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张辽新传-第4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马良主动登门,张辽虽不知其中缘由,可是马家主动示好之意已是十分明显。既然如此,张辽也不会客气,你要示好,就要拿出诚意,我要你家一个子弟随军,总不能算错吧!

或许是马良一时间不适应张辽这样直接的风格,被张辽开门见山的话语问得愣在当场。倒是一旁的徐庶笑着向马良说道:“季常,将军行事素来直爽,从不喜拐弯抹角,所以将军府中说话行事皆是直来直去,这点你今后便会知晓。”

“将军为人爽直,文治武功皆有过人之处,良深感佩服。今日良登门求见,便是希望能在将军府中讨一个职位,以完成良昔日求学时立下的为国戍边之理想。今得蒙将军不弃,良愿随骥麾下,为将军参赞军务、出谋划策。”马良直起身,向张辽拱手道。

马良的态度张辽十分满意,虽然马家不是荆州大族,但是在宜城也算是势力强大,就是在襄阳也颇有影响力。而马良和其幼弟马谡也是鹿门书院的学子,和徐庶等人算是师出同门。虽然史书上的马良的记载着墨不多,可是从马良历任从事、左将军掾、侍中这些官职可以看出,马良处理政务尤其是庶务这一类繁琐事务的能力应该是相当不错。而且史评马良性情忠厚、贞实,是可以托付大事之人。

张辽在这些年经历了种种事情之后,也对身边属官的忠诚愈加的重视起来。所以他挑选人员补充缺口时无一不是选择了那些被历史证明的忠贞之士,如廖化、傅肜、霍峻等等。而他看重的文士如邓芝等人也俱是清亮忠直之士。马良显然也是属于被张辽事先看好的那一类人,只不过他是自己上门的。

虽然司马懿引荐马良的背后势必有司马家和马家甚至是荆州各家族的交易,但是张辽不在乎,因为这些交易针对的主要目标只能是曹操,即便他张辽名列其中,也不过属于添头一类。而且张辽的部下将来大部分都将聚集在并州、幽州两地,雒阳那边最多留些负责文案的主薄和少量留守人员,即便那些世家有心,在北疆那种实力为上的环境中,也不可能在张辽大军环伺之下玩出花样。

“仲达,既然季常是你引荐,那引领季常熟悉环境一事你也就无可推脱了。我不日还要去一次新野,有人向我推荐了一位新野的名士。待那人的情况落实后,我的幕府也算充实完毕。所以这段时间你要让季常、公琰、承明三人尽快熟悉府中军政事务,并且要在主公回师雒阳前让他们达到可以接手部分事务的程度。”

马良算是张辽补充幕府文士的人选中第三名到位的人,有了蒋琬、潘濬、马良这三人,张辽幕府文士的三名空缺已经被补充完毕,张辽需要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将离开之人的事务接收过来。而且潘濬、蒋琬、马良以及尚未到位的庞统和张辽还未征召的邓芝这五人与离开的荀衍、温恢、杨俊三人不同,这五人都算是军政通才,而且庞统更是谋士中的极品,邓芝也是可以统领大军的人物。张辽这是在为将来北疆因为控制地域的扩大而因为贮备官员一时间补充不及导致出现的人员空缺的情况预先准备一些万金油一类的人才。

得到了马良的投效后,张辽稍作准备,第二天一大早便带着张新和二十名亲卫出城,渡过汉水,越过樊城,向新野而去。

张辽此行的目的便是新野邓芝,这位史书上从刘备入蜀后才崭露头角的荆州人士。

邓芝是汉光武帝刘秀重振汉室的“云台二十八将”之首的高密侯邓禹之后,也是南阳邓家的族人。与早已经投效曹操的邓飏算是同族,但两人之间根本就似乎不认识。若非张辽知道他们二人皆以邓禹后人自居,也不敢就此认定他们的同族关系,毕竟襄阳城中还有一个南阳邓家的家主。虽然邓家因为种种原因,家势已经败落,不过两百年来的底蕴还在,即便是影响力不如蒯家、蔡家、庞家等荆州大族,不过天下已南阳邓家子弟自居,以邓禹后人相称的邓姓之人不知凡几,这也算是邓家影响力的一种表现。

