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吕布一统三国-第1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兵到江南,他周泰必定望风景从。

陈武家乃庐江郡松滋豪门大户,陈武为人仁厚,喜好施舍,很多乡亲以及远来的客人都来投靠他,麾下人马足有两千人,他的说辞跟周泰一般无二,不愿离开庐江一带。

凌操为人侠义有胆气,为吴郡余杭的豪强,许多乡人均依附于他,麾下部曲过千,不愿北上。

贺齐家乃会稽山阴大族,贺齐曾为郡吏,又任剡县长,曾大破县吏斯从勾结的山越族人,又大破太末、丰浦两地的贼乱,被任命为太末令,仕途大好,不愿北上。

刘晔乃光武帝之子阜陵王刘延之后,刘家在淮南成德乃豪富大家,汝南许劭曾路过淮南,见到刘晔,称他有佐世之才,自此之后,刘晔声名大振,公府与地方州郡屡次征辟,均被刘晔拒绝,以我观之,刘晔尚在洞察世局。

鲁肃家乃临淮豪富大家,麾下部曲近千人,鲁肃幼年丧父,全赖祖母抚养,现在他祖母年迈,他要在家照顾,所以屡次拒绝公府与地方州郡征辟。”

吕布脸都绿了:“诸州郡的贤才里,难道就没有几个愿意投奔我吕布的吗?”

陈琳笑道:“主公,其实各个州郡都有一些人才前来,只是多不在主公的贤才名册里。主公的贤才名册里,实际上也有将近二十余位答应了主公的征辟。”

第294章 荐举连坐

吕布大喜,连忙问道:“是那些贤才?”

陈琳笑指招贤馆:“主公的大汉贤良册上虽有二十余位答应前来邺城,可因路途遥远,现在到达邺城的,只有六七位而已,主公入内便知。”

吕布迈步入了招贤馆,陈琳忙命人呈上登记的花名册,吕布展开一看,共计有五百四十七人里面,吕布认得有九位,分别是徐州琅邪郡阳都人诸葛玄及其侄子诸葛瑾、诸葛亮,雍州扶风郡眉县人法衍及其子法正,雍州扶风人马钧,豫州颍川阳翟人枣祗,兖州山阳昌邑人凉茂,冀州清河东武城人崔琰。

吕布拿着花名册,面露喜色:“想不到竟有这么多贤才慕我名而来!”

陈琳看吕布一副志得意满状,忍不住说道:“主公,诸葛玄前来,是因为主公推举他为魏郡太守,魏郡太守在如今朝廷的地位不亚于昔日的河南尹,诸葛玄自然心甘情愿;法衍前来,是因为主公推举他为九卿之一的廷尉;马钧家境贫寒,又有口吃之病,屡遭世人白眼,主公却青眼之,给予中央军军械曹兼内阁工部郎中之职,可谓一跃龙门,马钧感恩戴德,怎会不来;枣祗前来,乃是他的同乡好友郭嘉、徐庶的联名书信感召而来,主公又准备给予屯田校尉之职;凉茂前来,乃是他的同乡好友满宠推荐而来;崔琰又是他同乡好友朱灵举荐而来。”

遭受陈琳的直言打击,吕布不以为惮,反而哈哈笑道:“不管怎样,他们来了!只要来了,我就有信心让他们留下来,全心全意为朝廷效力。”吕布并不说这些人是为他吕布效力,而实际上,这些人都要为他的皇朝霸业鞠躬尽力。

吕布又看了看那些前来投奔的默默无闻的贤才,陈琳在每个人名之后注明籍贯、家世、才能。

不出吕布所料,这些贤才多半都是寒门庶族之后,他们多数擅长武艺,有些还通晓兵法,可能这跟吕布武功大于文治的处世风格有关吧,换那个喜欢治学通晓易学的刘表,投奔他的多半都是饱学的儒生,而来投奔吕布的多半是赳赳武夫。

吕布将花名册放下,抬头看了看招贤馆外的天色,夜幕已经低垂,便叹道:“孔璋,你看这天色已晚,不如我明天再来与他们会面吧。”

陈琳摇摇头:“主公,他们这里面有很多人都等着主公召见,已经等了二十多天,再等下去,我就怕有些人心灰意懒,离开邺城,那将是我中央军的莫大损失。”

吕布稍微想了一下,将心比心,若是他是那个前去求官的,最高领导半个多月不留面,其他部门头目也没有权利给自己安排,一直晾着自己,自己也会心寒的。

陈琳见吕布陷入思索,以为他挂念家中妻女想急于归家,自己这个做下属的也不能太不像话了,便笑道:“主公,您只需要跟他们一起见个面,跟他们做个保证,让他们心安了,以后再抽空跟他们逐个会面详谈就好了。”

吕布皱起眉头:“我不是推举诸葛玄为魏郡太守,法衍为廷尉吗?他们不去就任,为何还待在招贤馆?”

