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你侬,我农-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今二叔重拾课本,学生还是自己很喜欢的小侄女,他的心情很愉悦。昨夜听了父亲的话之后,他也认为一定要争取这个机会——他私下里还想着,如果德清有幸能拜陆逸为师,说不定日后自己也能沾些光。杨老爹交代之后,他马上就把书本找了出来,然后整晚想着要如何如何开讲……四更了才勉强合眼,睡了不过一个时辰,就爬了起来背书。

桂树下的仁宽听见脚步声,抬起头看见德清,招手让她过来:“快来坐下,你二婶烧了一壶水,你先润润喉,我们一会就开始。”成氏昨晚很早就上床了,并不清楚杨老爹的计划,杨老爹和仁宽也不打算告诉她——他们认为完全没有必要,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第一天,德清在二叔家待了一个时辰,在这一个时辰里,二叔只给她讲解了《三字经》前面的四十句,然后便让她背诵。

第二天以后,德清逐步加快了学习进度,在第五天时便把将近四百句都背了下来。德清很有成就感——她终于名正言顺的了解了这个时空的历史,二叔也很有成就感——小侄女不过刚刚开蒙就学得如此顺利,看来自己的教学方法很得当。

十几日后的一个晚上,杨老爹急冲冲进了仁厚家,兴奋道:“我已经打听清楚了,三日后,陆先生在乐阳县的先贤祠考试收徒!先贤祠你们知道吗,居然就是永和村附近的那几间破屋子,离永和村只有二里地。这下好了,德清可以住到外祖家里去,早晚都便宜!只是德方不好在亲戚家熬药——这个,以后再做计较,先去考试要紧。只要递上里正的荐书就可以参加考试,明日我就去要荐书。”

元兴十九年二月二十六,天还完全黑着,德清就被顾氏摇醒,然后被扮成一个男孩,匆匆吃过丰盛的早餐——白米饭加两个荷包蛋,仁厚就驮着她出发了,杨老爹、仁宽一左一右陪着。德清觉得自己责任重大,可是起得太早,很是发困,便歪着脑袋在父亲背上打盹,在睡着之前,她模糊看见一轮淡淡的下弦月,正缓缓落下山后头——新的一天,马上就要来临了。

第6章 006 过考关同窗初聚

德清醒来的时候,天已大亮,她发现父亲背着自己站在一个队伍之中,她往前看,二三十丈;往后看,望不到尾——竞争真是激烈呢。一旁的杨老爹看她醒了,递上一个水壶、开了盖让她喝水。德清的确渴了,咕噜噜喝了一大口——居然还是温的!她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胸口砰砰地狂跳,真比高考还紧张。

仁厚感觉到德清的不安,他轻轻把她放了下来,扶她站稳,而后抚了抚她的头发,道:“你叔叔说了,你的悟性很好,如果有人比你更好,我们也算是来见识过了。不管怎么样,你娘都煮了荷包蛋在家等着你呢。”

德清“嗯”了一声,再看看一旁站着的爷爷和二叔,突然觉得很荒诞:这是古代的陪考啊。

不一会,前面突然骚动起来,杨老爹打探之后回来宣布道:“已经开始了,一下叫进去了三个,看来很快就轮到我们了。”

实际上也很快就轮到德清,根据杨老爹的消息,前面四五十个童子,分批进入祠堂之后,有的只问了一、两句话就被打发了出来,有的待得久些,也不过一问一答十几句就被告知“不合格”,最终,只有一个童子被录取了。

跟德清一起进去的是两个大男孩,一个瘦高瘦高、一个粗胖粗胖,德清站在两人之间,觉得很是压抑。杨老爹却一直捻着短须微笑:据他打听来的消息,这位陆致远偏爱俊俏童子,小孙女与他们站在一起,优势明显啊。

德清虽然非常好奇这位四十好几的风流陆名士到底长什么样,但也不敢东张西望,低眉顺眼进了门,走过一个小天井,跨过一道门槛,然后看见了前方地上一双皂色鞋子,耳旁听得伺候的人介绍:“这便是陆先生”。

三人便一道鞠躬:“先生好。”

然后德清便听到一道清醇的声音:“都抬起头来吧,不必拘礼。”

德清抬起头,大胆的望过去,然后心里暗赞:所谓的潇洒不羁、俊逸如风……就是专门为他造的词吧!她在脑海里努力搜刮能够用在老帅哥身上的诸般词汇,却听得旁边有人“咳”了一声,顿时清醒过来,可是还没等她彻底回神,老帅哥问话了:“杨德方,六岁,应该是你吧?”

