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惟我独尊-第2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的军事才能主要表现在他足智多谋善于用兵。在讨伐山越暴乱时,他巧设疑兵,多建部队番号,乘夜进入山谷,到处鸣起军号鼓角之声,造成有干军万马的声势,从心理上瓦解了叛军。然后一鼓作气勇猛进击,终于用很少的兵力平息了几万人的山越暴乱。

巧夺荆州一战,他利用关羽骄傲自大的弱点,以卑下的言辞写信吹捧关羽。使关羽完全丧失警惕,全力对付曹操。这样,吕蒙才得以兵不血刃轻取荆州。

夷陵之战时,他则又根据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采取了诱敌深入、疲敌师志的战略方针。刘备十万之众来势凶猛。他则主动放弃大片土地和战略要地,把五、六百里的山区让给蜀军。待蜀军锐气顿减之时,他巧用火攻大获胜利。从指挥艺术上说,作为一军之帅,他的确是善于审时度势,做到了知己知彼,能准确捕捉战机,出奇制胜。

他虽置身行伍,却还有一套治国安民的谋略。他任海昌屯田都尉时,政绩明显,深受百姓拥戴。他从当地土地贫瘠且连年干旱的实际出发,一方面开仓赈济贫民,一方面“劝课农桑,鼓励生产”,“百姓蒙赖”,称他为“神君”。

他还曾上书孙权,对国家的严法苛刑提出批评,指出:“峻法严刑,非常王之隆业,有罚无恕,非怀远之弘规。”他建议孙权要象西汉刘邦那样轻刑便民,用黄老之法治理国家,要尽量少动干戈,务以养本保民为要,只有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才能富国强兵,统一天下。这些主张说明他并非“一介武夫”,而是一个文武兼备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是跟随孙权时间较久、功劳很大的大臣,孙权早时把孙策之女嫁给了他。吕蒙死后,他成为抗拒魏、蜀二国的主要支柱。但孙权对他的重用,主要在军事方面,始终没有交给他军政大权。最后权令逊代顾雍为丞相时,虽口头上说:“有超世之功者,必应光大之宠,怀文武之才者,必荷社稷之重”。但事实是:孙权既不听从他屡求保安太子、黜降鲁王之谏,又相继流放他的外甥顾谭、顾承、姚信,诛亲近他的吾粲。孙权更“累遣中使责让他”,使他“愤恚致卒”。逼死了他。

第十一卷 第九章 谁入曹营(二)

孙权所以逼死他,决不只是因他维护太子的问题,主要症结在于权认为他对其统治已构成威胁。根据当时情况,权所以疑忌和逼死他,约有以下四个原因:

(1)他“世江东大族”,从祖康,庐江太守,康子绩,郁林太守,绩从子瑁,选曹尚书。他族子凯,建武校尉,凯弟胤,交州刺史。陆绩外甥顾邵为丞相顾雍之子,任豫章太守。顾邵子谭为他外甥,任左节度,加奉车都尉。谭弟承,奋威将军。他外甥姚信,太常。可见他家族姻亲甚为显赫,此为孙权忌他原因之一。

(2)吕蒙死后,他一直镇守武昌,声望至隆。吴国权要,上自太子登,下至步骘、诸葛瑾、潘浚、朱据等将相都与他交好,特别是他功高震主,为权所畏忌。到孙权统治的后期,三国疆域大致已确定,权对外攻虽不足,守则有余。即无他,亦可划江自保,无何重大危险。所以权只让他做了几天丞相,就借立太子事,悄悄地逼死了他。

(3)孙权为身后之计,怕嗣主驾驭不了他,所以他等越是拥戴太子和,孙权越疑惑不安。权在逼死他之前,先剪除其亲党。以后孙权虽然立了幼子亮为太子,但挑选的首辅,却是资望较浅、社会关系比较单薄的侨居大族诸葛恪,就可以说明孙权是不愿从陆、顾等枝叶繁茂的江东大族中选择辅政者的。从史书记载上看,孙权于武多文少的吕蒙、淩统、朱然等病死后,极为哀悼伤怀。可是他不仅逼他致死,并且还追诘他子抗。这不是由于猜忌他,还是什么呢?

