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吕布一统三国-第3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百济的构成民族有土著民族的韩人与濊人,在汉城都邑期,上流层为扶余人。

百济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水利条件优越,农业较发达,养蚕、纺织等手工业也有发展,百济是海上的强国,对外贸易较发达,不仅同高句丽和三韩进行贸易,还跨海同大汉和倭国进行贸易。

百济击败马韩部落的首领目支国后赢得汉江流域,到这东汉末年,马韩已经只剩下三十多个部落,若是历史不被吕布改变,百济在百年后最终灭掉了马韩所有部落,成为朝鲜半岛三国之一。

百济国因脱胎于高句丽,所以跟高句丽的关系一向融洽,公孙度屡次攻打高句丽,所以百济仇视公孙度,对跟公孙度作战的大汉朝廷自有好感,所以孔融得到了隆重的接待,百济王亲自接见。

百济国虽然在一百多年后跟新罗、高句丽并为三大国之一,但现在它还没有完全将三韩里面的马韩吞并,国民只有四十多万,带甲之士不足六万,战斗力相当一般,只能欺负部族分散的马韩,让它起兵单独对付公孙度是强人所难,但让它在公孙度后方牵制一下,还是不成问题的。

孔融便和百济王商议出兵袭扰公孙度后方减轻于禁、太史慈的压力,为此吕布这边送给了百济五千件兵器、盔甲,当然这些兵器、盔甲大多都是从公孙瓒、公孙度那里缴获来的,质量低劣,吕布都懒得拿那些兵器盔甲去装备地方郡县兵,便送给了百济,但这不是无偿的,毕竟你百济也感受到公孙度的威胁,对付公孙度不是我在求着你们,百济这几年粮食丰收,便献给了大汉十万石粮食。

百济出动了两万人马,在公孙度后方做出各种小动作,公孙度正统领大军围攻于禁、太史慈的辽隧城,后方空虚,听到百济乘虚而入,连忙派了五千人马回去援助。

与此同时,吕岱的渤海水师和甘宁的黄河水师都在公孙度的沿海地盘袭扰,蹋顿的三郡乌桓也遵照田豫的计策,派出两万轻骑在辽东一带袭扰,使得公孙度不得不又分出二万人马防守各处城池,这样一来他围攻辽隧城的人马降为六万多人,而于禁、太史慈在辽隧城里有将近两万人,防守半年绰绰有余。

孔融在拜访百济王并签订对付公孙度的盟约后,便又去了三韩部落拜访各个部落的头人。

韩在带方郡的南边,东西两边频临海洋,南边跟倭国交接,方圆有四千里,韩有三种,一曰马韩,二曰辰韩,三曰弁韩,马韩在西,有五十四个部落,其北与乐浪,南与倭国相接,辰韩在马韩东边,有十二个部落国,其北与濊貊接。弁辰在辰韩之南,亦有十二部落,其南亦与倭国交接。这些部落里面,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地合方四千余里,东西以海为限。这三韩都是古辰国分裂出来,在这三韩里面,马韩势力最大,所以三韩共立马韩人为辰王,以目支国为首都,统辖三韩之地。

马韩人为定居民族,已懂得种植谷物、养蚕,亦懂得做棉布,尚是部落社会,全国由54个城邦组成,城邦没有城郭,皆同属一个部落,而每个部落皆有首领,势力强大的部落的首领称做臣智,其次称做邑借。

每年的五月、十月份,马韩人都祭鬼神,昼夜酒会,群聚歌舞,舞辄数十人相随,蹋地为节。每个城邦各以一人主祭天神,号为“天君”,又立苏涂,建大木以献铃鼓事鬼神,马韩南边靠近倭国,多有纹身者。

马韩的五十四个城邦,每个城邦都建在深山峡谷,以防卫外来入侵,每个城邦的规模跟后来棒子国的镇相当,大城邦有一万多人,小城邦有数千人,总共加起来有十余万户,四五十万人,但在百济国的攻击下,马韩有二十多个城邦皆被百济所占,马韩势力大幅萎缩,现在的民众不足三十万人。

马韩有四十多万人,却被原先不足二十多万的百济国欺负,归根结底是马韩的部落分散,那个三韩王根本是一个象征,根本没有百济王那样的号召力,当马韩这些部落无法政令统一之时,只能被百济压着打,再者马韩人虽然多数长相丑恶,但生性怯弱,战斗力很低。