张辽赶到新野后便寻人打听邓芝的消息,然而新野之前的战乱使得人口流失严重,虽然文聘在大战之前便将新野百姓全部赶出城去,曹操在攻克新野之后又命留守部将以各种优惠政策收拢新野百姓回乡。但是,新野百业凋零,城内城外一片冷清的景象却不是短期内可以扭转的。

而邓家也因为当家家主躲避战乱而迁到了襄阳,邓芝这个本就不算家主嫡系子弟的邓家人自然也就踪影全无。

张辽却不会就此罢休,他很清楚,士人要想出人头地,出仕做官是不可避免的。而邓芝也是士人,他绝对不会希望自己一生籍籍无名,否则史书上也不会出现邓芝的名字。既然如此,即便是邓芝早已离开新野而投奔益州,以如今天下的局势,只要不是那种头脑发热的士人,或者对曹操深恶痛绝的士人,其他人是不会在失去希望之前放弃在曹操这边的努力的。

有了这样的判断,张辽自然认为邓芝绝对就在新野一带。之所以不认为邓芝会在襄阳,那实在是张辽在襄阳见到的南阳邓家的家主给张辽的印象实在太差,而他的嫡系子弟中也没有出色的人才,却还偏偏很有些自以为是。这样的家主嫡系,又怎么可能容得下邓芝这样的人才在一旁呢?

张辽的努力没有白费,他在动用了新野县长手下的小吏之后,终于打听到了邓芝的下落。原来邓芝不再新野城中,而是在新野城东南面的一个村子中居住。据这个知晓情况的小吏说,这个村子的大部分人都姓邓,并称呼自己是邓元侯(邓禹谥号)之后。

张辽闻言倒是一乐,不过世人多有攀龙附凤之举,南阳邓姓自然是要以邓禹为尊。尤其是新野又是邓禹的家乡,邓家的发源地,邓姓之人聚集,以邓禹之后自居也是在不算是离谱之事。何况邓家并非邓禹一人,当年追随刘秀的不但有邓禹,还有邓禹的亲弟弟明亲侯邓宽。邓禹留下十三个儿子,两百年了,后人也不知道扑腾出多少,一个村子以邓禹之后自居实在不算大事。此事就连邓家当家家主都不介意,张辽自然也不会多管闲事。

不过张辽也很是庆幸,从这小吏的话语中张辽得知邓芝是从益州返回的,也就是说在这之前,邓芝是身处益州。这或许就是历史上邓芝直到刘备入蜀后方才渐渐显现出来的缘故。但是此时张辽却不管那么多,无论邓芝是因为什么而回到新野,张辽绝对不会让邓芝这样的人才再次流落民间。

“走!此次摇烦劳你给本将军带路,否则本将军哪里能认得邓芝?”张辽对着这个小吏倒也是一脸的微笑。

张辽此行是亮明了身份的,这个小吏和他的上司新野长能为张辽这样的统兵大将效力,心中自然是千肯万肯,若非张辽严令,那新野长说不得也要亲自陪同张辽前往寻人。

“将军,那个村子便是邓家村,将军所寻的邓芝邓伯苗自益州返回后便住在此地。”

张辽顺着那小吏指的方向看去,一个规模并不算大的村子便在他的眼前。这个小村落中房屋不足百间,其人口也不会太多。如今已是临近中午,张辽甚至看不到村子中有太多的人烟。

或许是看到了张辽脸上的异样表情,那小吏对张辽说道:“将军,此地距离新野不过三里,丞相大军南下时,这里也是战场。村中百姓至今尚未全部回来,村中人口如今也就是73人而已。其中还多为行动不便,无法离开太远而躲避战祸的老人和孩子。那邓芝并非村中人氏,而是因为路过此地见到村中老弱妇孺生活之艰难而主动留下照顾。因为邓芝此举,上官(新野长)还特意调拨了一些粮食,让这些百姓能够渡过目前的难关呢!”