(4)还有一个不易被人们发觉的因素,即他为孙策之婿,权最初将策女嫁给他时,当然是为了加强君臣间的关系,但当他功高震主时,这门亲事便转化为双方关系的不利因素。权的江东基业本来是从兄策手中继承的,但权对策子并不与己子同样看待,陈寿即认为权对策子有亏待之处。寿在评曰:“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崇未至,子止侯爵,于义俭矣”。孙盛还为此替权辩护,认为这样作,是为了“正名定本,使贵贱殊邈,然后国无陵肆之责,后嗣罔猜忌之嫌”。孙盛这种看法,是迂阔而不切合事实的。权既定孙和为太子,又给孙霸以过分的待遇,使之觊觎太子宝座,还谈得上什么“正名定本,使贵贱殊邈”呢?孙权诸子虽孩提亦封王,而策子却终身为侯,不是亏待是什么呢?这一点,连权本人也是不无内疚的。史言:“吴主寝疾,遣太子祷于长沙桓王庙”。权病了,不向其父武烈皇帝坚祷告,却偏向兄长祷告,正说明权内心隐处也觉得对不住创业的兄长,怕他怪罪,所以才有此举。权之猜防他,不会与他为策婿毫无关联。拿权与勾践相比,正是他识见高超之处。非深知权之为人,固不能道此。

张浪想到“此人虽然功高震主,却没有丝毫忤逆犯上的举动。怪只怪他他遇到的不是伯乐,如今到了自己帐下怎么还可能发生这样的事呢?目前他还只是自己帐下的一员小将,若是假意时日磨练必会会成为独当一面的将才,此番就是他最好的机会!”所以张浪才会选择他为前去曹营执行此重大的任务人之一。

第二人更是了得:“此人少时,南渡长江,依附姐夫邓当。时邓当为孙策的部将,数次征伐山越。他年仅十五、六岁,也私自随邓当作战。后为邓当发现,大惊,厉声喝叱也无法阻止。作战归来,邓当将此事告吕母。吕母生气,欲责罚他,他说:“贫贱难可居,脱误有功,富贵可致。旦不探虎穴,安得虎子”?吕母闻后,“哀而舍之”。

时邓当手下有一个官员,见他年幼,很轻视他,说:“彼坚子何能为?此欲以肉喂虎耳”。后来,又当面耻笑羞辱他。他大怒,举刀而杀之,逃到同乡郑长家中。后通过校尉袁雄出来自首,袁雄为他从中说情,并将他推荐给孙策。孙策见他确有过人之处,便把他安排在身边作事。几年后,邓当去世。

张昭推荐他接替邓当职务,任别部司马。幼小家贫实可哀,愿征行去志难回。不探虎穴求身达,争得人间富贵来。洪迈:孙吴奄有江左,亢衡中州,固本于策、权之雄略,然一时英杰,如周瑜、鲁肃、他、陆逊四人者,真所谓社稷心膂,与国为存亡之臣也。自古将帅,未尝不矜能自贤,疾胜己者,此诸贤则不然。

孙权初掌事,肃欲北还,瑜止之,而荐之于权曰:“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后瑜临终与权笺曰:“鲁肃忠烈,临事不苟,若以代瑜,死不朽矣!”肃遂代瑜典兵。他为寻阳令。”遂拜其母,结友而别。其遂亦代肃。其在陆口,称疾还,权问:“谁可代者?”

其曰:“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无复是过也。”逊遂代其。四人相继,居西边三四十年,为威名将,曹操、刘备、关羽皆为所挫,虽更相汲引,而孙权委心听之,吴之所以为吴,非偶然也。

孙权统事后,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从围曹仁于南郡,并于濡须数御曹军,屡献奇计,累功拜庐江太守。在军旅之时,亦发愤读书,深为孙权、鲁肃所倚赖。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于合淝战奋勇抵抗魏军追袭,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

