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张辽新传-第3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郑玄也能感觉到张辽的经学底子实际上并不深厚,甚至可以说相当薄弱,但郑玄重视的便是张辽那匪夷所思的思路,这使得郑玄在与自己的学术观点相互印证下又有了新的发现。如此一来,如何能让郑玄不喜?

而张辽也是耐心十足,反正那时候陶谦没有反击之力,张辽乐得乘机休息。于是一老一少就这么如聊天般的探讨着学问,倒也是温馨和谐。只不过张辽本人却是在滥竽充数,靠着前世那兴趣上来时积累的东西在应付。

当张辽感到自身存货不多,以不足以应付郑玄之时,便选择了一个机会,用曹操正在筹建兖州公学,造福当地士子为由,恭请郑玄出山,担任公学山长。同时张辽还将自己凭记忆记录的后世初中的几部教材拿了出来,表示这将是公学中算学、格致学的试行教材,但经学却并无公认合适的教材,也没有合适的老师,欲请郑玄出山相助。

郑玄本人虽是经学大家,但是他的算学功底同样精深,否则也不会去研究历法。他见到张辽的这些教材,顿时欣喜难耐。虽然算学上他也同样达到了这种难度,可是如此别致(阿拉伯数字)的计数方法和系统的算学理论,还有简单的物理、化学知识,都让郑玄为之动容。

这时候郑玄已经不再将张辽视为一个能够论道的忘年之交了,而是一心希望能将此“资质过人”却未得教育的良才美质收入门下,好好教导一番,将来未必不能如他与马融故事。

于是在郑玄的要求下,甚至是耍起老小孩的脾气时,曹操许可了张辽的拜师之举。也同时将郑玄请到了兖州,并以郑玄在士林的声望,迅速的安定了占领地的民心。

随后张辽任职青州,郑玄也在兖州公学步入正轨后辞去山长一职,专心回家教授弟子,研究学术。虽然张辽此后也曾数次造访老师,可是繁忙的公务与他惫懒的天性,使得他接受教导的次数一巴掌就能数的过来。

可是郑玄始终没有责怪与他,反而时不时的用书信鼓励他继续在自己的道路上前进发展,同时还借着张辽推出雕版印刷的机会,将首批印刷的自己的著作在写上鼓励之语后送给张辽。

但当张辽建安五年出兵北方后,随即便镇守幽州,直到北伐结束,才借着调任执金吾的机会,绕道高密拜见郑玄。

当时郑玄虽然已经病势缠绵,但依旧还坚持在床榻上注释《周易》。对张辽的这个有些另类的弟子来访,更是欢喜不已。并对张辽推出的《天演论》一书大加赞赏。言张辽能“察常人所不能察,发常人所不能发”之观点,虽说直白冷酷了些,可仔细思之却颇有道理。尤其是十分符合张辽兵家的身份,更显示出张辽沙场悍将的风范。

这就是郑玄。他丝毫不因张辽的观点与自己几乎完全背道而驰而生气,反倒是鼓励自己的弟子走自己的道路。在这里郑玄完全表现出先贤孔子因材施教的风度,更表现出一个伟大的老师鼓励学生质疑甚至选择与老师相反道路的胸襟。

要知道,郑玄是儒家学者,他在《戒子益恩书》中说,他致力于经学,是为了“述先圣之玄意,思整百家之不齐”。即是说,他的目的在于阐述儒家思想,使之发扬光大。而张辽从郑玄这些年被付印的著作来看,郑玄注经的成就是相当高的,他的著作被天南地北的学子争相抢购。在荆州,甚至有书商将郑玄的书刚刚运到城门口便被早已等候在此的学子抢购一空的情况发生。由此可见,郑玄的成就已经被大汉全体士林所认可。难怪后世学者范晔在《后汉书》本传总结郑玄的经学成就中说到:“郑玄囊括大典,网罗众说,删裁繁芜,刊改漏失,择善而从,自是学者略知所归。”