“德方?”德清愣了一下之后才省起是叫自己,赶紧上前一步,恭谨道:“正是。”

老帅哥上下打量了她几眼,道:“‘人之初,性本善’,你怎么看?”

德清下意识就想给出二叔的标准答案,可是直觉告诉她,这位陆逸曾读万卷书、曾行万里路,不见得认同那样的答案,便谨慎答道:“人之初若清水,若加了糖,便是甜水;若加了砒霜,便是毒药。清水本无色无味,可解渴,无害可称善,其为糖水还是毒药,乃他人为之;人之初无情无性,慰父母,无害可称善;其后为纨绔为栋梁,乃教养不同。”

陆逸“哦”了一声,继续问道:“你读过什么书?如何得此结论?”

德清答:“我没读过书。我们家的水加了糖就会变甜,前一阵村尾的王寡妇在水里加了砒霜,她婆婆就被毒死了。另外,我们村的陈老五和陈老六是双生兄弟,陈老五从小跟在父亲身边干活,现在很能干,人人夸他;陈老八一直跟着奶奶、从不干活,如今好吃懒做,爹娘都讨厌他呢。”

边上的胖子听了,“嗤”地笑了起来。

陆逸也笑了,却道:“有悟性,今日算你过关。原武,领这位小公子进去。”

德清跟着老仆人 “原武”进了后面一进的东厢房,屋里已经有一个人,他看见德清进来,立即放下手里的书,站起来施了一礼道:“敝人刘镜湖,见过公子,公子贵姓?”

德清愣了一下,赶紧回了一礼,道:“见过刘公子。敝人免贵姓杨,名德方。”

刘镜湖点了点头,给她指了对面的一张凳子,而后自顾自坐下看书。

德清瞟了一眼,发现他手里握着的竟然是《诗经》,不由很是佩服。不过看他这副唯恐被人打搅的样子,也不欲与他多说,寻了离他最远的一张凳子坐下,然后摸出怀里的《三字经》看了起来。

德清认识这位刘镜湖,虽然这位刘公子对她毫无印象,但是德清对他却记得很清楚——他得罪过她。

去年秋天,同村的姑姑杨仁华娶长媳,德清全家都去喝喜酒。

正日子那天,天还黑着,迎亲的队伍就出发了。德清也是早早起床,而后牵了德正在姑姑家四处溜达。到了新房内,德正看见新房里满眼的红,兴奋地挥着小手这摸摸、那摸摸。德清看着不像样,赶紧把他拉了出去,一边拉,一边连声哄道:“红红的都是怪兽,会吃人的!外面有好玩的、好吃的,我们赶紧出去!”

两人刚出了房门,院子里传来一阵喧哗,德清听到一个中气十足的声音道:“吴老弟,我不请自到喝喜酒来了!几十年不见,孙子辈都娶儿媳妇了,我们都老了呀!”

德清走到喜堂门口,看见院子里已经围了一堆的人。被围在正中的,是一个身着茄色长袍、精神抖擞的长须老头。老头的左边,站着一个短衣长裤、伙计模样的年轻后生,手上捧着一叠盒子。老头右边那人,着一身很抢眼的宝蓝色袍子,高度却只及老头的腋窝,应该是一个孩子。德清根据他的衣裳样式,判定那是一个男孩,可惜男孩低着头,看不他的模样。

老头正日子才来喝喜酒,真是失礼!不过新娘子还没进门,也不算太过分。礼物看起来倒不少,不知是些什么好东西?德清真要望向那些盒子,德正突然拽了她一下,她抬头一看,白胡子老头一行人正向喜堂走来。

德清赶紧拉着德正出门、避到一边,两人刚刚站稳,一行人已经走到了身边。她眼角瞥见一片宝蓝,而德正的小手正跃跃欲试地想要上去抓一把,德清连忙把他又往自己身边拉了拉。

忙完之后,德清抬起头轻轻吁气,不经意间,与一双清冷的眸子撞个正着。

是陪在老头身边的那个男孩子!