陈琳脸上浮现一股奇怪的笑意:“主公,您有所不知,按照朝廷制度,被荐举人须在荐举人陪同下,面见上司,荐举人还须立下保函,被荐举人才能就任,主公一日不回邺城,他们就一日不能就任。”

吕布诧异地问道:“这是谁设立的制度?”

“是太傅卢植、太师蔡邕、太保马日磾共同设立,公文也发到河东交由主公确认,主公当时被卫仲道所陷,便搁置下来,但邺城这里已经开始施行。”

吕布这才想起,邺城朝廷新创,冀州各个世家家主以及朝廷高官、各个郡县官吏,包括吕布都在纷纷按照两汉的荐举制度在荐举人才为朝廷所用,卢植等朝廷老臣觉察到荐举制度的弊端,便沿用秦朝和西汉时期的荐举连带责任制度予以约束,规定荐举人与被荐举人之间有法律连坐关系,被荐举人一旦犯下贪污腐败、私通外敌等罪行,荐举人也要承担连带责任。

秦朝确立大一统的政治制度时,就限制官员用人权,司马迁在《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中说:“秦之法,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简单来说,就是“谁荐举谁负责”,你主张提拔谁就要对他负责到底,他的好就是你的好,他的错也是你的错。这条原则到汉朝进一步明确,汉初《二年律令·置吏律》详细规定荐主的责任:“任人以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任免者。”如果被推荐的人不廉洁或者不能胜任工作,不仅被推荐的人要被罢免,荐主也要承担连带责任被罢免,这就是“荐举连带制”,把荐主和被推荐者双方的政治命运捆绑在了一起。

秦昭王时期的丞相范睢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大功臣,他本是魏国人,早年经历坎坷,后来得到郑安平、王稽二人帮助才入秦。他是个“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的人,发达后向秦昭王举荐王稽为河东太守、举荐郑安平为将军。后来郑安平在战争中投降了赵国、王稽因勾结诸侯被诛杀。按秦法,作为荐主的范睢要承担同等罪责,株连三族。秦昭王明确表示要保范睢,禁止国内议论郑安平等人的事情,还赏赐范睢表示支持。但范睢还是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一蹶不振,以下台收场。

西汉时,富平侯张勃荐举陈汤,因选举不实获罪,除了削去封邑二百户外,死后还被谥为“缪”。

严格的荐举连带制,遭到了世家官僚势力的抵触与反击,他们既想把持用人实权,又不愿意承受连带压力,便指出有些被荐举者口是心非沽名钓誉,欺骗荐主,或者有些人在被提拔时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一旦大权在握后就腐败变质,难道荐主也要负责?又或者,被推荐者能力出众,是个能臣干将,但私德有问题,荐主也要负责任吗?在世家官僚日积月累的攻击下,荐举连带制在西汉末年王莽执政时期,松动了,规定荐举时“不以小疵妨大才”。可什么样的缺点或错误才算是“小疵”,怎么又够得上“大才”的标准呢?这就在事实上给连带制松绑,减轻了荐主的责任,果然滥举之事开始发生。

汝南袁氏鼻祖袁安等无耻之辈便利用连带制松动之际,大肆荐举官吏,培植亲信,其他世家亦是如此作为,久而久之,到了东汉末年,世家大族遂尾大不掉,成为大汉肌体上的毒瘤。

大汉衰败如斯,跟荐举连带制松动败亡不无关联。

吕布想到后清和谐年间吏治败坏,跟毫无荐举连带制度大有关联,想想那些贪官污吏被查出来以后,那些在此之前保举他们还从他们那里得利的上层领导安然无恙,如此自上而下毫无制约的垂直荐举任命制度,又怎能不产生腐败呢?