由此可见,一个典型的儒家学者却能够容忍和鼓励张辽这样一个提倡“丛林法则”这一语儒家精神完全背道而驰的理论,这一点是多么的难能可贵。郑玄此举也为张辽扫平了士林的责难,使得很多原本对张辽和《天演论》不屑一顾,甚至看口谩骂的文人也开始认真的研读《天演论》了。这也让张辽在士林中终于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虽然那地方很小,也很不安全。

张辽独自站在郑玄家的院子中,他没有挤入郑学养病的卧室,但他却独立在院中回忆着郑玄的点点滴滴,回想着郑玄那和蔼慈祥的音容笑貌,渐渐的,张辽不由得有些痴了。

“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文远对此可有解释?”

……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据说文远对此不以为然,可否为老朽解说一二?”

……

“孔子删《毛诗》而成三百篇,文远对孔子此举有何评论?”

……

原本张辽不过是为了公务而接触郑玄,更是为了公务而拜郑玄为师。虽然他与郑玄相交甚欢,但是却没有一种对老师的感觉。更多的时候张辽只是尊崇这尊师重道的古训在规范着自己的行为。可是郑玄却并没有因此而不喜张辽,要说郑玄对张辽的态度毫无感觉,张辽自己都不相信。正是郑玄如此锲而不舍的对张辽尽着一个老师的义务,让张辽渐渐由好奇到漠然,最终到感动和感恩。张辽在离任青州之前便已经接受了郑玄这个老师,可是当郑玄病入膏肓而无力挽回之际,张辽自己才意识到了这一点。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世上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也!”张辽心中默默地感叹。

而此时国渊却已经离开,他既然担负了接待任务,便不能一直陪着张辽。在张辽之后,又有闻讯从各地赶到高密的郑玄弟子和知名学者前来探望,国渊作为郑门弟子,必须出面接待。

来到郑玄家的人也见到了站在那里的张辽,有人认识他,也有人不认识他。但所有的人都明白这里是郑玄的家,大汉士林如今关注的焦点。没人会在此地闹事,那绝对是与天下士子过不去。

但是,就在宾客络绎不绝,张辽依旧默默站立在院中时,屋子里突然传来一阵压抑的哽咽声,随即便是一声长长的悲呼和无法抑制的哭声。

郑玄,这个当代学术宗师与今日与世长辞!

郑益恩这个郑玄唯一的独子平日里再如何呆板,此时也伤心地数次昏厥过去。国渊、王基、公孙方等在场的弟子也是泣不成声,王烈、邴原、宗元、陈珪这些前来探望郑玄的官员、学者和名士也纷纷为之垂泪。等候在郑玄宅院外的众多学子此时也明白老师已然故去,顿时哭声一片,震动了整个高密城。

高密作为郑玄的家乡,对自己家乡出了郑玄这样的大学者,全城士绅百姓皆是感到无比的荣耀。而郑玄也用他自己的名望曾经在黄巾军手中拯救过高密的阖城百姓。

那是建安元年的事情,郑玄从兖州返回高密。在回高密的途中曾遇到大股溃散的黄巾军,但他们在得知这辆被曹军士兵护卫着的马车中乘坐的是大学者郑玄,却对郑玄表示出了十分的尊重。他们见郑玄出来,便同时拜倒在地向郑玄行礼,又对郑玄起誓,绝对不敢侵犯高密半步。正是因为如此,在曹军零星的剿匪过程中,青、徐、兖三州皆有城池被黄巾军侵犯的事件,但惟独高密一城却未受黄巾抄掠,郑玄以自己的人格和名望保护了乡梓。也让高密乡亲对郑玄更加的感恩。

当众多学子的哭声传遍高密时,全城百姓纷纷忍不住悲戚,也随之哭泣起来。他们还自发的拿出准备给自己或是家中长辈百年后使用的白布,为郑玄戴孝。

张辽并没有随着哭声的传来而进入屋子,他依旧矗立在当院,一言不发。可是人们却全都能感到张辽身上那浓浓的悲伤。

矗立片刻,但全城都满是一片哭泣之声时,张辽终于转过身来,面对着郑玄的屋子,恭恭敬敬的跪倒在地,向郑玄叩首。这使得张辽似乎失去了疼痛感,他结结实实的给郑玄磕了九个响头,让一旁的国渊等人顿时大惊。

