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张辽新传-第4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心中早就对汉室没有了尊敬之心的曹操即便不会篡汉,可是对于不断的扩大自己的权力却是心热的很。虽然如今的曹操已经是位极人臣,而且数十万军队也只听从曹操一人的号令。但是武平侯毕竟只是个县侯,而魏公却是个公爵,爵位高下且不论,但就封地的大小也是不可同日而语。虽然董昭并没有明确提出魏公封国的面积,但是只要魏公的封爵到手,封国的大小还不是由着曹操说了算。

董昭的算计张辽知道,郭嘉知道,难道曹操就会丝毫不知?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之所以任由董昭等人发挥,无非是此时董昭等人并未触及曹操的底线,而且也确实为曹操谋取了利益。曹操有信心控制住这些人,而且他也并没有彻底消灭士族世家的意思。曹操需要的不过是制衡,所以曹操选择的是压制士族世家,大力培养庶族及平民子弟。

但是曹操的话此时却无人回答,在场之人不是曹操的心腹,便是曹操的兄弟子侄,对于曹操的心思他们又岂会不知?可是曹操的真实想法他们谁也不敢确定,就连自诩有“金手指”的张辽同样也是如此。

在这个历史进程已经改改变的情况下,虽然改变的不算太多,张辽也不敢断言历史上那个在魏王的爵位上去世的曹操是否会改变主意。但是张辽却不担心,因为他也希望曹操能够改变主意。而且以张辽对曹操无人能及的“了解”,即便曹操不接受继续进步的劝说,也同样不会怪罪劝说其进步的部下。倒是那些劝阻曹操的部下会在被曹操表扬、夸奖之后,或被明升暗降,或被除掉。这就是说,曹操信奉的原则只有一个,那就是“顺昌逆亡”!

可是曹操说话也不能无人回答,冷场是谁都不愿看到的。程昱是在场众人当中年龄最大的,同时资历、威信也足够高,他看了看左右,斟酌了一下后开口说道:“丞相,董昭此举虽不知其心中真意,但此提议却对丞相有利无弊。昱的建议是丞相无须有任何举动,只需静观其变即可。”

“静观其变?”曹操绷着脸自语道。

“主公,仲德先生言之有理。”夏侯惇说道:“此时无论做什么,都会被旁人视为有意为之,倒不如保持沉默,静观事态变化。”

“文远、奉孝,你二人以为如何?”曹操扭头向张辽、郭嘉问道。

“保持沉默还不够。”郭嘉轻声说道:“子廉将军获此战绩,主公是否当亲往并州奖赏其功?同时也可巡视并州世家,抚慰南匈奴残部。以保持并州稳定。”

“奉孝此计甚妙!”张辽点着头说道:“主公不说废话,只做实事。这便是在百官及百姓面前树立起一个一心为公,一心为了天下万民福祉尽心竭力的曹公的形象,这绝对有助于应对将来的任何变化。而且此次南匈奴生事,虽然被子廉扼杀于萌芽状态,但也给了我们彻底收拾南匈奴的机会。抚慰残部,最好将此事一并解决为妙。”

程昱、夏侯惇、张辽、郭嘉先后开口,这基本上可以完全代表曹操一系中近半的文官力量和全部的武官力量。这也等于给了曹操如何应对当前局面定下了一个基调,一个曹系官员统一行事的基调。

“呵呵!既然如此,操便去一趟并州就是。”曹操自己实际上也早就有抽身的打算,只不过他自己不能直接说要开溜,必须有人给一个台阶才行。而且曹操早在彻底击败袁绍后便有了将邺城修建为自己的根据地的意思,这些年来,邺城不断地得到修缮,其规模和防御力丝毫不逊于作为京师的雒阳。若非如此,董昭又怎会将提出将邺城作为曹操封国的中心呢?