在辽东东部这块地区上,公孙度压着高句丽、百济打,高句丽、百济没有还手之力,百济压着马韩打,马韩没有还手之力,而公孙氏一旦遇到中原的大汉军队,更是不堪一击,像历史上司马懿只带了三万人马就把辽东公孙氏给平定了。

辰韩的居民主要是在秦朝时迁徙而来的秦人后裔,当秦人为逃避苦役而成群接队地流人马韩之地时,土著的马韩人给他们让出了东部之地,自秦而至东汉,秦人及其后裔便定居于此,形成了新的部落,开始有六个部落,而后逐渐发展成十二个部落,现在大概有十多万人口。

弁辰则是当地土著,与辰韩杂居,城郭衣服看起来一样,但语言风俗因为承袭的文化不同而差异很大,牟辰的民众身形都很高大,都很爱干净,喜欢洗涤头发和衣物,刑法严峻,牟辰靠近倭国,纹身者颇多。牟辰有十二个城邦,大城邦有四五千户人口,小城邦有六七百家,总共四五万户,有将近二十万人口。

三韩都通过河流和海洋进行远程运输和贸易,他们跟大汉时常有贸易来往。

孔融对于军事是一窍不通,但他的那些随从多半都是军情司的特工伪装的,特别是副使刘政,军政皆通,又带着吕布的密令,考察三韩、百济、扶余、肃慎诸国的战力。

当刘政详细考察过三韩的战力后,不禁叹道:“若有两万中央军,即可荡平三韩,我大汉与三韩只有贸易的必要,并无结盟对付公孙度的必要。”

吕布现在抽不出多余的兵力,便让孔融跟三韩签订互不侵犯盟约,积极发展贸易,等吕布荡平大汉境内的诸多反对势力后,必定兴师,扫平东北亚这些撮尔小国。

书中暗表,在高句丽灭亡250多年之后的公元918年,王氏高丽立国,王氏高丽在935年取代了朝鲜半岛的另一个政权新罗,翌年又灭亡了后百济国,统一了半岛中南部大部地区。至公元1392年,王氏高丽的大臣李成桂废王自立,并在1393年以“朝鲜、和宁等国号奏请”明朝,明赐李成桂为朝鲜王,王氏高丽遂改号朝鲜,学界一般称之为李氏朝鲜或简称李朝,即中国明清时期的朝鲜国,就是俗称的高丽棒子。

说到底,高丽棒子的祖先不是高句丽人,而是三韩人和百济人。

第649章 灭之

在拜访了三韩的各大城邦头人后,孔融启程北上,前去高句丽的都城丸都城,商议一起对付公孙度。

高句丽是扶余人建立起来的,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因与其他王子不和,逃离扶余国到卒本扶余,建立高句丽,高句丽很快就由早期的几个濊貉部落扩张到汉江流域。

公元53年,高句丽王将高句丽分散的5个部落设为5个省,实行集权化统制,后来又吞并东沃沮的部分领土,后又吞并东濊一部分领土。随后,高句丽又对乐浪郡,玄菟郡和辽东郡发动攻势,期望完全摆脱汉朝的控制,结果大汉皇帝龙颜大怒,高句丽抵抗不住,被迫迁都到丸都城。

现在的东汉末年,辽东郡被好战的公孙度控制,公孙度为了开拓版图,屡次讨伐高句丽,高句丽皆不能抵抗,连连败退,高句丽很大一部分领土都被公孙度占领。

在历史上,当司马懿领军对付公孙度的孙子公孙渊时,高句丽主动与曹魏联盟攻打辽东郡。可当曹魏攻下辽东后,高句丽发现赶走了一头狼却迎来了一头虎,终止了与曹魏的合作,并发兵袭击了辽东郡西部。公元244年曹魏反击,大将毌丘俭带步骑兵万人出玄菟,束马悬车登丸都,屠城,斩获首虏千数,刻石记功,摧毁了丸都城,高句丽东川王逃到沃沮。毌丘俭摧毁丸都城后以为高句丽灭亡了,所以很快就撤离了。