江陵一战,其采取伪装偷渡的奇袭战法,又攻心为上,兵不血刃,夺取江陵,堪称独具特色的偷渡破袭战例,在中国战争史上写下了传奇的一笔,史称“白衣渡江”。但吕蒙虽在战术上毫无挑剔,但在战略上却是完全失策的,为逞一时之快,使孙、刘联盟破,让曹操坐收渔利,可谓得不偿失。又后上代鲁肃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然而旋即得病,不治而薨,享年四十二岁。

第十一卷 第十章 谁入曹营(三)

张浪想“第一人乃是温文尔雅的一介书生。当时,陆绩及其外甥顾邵以博览书传齐名,他和张敦、卜静次之,风声流闻,远近知名。但历史却把他推上了政治舞台。他是东吴继周瑜、鲁肃、吕蒙之后的又一个声望颇高、功绩卓著的将领。他智勇兼备,武能安邦,文能治国,并且品质高尚。孙权把他比做成汤之伊尹和周初之姜尚。

第二人其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禽关羽,最其妙者。初虽轻果妄杀,终于克己,有国士之量,岂徒武将而已乎!”

此等青年才俊岂能在帐下荒废,虽然他们现在还没有充分展现其出色的军事才能;但是不容置疑这两人的本事是有的。现在对于张浪来说历史不一定准确,但自己已经身在历史之中,那么就应该以自己为中心,不能过分的依仗历史。所以其二人被选中为前往曹营执行任务的人选之!”

庞统等见到张浪已沉思许久便上前问道:“主公,不知主公所选何人前往曹营执行这般重大的使命?”郭嘉说完后一脸渴望的望着张浪。

张浪却慢慢道:“奉孝,别急。”说完望向众人道:“吾料诸位此时一定在猜测此二人是谁?吾已命吩咐方才那上茶的下人,前去传令其二人了!”

郭嘉道:“主公所选之人必有大才,只是一时之间臣等实在想不到能担当此重任的人。还望主公明示!”

张浪微微一笑后才道:“不若诸位继续猜猜?”

周瑜也大着胆子道:“主公,方才说到此二人须,不仅要武艺超群还须智慧过人,此等有勇有谋之人,臣实在是猜不到。”

庞统若有所思的捻了几下自己的羊胡子后道:“各位怎么只想到已经成名之人,不若想想青年才俊,谁有此才?”

众人顿时一片惊……

还是郭嘉,到底是鬼才。只听到他道:“对!我们只把心思放在已经成名的人身上,却忽略了一些有真本事,却还没有机会升官的人。”

周瑜听后道:“主公,新人恐怕不够此等魄力完成此事啊!”

见到又出现了两种意见,张浪却没有答。郭嘉见状后道:“公瑾,此言差矣!”

周瑜闻言道:“奉孝,此话怎讲,差在何处,还望明示!”说完诚恳的望着郭嘉,张浪见到这一幕便想自己这个军事专家的团队。“虽然平时在某些政见上大家会表现出不同的意见,但是在紧要关头始终是团结一致的。若一方有绝对的理由能证明他自己说的话,那么这时就不能在乎面子,与其输的彻底,还不如直接虚心向对方请教,虽然古代说不耻下问,但说了几千年恐怕真正能做到的没有几个吧?”或许都些是受张浪的影响,他是来自二十一世纪的人,虽然也在乎面子,但更在乎的是答案!

郭嘉道:“公瑾,不急。听我慢慢道来此二人不仅要武艺超群还须智慧过人,此等有勇有谋之人实在难找,但我江东人才济济。相信不难找到!武艺和智慧是此去这二人必须具备的,但还有一个关键公瑾却忽略了。那就是必须是生人,或许不止是曹操手下的人不认识,就连我们也不一定见过!”

周瑜道:“公瑾明白最重要的还是要未在曹军面前露过相,但是这等任务何等重大,一介新人怎能堪此大任,吾知江东自古多才俊,但完成此事需要何等的胆识与魄力啊?”

郭嘉问道:“公瑾,此言可差?”周瑜一脸疑问的望着郭嘉但并没有答话,只见郭嘉继续道:“想当年吾等,毫无建树之时还不是被主公重用!如今主公找来的人,公瑾认为此二人会差?”这是信任,对张浪的绝对信任,在郭嘉的眼里张浪不仅是发掘千里马的伯乐和知人善用的明君而已,这份信任还有张浪带给他太多的意外、惊喜所建立起来的!

