为单位。这种陈年行规沿用了多年,没有人觉得它有什么不好,更没有人提出要去改革它。但孟有田觉察到这种经营方式的局限性,于是想改弦易辙,探求新的售楼方式。就好象“切月饼”那样,把楼宇契约切开,即“分契”,然后把楼宇分层出售。但那时在香港,“分契”并无先例。

既然别人能干成,那肯定有解决之道,对此孟有田颇有信心。他指示两位法律顾问,可以和同行研究磋商,尽快弄出办法。

专业就是专业,在孟有田看来无从下手的法律问题,法律顾问却认为此法可取,没有与现行法律抵触。几个月的时间他们便解决了分层出售的法律问题,只需要经过一番繁杂的呈禀手续即可。

万事俱备,只等着朝鲜的炮声停息,孟有田便可以大展拳脚,异军突起了。此时已经是一九五二年了,美国为了照顾英国的情绪,也为了使其更坚决地执行禁运令,决定对香港开放市场,使得香港的经济颓势有所缓解。

第三十章 率先而起

一九五三年,禁运因为美国派人到香港监视而变得严厉起来,但另一方面,走私的港口转至深圳蛇口又增添了一定的便利。时紧时松的政策执行总是不可避免,而孟有田已经从走私中抽身。当然,他一直没有亲自出面,而是有着不起眼的代理人在执行,或者通过香港的中资机构。

贷款买地,然后按时还款,孟有田损失的不过是一些利息,但却与银行建立起比较良好的关系。毕竟银行看重的是实力和信誉,孟有田这个新人的发达之路也令人赞叹钦佩。

对孟有田的勇气和魄力的赞佩也掩不住人们心中的疑虑,尽管停战谈判已经开始,但看似遥远得没有结束时间的战争,使人们依然难以对经济前景表示完全的乐观。当然没有人比孟有田更清楚,战争在今年下半年便会结束。

而辽河油田于五三年年中被发现,消息传来,秦怜芳也不再纠缠于禁运和走私的事情。不管是不是孟有田暗通消息的功劳,她也知道孟有田做的很多事情是在牵就她,抚慰她,为此她很感激。而有自知之明的人就不会得寸进尺,索求无限,因而惹人厌恶。现在,她对历史和经济的兴趣在与日俱增,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和苏联的经济体制尤其关注。

沉浸在书籍和知识的海洋中也算是不虚度光阴,睁开眼睛看,张开耳朵听,用思考来分辨是非。这或许也是孟有田的希望。

生活在逐渐恢复,这是孟有田所感受到的。因为阿秀抱怨物价的言语少了,抱怨物品不好买的时候也少了。而他所看到的是香港的工厂陆续复工,大街上失业工人也逐渐在减少。但是朝鲜战争对香港的影响是深远的,由于失业率急升,经济萧条,社会动荡,左派工运分子已经乘时而起,并埋下了日后另一场动乱的种子。

而更直观的证据便是几家工厂的赢利在不断上升,使得投入房地产的资金更加的充裕。长城实业公司。招牌挂在了新建起的一栋六层建筑前。几家企业的管理人员搬迁进去,孟有田终于迈出了集团化的一步。

一家纱厂,一家纺织厂,一家服装厂。一家玩具厂。一家建筑公司。统归于长城实业公司旗下,孟有田刚刚三十多岁,便成为了集团公司的董事长。可谓是年轻得过分。

但这位年轻的董事长却表现出了与其年龄不相当的成熟和老练,以及超越常人的眼光和胆识。朝鲜战争刚刚结束,长城实业承建的楼盘便全部开始销售,手法和招数令人耳目一新。

当时香港的地产商,像利希慎家族、何东、广生行、陆海通等,一般是以建楼收租为主。通常建筑期是一至两年,租给别人,起码七至十年才能翻本。而那些小的地产商,则是小本经营,通常盖两层至四层的房子出售。总之,这种经营方法,既不能加速资金的周转,赚不到大钱,亦无法解决香港的住宅紧张问题。

分层出售是一个办法,能使光顾楼宇的市民多起来。但顾主还是局限于一些富裕人家。长城实业所盖的楼宇,每层约一千英尺,每英尺约二十多元,总价即为两万多港元。但那时普通的打工仔,每月的工资约为二百元,一下子拿出两万多元来的人毕竟不算很多。

既能分层出售,那分户出售也就不是什么问题。孟有田知道要使房地产市场红火起来,就必须增加顾客群,就是买楼的人要多起来,物业市场才能旺起来。所以,盖楼的时候他便授意建筑公司有的楼是一层独立,有的楼则要一层双户或三户,让更多的人能够拥有自己的物业。

为了促销,孟有田还编印了楼盘说明书,上面有详尽的楼盘情况、价格、交楼日期等数据。因为,不同的楼宇,有不同的高低、结构、面积和材料,有了这样一本说明书,能让买家更清楚地了解楼宇的情况。

至于卖“楼花”,也就是预收要动工兴建楼房的钱款,并且可以分期支付,孟有田并没有马上推出。如果销售看好的话,他准备在以后再实施。一来他的资金不算紧张,完全不必用订金起楼;二来他不想给别人太早提醒如此筹资的办法,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