待国渊急匆匆的冲到张辽身边扶起张辽之时,他很清楚的看到张辽的额头已经一片通红,并流出了鲜血。当国渊扶起张辽之后,张辽因数日鞍马劳顿,到了高密也未能休息,加上伤心郑玄去世,终于昏了过去。

“文远啊……”国渊哀痛老师的去世,吃惊张辽的举动,也是无言以对。

郑玄的葬礼极为隆重,除了他那些本地的和从各地赶来的弟子及好友,尚有各方学者送来的挽联,并由高密全城百姓为之着孝,郑玄此生无念矣!

在郑玄的灵堂前,张辽又做了一件让众人吃惊的事情。他当时正全身素袍的跪坐在灵堂前,突然间他命人为他找来纸笔,沾上浓墨后在白纸上奋笔疾书。

虽然张辽的古文学功底极差,但此时他却不再顾忌。虽然他自己写不出合适的文章,当他却认为此时唯有那篇《师说》能够寄托自己对郑玄的哀思。但是必要的修改还是需要的,否则就是绝对的文不对题,这点功底张辽此时还是有的。

不过人总是失去了才感到珍惜,张辽也不例外。此时他才感到自己对郑玄的孺慕之情。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恩师郑君康成公,年八十一,毕生钻研学问,破今古文经学之分界,融通众家以为一,可谓集大汉经学之集大成者也。终其一生,囊括大典,网罗众说,删裁繁芜,刊改漏失,择善而从,自是学者略知所归……呜呼痛哉!伏惟尚飨!”

当张辽身后的国渊随着张辽的笔尖移动一字一句的将文章读出来时,原本还有些奇怪的众人纷纷为之动容,这分明是一片寄托着对老师无比哀思的短文。

至此,张辽再度名扬天下,但却是以尊师重道之名。士林也终于彻底接纳了这个另类、古怪的家伙。这不得不说又是郑玄给张辽的遗泽。

第499章 粮食问题大如天!

郑玄的身份比较特殊,他的死讯自然也会被送到曹操这边。而因为郑玄在士林的崇高地位和曾经帮着曹操稳住了中原士族的关系,曹操也对郑玄的去世表示出了足够的哀悼。

在新任丞相曹操的主持下,雒阳城的太学中为郑玄的去世而竖起了白幡,学子们也全身素袍,以示哀悼之意。同时派出侍中兼领光禄勋郗虑、谏议大夫董昭和骑都尉曹休这三人将分别代表天子、朝中众臣和曹操本人前往高密祭拜。

“仲德、公达、奉孝,文远这篇文章做得不错啊!”

张辽在郑玄灵前的那篇改动颇大的《师说》也已经被人送到了雒阳,在公事暂歇之时,曹操也拿出了这篇文章与身边心腹共赏。

“此文虽然用词并不华丽,但行文直白,颇有古风。最难得者乃是其中蕴含对恩师之怀念,却是感情真挚,令人读之便能体会。昔日只是知道文远写过几首诗,到不知文远文章亦是不俗啊!”程昱最是欣赏张辽、郭嘉这两个后辈,开口便是一片赞誉。

程昱如此说倒也没错,《师说》一文是唐代韩愈所作,韩愈是何许人也,堂堂的唐宋八大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韩愈的《师说》就是其代表作之一,自然充满着一种秦汉时的风韵。而偏偏此时的文风已经有向着华丽辞藻堆砌文章的方向发展,历史上的魏晋文风便是始于汉末。而建安七子中除了曹操之外,曹丕、曹植以及王粲、陈琳等人全都是华丽文的推崇者。程昱是讲究实用之人,自然对华丽的文风不喜,如此夸赞张辽修改过的《师说》也就实属正常了。

