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吕布一统三国-第2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贾也好,只要你们能够在本领域做到至尊王者,你们就是为父的骄傲!”

吕布对孩子们的期望就是,不管你做什么,都一定要做到最好,努力做到所在领域的王者。

第539章 董卓频遭刺杀

吕布对子女的教育方式虽受曹操启发却胜于曹操,吕布“因材施教”的教育,给孩子们多一些发展的门路,应该能够避免那种“九龙争嫡兄弟相残”的恶俗又心寒的戏码,不让他们在争夺父亲继承权的一条路上走到黑,便能在最大程度避免争权夺位的人伦惨剧。

曹操的儿子虽个个了得,寿命却都不长,除曹冲外,长子曹昂很早就死于战场,曹丕不过活了四十岁,曹植四十一岁,曹彰死得更早些。曹昂是战死,曹冲是病死,而曹丕、曹植、曹彰的死却跟兄弟争权夺位自相残杀互相猜忌密不可分。

吕布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比历史上曹操的儿子出色,却不希望重蹈他们的覆辙。

吕布曾幻想过,天下最重要的二十个行业里面最有影响力的人物都是自己的子嗣,吕布家族在政治上的继承人便可得到其他领域的兄弟们的支援,同气连枝,互相协助,原本人丁单薄的吕布家族必定会成为可传承数百年甚至更为久远的大家族。

吕布努力繁衍子嗣,更加努力培养子嗣,就是想把人丁单薄的吕家转变成人丁兴旺且底蕴雄厚的大世家,乃至于是天下第一世家,但吕布不想沿袭河内司马家的老路。

晋武帝司马炎有一个错误的抑制世家的想法,想通过宗室镇守四方来震慑各地的世家,却不料各地世家怂恿着司马家那帮蠢货斗了起来,正可谓司马家成也子孙多,败也子孙多。

像西周文王、西汉刘邦、西晋司马炎、明朝朱元璋那样把家族子弟分封为王,镇守四方,都酿成了后来的惨祸,绝不可取,吕布不想重蹈他们的覆辙,他的子女同样是大汉子民,同样要遵从吕布自己修订的大汉律,同样要遵从吕布自己修订的中央军纪,中央军从制度上杜绝了各地将领挟兵自重的可能性,只要吕布自己不从源头破坏,各项监督制度必能形成大汉军民共同遵守的金科玉律。

吕布不像大多数父亲那样狭隘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非要儿女遵循世俗的成功标准,吕布在严格要求子女完成骑马、射箭、击剑、文史、诗赋之类的基础教育之后,他们无论选择那个方面作为人生理想,吕布都全力支持,即便是某个子女对宗教感兴趣,加入了通天教做传教士,吕布也不阻拦,只会鼓励他在神学研究和道术施展上精益求精,有朝一日能够做成一个天师。

后来吕布果然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加入了通天教,那个儿子并没有拜左慈、于吉为师学习道术,而是拜徐整为师,全心研究神话传说,竟然成了通天教的教义权威。

徐整,是历史上东吴的太常卿,此人撰有《毛诗谱》,注有《孝经默注》,当然这两个著作都不是吕布关心的,吕布关心的是他著作的有上古传说的《三五历记》及《五远历年纪》,据说是记载盘古开天传说的最早著作。吕布听说了徐整开始撰写这两本书,为了丰富通天教的神话传说体系,便派人将他请来邺城,并以教尊的身份委任他为一个大主教。

徐整的《三五历记》上写着:“未有天地之时,混沌状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一万八千岁,天地开辟,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曰:神于天,圣于地,天高一丈,地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一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五,甚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天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

《五运历年记》又写道:“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为星辰,皮肤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

后世的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基本上都是从这两本书演化而来的。

吕布知道此时的徐整才刚刚开始写这两本书,便让徐整按照自己勾描好的通天教教义,结合大汉各处流行的神话传说,编造出一个完整的符合通天教教义的神话传说体系。

徐整花了半年的时间奔赴各地采集素材,又花了半年的时间去书写,用了一年的时间,终于将华夏神仙录写了出来,这本书经过陈琳润色,教尊吕布签署,作为全民信教时《通天经》的辅助读物,又作为中央大学堂神学院的教材。

