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吕布一统三国-第1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交纳谷粮,这在当时,虽然也是一项可行的办法,但不能尽快收到较大的效果,恰逢此时曹操击败了颍川、汝南一带的黄巾军,夺得了一大批耕牛、农具和劳动力,枣祗就建议曹操利用这些农具,在许昌一带开垦土地,实行屯田,以解决粮食问题。

枣祗的屯田制方案一提出,便遭到许多人的反对,军祭酒候声认为屯田制不足取,于官于民都无利,实行屯田是和朝廷唱对台戏,是异想天开,曹操在屯田问题上犹豫不决。枣祗没有被朝中多数官僚的非议所吓倒,到处游说,宣传屯田制的主张。他不止一次地对曹操说,实行牛输谷法是广种薄收,漫天撒网,效果不大,若是遇到水旱之灾,更是收不成东西,唯有实行屯田,集中大批人力与物力,集体耕种和收获,当年就能得到较好的收成,能较快改变军队粮食不足的现状。

曹操权其利弊,终于采纳了枣祗的建议,并把枣祗由东阿县令提拔为屯田都尉,还配备了懂作农业生产的韩浩做他的助手,具体做这项工作,首先将荒芜的无主农田收归国家所有,把招募到的大批流民,按军队的编制编成组,由国家提供土地、种子、耕牛和农具,由他们开垦耕种,获得的收成,由国家和屯田的农民按比例分成。为了避免臣僚再发议论,曹操下了一道命令。令中说:“安定国家的根本大计,在于强兵足食。过去秦国的执政者由于重视了农业生产而统一了全国,汉武帝因实行了屯田政策而巩固了西域的边防,这是前人留下的好经验。”

在枣祗和韩浩的精心管理下,屯田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收获粮食百万斛,就连那些反对屯田的人,也都伸出大拇指,称赞屯田确实好。因此,曹操下令,所属郡县,都要配备一些值农业生产的官员,广泛实行屯田。数年以后,北方大半个中国,由原来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景象,变为“仓储积所在皆满”,不但解决了军粮问题,为曹操征伐四方,平定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也使得大量流离失所的百姓,重返家园,安居乐业。

这一制度的事实真正解决的是曹操集团的粮食问题,在那个时期有了粮食就等于有了战争的资本。在粮食充足的时候进行战争才真正能够取得战争的成功,在很多时候可能战争在一个月或者是半年可以解决,但是对于粮食的准备有时候需要很多年,俗话说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也就是这个道理。粮食问题也是各个军阀都非常头痛的事情。在看三国的时候,不仅仅是三国,包括任何时代古代战争,围绕粮食问题展开的战争数不胜数。只要烧了敌军的粮草基本上等于解决了战争的百分之八十,这也充分体现了粮食的重要。屯田制的实施帮助曹操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帮助曹操发展解决了百分之八十的阻力,有了粮食作为基础,他想不发展起来都难。

作为提出并参与实施这个政策的枣祗,无疑成为曹操集团最重要的功臣,他的功劳比攻取几座城池或者是杀几员敌人大将更加的突出。所以曹操对他也是青睐有加,甚至由于他的英年早逝,让曹操非常的伤心,在很多年以后曹操还对枣祗念念不忘,追封枣祗为列侯,并让他的儿子袭其侯位。

吕布知道,枣祗不但是在屯田农业上精通,便在军事上也颇有所长。

初平三年,曹操占领兖州,自领兖州牧,任命枣祗为东阿令,镇守东阿。枣祗在东阿期间,致力于劝课农桑,积谷屯粮。并且勤修武备,组织操练东阿军民,并将东阿城的城防工事加固修缮一新。到兴平二年,吕布、陈宫乘曹操出兵徐州之机,突然发难,袭击兖州,各郡县纷纷叛离,仅东阿、鄄城、范县三城仍然忠于曹操。吕布、陈宫占领兖州以后,派兵猛攻东阿城,因东阿城城墙非常坚固,枣祗又率军民顽强抵抗,因此东阿城始终都没有被攻下。东阿成为日后曹操反攻吕布,重夺兖州的可靠后方和军需基地。

吕布不禁想仰头长叹,曹阿瞒啊曹阿瞒,我得到了郭嘉、贾诩、典韦、张辽、徐晃、枣祗、韩浩,我真不知道你曹阿瞒日后还能对我有什么威胁!

