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张辽新传-第1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级士兵衔级。

士兵以上就是军士,张辽知道“士”这样一个称谓意味着什么,大秦王朝的二十等爵位中就将“公士”作为第一级,而《墨子》中也有的庶人、士、大夫、诸侯、三公、天子这样的序列描述。就算是在社会生活习惯中,人们也将士作为一个特定阶层来看待。《荀子·王制》中就这样记录着:“农农、士士、工工、商商。”《孟子·离娄下》:“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若是轻易给士兵加上“士”这样的称呼或是军职,一定会引起文人的反对,虽然张辽准备打出“恢复古制”的名义,但也需要和管宁、刘晔等人商量之后才能决定。为了以防万一,张辽甚至想到了在公布新的军职之前去高密取得自己老师郑玄的支持。

虽然“士”不可轻授,但张辽还是将这一衔级预留了下来,若真的得不到支持,那到时候换一个名称也就算了。他可没有和全天下的文人打擂台的想法。后世军队中的军士是分级别的,而先秦诸子的书中也同样有士中分等级的记录:《墨子·节葬下》载:“上士之操葬也。”所谓“上士”,显然是别于下士而讲的。《荀子·正论》中把士分为元士与庶士两等。张辽将军士分为下士、中士、上士和军士长,这四级衔级是授予立下战功的士兵和军队中的伍长、什长的,伍长为中士,什长为上士,至于军士长,则是老资格的伍长、什长或者是队率的副手。张辽这样做,倒也可以用延续春秋战国有关士分等次的历史孑遗做借口。

什长再往上,就是队率、屯长、军候这一级,分别对应这五十人的队、百人的屯和五百人的曲。这是张辽设想中的军队中级军官阶层。从这里开始,张辽在军职的名称上就不做任何改变了,因为这一个阶层都是军队的中坚力量,太多的调整反而没什么好处。

再往上就是司马(别部司马)、校尉这一级。按照军制,司马为校尉副手或者以别部司马官职统兵两曲(千人),而校尉则统兵在三千到五千不等,甚至可以更多。张辽在这里也做了规定,司马统兵数量不变,而校尉则统兵三部(三千人),为一旅,是各郡国除郡国兵外最大的野战军集团。青州军从此最大的固定战术单位就是旅,每次出战则由主帅调动各旅组成零时的战略集团,由主帅或最高统帅派遣将领统兵作战,统兵的将领则必须是校尉以上的级别。战后,军队解散,各旅由各校尉带回驻地。

这是野战军的军职设定,而郡国兵也原样照搬,只不过在军职前面加上地名以示区别。

现在的军队官职,将军从小到大有一大堆,什么杂号的,常设的,零时增设的,零零总总的让人头疼。汉初的时候很简单,就是将军、中郎将、校尉三级。而将军并不常置,有战事时才冠以统兵者将军之称,所以平时一般武官所能获得的最高官职为中郎将。现在,曹军中有将军衔的就有数十人。所以,张辽在将军的官衔上也借鉴后世的方法进行分等级,只不过不是什么少将、中将、上将一类的称呼,而是中郎将、将军、大将军这样的等级划分。这些将军平时没有兵权,只是在需要时,由最高统帅给他战时任命,由枢密院和兵部(兵曹从事和枢密司的中央加强版)负责将军队、装备和粮草调动到位。曹军的训练是有固定的《操典》的,任何一支军队的训练标准都一样,这样就不会就将不知兵的情况发生。而将军指挥校尉,校尉则是固定的,也就没有兵不知将的情况产生,从而保证了军队指挥的通畅。

至于将军前面的前缀名称,则由中央自行授予,只是四征、四镇这样的将军官职只能临时授予统帅一方军队的将领,战后随即撤销。而大将军更是属于荣誉军职,是授予那些劳苦功高的将领的,并没有实际意义。但是大将军也并非不能统兵出战,在张辽的设想中,若战争时需要大将军统兵出战,那必须是局部大战或国战一级的战争才行,而这个大将军也就是类似于战场上的协调指挥者。