“不过要彻底解决南匈奴也并非易事,诸位可有良策?”曹操接着问道。

当问题从令人无从着手的制度和权力问题变成了对外的打击时,原本显得有些沉闷压抑的室内气氛变得缓和起来,而作为晚辈一直沉默不语的曹昂和曹丕、曹休也振奋起精神,想看看这些算得上是天下最优秀的几个人对这个让汉人的王朝头疼了数百年的问题究竟有什么解决的方法。

“主公,此间唯有文远对胡人知之甚深,还是先让文远说说吧。”郭嘉笑道。

“我哪里会有什么良策,无非又打又拉,用金银珠宝、绢帛丝绸腐蚀上层,缓和的政策拉拢下层,再辅以教授胡人子弟读书识字,让我们的文明取代他们的文明,将他们最终融合到我们的民族中来。”张辽笑道。

“文远此议确实可行。汉武帝时主动投降和被俘的匈奴人不下十数万,甚至还有王子、国相这样的大贵族,可是结果如何?除了那个赵信反叛,其余之人皆在享乐中被同化。那位匈奴王子金日蝉更是成为了大汉的忠臣,至死不渝的坚守着对皇帝的忠贞。”程昱说道。

“就是时间长了点,最少也要耗费十年以上的时间啊!”夏侯惇说。

“还有何见效快捷的计策?”曹操再问:“文和,今日你一言不发,难道毫无所得?”

曹操见到贾诩一直沉默不语,深知贾诩实力的曹操可不愿放过这么一个宝贝。既然你不主动开口,那我就主动发问,难道你还能继续沉默?至于同样一言不发的曹纯和曹昂等人,曹操就直接忽视了。反正那些都是自家人,不会在意自己被忽略的。

贾诩又岂是真的毫无所得呢?作为一个能够将上至天子,下至诸侯、将军玩弄于股掌之间的谋士,贾诩的智慧又岂是表面显露出来的那些。只不过他身为西凉降人,即便曹操再如何表示信任,他也需要做出一种诚惶诚恐的态度来明哲保身。沉默不是无知,而是一种保护。

然而曹操直接发问,贾诩也不能继续沉默,他嘴角微微一咧,说道:“文远将军之策乃是百年大计,若一直照此执行,不但匈奴人会被解决,就是现在一直强硬的鲜卑人,以及更远一些的胡人也可以照此办理。诩曾经注意过幽州方面的一些情况,如今生活在右北平郡的一部分最早归附主公的乌桓人,除了一些下层百姓的服饰因为放牧便利依然被保留之外,他们的发式、语言和生活习惯已经与当地汉人一般无二。他们的上层贵族就更不用说了,住大屋,着绢稠,早已不复乌桓人的悍勇。”

贾诩的这番话让曹操露出笑容,当初张辽建议善待归降的乌桓人,并用腐化、同化之策时,很多人都开口反对。他们不反对善待乌桓,却反对将中原文明传授给乌桓人。可是曹操坚定的支持了张辽的举措,如今从效果上看,这些乌桓人确实被同化融合了。在这样下去一到二代人,那这些乌桓人的后代便与汉人真正的做的水乳交融,不分彼此了。

然而对于贾诩有所了解的人却都在等待着贾诩的那句“但是”,即便是被赞扬的张辽和满脸笑容的曹操也是如此。

“但是……”果然如此,贾诩的转折还是到了,“但是,此举虽然稳妥,却稍显软弱。对付乌桓这等崛起时间不长,族中也无逆天强者的民族或许可以,但胡人敬畏强者,若要照搬此计对付曾今无比强大,能压制着大汉数十年的匈奴和出现了一个统一鲜卑的檀石槐的鲜卑族,单用此计便显得单薄了。恩威并施方是王道,让那些桀骜不驯的胡人们见见血腥也算是杀鸡骇猴之举吧!”

“文和先生所言极是,张辽却有些疏忽了。”张辽笑着说道,但是他的心里却暗想:不愧是“毒士”,一开口就要见血,幸好老子从来没得罪过他。

张辽这样说倒不是他真的以为自己有错,只不过是他一贯的虚伪,或者应该说是谦虚。在针对胡人的问题上,张辽自然不会没有想过杀人立威,可是他张辽的名头放在那里,“苍狼”的名号已经足以震慑胡人,所以张辽也根本就无须再多此一举。但是贾诩的恩威并施之计也确实没错,那满清能够使得蒙古两百余年不叛,其中的那些血腥杀戮可是关键。定期的清除身高超过车辕的男童限制了蒙古族的进一步发展。再加上鼓励男童出家当喇嘛,同样削弱了蒙古族人口的增长。还有那盟旗制度,更是让蒙古族在葛尔丹父子之后再也没有能力诞生出一个可以统一蒙古诸部的英雄人物。