吕布现在颇为志得意满,他忘了一件事情,因为世家大族垄断了教育,普天之下有本事的人多半还是出自于世家,吕布的一系列政策逐渐得罪了世家,迫使那些世家子弟归附在他的对立方,将来的天下,其实并不好打。

枣祗现在声名不显,尚未被举孝廉,还是白身,他自己揣摩不会被任命成什么高官,却没成想,因为他跟吕布志同道合,对吕布的屯田大策深有见解,吕布便欣然委任他为典农校尉,在典农中郎将韩浩之下,与常林、石韬同列。

屯田兵团的官职与地方相照应,典农都尉可比县令,典农校尉可比郡守,典农中郎将可比州牧,典农将军可比大司农,枣祗以一介白身,得吕布赏识,一跃成为堪比郡守的典农校尉,让其他那些守候在招贤馆十多天心怀怨怼的无名贤才们深受鼓舞。

第298章 清河崔琰招贤司

吕布又面见了冀州清河郡东武城人崔琰,他是崔琰的同乡,清河人朱灵推荐给吕布的。

崔琰,字季珪,现年二十七岁,跟吕布年龄相仿,眉目疏朗,看起来却比吕布苍老许多,因为他须长四尺,声姿高畅,猛然看去便似是年轻时候的卢植。

吕布在面见崔琰之前,已经从崔琰的乡人朱灵和陈琳那里得知了崔琰现在的一些情况。

崔琰二十三岁之前,任侠尚气,喜欢击剑,尚武事,跟颍川的徐庶一般模样,等到他二十三岁,因为崔家乃是清河大家,他被推举为乡正,就一改任侠作风,发奋攻读《论语》、《韩诗》。

一年前,崔琰觉得自己靠自学不足以成才,便去北海拜郑玄为师,三个月前,名士孔融就任北海相,他十分敬重郑玄,特别奏请朝廷在郑玄的家乡高密设置了“郑公乡”,然而这一代大文豪孔融虽然有志于济危靖难、匡扶汉室,但他在用兵打仗、保境安民上是外行,每次与黄巾军交手都被杀得大败,不能保障四境,只能困守北海城。

北海境内黄巾猖獗,郑玄便带领弟子们到不其山避难,由于连年战乱,民生凋敝,交通阻断,连买米下锅都成了问题,郑玄被迫宣布解散书院,让弟子们下山各自谋生路。

崔琰本想回家,但是由于战乱导致交通中断,不能向西回家,只能在青州、兖州、徐州一带周旋徘徊,后来在吕布派去寻访贤才的中央军士卒帮助下,才险而又险地穿过黄巾军的势力范围,到达邺城。

崔琰本来觉得自己学业尚未有成,又觉得吕布乃是武夫出身,不想拜吕布为主公。后来他去拜访同乡朱灵、陈琳的时候,从他们那里得知吕布的一系列贤明举措,便对吕布刮目相看,同时又想请吕布出兵,平灭青州黄巾,救出苦守山中的恩师郑玄,便待在招贤馆里等待吕布的归来。

吕布知道了崔琰的来意,却见崔琰只是行一般礼节,心中颇为不满,本来想用之前对付诸葛玄那一套,迫使崔琰来拜自己为主公,但想想历史上崔琰在曹操面前的不羁言行,知道这家伙是一个宁折不弯、吃软不吃硬的家伙,逼迫的招数在他那里是行不通的。

陈琳看出吕布心中的无奈,便低声说道:“崔琰此人贯通儒学,最重信义,非是忘恩负义之人,主公只需厚赐官位,并择机出兵平灭青州黄巾,救出郑玄,崔琰必定感念主公的知遇之恩和救师之恩,必定会心甘情愿拜在主公麾下。”

吕布想想也对,不能以力服人,逼迫来的忠诚经不起考验,要以德服人,只有让对方心服口服地对自己效忠,那样的忠诚才经得起考验。

吕布想到这里,便非常恳切地说道:“虽然现在寒冬将至,连天飞雪,非是用兵之际,但我敬佩你如此尊师重道,我愿意出兵平定青州黄巾,以救出郑老先生。”

吕布如此爽快,崔琰却甚是不好意思,躬身施礼道:“若奉先公将我家恩师从不其山中救出,我愿拜奉先公为主公,肝脑涂地在,在所不辞。”

吕布心中大喜,面上却淡然道:“我一是敬你尊师重道,二是敬郑康成公学儒慧海,即便你不愿拜我,我会照样出兵。”

崔琰郑重其事道:“君子一言,千钧一诺,奉先公若救出我家恩师,我必拜奉先公为主公!”