周瑜说完后望向郭嘉,郭嘉并没有答话而是开始了沉思!庞统道:“诸位何必苦苦猜测?想必此二人不久便会到来。”

张浪却回道:“对!各位也不必猜测了,相信此二人应该很快就会……”张浪话未说完就见刚才那上茶的下人回来了,下人跪在门口道:“主公,人已经来了……”虽然不是第一次了,但说话还是微微带有颤抖!

张浪喜道:“知道了,你先下去吧!叫他们二人上来。”

那下人退出去后,一前以后走进来两个青年,一个年纪稍长一点的,看上去威武雄壮可能让人看起来很难与擅长谋略之人联想到一起,倒是第二人温文尔雅的一介书生,但看起来也很难联想到武功卓越之人。此二人怎么看都像刚柔相缺,但合之又是一完,完美的组合!

走大殿上,两人齐声跪拜道:“属下拜见主公!”

张浪笑道:“二位免礼。”待两人起身后,张浪微笑着望向周瑜道:“公瑾可知二人是谁?”

周瑜不解道:“属下不知,望主公明示!”

张浪听完大笑起来,哈哈……笑罢继续言道:“此二人皆是江东青年才俊,但恐怕诸位谁没有见过其人,就算见过恐怕也忘了吧?”

众人一脸的惭愧,张浪见状后对两人道:“这里的诸位可能对汝等还不太熟悉,汝等也自我介绍一下吧!”

二人见状,可能是在两人的眼神交流后。由年长的的先行开口道:“属下吕蒙,字子明,汝南富坡(今安徽阜南东南)人,今在主公麾下做一偏将!

温文尔雅书生道:“属下陆逊字伯言,本名陆议,吴郡吴人也。

张浪道:“今日传你二人前来,是有一项特别重大的任务要你二人去执行。汝等可有信心前去完成?”

二人惊讶!陆逊先道:“不知主公所谓何事?”

张浪笑道:“元皓,就由你先向他们说一下此番的任务吧!”田丰应了声“是!”后简单明确的对此二人道清了任务的目的和过程。当然具体的操作方法还是取决于他们在曹营的情况。

第十一卷 第十一章 吕蒙

虽说是相信张浪,但还是看得出来,他们明显的怀疑眼前这两人的能力!见众人疑惑,张浪道:“吕蒙:少时,南渡长江,依附姐夫邓当。时邓当为孙策的部将,数次征伐山越。吕蒙年仅十五、六岁,也私自随邓当作战。后为邓当发现,大惊,厉声喝叱也无法阻止。作战归来,邓当将此事告吕母。吕母生气,欲责罚吕蒙,吕蒙说:“贫贱难可居,脱误有功,富贵可致。旦不探虎穴,安得虎子”?吕母闻后,“哀而舍之”陆逊:家世为为江东大族。其祖父陆纤官至城门校尉,父亲陆骏,任九江(今安徽寿春东)都尉。陆逊十岁丧父,随其从祖父庐江太守陆康,在其任所读书。后因袁术与陆康不和,唆使孙策攻陷庐江,一个多月后,陆康病死。在此之前陆康已将陆逊与亲属送往江东。陆康子陆绩尚幼,所以年仅十二岁的陆逊便承担起支撑门户的责任。青年陆逊是温文尔雅的一介书生。当时,陆绩及其外甥顾邵以博览书传齐名,陆逊、张敦、卜静次之,风声流闻,远近知名。”

张浪说完,吕蒙、陆逊两人很是惊讶,想不到自己这等无名小卒也被主公深知,两人同感得遇明主。

见众人似有所解,但依然不能全信。毕竟深入曹营这么大的事,不是谁都能操作的了的。只有张浪才真正的了解眼前这并不起眼的两人。

吕蒙:看似大老粗,可能谁也想不到受孙权之劝,多读史书、兵书,学识英博。终成三国时期吴国著名军事家。其一身战绩辉煌,建安五年(200年),孙策死,孙权接掌声大权,想把那些统兵较少又发挥不了多少作用的年轻将领检选出来,把他们的部下加以调整合并。吕蒙闻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