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皇商-第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诩颔首,明白曾布的意思是不想让他招致同侪的妒恨,“多谢枢密点拨,邵牧谨记。”

“哈哈哈哈”曾布一听,忍不住笑了出声,指着王诩道,“邵牧年纪轻轻不仅是有才,明事理的能力也是不凡。不过,有些事在某这里是可以说,去了他处,须得收敛一些,糊涂一些。”

曾布的一句话让他忽然警醒,装糊涂内敛才学的为官之道,他还得好好学学。

“章知州已逾耄耋,乃是老成持重之人,你为签判,有一定的军事指挥权,但须得向章知州好好学习。不可自傲。”曾布已经将王诩视作自己人。谆谆教导起来。

“邵牧记得。”王诩喏喏地答道。

“不过,也不可失去年轻人的锐气,开边乃是大策,朝廷绝不会动摇。战则方能有功,守或只能无错。个中程度还需得你自己把握啊,经历之后,也算是你的资历和见识的增长。”曾布端起茶杯。小酌了一口,缓缓放下茶杯,正色看着王诩道,“邵牧,你为今科状元,又在士林广有名声。可谓是朝野关注。去了西北之后,务必要做出一番功绩来。”

王诩不知曾布话中的含义除了吕惠卿是否还有别的,索性问个明白,“望枢密言明。”

“西北能臣甚多,你能学习和求教的人也就很多,除了章楶外,还有一人你须得时常拜会请教。”曾布说到此处,话意有些森然。

王诩心头一凛。不知曾布要说谁。

“知延州吕惠卿!”

王诩眉头一跳。强抑心头震惊,故作无事道。“邵牧还是不甚明白。”他不会天真得以为曾布真的是要让他去求教吕惠卿。

“此人也算是能臣,在边事上颇有建树,对邵牧你而言,会有帮助的。”曾布说着,话锋陡然一转道,“但是,邵牧切记不要妄自菲薄,过于受制于人,对于有些做法可以持自己的意见,对于所见所闻的事,也可以直接上札至枢密院。邵牧可知某的意思?”

说来说去还是吕惠卿,看来这个吕惠卿让曾布如此上心,决不可小觑,王诩心里跟明镜似的,怎能不知,况且这时候也不是装糊涂的时候,“邵牧明白,谨遵枢密教诲。”

“如此甚好,甚好。”曾布笑逐颜开,又给王诩说了些西北的边事。

一个下午,二人相谈甚欢,直至傍晚,曾布也不好再留王诩,王诩正要起身告辞之时,曾布忽然又想到了一件事,随即叫来胥吏,从枢密院的库房中,拿来了一副卷轴。

“此卷乃是西北的大致地形图,虽有些不完善,但是某想来,能帮助邵牧一些吧。”曾布将还带着些灰尘的卷轴交到了王诩手上。

王诩郑重地接过,致谢之后,拿着卷轴就离开了枢密院。

回到家中,王诩离开展开了卷轴,对照着夏淮给他的来信,将卷轴上的一些尚未标注出的地方一一标注出来。

几个时辰下来,王诩才发现,这陈旧的地图错漏的地方不少,一些夏淮描述的河流,沙漠还有山谷,地图上或是错误的,或是根本就没有。

王诩疲惫地躺坐在椅子上,看着一人多宽大的地图,心里有喜悦也有担忧,喜的是,有了这张还算是详尽的地图,以后定然会派的上用场。忧的是,宋朝的军队就靠着这些信息不全,甚至是错误的地图指挥战争,其后果实在难以预料。

经蔡京指点之后,又得曾布的一番教导,可谓是受益匪浅,不过今后还有很多的事要做,王诩将地图收了起来,心里盘算着明天要让孔家的人和马华来一趟,因为他从曾布那里知道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

翌日,王诩着农文找来了马华和孔亮,待二人进来前厅,便看见了王诩早早铺设在厅里的一张案几,案几上则是前日从枢密院曾布手里得来的地形图。

“马先生、孔掌柜,今日叨扰二位前来,是有要事相告。”王诩走到案几前,“不日王某就要陛辞赴任渭州,所以还有些事要交代你们。”