吕布笑着摆摆手:“季珪,你且拭目以待,一个月内,我必定击溃青州黄巾,救出康成公。”

吕布这么说,并不托大。他已经从贾诩、满宠那里得到确切情报,管亥的青州黄巾准备攻打张辽防守的黎阳,因为黎阳是冀州的门户和黄河口岸,屯聚了大量粮食和金银财宝,管亥还特地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去勾结黎阳附近的几个世家大族,准备里应外合,一举拿下黎阳,平分黎阳城里的金银粮食。

吕布早就看管亥的青州黄巾不顺眼了,既然他们敢送上门,吕布就给他们惨痛的打击,再顺势拿下青州,救出郑玄只是顺势而为罢了。

吕布又笑问道:“季珪,我愿荐举你为内阁吏部郎中,负责甄别人才,任免人事,不知你意下如何?”

崔琰诚惶诚恐道:“奉先公抬爱了,我自觉未有辨识英才的慧眼,恐怕耽误朝廷大事!”

吕布哈哈笑道:“季珪,我知你善识人才,你莫要过谦了!”

吕布现在对崔琰并没有多少了解,但从历史上来看,崔琰确实是有双慧眼。当初,崔琰和司马朗交好,司马懿正年轻,崔琰对司马朗说:“令弟聪明贤能,刚断英拔,不是你能比得上的。”崔琰的堂弟崔林,年轻时没有名望,即使亲戚也大多轻视他,而崔琰常说:“他是大器晚成,将来的成就必定在我之上。”涿郡人孙礼、卢毓刚入幕府,崔琰又评论他们说:“孙礼通达、刚正、简约而果断;卢毓清廉、机警而明理,历尽折磨也不退却,都是能任三公的贤才。”后来崔林、孙礼、卢毓都官至三公。

现在,崔琰已经二十七岁了,心智和看人的眼光都已经成熟,应该可以委以大任。

吕布一直坚持着要推举崔琰为内阁吏部郎中,崔琰一直托辞自己现在学业未成,固辞不受,两人正陷入僵局,陈琳笑解道:“主公,我身兼少府之任,再来负责招贤司,力有未逮,不如让季珪帮我负责招贤司?”

“招贤司?”吕布诧异地问道:“这跟招贤馆有何区别?”

陈琳笑道:“主公,我刚刚想到,不如把第一批从飞虎军里派出去招募人才的士卒以及第二批派出去招募人才的文吏整合在一起,再招募一些善能交际、口才灵活的兵士,组成一个名为招贤司的部门,负责招揽贤才、工匠、孤儿、流民,辖有招贤馆、集贤院,隶属于主公的将军府。”

吕布大喜:“如此甚好。季珪,你可愿助陈少府一臂之力?”

崔琰稍微思索了一下,觉得自己不能再推辞下去了,不然吕布肯定会对自己有其他看法,会影响自己救出师父,便慎重地点头道:“奉先公,我只暂代其职,若是有更适合的人选,我会马上让贤。”

崔琰刚一答应,吕布忽然想到,让崔琰这样的人去做招贤司,并不是很恰当,因为他是一个自矜身份的世家子弟,在历史上跟毛玠一起为曹操主持人事,所选用的人,都是清廉正直之士,即使在当时名声显著,但品行不端、不守本分的人,也始终得不到推举,他们努力以俭朴的行为为人表率,因此天下的士人没有不以清廉的节操自我激励的,即使地位尊贵、深受恩宠的大臣,其车马服饰也不敢超出限度。这样的人在太平盛世里掌管吏部是没问题,但在这个乱世就有些不合适,别的不是,吕布念念不忘的大将甘宁若是来到招贤司,崔琰肯定是不会招录他的!