这样一来,让张辽头昏的将军、校尉、都尉等时大时小的情况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得到解决,只要这样的军职被大众接受之后,百姓也不会闻官职而不知所以然了。

但是军官和士兵在外形上的区分张辽同样也要解决,后世的军队用的是军衔,张辽也干脆的照搬过来。士兵在军服和甲胄上用白色的横条以数量表示区分,列兵到一等兵分别是一到四条横杠。军士则用横条组成的箭头的数量来区分,但军士长则换成一颗银色的三角星,这是表明军士长将步入军队的中坚体系。队率、屯长、军候用银色的四角菱星来区分,司马、校尉则用金色的四角菱星区别。这样在军中,即使是新兵,只要他接受过简单的教育,就能够立刻的分别出军中的等级制度。

对于将军一级,张辽还是照搬了金色的五角星作为将军的衔级标志。中郎将为一颗五角星,将军是两颗将星,大将军则是三颗将星。其中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在临时任命四征、四镇将军的时候,将在将星后面分别缀上虎和熊的图案,四征将军缀虎、四镇将军缀熊。

这些是基本的军衔识别标志,若是战时,那军服和甲胄上就是这种简单的图案,但是此时的军人或者应该说是军官的地位并不低,他们也需要一些出席高等级场合的服饰,就是张辽自己也有着私人的铠甲。在这一点上,张辽觉得还是很有必要的,朝会上可以着甲,用皮甲就行,宴会上就需要改成礼服,或者说是军礼服。

张辽从军士开始,规定军士级的军官在甲胄的两个肩部缀上青色的饰带,队率到校尉则用朱红色的饰带,中郎将以上则用紫色的饰带。若是有皇族子弟成为军官的,无论他的军职大小,一律使用金黄色饰带以示区别。

这里张辽还想将欧洲的家族纹章图案照搬过来,包括皇族在内的有各自家族纹章的军官,都可以在自己的军服和甲胄的其他醒目之处画上各自的文章图案。这是也是一种对祖先和家族精神的传承,张辽不希望看到数百年之后,我们民族的精神的沦丧。而这种精神的沦丧一般都是从精英统治阶层开始的,张辽希望设了家族纹章能有助于后辈们继承和发扬前辈的精神。

看着手中写了数十张纸的军职、军制设定,张辽扭了扭脖子,他此时很有些成就感。可是这究竟能否成为现实,还需要大量的工作。首先他就必须将刘晔叫来商量一下,毕竟刘晔是这个时代的正统文人。

第227章 支持

“子扬,我将自己设想中的军制变动写了出来,你帮我看看,有什么不妥的咱们再商量。”张辽将刘晔叫到州牧府中后递给他一叠写满字的纸说道。

刘晔有些意外,他虽然昨日迎接张辽进城时就知道了这个消息,却没想到张辽的动作如此之快,看着眼前那写满了字的纸,刘晔明白,这事情应该张辽早就在心中盘算许久的了。

“看看吧。一人计短,两人计长,我们要集思广益啊!”张辽说笑道。

“好。我这就看。”刘晔接过张辽的手稿,做到一边仔细的看了起来。

张辽看到刘晔已经在看他的手稿了,也不去打扰刘晔,而是让下人们准备清茶和点心,他自己却走的屋外享受着秋天的阳光,思考着改革军制时可能的难处。

张辽在暖暖的阳光下陷入了沉思,嗯,他思考问题时甚至连嘴角流出了一条亮晶晶的涎液都不知道。什么?涎液!哦!见鬼!好吧,我们改变说法,张辽他,是进入了梦乡才对。暖暖的阳光照得人实在是太舒服了,于是我们的主角就这么在阳光的照耀下睡着了。

时间就犹如那战场上送死的炮灰,有去无回,死的很快。就在张辽被阳光晒得睡着之后,刘晔已经将张辽的那份手稿看完了。当刘晔走出屋子想和张辽谈谈的时候,却看到了张辽微微张开的嘴上挂着的一丝晶亮。

