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皇商-第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他是心知肚明,他能玩猫腻,章持自然也能。

殿内,赵煦一一翻看着十份试卷,时而点点头,时而摇摇头,时而蹙眉,时而又挂笑。底下的一众朝臣,却无从知晓此刻赵煦翻看的是哪一份试卷。

半响,赵煦合上最后一份试卷,抬眼看着一众朝臣,“众卿也都看看今次的殿试试卷吧。”言毕,一挥手,身旁的小黄门就将试卷呈递了下去,依次发给了殿上的几人。

除开几个宰执外,省试的三个官员,蔡京、陈瓘、刘拯也在内。

章惇首先看完了十份试卷,当掠过其中一份时,不由得皱紧了眉头,自家儿子的卷子他当然知道,不过这文采和水平确着实让人不敢恭维。

待几位宰执看完试卷后,蔡京三人才得以阅览,不过此刻赵煦已经发话了,“众卿以为今科三甲当谁?”

赵煦话音刚落,蔡京三人正巧看完所有试卷,蔡京合上最后一份试卷时,手上犹自颤抖,心中波兰澎湃。

王诩啊王诩,才华了得,手段更是不凡,此人若有朝一日封侯拜相,怕将是又一个王介甫。蔡京深呼吸了一口气,那一串文字依旧深深地徘徊在他脑海里:……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孔子之言廪实而武备修,然后教化行,而民信于我,不离叛也……愚谓以人情而言,则兵食足而后吾之信可以孚于民。以民德而言,则信本人之所固有,非兵食所得而先也。是以为政者,当身率其民而以死守之,不以危急而可弃也……

直到此时他才明白,月余之前锁院之时,王诩交给他的尚未面世的《论语集注》究竟是何含义——王诩是在指名道姓地要这个状元!

蔡京好容易平复了心情,他没有被王诩挟持的感觉,却更有一番授人以渔,为人良师的体味。

既然你要,那我就给你,这个状元,王诩舍你其谁?蔡京打定了主意,他要给王诩足够大的恩惠,大到他难以偿还,大到他必须时时刻刻记住,谁才是他的引路人。谁才是他的伯乐。

就在章惇向赵煦深意暗含地推举自己儿子的试卷之时。蔡京悄然地扯了扯站在他前面的蔡卞。蔡京所站的位置,恰好挡住了殿中侍御史陈次升,所以谏官们没能看出蔡京的小动作。

蔡卞微微颔了颔首,以示明白。

蔡京心中有了底,待章惇刚一退下,蔡京立刻持笏出列道,“陛下。臣以为,此份试卷当为三甲头名。”说着,蔡京拿起了王诩写的那份卷子,继续说道,“此卷言不仅痛斥元佑奸党祸国乱政,更陈元佑党人罪恶滔天。其对变法之支持。对变革之看法,当得精辟二字,于兵事、民事更是有独到见解,不仅恰能契合殿试之题,更能做天子学子之表率,实乃我大宋栋梁股肱之才。”

赵煦点点头,他对那张卷子的印象也非常的深,原本也有所倾向。被蔡京一说。更是深以为然。

“陛下”蔡京退下之后,蔡卞继而站了出来。“贬斥元佑奸党此卷堪称是十卷之首,论及新学变法此卷更是称得上十卷之雄,文章不仅锦绣,更是雄浑,谈及边事,兵事,韬略中更有一份仁心。兵贵在仁,政贵更在仁。所以,臣以为此卷当为三甲头名。”

赵煦脸上的笑意此刻更浓,蔡卞兄弟一席话,更加坚决了他的决定。

章惇却是没有多想,他知道自己的儿子有几斤几两,三甲头名的状元,他是不会奢望的,自然对于蔡卞和蔡京的推举没有什么异议,而且就文章而言,蔡卞兄弟推举的文章一则很是符合新党的政策,二则文采确实卓尔不群。