想到这里,吕布却没有马上做出改变,可以拿崔琰来约束那些世家子弟,至于那些寒门子弟,吕布另外还准备有人来协助:“季珪,你崔家在清河乃世家大族,你在河北一带颇有声望,不如你在招贤司里专门负责招揽世家子弟,而我另外派人负责寒门子弟以及工匠、孤儿、流民的招揽。”

崔琰自矜身份,也不想去跟那些工匠、孤儿、流民们为伍,吕布便顺利地安插了他的幼时好友傅奇负责招贤司里对那些寒门子弟、工匠、孤儿、流民的招揽。

傅奇乃是西汉年间“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传奇英雄傅介子的后人,皇甫嵩之前的护军司马傅燮是傅介子的嫡系后人,而傅奇这一支算是旁支,傅奇的祖上跟随吕布的祖上吕浩一起镇守九原,当吕布的父亲吕良为九原县的县尉时,傅奇的父亲是吕良的部下,当初吕布跟随吕良投奔丁原的时候,傅奇还跟着他父亲留在九原县,当魏续前往九原县招揽吕家旧部的时候,傅奇跟吕布的族侄吕鹏一起率先响应。吕布知道傅奇的本事并不在于阵仗,而是在混迹市井时练就的一副识人之能,当初吕布还未离开九原的时候,跟傅奇一道在九原城里瞎晃的时候,傅奇就能一眼看出这人是做什么、那人擅长什么,几乎全部猜中,让吕布深为叹服,可惜那段历史上吕布再也没有回到九原城,而傅奇也惨被入侵的鲜卑人杀死,这一次,吕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朋友的命运。

虽然对崔琰有别样的顾虑,但吕布还是准备栽培他做日后的吏部尚书,因为渡过了头几年的人才荒,等吕布的全民教育战略开花结果以后,人才就不会再匮乏,那个时候的文官武将都需要德才兼备的才能稳定天下,而不能要那种有才无德的,有崔琰这样清正自律的人来把关,会对日后的吏治完善很多。

当然,吕布任用崔琰主掌吏部,并不完全放心,他有两个顾虑,一则,崔琰为河北望族清河崔氏子弟,唯恐他只纳世家子弟不纳寒庶子弟,针对这一点儿,吕布启用了傅奇。二则,崔琰心向汉室,日后吕布若有得陇望蜀的异志,崔琰并不支持,要知道崔琰在历史上被曹操杀掉,跟崔琰反对曹操加封魏王有很大关系,现在看来,吕布篡汉自立还为时过早,现在崔琰还有利用价值。

第299章 对她很不公平

吕布随后又召见了兖州山阳昌邑人凉茂,他是由同乡人满宠推荐给吕布的。

凉茂此人自幼好学,读书颇丰,议论常常引经据典,来辨别是非。

在历史上,曹操特征召他为司空掾,在职期间,凉茂经常推荐有高深学问的人出来做官,后来被补升侍御史。当时,山贼昌豨反复无常,屡次叛乱,后被于禁击杀,溃败下来的散兵游勇潜伏泰山一带,继续滋扰生事,烧杀抢掠,曹操任命凉茂为泰山太守,经过几个月的进剿安抚治理,秩序大有好转,千余户人家都返回泰山安居。

吕布先推举凉茂为征北大将军掾,让他跟随自己身边,等完全被自己洗脑以后,再外放到地方为一郡郡丞,然后再擢升为一郡太守。

吕布又召见了冀州河间啵厝诵巷J邢子昂,他是由他的好友田畴推荐给吕布的。

邢颙年轻时曾被举为孝廉,还被司徒辟命,但他并未就任,之后还改名换姓,前往右北平,跟随好友田畴一同四处游历,田畴后来到邺城朝廷任职并对吕布日渐仰慕,便对还在四处游历的邢颙听:“黄巾作乱迄今已有六年了,海内动荡,百姓流离失所。而现在百姓早已厌烦战乱,而战乱到了极点必然趋于和平,吕征北雄韬伟略,当为平乱治平之人,请君前来助吕征北一臂之力。”于是邢颙收拾行装来到邺城。

邢顒此人虽然展现出太大才能,但他品行高尚,性情玄静淡泊,言语虽少但句句合理,在历史上却被曹操委任做曹植、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