德清第一反应是男孩发现了德正的企图,不由带着歉意对他笑了笑,谁知男孩冷冷瞥了她一眼,然后立即转过头去、目不斜视往堂屋内走。

德清小小的愣了一会,而后自嘲地笑了笑,然后牵着依依不舍、频频回头的德正去了厨房外头,兴致勃勃观看负责冷盘的妇人雕刻萝卜花。

红土村鲜有贵客拜访,吴家不速之客的到来,把大家对新娘子的关注都减淡了不少,嗡嗡议论的都是白胡子老头一行人,有惊叹马车豪华的、有猜测礼物的,而妇人们最关心的,却是那个宝蓝袍子的小男孩。

就连一向不大吭声的、德清的二婶成氏,也啧啧赞叹:“那个娃崽不知是怎么长的,真像年画里走出来的一般。”

拜堂的时候,人群一下子全都朝喜堂涌去,德清担心徳正被踩着,便只站在人墙后面听声音。待人群陆续散开之后,德清这才牵了徳正去看新娘子。经过喜堂的时候,她看见宝蓝袍子的小男孩站在新挂屏下打量。

德清径直进了新房,表姐祖慧看见德清姐弟,笑道:“二表妹、四表弟,怎么才来?”

德清笑道:“刚才人太多,我们挤不进来。”然后大大方方朝新娘子微微鞠躬:“大表嫂好。”

新娘子一愣,而后羞涩一笑,低声道:“表妹好。”转身抓了一把糖果递过来:“这个给你和表弟。”

德清还没来得及伸手,徳正的小手已经一把抓了上去,却只抓住了两颗栗子,其余的糖块都撒到了地上。德清满头黑线,一边弯腰拾糖果,一边把徳正往身后拉,尴尬道:“多谢表嫂。弟弟喜欢玩,我先带他出去了。”

新房里添了嫁妆之后更是光彩夺目,徳正不肯走,使劲往后拽德清。德清一边跟他较劲,一边哄道:“我们去找娘,有肥肉吃,还有大红枣……好说歹说把他弄出了新房。

这时德清的额头已经密密麻麻冒出了一层细汗,她靠着喜堂门框站定,抬了袖子慢慢擦拭,不经意一瞥之间,又对上了那双清冷的眼。

他一直呆在喜堂里,肯定把刚才的情形都看在眼里了!德清不由有些窘,她放下袖子,打算对他笑一笑,却又想起不久前遭到的冷眼,顿时熄了示好的心思。德清也不作任何表示,拉了徳正快速出门而去。

大表嫂回门的第二日,姑姑带了儿媳妇娘家的几个回礼糍粑给德清姐弟,又递给顾氏一个小布包:“这是一块绸子,明年夏天给徳秀、德清各做一件短衣,凉快得很。”

顾氏客气道:“你得来也不易,徳秀她们还小,留给外甥女和外甥媳妇用吧。”

仁华道:“那日谢家老太爷送了好几匹绸布,短不了她们的。这是我特意留给徳秀姐俩的,其实吧,干起活来,这绸布真不经穿,只是颜色红得正,看着喜庆,图个新鲜罢了。”

顾氏这才收下了,接过绸布递给一旁的德清,示意德清拿到自己屋里去。德清接过布料进房,顾氏则与大姑子聊起了谢老太爷的来路。不一会,德清在屋里听得顾氏道:“……这么说,那个好看的小男孩不是谢老太爷的孙子?”

杨仁华道:“男孩子姓刘,叫刘镜湖,谢老太爷只说是京城一个朋友家的孩子。他原是要去乐阳县探望外祖母,家里却抽不开人手护送,恰巧谢老太爷回乡,便托了他一路照顾,具体来路却是不曾说……”

德清背着自己的三字经,也不知过了多久,原武又领了一个人进来。德清抬头一看,欢喜道:“四哥!你也过关了!”来人居然是黎嘉铭!

黎嘉铭望着德清有些茫然,德清赶紧道:“四哥,我是德方,红土村杨家的十二弟!年前你还帮我打跑了拐子,你不记得我了?”