这个小吏的话虽然不多,但实实在在的让张辽领会到了战乱时百姓生活的艰难。同时他也对邓芝能够放下士人的架子,主动照顾行动不便的百姓而感到欣慰。虽然邓芝做的应该只是管理村中琐碎杂事,调度村中的粮食用度和准备来年的耕作,可是这种行为已经达到了儒家道德对士人要求的顶点。而且这种举动也让邓芝提前对管理工作有了一个熟悉的过程,难怪史上品评邓芝是:坚贞简亮,临官忘家。又有:性格正直、简单,不懂掩饰情绪,故而无士人与其结交。为官数十载,赏罚明断,体恤士卒。衣食皆由俸禄资取,不治私财,妻子常有饥寒度日之时,去世后家中亦无余财。

而张辽也对邓芝更加的期待,这样一个清廉自守的人在自己的麾下,倒是可以将财物管理交给此人。最起码张辽最担心的监守自盗却是可以避免了。

说话间,张辽一行人已经纵马走到了村口。看着并不宽大的道路,张辽率先下马,将坐骑交给几名亲卫看守,自己带着张新和十余名亲卫在那领路的小吏的引导下走进村子。

“伯苗先生!伯苗先生!有贵客找你!”那小吏进了村子之后便放声大叫。

其实张辽等人接近村子时便已经有村民出来打探,只不过他们一看见二十余匹雄壮的战马便缩了回去。

而就在那小吏的喊声刚刚落下后,张辽便看见一名身穿一袭陈旧深衣的文士在几名村民的簇拥下向他们这里走来。

那小吏见状急忙上前拦住他们,并在那文士耳边说了几句话。只见那文士面色一变,疑惑的看着张辽一行。

张辽此时已经断定,那文士必是邓芝。只不过邓芝的样子确实有些落魄,无论是衣冠还是脚上的木屐都显得颜色暗淡,腰间的佩剑也是毫无装饰,除了那清雅的风度和明亮的双眼还能显出邓芝的士人本色之外,但看服饰根本就是一个落魄子弟。

“伯苗先生,辽欲请伯苗先生屈就征北将军府行军主薄一职,不知伯苗意下如何?”

张辽如今是越来越喜欢直来直去的说话了,尤其是对这些尚未入仕的士人,特别是那些在史书上留下大名,最好是被陈寿亲笔作传的名人,张辽这样直截了当的说话时颇有些欺负人的快感。

和马良一样,邓芝同样被张辽的直来直去吓了一跳。尤其是他从那小吏口中得知说话之人竟然是丞相曹操麾下的心腹爱将张辽时,邓芝除了惊讶之外,也不免心中有些欣喜和忐忑。

欣喜的是张辽点名要找他,又开口说要他担任行军主薄,这使得看清了天下大势而从益州返回家乡的邓芝感到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只要借此机会便能够顺利步入仕途,以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忐忑的则是张辽能够主动找到自己并委以重任,很明显是对自己的能力有所了解。邓芝一来担心自己是否能够达到张辽的要求,二来也担心自己的益州之行是否会成为一个麻烦。

“将军美意邓芝深感肺腑……就是……就是……”

邓芝正在想着如何回答张辽时,却听见张辽笑道:“伯苗莫不是担心自己不能胜任?”

“确有此意!”虽然张辽此言并不完全是邓芝所想,但邓芝却也免了继续组织言辞的麻烦,长舒一口气后回答道。

“伯苗能够不畏道路艰苦,毅然往返益州、荆州之间,足见伯苗心智过人。要知道,能看清天下大势者不少,可是能不畏道路难行而断然离开险地者却并不多。人总喜欢习惯了的生活,却不愿轻易改变,所以辽更看重伯苗的眼光和性情。不过是区区一个行军主薄,以伯苗之才,又怎会不能胜任呢?”

张辽自那小吏出得知邓芝侍从益州返回的,心中就更加希望邓芝的加入。而且张辽给邓芝准备的是行军主薄,这说明张辽是不会带着原本两名主薄杨修和蒋干出征的。而邓芝能够在看到了曹操的强势,明白益州将来也绝非避难之所后主动回乡,正如张辽所言,这份眼光和坚韧的性情确实是张辽所需要的。

“邓先生……”

见到张辽这群外来的贵人们似乎要带走他们的恩人邓芝,村民们不禁有些鼓噪起来。

张新等人见状,为了以防万一,纷纷手按刀柄,围在了张辽的身边。

“诸位乡亲莫要慌张!”邓芝见此立刻开口喊道:“此乃曹丞相麾下征北将军张辽张文远将军,并非欺辱百姓的豪门恶人!”