张辽的谦虚却不代表有人会谦虚,尤其是对张辽极为尊重,收到过张辽长期指导的曹昂。

“父亲,张将军数年前曾提起过两种针对胡人的制度,以昂之见,其中的盟旗制度对于削弱胡人,限制胡人极为有效,如今对南匈奴残部,正好可以试验一下。”曹昂说道。

曹昂此举又不给贾诩面子的嫌疑,可是贾诩却仅仅是一笑了之。他刚才的话虽然有得罪张辽的可能,不过这也是贾诩知道张辽在这方面心胸甚广上才会如此。至于得罪曹昂,贾诩不回去做这种没脑子的事。

“嗯?”曹操也突然间回想起张辽曾经与自己谈起过的盟旗制度,说实话,以曹操的眼光,当然能够看出盟旗制度在分化、控制胡人上层贵族,限制胡人发展潜力上的效果。只不过那时候只有一个乌桓可以让他们动手,而偏偏曹操一次北伐就将乌桓的大小贵族一锅端,剩下的大部分都是底层牧民,很多也都是经历过内迁,习惯了农耕的乌桓人,也就无须要以盟旗制度来约束了。如今针对南匈奴,曹昂的提议倒是让曹操心中为之一动。

“文远,你意如何?”曹操想了想,还是选择询问张辽。

“大公子之言有道理。南匈奴虽也内迁日久,却不如乌桓汉化快。而且上层贵族依然存在,对于融合确实不利。在不能一次性清除匈奴贵族的条件下,盟旗制度倒也不失为一个无奈之举。只不过若是采用盟旗制,对于将来同化胡人会有一定的阻碍。所以坚持让胡人说汉话、写汉字,坚持向胡人贵族销售大量奢侈物品也是必不可少的。”张辽说道。

张辽的话坚定了曹操的心,曹操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善于纳谏,这是曹操能够击败实力强大的袁绍的最大的依仗。

“文远,若要再南匈奴残部中施行盟旗制度,何人可为之?”曹操向张辽询问人选。

“田豫、徐邈、梁习、温恢,还有正在幽州的贾逵与王淩皆是合适人选。至于选谁,那就是主公与文若的事情了。”说道最后,张辽又开了句玩笑。

“哈哈哈!”曹操笑道:“这几人倒确实有才,不过其余人等也就罢了,那温恢如今可是文远你的属官,难道你就不怕人言?”

“温曼基才能不俗,正所谓举贤不避亲,何况温恢不过是辽的下属。且温恢清廉如水,更有人将其比之郇越。欲施行盟旗制度,才能,德操缺一不可,温恢自然也是合适之选。”张辽说道。

要说张辽推荐田豫、徐邈,甚至是王淩、贾逵、梁习,这都是他认识并了解的部下,而温恢就纯属张辽受不了这位对自身要求极高的清官的劝说了。温恢清廉,可是张辽却喜好享受,虽然张辽不贪,享受的钱财也是自家赚来的。可是受到儒家教育的清廉官员出了一部分脑子活络以及信奉管仲的,剩下的对于经商和享乐均是深恶痛绝的。温恢就没有少张辽面前一直叨叨着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即便他不过是将军掾属,也从不放弃努力。这就是张辽举荐温恢的原因,一是摆脱一个麻烦,二是温恢却有才能。

“好!此事操记下了。”曹操点点头。

“主公,董公仁已经提出了恢复‘五等爵位制’,那文远对于爵位、封邑的那些个改革条款倒也是到了出头露面的时候了。”郭嘉这时候突然插了一句。

所谓张辽的提议,就是张辽有关邑号贵族、美号贵族和普通贵族以及有关贵族名号和封邑授予时的严格规定,同时还伴有爵位的升降制度、继承制度和剥夺爵位的规定。在张辽详细的解说以及周密的分析下,曹操也已经接受了张辽有关封爵过多、过滥可能造成的恶果。但是,因为这个建议很明显会损害贵族及士族的利益,曹操为了保护张辽,还是严禁张辽、郭嘉以及程昱等知情者在他许可之前将这件事披露出来。郭嘉今日的提议,也是因为董昭已经出手的缘故。在董昭这种个大手笔的前提下,张辽这种对“五等爵位制”的一些改革也就没有那么显眼了。