“其实文章如何倒还是次要,关键是文远此次为主公争得了民心啊!”郭嘉也不讳言张辽此次高密之行的成果。

“从马邑到高密,文远一路换马不换人,四天便赶到高密,不眠不休立于郑公屋外直至昏厥。如此尊师,士林早已风传文远之贤名与主公英明。”荀攸笑道:“此时倒是可以趁热打铁,借郑公之殇,拢天下士民之心。”

“公达所虑主公还当重视啊!”见曹操有些犹豫,程昱开口说道:“文远为何要在私信中恳求主公以丞相之名为郑公谥‘文正’,便是要让主公示好与士林。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再加上内外宾服曰正。这文正二字到不愧是文臣能获得之最高荣耀。有此一谥,士林皆会对主公行为宾服。我军征战之时也能顺利三分啊!”

“这‘文正’的谥号孤以命郗虑他们带到高密了,孤只是有些担心文远。四日四夜,不眠不休,行程上千里。如今小妹有孕在身,孤担心……”曹操面容忧虑。

“主公但请放心!”郭嘉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文远身体不至于那么脆弱。青州乃文远曾市恩之地,又有臧霸、甘宁、国渊等同僚在侧,断不会让文远出事的。何况甘兴霸与文远号称‘酒肉之交’,嘉估计此时甘宁正与文远在大吃特吃那海鲜美味呢!”

……

“文远,来,再来一块鲸肉!”

“不了!吃不下了。这几日有点吃撑了,得缓缓。”

“你这家伙,对自己也一点没轻重。四天四夜从马邑赶到高密,亏你做得出来!如今连张新在内,还有你那十八骑卫士,全都得好好休养一段时日才行!”

“这我自然知道,否则我会跟着你甘兴霸跑到这海边来休养吗?”

“哼!你这家伙一贯口不对心。这次到青州来不光光是为了郑公吧?”

“你知道还问?”

“宣高也算倒霉。想急着做出些成绩,可偏偏忘了欲速则不达的古训。不过那帮家伙也是欺负人,向借此事让主公责罚宣高呢!”

“放心吧!主公断不会无故处分一个实心任事的部下的,否则我也不会以探望老师的名义到青州。”

“我就知道,主公乃是英明之人!哈哈!老臧这会没事了。”

“宣高暂时是没事,不过军改还是要继续的。我现在也不去济南,就在你这青岛大营里待着。我倒要看看究竟是何人还敢捣蛋!”

“成!有你这尊大神镇着,青州哪里还敢有人捣蛋。我这就告诉宣高,让他放心。”

“等等!我这里也有几封信,你顺便一起给送出去。”

“嘿!人挺多啊!”

“给他们打个招呼,让他们也给下面人提个醒。我虽然在并州没有亲自动手,不过那几千人的人头落地却与我脱不了干系。我不想在青州也搞得如此血腥,所以先给他们提个醒,免得有人说我不教而诛!”

“好!这才是老甘当年认识的那个张文远。我这就找人送信去,哎!你可别偷吃我盆里的肉……”

……

“诸位,如今北方诸事一定,孤有意率军南下。诸位可有意见?”

在丞相一职到手,曹操能够名正言顺的处理朝政事务后,南征便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

“主公南下,欲率军几何?”新任丞相府仓曹掾糜竺问道。

“有大军十万足矣!”曹操傲气十足。

“骑兵几何?步兵几何?”糜竺问得极为详细。

但是所有的人都明白,糜竺估计是反对此时出兵的。

郭嘉咧了咧嘴,有些无奈。糜竺与张辽的关系不错,不,应该说糜竺与所有人的关系都不错,没人希望他因此而惹得曹操生气。

“子仲,你实话实说吧。究竟能调出多少粮草?”曹操没兴趣和糜竺玩文字游戏,直截了当的问到了粮草问题。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兵法中一直在强调的注意事项。曹操带兵打仗,习惯于断人粮道,有怎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