但是,在邺城朝廷里面,受这个荐举连坐制度影响最大的当属吕布,论荐举的人才之多,朝廷诸公皆远不如吕布。吕布麾下这些将领,除了高顺、赵云等寥寥几个人格比较完美的人物之外,其他的将领在私德上多有瑕疵,若是被政敌揪着不放,吕布将来恐无法面对天下,无法在朝堂立足,那些世家大族恐怕会众口铄金地把他说成第二个董卓。

吕布又想了想今天卢植、马日磾、杨彪等人在吕布迎娶蔡琰上面的消极态度,吕布心生警惕,他预料到,哪怕是吕布休了严琳迎娶蔡琰为正妻,也会被这些世家人物非议为“贪恋权位休妻买荣吴起之辈”。

卢植、蔡邕、马日磾、杨彪、黄琬、刘弘等朝廷大臣,在吕布兴兵平定河内郡、河东郡、并州匈奴的一个月里,他们已经看得清楚,中央军俨然成了吕布的私军,朝廷诸大臣手无军权,全成了吕布拿来蒙蔽天下的摆设,他们不甘于这样的命运,便挖空心思来限制吕布的权力,他们看得出来,吕布麾下文臣武将甚多,但是多有行为不检之辈,若是沿用先秦和前汉的严格荐举连带制度,必能在剪除吕布党羽的同时,有效地限制到吕布的权力。

吕布眯着眼睛,细细想了一会儿,心道,我现在身兼司隶校尉之职,手下亲信满宠又任邺城令,均有监督刑拘朝廷与地方百官之权,你们这些老家伙想跟我玩这样的计谋,怕是想把你们自己玩进去吧,你们自己这些人互相之间也荐举了一些世家子弟,我就不信这些世家子弟都是清正廉洁的。

荐举连坐制度是要实施,但不是现在,而要等到时机成熟才可以的,现在吕布正是用人之际。

吕布知道陈琳是世家子弟,便不跟他说自己的真心话,而是笑赞道:“几位老大人真是英明,早就该实施严格的荐举连坐制度了,不然任由那些官吏滥举,对大汉无益。”

说完以后,吕布就不再在这个话题上停留,而是径直往招贤馆里走去。

第295章 收诸葛亮为义子

吕布在陈琳的引导下,先是来到了诸葛玄的房间,诸葛玄早已得到通知,便跟两个侄儿诸葛瑾、诸葛亮守候在那里,本来他们全家一百多口是居住在招贤馆旁边的馆驿里面的。

诸葛玄约莫三十多岁,面容俊朗,仪表堂堂,但面有愁苦之色,此前他宦海浮沉,并不顺利,是做过一个县令,还好他官声甚好,没有丢他先人司隶校尉诸葛丰的脸面,朝中其他大臣对他印象也好,再加上现在适合做魏郡太守的人选大多困在洛阳伪朝廷,所以吕布荐举他做魏郡太守,并没有得到多少反对。

诸葛玄见吕布第一个便前来看望他,心情非常激动,连忙起身,躬身施礼:“卑职诸葛玄谢过奉先公荐举之恩。”

吕布什么都不说,冷冷地看着诸葛玄。

诸葛玄这才会意,在这个年代,被荐人应该拜荐主为主公的,诸葛玄凭空得到魏郡太守这个官职,全靠吕布荐举,若是他自矜世家身份,不愿拜吕布为主公,吕布便会马上取消对他的荐举。

诸葛玄自恃乃一代名臣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诸葛家乃琅邪郡有数的世家之一,便不愿屈身于吕布之下,吕布甚是反感这种没有自知之明的世家人物,因为他身高九尺开外,而诸葛玄只有八尺不到,吕布便冷冷地俯视着诸葛玄。

诸葛瑾脸上颇有愠怒之色,他看得出来,吕布是在逼迫叔父拜他为主公,虽然吕布对朝廷立下汗马功劳,诸葛家未有尺寸之功,吕布却并非世家子弟,仅凭这一点儿,他们就实在拜不下去。

吕布知道,在历史上,诸葛玄是拜袁术为主公,得他荐举,才得到豫章太守之职,换言之,今日若是袁绍、袁术等人站在这里,诸葛玄肯定是毫不犹豫就拜了下去。

两人正在僵持,年仅九岁的诸葛亮笑道:“叔父,尊贵若韩国公子张良,却也拜在时为一介亭长、其父为一农夫的高祖膝下,叔父之尊贵何若张良,奉先公之卑贱何若昔日之高祖!”