不过仅仅70年,高句丽就重建了丸都城,并开始袭击辽东,乐浪和玄菟。随着高句丽对辽东半岛的挺进,高句丽美川王吞并原汉四郡的最后一郡,乐浪郡。高句丽从东北地区进入并控制了朝鲜半岛北部大部地区,开始与形成后代棒子国的主体古代棒子国百济、新罗处于激烈的军事对峙之中,棒子国人称这一段历史时期为棒子历史上的“三国时代”。

吕布深知这个高句丽国延绵到唐朝,历经了四五百年,一直是大汉王朝在东北地区心腹之患。

吕布决定向历史上的曹魏学习,并且做得要比曹魏更彻底,为此他派孔融出使的使团里面有一半多都是军情司特工假扮的,目的是为了考察高句丽的详细情报,特别是那个丸都城。

丸都城北高南低,东、西、北三面城垣外临陡峭的绝壁,内抱较为平缓的坡地,平面呈不规则的四边形,形如簸萁状。城周长二十余里,有城门六处,城内有泉水两处,一在城西北角,一在城东山脚下。在南城门汇于一处,经瓮门下涵洞注入通沟河。这些都画成详尽的图纸,传回军务院里备案,留作吕布日后兴兵攻打高句丽之用。

由于高句丽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且国土横跨后世中国东北地区及南棒子、北棒子地区,这三个国家都声称高句丽是自己本国的原始民族,实际上棒子国并不是高句丽的后裔,而是三韩、百济的后裔。

半岛和东北地区的民族虽然繁杂,正本清源,都是有两支源头分裂而成的。

其中一支是华夏人的后裔。

周武王灭商后,商朝遗臣箕子率五千商朝遗民,带着商代的礼仪和制度到了朝鲜半岛北部,被那里的人民推举为国君,并得到周朝的承认,史称“箕子朝鲜”。

西汉初年,燕地封王卢绾背叛汉朝,逃往匈奴,其臣卫满亦一同出走,并带同千余人进入朝鲜半岛。卫满是个很有政治野心的人,他利用封地为依托,不断招引汉人流民,积聚自己的政治、经济力量。卫满势力大了以后,一举攻占王都,自立为王,国号仍称朝鲜,历史上称其为“卫氏朝鲜”。

卫氏朝鲜建立后,控制了朝鲜半岛的北部地区,与西汉燕地相邻。此时正值西汉惠帝时期,天下初定,辽东太守经汉廷批准,主动与朝鲜国王卫满相约:卫满为汉朝藩属外臣,为汉朝保卫塞外,不使汉朝边境受到侵犯;塞外各族首领朝见汉朝天子,以及各国与汉朝通商,不许从中阻扰。作为回报,汉朝答应给予卫满以兵力和物资上的支援。有了西汉藩属外臣的身份和汉廷的军事、经济的支持,卫满便开始不断地侵凌和征服临近小邦,真番、临屯都主动前来归顺,卫氏政权的势力因此迅速膨胀,领地扩大到方圆几千里。

卫满的孙子右渠成为朝鲜王时,大量招引汉人流民,以此来扩充卫氏政权的实力,而随着卫氏势力的日益雄厚,右渠不但自己不肯再向汉朝通商朝贡,而且还阻碍邻近真番等小国与汉朝通商朝贡。汉武帝元朔元年,朝鲜半岛小番君南宫等,因不满朝鲜王右渠的控制,率众28万归降汉朝,汉武帝以其地为苍海郡。

元封二年,汉武帝为加强与卫氏朝鲜的藩属关系,派涉何为使节前往朝鲜,劝谕右渠王改变对汉朝的不友好政策,结果无效。涉何对出使没有结果非常气恼,在回国途中,将护送他出境的朝鲜裨王长杀死,并将情况飞报汉武帝。汉武帝不但没有责怪涉何,还任命他做辽东郡东部都尉。右渠王对涉何怀恨在心,发兵突袭辽东,杀死涉何,这件事情成了汉武帝发动对朝鲜战争的导火线。

就在这年秋天,汉武帝发兵5万,由楼船将军杨仆率领一支,从齐地渡过渤海;由左将军荀彘率领一支,从陆路出辽东,水陆两路联合攻打右渠王。公元前108年夏,朝鲜右渠王被主和的臣属杀害,王俭城终于被攻陷,卫氏朝鲜灭亡。以此观之,卫氏朝鲜跟后来的棒子国并无传承关系。