贾诩与其他人不同,他对这件事确实毫不知情,可是曹操能召集他到场议事,等于已经将他拉入其中。而郭嘉揭开此事,他贾诩便是无论如何都退不出来了。既然如此,贾诩也只有微微颌首,不管是否知情,先赞成再说。

曹操眼睛一亮,但是他随即又眯上双眼,缓声说道:“不急,再等等!等那些家伙被董昭他们逼急了再说也不迟。”

曹操的话让在场之人纷纷交换眼神,但无论如何,事情已经确定,唯一要考虑的就是介入的时机了。

第552章 张辽的私下活动!

“见过张将军。”

“公仁先生请坐。”

当张辽从曹府回到家中不久,便得到董昭前来拜访的消息。虽然此前曹操已经决定了暂时不表示任何态度,可是张辽也不能将董昭拒之门外。至于装病?能够跟着自己的后脚跟上门的,自然是早已经注意到了自己的行踪。张辽才不会做那种没品的事。

“不知公仁先生今日前来是否是为了表奏天子,进封丞相为魏公一事?”张辽不愿与董昭绕弯子,以董昭的智力(《三国志》,董昭与郭嘉、程昱、刘晔并列),搞不好自己就得被他带到沟里去,干脆就开门见山,反正张辽还有一个武将的身份,是不是做点出格的事情,也不会为人所诟病,最多归结到军旅中待久了,染上了一身丘八气。

董昭此次显然是有备而来,对于张辽这种不寻常理的开门见山显然是有所准备的,他的表情根本就没有一丝变化。“张将军快人快语,昭正是为此事而来。不知张将军以为此事可行否?”董昭笑着反问道。

这让张辽有些惊讶,但转念一想,自己与董昭自迎奉天子刘协开始接触直到现在,也算得上是老相识了,以董昭的智慧,对自己这个曹操身边如此重要的人物又岂会不详加研究。今日前来,有所准备那也是意料中事。

张辽见到董昭也选择了直截了当,他不禁对董昭印象大好。撇开大家不同的政治理念,这些士族中人除了少数人之外,其余人等无论在个人修养和为人处事方面都是无可挑剔,这一点就连曹操都无法相比。张辽回想起后世的那些国家政治人物,似乎也就除了那位开国总理还有着这样的翩翩风度之外,也无人能再现这种儒家名士的风范了。

“公仁兄,你觉得丞相此时最佳的选择应是什么?”张辽也干脆的将话题摊开,并直接就曹操此时的选择征询董昭的意见。

这一下董昭似乎没有准备,被张辽问的一愣。但他随即露出苦笑,微微摇了摇头,对张辽说道:“丞相此时最佳选择自然应该是沉默。”

“哈哈哈!”张辽笑了起来,朝董昭一拱手道:“公仁兄果然是诚信君子,张辽佩服!”

“张将军也确实不凡,昭甘拜下风!”董昭也向张辽拱手回礼。

这两人一问一答,看似有些毫无头绪,但张辽却逼着董昭自己将此次前来见张辽的企图彻底堵死,董昭无奈下只得低头认输。这同样也是名士风度,不会计较一时之得失。

“公仁兄,真人面前辽亦不说假话。公仁兄欲使主公进位魏公一事,辽内心却是绝对支持。然主公不动,辽身为下属,亦不会有任何举动。”

说道这里,张辽很自然的观察了一下董昭的反应。却见到董昭面不改色,便是呼吸也没有丝毫的节奏变化。这让张辽心中再度暗赞董昭的养气功夫果然了得。而且董昭似乎是知道张辽的话尚有下文,只是微笑着看着张辽,等待着他继续下文。

“反对公仁兄提议者虽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