吕布大喜,诸葛亮小小年纪,便看得如此通透,前途实在不可限量。

诸葛玄听侄子如此一说,细想一下,甚有道理,以吕布今时今日取得的文治武功以及麾下数十万人马即将取得的战功,自己拜他为主公,也没辱没了自己的身份,要知道吕布现在年不过三十,却已经做到了他诸葛玄的先祖诸葛丰一辈子的仕途顶峰司隶校尉,吕布的前途实在不可限量,没准他能够一揽朝政,做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臣。

诸葛玄便躬身下拜:“诸葛玄愿拜吕布为主公,终此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也躬身下拜,十六岁的诸葛瑾无奈,只好跟着叔父和弟弟一起躬身下拜,拜吕布为主公。

当吕布听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再看看齿白唇红粉妆玉砌的九岁小正太诸葛亮,心里有几分怪异,又有几分激动,要知道这八个字是来源于历史上诸葛亮的《后出师表》。

吕布伸手将诸葛玄三人扶起:“世家循例如此,我也不能坏了规矩。诸葛太守若是觉得吕布才轻德薄,不堪为诸葛太守之主公,吕布也不勉强。”

现在拜都拜了,还能反悔吗,诸葛玄只得躬身道:“主公才兼文武,武略非常,保太后、天子退出洛阳,败白波、黑山、牛辅、杨定、南匈奴,声名远播,乃力挽狂澜之朝廷股肱之臣,我对主公早有敬仰之心。”

吕布微微一笑,摸着诸葛亮的小脑袋:“诸葛太守,亮儿年幼丧父,甚是孤苦,我见他天资聪颖,冰雪可爱,而我膝下现无儿子,想认亮儿为义子,不知诸葛太守之意?”

诸葛玄愕然,他到现在才恍然明白,为什么吕布在给他的书信里多次提到要他带着侄儿诸葛亮前来邺城,原来吕布早就知道侄儿诸葛亮的聪慧,诸葛玄愣了一下,方才说道:“亮儿与均儿都有我抚养,并不孤苦,主公日理万机,就莫要为这小儿费心了。”

吕布道:“诸葛太守如此推辞,怕是亮儿拜我膝下,改姓为吕,无法跟九泉之下的长兄交代?”

诸葛玄点点头:“不瞒主公,我正有这样的担心。”

吕布朗声笑道:“我收他做义子,他依然姓诸葛,依然叫做诸葛亮,依然承袭你们诸葛家,如此可好?”

诸葛玄见吕布如此宽宏,没有逼着诸葛亮改姓,他诸葛家便可以通过诸葛亮得到吕布这个稳定的靠山,何乐而不为呢,便笑道:“如此甚好,亮儿,还不见过你的义父。”

诸葛亮却仰起脸,细细打量了吕布一番:“主公,您今年贵庚?”

吕布笑道:“我现年二十有八。”

诸葛亮道:“我今年九岁,主公二十八岁,相差十九个年份,做我义父从年龄上足矣。可亮儿听说,做人义父,须得在道德操行上有教导之责。我常听人讲,义父虽然在文韬武略上远胜于人,然而私德有亏,不足以为万民表率。”

诸葛玄听诸葛亮这么一说,连忙喝道:“亮儿,休得胡说,主公高风亮节,堪为师表。”又对吕布抱歉地笑道:“主公,我家亮儿年纪幼小,童言无忌,主公莫要介怀。”

吕布轻轻皱起眉头:“诸葛太守,亮儿如此说,必有缘由,亮儿,我想知道我是如何地私德有亏?”

诸葛亮不惧叔父诸葛玄的凌厉眼神,脆声说道:“我听说主公在河东郡闻喜县因贪恋一个舞姬的美色,中了卫家二公子卫仲道的圈套,险些丧命,如此色令智昏,怎的不是私德有亏?”

九岁的诸葛亮竟然把吕布说得哑口无言,诸葛玄和陈琳也在一旁默不作声,吕布在杜秀娘的事情上确实做得不够有明主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