蔡卞说完,李清臣和许将亦是站出来,力挺了王诩的文章,站在门外的王诩此刻并不知道,自己的计谋已经得逞,自己此刻已经篡改了历史,成为了北宋朝绍圣三年的进士科状元。

定下了状元,之后的三甲也按部就班地依次评定下来,不过不同于状元卷的一致认可。后几名的卷子出现了些许争议,原因就是章惇想要举荐自己的儿子,而赵煦看着那份章持的试卷气就不打一处来,最终把没有抨击元佑党人但唯才斐然的胡安国试卷定在了第四名的位置上,章持的试卷最终也只得了个第六。

商定好名次,就开始了殿试唱名,编排官翰林学士承旨蔡京以以试卷列御座之西,对号以次拆封,转送中书侍郎李清臣,李清臣即与宰相章惇对展进呈,以姓名呼之。军头司立殿下,以次传唱。

“王诩!”军头司高声唱道。

站在集英殿门口的王诩依照童贯所教的礼节,略整衣冠,应声出列,低头小步前趋,走入集英殿中。

“赐三甲头名,进士及第!”军头再次高唱。

王诩随即躬身谢恩。

“何昌言!”

随着军头司喊出,何昌言也小步趋进殿中,立在王诩身旁。

“赐三甲二名,进士及第!”

何昌言闻言亦是躬身谢恩。

随着军头司的高唱,绍圣四年的三甲依次出炉,一甲三名,均赐进士及第,状元王诩,榜眼何昌言,探花方天若。二甲三人,赐进士出身,二甲头名,胡安国,二甲二名李元膺,二甲三名,章持。三甲数人,赐同进士出身。

随着军头司唱毕,即要授予头甲三名官职。

赵煦看着站在集英殿中的进士们,心里欣喜不已,这些人不仅是将来大宋的官员,更是自己变革意志的延续,变法的忠实守护者,“众位爱卿,头甲三名,众卿以为当除何等官职。”赵煦又再一次地将这个问题抛给了殿下群臣。

蔡京闻言,立刻站出了队列,他已经将王诩成功地送上了状元的宝座,自然不能让他外放为官,经受三年的勘磨,一定要想尽办法把他留在京城,以为助力,“陛下,臣以为,当依照惯例,当除承事郎,授大理评事。”

赵煦点了点头,当他知道状元是闻名已久的王诩之时,心中的喜悦之情已不是心花怒放四个字能形容得了的了。早在省试之前,他就默默地在想,以王诩之名之才,留在京城,不出多时,必为他的王介甫。今日点了王诩状元,笃信佛教的赵家天子心中更有了一种上天安排似的认定。

“陛下,臣以为不妥。”

蔡京闻言看去。却是林希。他不知道枢密院插手此番科举究竟是有何意图,难道是曾布想对付章惇,虽然满怀疑问,心中恼火林希横插一手,但既然话已经说完了,也就只能退下。

“陛下,除授京官虽有先例。但已是熙宁之事,如今京城一阙难求,数百士人等候一阙职,迟迟不得授官。若再以今科进士为京官,恐怕不妥。所以,臣以为。当除今科进士,地方官职。”林希自然是为曾布打前哨的,今科的状元原本就是他们用以对抗吕惠卿的目标,而当知道了是王诩的时候,两人的心中更加笃定了要把他弄到西北去制衡吕惠卿,王诩的名声在外,加上个状元的头衔,外放地方。即便吕惠卿在西北战功累累。呈报到了枢密院,也得被分划给王诩一份。

站在殿中的王诩起初听得蔡京推荐的官职。自然很是高兴,能留在京城中,不仅对于之前在京城中所做的一起能有帮助,还能借此拉拢各方的关系和势力,保持着和他们的联系,尽快地往上爬。而当林希站出来说话之后,王诩的心即刻凉了半截。

此刻赵煦的热情也被浇灭了不少,林希的话不无道理,自从神宗元丰年后,由于官员冗滥,所以很少直接授予进士京官,面对两难的问题,他还是希望王诩能留在京城,于是又将询问的目光看向了殿中。

“陛下,臣不以为然。虽然如林枢密所言,熙宁后少有进士直接除授京官之先例,但是臣以为要因才而用。京城候阙者甚多,但却不会因一人两人而有更大的影响,何况这一人两人乃是奇才良才,不能等同于其他一般人才。是故,臣以为,今科三甲头名,当除授京官。”蔡卞出列,反驳林希的言论,他自然是认为,蔡京选用的人才,当然是依附于他兄弟二人,何况是王诩其人,他当然是不会放过这样的人才,用以加强自己的势力,对抗章惇。