“孔掌柜,想来马先生已经把大体的方略告诉你了吧。”王诩笑着问孔亮道。

孔亮脸上闪过数种神色,拱手道,“是的。”作为一个商人,逐利才是他的本质,放弃掉原本的汴河河道的运输生意,说实话他真的有些舍不得。

“孔掌柜有什么话不妨直言,我王诩非是独断专行之人。按理说,运输生意您是比我更有见地,我想听听你的看法。”王诩放低了姿态,虽然他有自己的大战略,但是对于下属的情绪,还是要考虑的。

孔亮看了王诩几眼,见其人颜面温和,气质儒雅,丝毫没有豪商巨贾的盛气凌人,于是开口道,“孔某以为,汴河河道的利润丰厚,风险又低,再者我们孔家经营了数载,已经积累起了相当的经验。如今,王官人说要放弃,孔某人实在有些想不明白。”

说实话,在孔亮的心中,他不是没有想过王诩要彻底侵吞孔家,自从知道了行商会也受王诩控制,而且要他让出汴河生意将自己的份额悉数交予行商会,他的这种怀疑就更深了。

“之前我们达成的协议,王某绝不会食言,也不会觊觎孔家的资产。之所以要让孔家退出汴河河道的运输生意,全力投入到西北和东北的运输中去,自然是有王某自己的考量。”王诩深吸了一口气,他要做的事,目前还不能对孔亮说,甚至是马华也不能说,就算是说出来,二人也不会明白,历史的进程和发展,只有他这个穿越而来的人才看得明白和透彻,“总之,希望孔掌柜全力配合,开拓前往两地的运输生意。至于利润方面,王某会按照孔家之前在汴河上的份额如数补齐。孔掌柜你看如何?”

听了王诩的承诺,孔亮心头也有了底,他不但想赚钱,更重要的是保住孔家在京城的产业,若是王诩不打主意,他坚信依靠着王诩他孔家能继续在京城中立足数十年,甚至做到十三家之首。

孔亮一扫阴霾,展颜道,“有王官人的话,孔某就放心了。目前咱们孔家在汴河上的生意已经完全交付给了行商会。往西北和幽云的运输也开始了。”

王诩点点头,本来这些是他大可以不必通知孔亮的。但是,让人做事,自然是要让人放心,“二位过来看,这是西北的地形图,朝廷将西北边境共分为五路,这六路均是依河流顺延划分的,孔掌柜可知这是何意图?”

孔亮经营过边境的运输,对边境的事宜自然也是知道一些的,“王官人有所不知,西北边境除少数山地外,皆覆盖黄土,地形极为破碎,沟壑纵横,这样的地貌给运输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咱们孔家走过几次边境,运过粮草,那是神宗熙宁年间的事了。运粮的车队都得沿着河谷进行,因为只有河谷地区才是平坦的地形。所以,孔某揣测,朝廷应该是出于此意。”

王诩蹙眉颔首,他从曾布那里得到的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如此反映的,曾布提及边事的时候,曾告诉他,宋军最大的麻烦就是后勤的运输,神宗五路伐夏之战,就溃于深入敌境,后勤被切,最终导致战争失败。

“商人们往边境运输粮草,一般是到什么地方,又是往哪几路?”

第一百四十八章 未雨绸缪

“公子,这事马某倒是有所耳闻。”马华笑着接口道。

马华游历大江南北,所知应该甚多,就救回虫草老人一事,就能证明其到过最西边。

马华指着鄜延和环庆两路道,“鄜延和环庆两路位于高原之上,交通道路行经黄土丘陵沟壑等地,地形破碎,道路崎岖不平,保安军一带山谷不通车轨,只能沿河道行走,若是夏季多雨,则更为麻烦,往往河道两侧山体会崩坏。”

王诩看着地形图,回忆着自己的地理知识,鄜延和环庆两路就应该是位于后世的陕北高于之上,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即便王诩没亲眼见过,但是电视书籍上也是了解了不少,和马华所言无二,贫瘠荒凉,支离破碎。