“将军,醒醒啊!”刘晔忍着笑,走到张辽的身边叫醒张辽。

张辽原本也就没有睡死,刘晔刚一出声他就睁开了眼睛。可就在那时,他也明白了自己刚才的状态,赶紧用衣袖将口水擦掉。

“子扬,可是看完了?”张辽一面用手抹着嘴,一面问道。

刘晔见张辽醒过来了,赶紧收起自己的笑容,以一种平静的神态说道:“看完了。虽然我不明白将军为何会有这样的想法,但这个想法若是真的能够实现,那至少我们的军队中的官职就不会显得那么的乱。而且我曾经研究过将军制定的军纪,其中有一条是说在战斗中指挥军官阵亡或是失去指挥能力,就将由军阶仅次于他的军官接替他的指挥。当时我不是很清楚这一条的意义,但是现在我明白了,简单的、容易识别的军阶标志不但能够准确的区分出士兵和军官的等级,还能够在战时有效的整合军队的指挥。相比较原有的体制,我能够看出两者间的差距。”

“呵呵,子扬研究的很透啊。这种军阶的识别标志不单单是为了区分,而且还能够体现军人的特别之处,让军人感到一种自豪和荣誉。而一支能够为自己的身份自豪,能够为荣誉而战的军队,是不可战胜的!”张辽意味深长的说。他想到了后世的那支拖不跨,打不烂,最终夺取了全国胜利的军队。但那支军队是被一种信念支持起来的,这种信念在汉代是决不能轻易宣扬的,所以张辽就将军队和军人的荣誉搬了出来,只要军人的地位能够始终和文人平等,那张辽不希望见到的那些惨剧就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但这也需要其他各方面的努力,包括文化和政府体制上,但军队和尚武、进取的精神却被张辽放在了第一位。而且因为曹军现在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政府军,或者说就是大汉朝的国防军,这对张辽的图谋的民族长时间强盛是有利的。

“阻力呢?子扬,凡事都不可能顺顺利利的,此事的阻力在哪里?”张辽接着问道。

“士!”刘晔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

“呵呵,我就知道。”张辽有些无奈。

“将军,晔对此并无异议,然士林的反应将军也必须考虑。相对于将军想借此事大力拔高武将的地位一事,军中对此项方案可能会损害他们的利益的反应实在是微不足道。若是军中之人能体会到将军的深意,他们大力支持还来不及呢!”

张辽听到刘晔如此说,知其是赞同自己的改革方案的,而且能够直接考虑到军中将领的利益问题,这只能表明刘晔这些年跟着他已经是受到了影响。张辽这份方案虽蕴含的就是提高武将的地位之意,虽然在这个乱世中武将的地位并不低,但张辽不希望看到日后人们将周瑜、鲁肃这样的将军统统写成文人儒将,虽然这两个年轻人确实是喜欢做文士的打扮。

“有解否?”张辽问道。

刘晔对张辽的问题思索了一会儿,“将军的方案中以恢复古制为借口是妥当的,只是若能取得几人的支持就更好了!”

“管幼安和康成公。”张辽看着刘晔说道。

刘晔微微一怔,随即释然。他清楚这份方案必然是张辽数年思考的结果,其中利弊也必然明了,至于对策,想必也和他差不多。之所以先和他商量,也不过是因为自己的身份特殊,和士林、军队以及官府都有联系,先得到自己的支持会在以后省很多事情。

刘晔从常理判断是没错的,可张辽偏偏不是常理之人,这东西根本就用不着他数年思考,只不过他一直在等自己的影响力和权力足够的时候才开始推动罢了。

“然!若能得到管幼安和康成公的支持,最少将军在青州行事将事半功倍,就是朝廷那里,主公也能理直气壮的为将军辩解。呵呵,如今大汉士林,能和康成公相提并论者寥寥无几了!”刘晔嘴角上翘,露出笑容说道。