汉武帝灭了卫氏朝鲜后,在其管辖地先后设置了乐浪、临屯、玄菟和真番四郡,历史上称其为“汉四郡”。四郡之下设有很多县,郡县长官由汉朝中央派遣汉人担任。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罢去临屯、真番二郡,并入乐浪、玄菟二郡。乐浪郡治所仍在后来的平壤,管辖貊、沃沮等族;玄菟郡治所则初在夫租,后因受貊所侵而迁往高句丽西北,管辖高句丽、夫余等族。

后来西汉衰落,对外孱弱,扶余人便在卫氏朝鲜的领土上建立起高句丽,高句丽帝国的扩张大致上始于王莽窜汉时代,王莽贬高句丽为下句丽,从此引发了战火,高句丽连战得手,击败新莽政权,占有乐浪,并吞并了周围的小国,势力进入朝鲜半岛。

后光武帝刘秀击败高句丽,收复乐浪,以朝鲜半岛上清川江为界,以北归东汉,以南归高句丽。后来,高句丽趁五胡乱华时期大举入侵,名义上尊奉北方政权,但暗中掠夺土地,到南北朝末,不仅占有了辽东四郡,而且征服了朝鲜半岛上的新罗、百济政权,迫使其臣服。隋统一后,为收复辽东四郡地方,发动了对高句丽的战争,隋炀帝失败引发国内的叛乱。

隋亡后,唐王朝仍然不忘收复四郡,终于在公元668年灭亡高句丽,高句丽贵族及大部分富户与数十万百姓被迁入中原各地,融入中国各民族中。自此,高句丽国家不再存在于世。

另外一支是半岛上的土著。

棒子们的根是辰国,这是一个在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活跃在半岛中南部地域的部落联盟国家,辰国与卫满朝鲜长期共存,汉武帝因卫满朝鲜阻止辰国等邻近小国入汉朝贡,发兵远征朝鲜,卫满朝鲜灭亡后,辰国分裂为三韩部落,三韩部落后来大部分并入新罗国、百济国,后来又统一入新罗。

在高句丽灭亡后250年,新罗人的大将王建弑主自立,建立了王氏高丽政权。之所以叫高丽,是新罗曾经臣服于高句丽,自居为高句丽继承者。但是,新罗人是朝鲜半岛上的三韩人(马韩、弁韩、辰韩)的后裔,与夫余人的高句丽没有血缘关系,有高句丽人融入其中,不等于就是高句丽人。

王氏高丽为李氏高丽取代,李氏高丽臣服于中国,自称“中国孝子”,明清都是如此,直到1910年日韩合并,李氏高丽灭亡,李氏高丽是南北朝鲜的前身,无论王氏高丽还是李氏高丽,领土都不出朝鲜半岛。

朝鲜人自己以前也不认为是高句丽后裔,建立王氏高丽的王建在临终前的“十训录”中称自己建国“赖三韩山川庇佑”,可见自认为是三韩后裔,不是高句丽人。在文化传承上,王氏高丽直到今日朝鲜族继承了高句丽很多,但日本继承中国文化也很多,不能说中国历史就是日本历史。

后世人们之所以将王氏高丽错误地看作是高句丽的继承者,和中国史书记载有一定关系,中国古代将高句丽简称为高丽,高句丽又称为“高氏高丽”,宋代以前,史书对高句丽的历史定位是准确的,由于战乱导致的文献失散及王氏高丽的误导等原因,到了宋代之后史书的记载开始出现了混乱,乃至明显的错误。

汉奸们修撰的错漏百出的《明史》承袭了以往的认知错误,还为李氏朝鲜政权的沿革作出了一个完整但是错误的交代,将属于中国历史的箕子朝鲜、卫氏朝鲜、汉四郡、高句丽都纳入到了朝鲜史中,其结果不仅“高丽”这一我国古代边疆民族使用的称号,为源出于三韩的新罗的继承者王氏政权冒名顶替,而且作为王氏政权继承者的李朝,又将箕子朝鲜所用的“朝鲜”戴在了自己的头上。

因此,王氏高丽并不是高句丽的继承者。汉代兴起于朝鲜半岛的马韩、辰韩、弁韩发展为新罗、百济;百济为唐朝灭亡,新罗又为王氏高丽取代;后来李氏朝鲜取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