“所以,鄜延、环庆两路主要是靠牲口来进行运输。庆历年间,魏国公韩琦在策划对西夏进行反击时,就力主用驴作为运输工具。驴不仅能在崎岖的山路上运输粮食,还可以在关键时刻宰杀掉作为士兵的食物。”马华说着话锋一转,又道,“牲口运粮。虽有好处。但是运力不足,而且最重要的是牲口也要消耗粮食。”

马华手指移动,指到了王诩即将赴任的泾原路,“泾原路的主要道路沿泾河河谷进行,因此泾原路的粮草运输往往是依靠车辆,比及鄜延、环庆两路,情况要好上不少。”

“再有就是。维持西北边境的粮草供应代价极大。仁宗庆历年间与西夏做战,马某亲眼所见,运送粮食的民夫冻死受伤不治乃至逃亡数不胜数。朝廷为此也是开销极大,在秦州,雇佣一个民夫运送粮草去渭州,须得三贯铜钱以上。一头驴须得八贯铜钱以上。当时马某在绛州做过一笔生意,替官府运送大枣去麟府,绛州大枣每石只值四百文铜钱,但是运费却是三千贯。”马华说着,长出了一口气,叹道,“马某窃以为,粮草后勤不安。要取西夏。难于登天。神宗以来历年对西贼征讨,至元佑年稍歇。入绍圣后,再起开边。不知王荆公之变法所储,还有几何?”

王诩心里暗叹,即便北宋王朝富裕,但也经不住这么折腾,现在自己多少是有些明白了,为何司马光一党要反对和西夏开战,甚至割地求。继续打下去,国库就要打空。不打,养着大批的禁军厢军蕃兵,依旧是要耗费无数。看来要解决的问题还是钱。

顿了顿,马华又继续道,“马某再答公子之前的问题,为什么是鄜延、环庆和麟府三路要大量依靠粮食运输。首先,三路距离后方粮草供应地关中、河东较近,能够及时得到运输补给。其次,三路屯田发展不如熙河、泾原两路,而且屯田面积也有限,耕种也常常受到西夏骚扰,屯田所能解决的粮食补给十分有限。再次,三路的东部地区接近西夏的横山周围,西夏在横山的军力较强,经常保持着对我朝的军事压力,而我朝也视横山为必争之地,双方在东部地区的军事冲突十分频繁。所以,与屯田相比,运输粮草是最合适的方式。”

王诩想了想问道,“依马先生所言,泾原和熙河两路的屯田应该能解决大部分的粮食供应是吗?”

马华谨慎地择词道,“马某也只是庆历年间到过边境,如今怎么样,还不清楚。不过想来绍圣年初,朝廷就定下了开边之策。所以应该比之庆历年不会差。”

王诩看着地图心里不禁自嘲,还没到边境古代的战争就给自己上了一课,原本自己以为的战场之上挥斥方遒,指点江山,便可踏平逆贼根本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不过好在自己已经开始着手应对了,原本为了开拓边境贸易的孔家势力也可充作公用。

“孔掌柜,务必再多募人手,多购牲口,把运输粮草的前线推进到渭州一带。”王诩顺手一指,指向了宋夏对峙的最前沿。

“王官人,恐怕有些困难。”孔亮苦着脸道,他不明白王诩为什么要帮朝廷担这挑子。

“尽管说来。”

“首先,募人手就是一个难点,如今开边正急,谁愿意去那边境,就算官人肯出大钱,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所招募而来的人也绝非是勇夫,而更可能是走投无路或是身患重疾之人,这般人等,估计还没到渭州就拿钱逃了。”孔亮看着王诩的脸色,继续说道,“我孔家久于运输生意,深知长途贩运的牲口和耕田种地的牲口有很大的区别,耕田种地的牲口莫说体质不行,使唤不听,遇上了西夏人袭击,不是腿脚软就是受惊,畜生东西逃得比人都快。”

王诩抚着有些疼痛的额头,想了想道,“先着工学院制作些运输车辆,满足现在的需求就行了,待我到了渭州,详细地知道了边境情况再让他们做改进再制作。至于说牲口方面……”王诩忽然转向马华问道,“匡尚在和大理人谈吗?”