“好!先找管幼安,再去高密见老师。”

张辽说做就做,在放走刘晔后,立刻出城向北海赶去。如今管宁正好巡视到北海,算算行程,今日应当就在高密。张辽快马加鞭,全速前进,希望能在晚上赶到高密。

张辽的运气不错,当他在高密城门就要关闭的前夕冲进高密城后,他在郑玄的家中看到了正好来拜见郑玄的管宁。

“学生张辽拜见老师!”张辽用眼神向管宁打了个招呼后就跪下向郑玄行了弟子礼。

“快起啦!呵呵。文远如今身负重担,事务繁忙,想必不会无事而来。说吧,若是为师能帮你的,必不会让你失望。”郑玄和蔼的笑道。

看着郑玄远比前几年老迈的样貌,张辽心中有些暗自埋怨自己为什么不多抽出些时间来陪陪这位老人,今天也是因为要郑玄支持自己的改革方案才赶到高密,这让张辽有些不知道该怎么说话,脸上也流露出愧疚的神情。

郑玄倒是一点都不责怪这个弟子,他当初也是因为张辽那“神奇”的算学天赋而将其收为弟子,师徒二人虽然没有长时间相处,但就是那些短暂的交流,让郑玄感到自己收下的这个弟子思维活跃,不拘成法,或许经学的功底差了些,可难得的是他从能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去诠释典籍。而且还让自己的思路也豁然开朗,对自己那些似乎陷入瓶颈的专著也有了新的思路。虽然这个弟子长时间没有来看望自己,但身兼重任,要为青州的军政大事负责,而自己前段时间也闭门修书,哪有时间接待客人。

“文远,你我师徒不必拘于那些俗礼。有何事就说吧。”郑玄看着面带愧疚的弟子,微笑道。

“老师,是这样的……”

张辽虽然觉得以此事打扰一个年事已高的老人有些不合时宜,但郑玄的话已经说出口了,张辽一咬牙也就不再矫情,他一面将事情向郑玄和一旁的管宁叙述了一遍,一面又掏出了他的那份方案。

张辽说的很详细,基本上就是将方案背诵了一遍,当他说完的时候,郑玄和管宁也已经明白了张辽此来的用意。

“文远,你是为了那军阶中的军士一级的设立而来,对否?”郑玄笑道。

“老师睿智。士自先秦时就有文武之分,后来天下承平日久,武人的地位也随之降低。先帝时,就连威震羌胡的‘凉州三明’都不被世家文人放在眼里,学生担心此事虽有复古的借口,也难免为士林所阻。老师乃当世大家,幼安也是闻名的大贤,辽自是要征求二位的意见,方可实施。”

张辽话语中的赞誉不言而喻,郑玄、管宁也笑而纳之。他们相互对视了一阵,管宁笑着开口说道:“使君此议,宁赞同。文武之道犹如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只可相互制衡,相互扶持,却断无以此制彼之理。文武地位不一,也是先帝时武将纷纷投效阉宦的原因,最终导致武将失控而使朝纲颠覆。使君之改革方案中虽然提高了武将的地位,却也从制度上限制了武将的权力,只要能确保武将置身朝争,只为国家效力,朝堂就是再乱,国家也不至于动荡如斯。”

“文远,幼安之意为师也赞同。先秦时的很多好东西都被我们自己丢掉了,你如今要一点点恢复也是好的,无论朝堂如何,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为师虽然老了,但还能以这把老骨头帮你摇旗呐喊。你只管放手去做就是。”郑玄说着话,语气中不由得就带了些悲凉。

“老师(康成公)……”张辽、管宁同时惊道。

郑玄举起手,“文远,你难得来,为师再给你上一次课吧……”

第228章 郑玄的期许!

张辽在郑玄的家中得到了他想要的支持,而且是郑玄和管宁的支持,这对于他在军制改革中摆平士林的反对意见是压倒性的帮助。但是郑玄此时的身体状态却让张辽感到一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