赵煦眉头微微展,他需要有人来说服自己内心的另一个声音。

“陛下,此例万不可开。若今次除授状元京官,明日就可除授榜眼探花,则冗官之弊,至上而下,由小而大,弊端生弊,何日才能解决。”李清臣出列,反对蔡卞的说辞,这次科举,他可以算得上是最大的赢家,作为中间派并无党羽势力的他,只能竭尽所能地在赵煦心里占据位置,多多表现,才能保住自己在朝堂上立足。

不过这一次,李清臣显然是猜错了赵煦的意图,赵煦双唇动了动,却依旧没能说出口。

“陛下,李侍郎为社稷为朝廷所虑,乃是秉承神宗变法之意志,此番除授官职虽是小事,但是此口不可开,此例不可开。”许将也站了出来,和李清臣同处尴尬地位的他,亦有在皇帝面前表现的心理,但其考虑得更多的则是朝廷。

赵煦一听许将把神宗皇帝都抬了出来,心头的鼓就打得更响了,犹豫也同样更加重了。

眼见情势如此,章惇缓缓地移步而出,众人的眼光都投到了他的身上,不仅是因为他身为宰相,位高权重,深的赵煦的信任,更是因为集英殿上的人要看看他究竟是要走哪一步棋,是想将死李清臣还是先将死蔡卞。

“禀陛下,臣同样以为不可授予状元郎京官。”章惇此言一出,众人心头皆有了答案,当然蔡卞对于章惇的选择也不感到意外,若是换做他,他也会这样做。对于章惇来说李清臣的手段远远不及他蔡卞。

赵煦听章惇也都如是说,心头的执着已经被瓦解得七零八落了,甚至开始在想,也许王诩外放磨砺几年,再返回朝中,也不失为一件好事,至少资历上不会受人诟病。

章惇一出列,影附于他的尚书右丞黄履等人,也纷纷出列支持章惇。

面对朝臣几乎是一边倒的支持状元外放为官,赵煦只得将目光投向唯一没有开口的宰执,知枢密院事曾布。

曾布当然知道这时候该是自己说话的时刻了,他走出西班首位,持笏道,“陛下,状元王诩不仅通晓经义,更是知兵、知民、知粮农,可谓是百年之奇才。而臣更是有耳闻,王诩其人已经是著书立说了。其所著之书不但受到当世大儒的认同和肯定。而且更是许多学子的案头必备之书。”

停了一停,曾布朗声道,“所以,立言之后,当立功!臣以为,西北战事顺利,若除授状元郎西北任上。不仅能为王诩更添一笔,还能鼓舞西北边将士气,说明朝廷对西北不遗余力的支持。而状元郎的到来,也将大大激励西北百姓,使其知礼节懂教化,不受西贼诱惑。此一举。非但状元郎之幸,西北之幸,更是我大宋之幸!”

曾布的表态,不但将王诩推出了京城,更是将其推向了西北边境。而面对几乎是一边倒的朝臣,赵煦心中还剩下最后一丝犹豫。

“王爱卿,朕想听听你的意见。”

赵煦此言一出,群臣心中哗然。但碍于御史的监督。却都不敢表现出来,除授官职。乃是皇帝和执政大臣商定的事,什么时候轮得到被除授官职的人开口了。赵煦破天荒的举动,引得众朝臣纷纷揣测,而众人心中一致认为,王诩定然会要求留在京城。然后,将是另一个王安石的诞生。

李清臣等人已经在心中想好了说辞,无论如何也要阻止赵煦的任命。而这其中,尤以章惇、曾布为甚。章惇为当朝宰相,若是再出一个王安石,他又该放到什么地方,而一意阻止吕惠卿还朝的曾布,绝不允许自己的盘算落空。

各怀鬼胎的众人就等着王诩出列答话了。

王诩抬头,一眼扫视了这些站在权力巅峰上的历史名臣,他们或是被史家口诛笔伐,编进了奸臣的序列,或是在历史的良臣簿上留下了自己的一笔。今天,他们呼风唤雨,决定了自己的命运,但是不久的将来,他们将会作古,而这巍巍的朝堂之上,只会留下一个权臣的名字,就是他王诩!