黎嘉铭终于反应过来,微微笑道:“徳——方,十二弟。好久不见!”

第7章 007 慕名士匪徒虏师

黎嘉铭跟德清打完招呼,连忙对已经站起身来的刘镜湖施了一礼:“在下黎嘉铭,见过公子。”

德清瞥了一眼刘镜湖,看见他放下手里的书,然后中规中矩施了一礼,口中道:“在下刘镜湖,见过黎公子。”话落,仍旧自顾自坐下。

黎嘉铭半张着嘴,本来还待寒暄两句,看刘镜湖如此冷淡,不禁微微愣了愣神。德清心里暗笑,赶紧对他招手,轻声道:“四哥,到这边来,我有不懂的地方要请教你。”

黎嘉铭抬腿走过去,看到德清手里的《三字经》,不禁笑了笑:“八——十二弟,你把这本书都带来了?”

德清一笑:“我只读过这一本书,家里人都说我是临时抱佛脚呢。四哥,你读过几本书了?《诗经》也读完了吗”她刻意压低了声音,为的是不妨碍屋里的第三人。

黎嘉铭看她小心翼翼的样子,也跟着压低了声音:“你没读过《千字文》么?我也是年初才开始读的《诗》……”

两个人叽叽咕咕,斜对面的刘镜湖始终端坐,并不曾看他们一眼,两人也不以为意,你一句我一句地聊得甚是开心。期间,原武陆陆续续领进来几个男孩,两人不时站起来跟人斯见、寒暄,倒也不觉得时间过得慢。

临近午时,门外的喧嚣声静了下来,过了一会,陆逸就走了进来,一个面孔黝黑的小男孩跟在他的后面。看见陆逸,厢房里的众人立即都站了起来行礼,德清悄悄数了一下:包括自己在内,总共十四个孩子。

德清发现,十四个孩子当中,只有她与黎嘉铭是短襦长裤打扮,其余的人都身着书生袍,结合刚才自我介绍时杂七杂八的口音,德清得出结论:除了自己和黎嘉铭,其余十二人、包括刘镜湖在内,都是从邻近县市赶来应考的。

陆逸在主座上坐了,让十四个童子一一自我介绍,算是重新认识了一遍。期间陆逸只是含笑点头,并不多话,末了,宣布道:“三日后,每日辰时中开课,午间歇息一个时辰,申时末放学。早晨务必不要迟到,否则当日不可进门,迟到三次自动退学。”

德清闻言,暗自松了一口气:八点种上课,还算人性化!若自己在外婆家住,提前半个时辰起床即可。

接下来陆逸又勉励了大家一番,最后原武端上来一个竹筐,里面是一个个系了红绳的纸包,陆逸示意原武每人发了一包,道:“想来大家都饿了,外面的家人也等急了,你们这便随家人回去,纸包里是几点心,路上垫垫肚子。”

德清拎着点心,一只脚还没跨出祠堂大门,杨老爹就快步跑了过来,他举起手里捧着一个纸包,笑呵呵道:“饿了吧?我刚刚到镇上给你买了两个肉包子,还热着呢。快,到那边先吃了再回家。”德清压力很大,心里很是同情德方。

一家四口兴致勃勃往回走,路过永和村时,德清跟着父亲去了外婆家,杨老爹和仁宽则自行回红土村。

永和村外婆家现今只住了二舅舅一房人,二舅舅在邻县乐兴做笔吏,一年之中回家不过三五次。两个儿子排行第三、第四,分别将在今年秋天、明年冬天成亲,女儿敏语现今十二岁,是家里年纪最小的孩子。今日天气好,又临近春耕,二舅母带着三个儿女都下地干活去了,家里只有外婆罗氏和小姑婆卢氏。

外婆罗氏已经六十多了,年纪跟杨老爹差不多,但是精神不是很好。她听说德清考过了陆逸的入门试,拉住德清的双手,一个劲夸她:“是个聪明孩子,看着就伶俐,若你外公在世,也会很欢喜……明日就收拾了,到外婆家住着……”

小姑婆卢氏是外公的义妹,约摸四十左右,一身干净的蓝布衣服,容貌端庄、面色温和,她有些担心:“……被先生发现女儿身倒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