“正在谈,大理人正愁找不着大商贾和他们贸易,抓住了匡尚这根救命稻草,匡尚正在熬价。”马华笑着说道,出身于京城小商贩之家,又在报社做了许久的匡尚得马华指点之后,倒成了一块做生意的好料子。

“告诉匡尚,其他的什么都不要,就让大理人拿牛马驴来。依苍茫所说,大理国高氏正在平定国内部族,这些牲口是经历过战事的,正是好用。”

“好是好,不过要从大理国到汴京,再到陕西,恐怕费时费事。”孔亮插嘴道。

王诩笑着将手指落在了四川,“何必舍近求远,派人直接将牲口从四川运送至陕西就行了。”对于北宋的削地方以强中央的政策王诩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几乎全国各地的物资财政,都需要运送到汴京城,而不放在地方,这一政策,已经在很多宋人的脑海里形成了定式。

“嗯…要运输大量的牲口,须得派人去,如今工学院有很多事要做,孔家着力在运输方面,行商会要接管汴河的运输生意,我们从来找人来?”马华皱着眉头问道。

王诩笑道,“田家拿过来这么久了,甜头倒是让他们尝了不少,可事情却是一样没做,这回就该让他们出点力了,想来严粟应该不会推辞。”

早在杭州击溃黄家之时,马华对于王诩调动一切可利用资源的能力就有所领教,但孔亮却是头一遭瞧见,心头对于王诩的实力有了更新的一层认知。

“还有招募人力,能尽量招到多少就算多少,宁缺毋滥,粮草的运输也就到秦州就行了。不必再远,待车马人力齐备,经验充足再说。”王诩只得打消了原本的计划,有些事还得循序渐进,而对于“人力”培养,王诩又有了新的想法。

“孔掌柜,辛苦你了,回去好好安排一下,对于伙计们不要吝惜钱财。”王诩盘算着,这风险大的事,当然利润就大,别的商人不愿意做,那就让自己来垄断吧。

孔亮点头应诺下来,随即拱手告辞二人,回家做安排去了。

待孔亮离开,马华才开口道,“公子是想一己承担边境的粮草运输?”

王诩摆摆手,笑道,“我现在还没这么大能耐。”

马华听出了王诩话中的隐意,继续问道,“将来呢?”

王诩盯着地图,沉默良久才开口,“没有统一有保障有实力的商行来做,却靠着一些趋利避害的游散商人们去承担国家的军国大事,朝廷不仅开销耗费巨大,同时也难以得到想要的效果。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此乃古之箴言,粮草一环出了问题,谈何胜利,谈何平定西夏。若我只是一个一般的商人,大可不必去做这些事,但是……”王诩缓缓踱步,走得门口,望向了皇城的方向,“有朝一日,若真要知天下,我王诩拿什么去承担社稷江山。”

庭院中刮起一阵寒风,吹得枯枝败叶散落一地,光秃秃的树枝碰撞得嗤嗤作响,王诩看看阴沉厚重的天,“山雨欲来风满楼,需要未雨绸缪。”

第一百四十九章 离开汴京

明日就是陛辞的日子了,王诩已经做足了充分的准备,就骑着马出了门,他要去找赵佶,在离开京城之前做些安排,同时也算是师徒二人的告别。

前日从童贯那里,王诩知道所谓陛辞,就是离开京城出外任官时,上殿辞别皇帝的规矩,这种规矩不过是一个过场,但是王诩却有其他的想法,塞了童贯一大笔钱财后,王诩就回家做了准备。

接到王诩消息的赵佶一早就等在了第二甜水巷买下的宅子门口,一见王诩的马来,赵佶亲自迎了上去,“师父这几日可是很忙?真是想煞子墨了。”

王诩下马笑道,“为师这不是来了吗,走进屋再说。”

如今的赵佶还只是十五岁的少年,心头所虑所想,远不如他坐在金殿上的六哥,而对王诩而言,现如今正是影响赵佶的时候,不论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