却说吕布按兵不动,等到光熹四年(公元一九二年)八月,终于等到了一个巨大的利好消息。

郭嘉、贾诩、步梵一起前来通报:“主公,洛阳城内暗潮汹涌,先有黄门侍郎荀攸与议郎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预谋刺杀董卓未遂,后有司徒王允、尚书仆射土孙瑞、尚书杨瓒共同密谋刺杀董卓,王允等人已经秘密联络董卓义子阎行。”

吕布等这个消息等了好几个月,已经比历史上晚了三个多月,吕布甚至怀疑连环计不会发生了,还在想若是过了这一年董卓还没死,就强攻洛阳,当他听到这个消息时,还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连忙道:“你们细细道来。”

经过郭嘉、贾诩、步梵的详细见解,吕布这才明白,因为董卓西凉军的暴虐无道,洛阳城里的世家大臣屡次三番发起了对董卓的刺杀活动。

黄门侍郎荀攸与议郎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谋划:“董卓无道,天下皆怨之,虽有强兵,实际上一个独夫而已。我们应该刺杀他以谢百姓,然后辅王命,以号令天下,此桓文之举也。”

因为越骑校尉伍孚质性刚毅,勇壮好义,力能兼人,便负责执行刺杀任务。

但董卓身边有洛阳第一高手阎行保护,又有许多飞熊军精锐士卒,防御甚为严密,想接近他都难,更别说要刺杀他。伍孚知道,接近董卓的办法只有一个,成为他的亲信。

于是伍孚一改原来的世家大臣清高姿态,不惜顶着被世家同僚痛骂的恶名,变成了一个对董卓低头哈腰阿谀奉承卑躬屈膝的奴才,董卓也正需要一个世家大臣屈膝与自己的榜样,所以对伍孚也格外器重。

伍孚终于等到了与董卓单独会面的一天,那一天伍孚穿着小凯,将佩刀藏在朝服里去拜见董卓。

因为伍孚的曲意奉承,两人相交甚欢,交谈完毕,伍孚佯装离去。董卓很器重伍孚这个世家大臣屈膝的榜样,便起身出门相送,出门之时用手轻轻拍着伍孚的后背,表现出极其亲切的样子。

伍孚瞅准机会,猛地从朝服里抽出佩刀向董卓刺去。由于杀人心切,用力过猛,失手没刺中要害。

董卓大惊,慌忙奋力反击,因董卓本来就是武将出身,力气又大,伍孚急切间没法得手。

董卓疾呼阎行出手相救,阎行手持长矛,飞身而来,伍孚不是阎行对手,战不数合,就被阎行一矛刺穿大腿,不支倒地。

数百名飞熊军精锐飞奔而来,将伍孚绑缚,董卓大骂伍孚:“本相素来器重与你,你为何恩将仇报,反来刺杀本相,你想造反不成?”

伍孚厉声疾呼道:“我又不是你的臣子,你又不是我的君主,怎么能说是造反!?你这个贼子祸国殃民,恶贯满盈,罪大恶极,今天我来杀你,就没打算活着回去,我恨不得车裂了你!”

董卓大怒,命士卒将伍孚碎尸万段,随后又派阎行继续搜捕伍孚同党,种辑隐匿不出,何颙、荀攸被逮捕入狱,南阳名士何颙忧惧自杀,荀攸言语饮食自若。

从这一年四月,王允、土孙瑞、杨瓒等人曾多次商议诛杀董卓的事情。

士孙瑞说:“自从去年年底以来,太阳不照,淫雨不断已达六十多天,我们应该让这种不利国家和老百姓的时期尽快结束。现在,时机大好,我们正可趁天下沸腾之际,主动采取措施,消灭罪魁祸首!”