此时张辽便见到了邓芝在此地的威望,一句话还没说完,村民们便安静了下来。

“诸位!在下便是张辽。此次前来便是想请伯苗先生出山,并无他意,还请诸位莫要担心。”张辽说完便笑意盈盈的看着邓芝。

邓芝看着张辽,深吸一口气,上前两步,向张辽拱手一揖道:“邓芝多谢将军厚爱!愿为将军效劳。”

第640章 报备人员,安心之举!

新野之行的顺利让张辽在回襄阳的途中一直是眉开眼笑,很明显的一副好心情。但是在渡过汉水,进入襄阳城后,张辽却命人将邓芝及张辽从那个村子带着的因受到邓芝照顾而被张辽另眼相看的母子去司马懿处安排休息,张辽自己则有张新护卫着,拨转马头向曹操的行馆而去。

此次新野之行,张辽的收获可谓巨大,不但歪打正着的顺利招揽了邓芝,还搂草打兔子,顺带着为十年后北疆的人才储备多添了一个历史上的名将。

邓艾,这个出身贫寒的新野邓氏子弟。因为战乱,他们的村子仅剩下老弱妇孺。就在他们为生活所迫,无以为继之时,游历益州的邓芝回到了家乡并出于同情,担负起了这些同为邓氏子孙的领头人,也使得原本想逃难到兖、豫的邓艾之母放弃了离开家乡的打算。

而这样的偏差就使的历史上原本应该是在颍川才渐渐崭露头角的邓艾还在籍籍无名的小孩子的状态下便被张辽收入囊中。理由也很简单,邓艾对于能带领村民艰苦度日,又会讲故事的邓芝叔叔十分尊敬,对邓芝的离开依依不舍。当张辽听闻这个说话有些结巴的孩子虽说话不太流利,但显然是很有些逻辑性在内,而年龄又与历史上的邓艾极为相似,张辽便断然决定带上这一对无依无靠的母子,并给其改名为邓艾。有以他剽窃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名言,用让邓艾牢记百姓之苦的名义,提前给小邓艾加了表字——士载。

虽然张辽不知道他找到了这个邓艾是否就是历史上破蜀的邓艾,但是小小年纪便能思维敏捷、思路清晰,这种天赋便是一般的成年人也不如。只需要张辽能够多加教导,未来的成就未必就会低于那历史上的邓艾。

想到这些,张辽那掩饰不住的喜悦也就不奇怪了。

然而张辽补充幕府也不是什么不可告人的行为,无论是他调动李严、霍峻等人,还是他大张旗鼓的拜访鹿门山和隆中,张辽都没有要掩饰的打算。此次张辽则是因为事情告一段落,而庞统、徐盛也没有太大的问题了,所以张辽要向曹操报备一声。

一见到曹操,曹操就笑眯眯的对张辽说道:“文远,你这几日可是收获匪浅啊!”

“哪儿!”张辽笑着回答道:“谁让主公你从我这里调走不少人呢,为了补充人手,我这几日可算是四处乱跑,倒是累得不轻。”

一旁的荀攸笑着插了一句道:“那你的收获不也同样不小。我可是听说了,你这几日有上鹿门书院,又到隆中。怎么?是想将荆州最出色的卧龙、凤雏统统拉到你的幕府中去?”

“公达休要诬蔑!”张辽立刻跳起来叫道:“小鸟我倒是见到了,希望也不是没有。可是那小虫我连面都没见着,人家直接用门童告诉我三个字:不在家!”

“扑哧!”曹操笑喷了,他指着张辽笑道:“小鸟!小虫!文远,你就是这般描述被荆州士林吹捧的凤雏、卧龙的?小心荆州士人找你麻烦!”

张辽对卧龙、凤雏的别称不要说是曹操,就连一旁的荀攸、程昱、郭嘉也无一不是掩面而笑,就连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