王诩一步步地走上前,眼角的余光掠过了黄履、蔡京、蔡卞、林希、曾布和章惇,他走在脚下的不是这集英殿的几步,而是他仕途最艰难但也一定是最宏大的开篇。

鞠躬,起身。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王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愿将以五尺昂藏躯,换得西北万世宁!”

“好!好一个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给朕拿纸笔来!”赵煦拍案称快,即刻要来纸笔,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十四字挥笔写就,着小黄门呈送给王诩。

王诩双手接过,即刻谢恩。

“若天下士子皆有王卿之志,何愁二夷不平,百姓不安?朕以此十四知赠你,望你永记今日集英殿上之语。”赵煦满目放光,他此刻的心中已经为王诩从西北凯旋布置好了场景,为他在政事堂找好了位置,王诩必将为他之王介甫!

“中书省拟旨,除王诩承事郎,签渭州书判官厅公事。”赵煦一说完,朝臣皆都吃了一惊,这陛下要不然就不把王诩放出京,要放出京就直接让他顶在了西北战事的最前端,很是靠近西夏的渭州。众朝臣由此也能窥见,赵煦想要王诩立功的急切之心,从另一个侧面也是其十分看重王诩的表现。

“何昌言除眉州节度推官,方天若除密州节度判官。”

蔡京作为翰林学士承旨,拟旨之事自然是由他来作,虽然他认为王诩刚才的表现很是惊艳,但是没能达到留在京城中的目的,却是让他倍感失望。但是王诩做出的选择却也是无可厚非的,若是他胆敢当真讨要京官,不止章惇等人会反对,恐怕一众殿中御史也会跳出来指摘。

今后的路,只有看你自己了,蔡京拟完旨,在心中暗叹一声,算是为王诩祈福了。

第一百四十五章 琼林宴

不过这还不算完,从期集所出来,还有一大堆的事等着王诩等人,而其中最终要的一项就是琼林宴。

所谓琼林宴,就是在琼林苑这座皇家园林里,为新科进士举行的贺宴,宋时的琼林宴便是承袭了唐代的曲江宴。

王诩等一众今科进士五百余人坐在高头大马上,带着御赐的金花,从御街上招摇而过前往琼林苑,一路上享受着汴京城数万军民艳羡的目光。说实话,大庭广众之下游街,王诩还是头一遭,更何况是沐浴在黑压压的一群人的羡慕和称赞的眼神和语气中。

王诩看看旁边的方天若和何昌言,两人皆是满面春光,何昌言还好些,算是书香世家,祖上皆有官职,也还能勉强装出一副沉稳样,而方天若则是掩饰不住地笑了出来,还一边朝着围观的人群拱手。

王诩拉着马绳,心中虽有些虚荣,但是不是古人的他很难体味道“状元郎”三个字所蕴含的意义,而他心中更多的是考虑要去的担任官职的地方究竟是个什么样。虽然在集英殿上大出风头,豪气冲天地应诺了下来,但是此刻他心中依旧有些打鼓,究竟那里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若是在宋夏边境,军事冲突激烈的地方那好倒好,毕竟一来能够很快地能立功,二来也能了解下宋代的战争究竟是个什么面貌,他不认为说教就能让西夏回归。但王诩担心的就是被安排到了一个无所事事的地方,西北一去几年,既不能了解宋夏边境情况又不能接触认识战争为以后做好准备,那就麻烦了。

不过还有一点,让王诩欣慰的是,他从童贯那里了解到,签书判官厅公事简称签判。乃是一州幕僚官中职权最大的一个。负责辅助知州处理州务,若该州尚无通判,还能代行通判之职位,更为重要的是,签判还有执掌兵事的权力。童贯告诉他,签判一职是他的职事官,也就是说有了职事官。才能有事做。而承事郎一职则是他的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