王允同意士孙瑞的意见,可是考虑到董卓平时戒备森严,而且他本人武力过人,如果不采取周密措施,恐怕不易得手。他们从荀攸、伍孚等人的失败里,吸取了教训,准备拉拢董卓的义子阎行为内应。

起初董卓用李儒计,离间了阎行和韩遂,阎行叛离韩遂转投董卓,董卓爱惜阎行的武力,对他非常喜爱,收阎行为义子,并提拔阎行为骑都尉,后来又升为中郎将,封他为列侯。因为董卓之前的飞熊军统领李傕郭汜屡次被吕布击伤,董卓便把阎行当做自己的贴身侍卫统领,不管董卓走到哪里,阎行总是形影不离,负责保护董卓的生命安全,世家大臣之前发起的几次对董卓的刺杀都因为阎行在场没有得逞。

阎行年青勇猛,武力超群,一杆长矛纵横西凉未曾遇到对手,只惨败于天下第一的吕布戟下,可吕布远在邺城,阎行在洛阳城里还是颇为不可一世,他的嚣张跋扈惹恼了李傕、郭汜等西凉宿将。

第540章 连环计(上)

阎行自恃武勇,又依仗董卓的爱护,非常看不起马贼出身的李傕、郭汜等人,屡次折辱李傕、郭汜等人,阎行是金城人,在西凉军中拉拢金城人氏自立山头,与北地出身的李傕郭汜等人对抗。

李傕、郭汜等西凉宿将自然也对这个半路插进来妄图凌驾在他们头上的家伙看不顺眼,便屡次在董卓面前搬弄是非,说阎行的坏话,因为阎行确实有拉拢金城人自成势力的举动,加上董卓更为依赖李傕郭汜等有统军能力的大将,便当着李傕、郭汜的面严厉斥责了阎行,并剥夺了阎行的兵权,阎行此后便沦为了董卓的贴身侍卫而已,麾下人马全都遣散到李傕、郭汜麾下。

在这个时代,兵是将之魂,一个光杆将领是无法在军中立足,董卓这次剥去阎行兵权,将阎行的心寒了一半,但他还在幻想着董卓能够恢复他兵马,谁知董卓用他做贴身侍卫用得很放心,根本不愿意外放他做军中大将,只留他在身边做个保镖头子。

阎行侍立在董卓身边,伴君如伴虎,因为董卓性情暴虐,喜怒无常,有一次阎行无意中得罪了董卓,董卓勃然大怒,竟然随手拿起一支小戟,向阎行投掷过去,幸亏阎行眼疾手快,躲了过去,才得以幸免。阎行跟之前那个杀父仇人便宜岳父韩遂混在一起的时候已经学会了忍辱负重,虽然这次是董卓不对,阎行却没有直接顶撞董卓,而是立即向董卓谢罪道歉,董卓便不再追究,以后也根本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可是,阎行却从此心怀私恨。

本来阎行将自己对董卓的怨恨埋藏的很深,可王允、土孙瑞、杨瓒等人一心想要拉拢他,早就收买了阎行的亲信,从阎行的亲信那里得知阎行对董卓素有不满,却一直忍着,王允等人稍作商议,便想起一个办法,将阎行心中淤积对董卓的不满彻底爆发出来。

王允看得明白,董卓和阎行都是沉溺酒色之徒,须得用一绝色美女离间他们,王允想起绝色美女,便想起数年前被吕布抢走的貂蝉,若是貂蝉在此,他王允必定会让貂蝉出马,巧使连环计,彻底激发阎行对董卓的杀心,怎奈貂蝉被吕布抢走现在又给吕布生了一个儿子,不可再想。

而王允自从被吕布一戟切掉尘根以后,断绝那方面的欲望,就没有像以前那样蓄养了许多歌妓,便只好向士孙瑞、杨瓒府邸搜寻绝色美女。

杨瓒是弘农杨家子弟,是杨彪的族弟,弘农杨家跟王允的太原王家一样,都有蓄养歌妓的习惯,杨瓒费了好大的劲头,才勉强从歌妓里面找到一个姿色上乘、反应机警的美女,杨瓒收她为义女,赐名杨秀。

杨瓒命人刻意教授了杨秀许多蛊惑男人的方法,就准备按照王允的计策行事,却被王允所阻。

王允阴笑道:“杨尚书,您这样把杨秀送给董卓、阎行,只怕杨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杨瓒大惊,连忙问道:“司徒大人,何出此言?”

王允阴笑道:“杨秀乃是歌妓出身,不识士人大义,而那阎行青春俊朗,若是杨秀不顾大义动了男女私情,吐露实情,那我们岂不是功亏一篑。”

王允是王允、士孙瑞、杨瓒等世家大臣的核心人物。董卓进入洛阳后,为了站稳脚跟和扩大势力,极力拉拢朝中有影响的官员。王允不动声色,顺势归顺,尽量迎合,甚至不惜矫情曲意,偏违原则,来换取董卓的信任。董卓见王允不但具有才识,而且对自己忠心耿耿,毫无二心,便把王允当作自己的心腹亲信,对王允不生丝毫疑心,无论朝政大小,都托付给王允处理。王允借此时机,亲自主持一些恢复王室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具体事务,并在暗中拉拢了许多世家大臣,荀攸等世家愤青识不破王允的面目,甚为鄙视王允,不屑与之为伍,但士孙瑞、杨瓒等一批老奸巨猾的世家大臣却能看出王允的良苦用心,秘密跟他接触。

为了控制一定武装力量,王允极力向董卓推荐、保举羌校尉杨瓒行使左将军的权力,同时还举荐执金吾士孙瑞担任南阳太守,希望士孙瑞借讨伐袁术为名,带领兵马出道武关,为多路夹击董卓作准备。士孙瑞的行动引起了董卓的怀疑,他决定把士孙瑞留在都城。王允听说后,便顺从董卓的意思,擢升士孙瑞为仆射,另外又擢升杨瓒为尚书,为最后反击董卓作准备。

所以王允的话,都大有深意,杨瓒一概听从,这次也不例外。

杨瓒听从王允的建议,决定以大义来忽悠杨秀,让杨秀死心塌地为他们充当离间董卓和阎行的工具。

杨瓒回到府中,斥退所有妻妾歌妓,请杨秀居中而坐,杨瓒叩头便拜。

杨秀惊倒,连忙惶恐地趴伏在地:“大人何故下拜贱妾?”

杨瓒摆出一副大义凛然状:“可怜大汉天下千万生灵!”说着,强行从眼眶里挤出眼泪,杨瓒是弘农杨家子弟,世家子弟拿腔作调伪装的本事不次于戏子,过不多时,就见杨瓒泪如泉涌。

杨秀是一个心思灵巧的女子,看杨瓒摆出这样的姿态,便知道杨瓒必有超过分的要求,但她已经被杨瓒玷污过了,料想也没有比再度遭受玷污更差的命运,便道:“大人但有使命,贱妾万死不辞。”

杨瓒继续跪在杨秀面前:“百姓有倒悬之危,君臣有累卵之急,非你不能救也,可你是老夫义女,老夫怎忍心置你于险地!”

杨秀从小就被杨瓒蓄养在府邸里,见惯了这些世家大臣虚伪的嘴脸,知道杨瓒玷污过自己又收自己为义女必定有阴谋,自己若是推辞不去,恐怕面前的老匹夫马上就要翻脸。

杨秀便跪拜询问杨瓒到底有何使命,杨瓒一再装逼地说不忍置义女于险地。

杨秀连问三遍,杨瓒方才说道:“贼臣董卓将欲篡位,朝中文武大臣无计可施。董卓有一义子,姓阎,名行,有万夫不当之勇。我观二人皆沉溺酒色之辈,我想用连环计:先将你许给阎行,然后献给董卓。你从中便宜行事,离间他们父子,让他们反目成仇,让阎行杀董卓,以绝朝廷心腹之患。到时重扶宗庙,再立江山,都是你的功劳,不知你意下如何?”

杨秀并不是貂蝉那样出身官宦家庭又在皇宫做过女官对皇室忠心的奇女子,她只是一个农户出身的歌妓,见识短浅,对那些国家大事根本毫不关心,对于在董卓、阎行这两个杀星之间搞连环计,她心存恐惧,但杨秀在杨府里待过一些年头,非常了解这些世家大臣的阴毒冷酷,若是自己不当即答应下来,只怕杨瓒老匹夫会立即派人把自己活埋了,还是先顾眼前吧,杨秀脑筋急转,纳头便拜:“贱妾愿从大人吩咐,为大汉社稷为黎民苍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