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春-第2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把苍老声音的正是颜山农,他嘿嘿笑了起来,接着声音就有些讽刺,“一事不知,便欲为天下先,怎么?是否觉得'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语出孟子)?'你连我老头子从诏狱出来了都不知道,却敢在苏州领着一帮士子闹事,曰为民请命。我来问你,你可知琉球国一石米何价?苏州府一石米何价?从琉球国运一船米到苏州运费几何?”

樊玉衡讷讷说不出话来,他晓得自己连白米都快吃不上了不假,可世面上一石米多少钱如何知道,这些事情,自然是他娘子柳氏的事儿,更勿论琉球国一石米什么价儿了,还得加运费,他如何知道一艘海船多少料,需要几个水手,每个水手要多少工钱,来回需要多少天,合计多少银子……颜山农拽着胡须就淡淡问他,“怎么?不知道?原来我问道于盲。”樊玉衡被关了这么多天,本就憋闷,这时候被颜山农一打击,忍不住就反驳道:“太师傅,清流议政,那是国朝惯例,学生是不知道您问的这些,可学生却知道,苏州府民怨沸腾,士子们更是连白米也快吃不上了……”

乖官撇嘴微微一笑,殷素素听了会子,也品砸出些味道来了,忍不住微微皱眉,而隔壁颜山农则哈哈大笑,“这最后一句才是真心话啊!你们呐!夫子在哪一本典籍上教你们说,吃不上白米就要寻衅闹事的?”樊玉衡吃老头这一说,顿时满脸涨红,想反驳,却不好意思,他也是有廉耻的,总不能说自己不是因为吃不上白米的缘故。

这时候江南士子风气虽然'刁悍',可到底还没到东林党当道的时代,还没学会那厚颜无耻说'非吾同道便是奸党',或者换个客气的说法,还没理直气壮到那个地步。

而颜山农步步紧逼,“你可知道,那九州宣慰使在海外抢回的货物卖了多少银子?可知道朝廷内阁每年赈济银子要拨多少?可知道皇家内库库存?可知道宁波、泉州、广州等市舶司每年例入多少?可知道内阁诸位阁老昨夜吃的什么?今朝早朝又说了什么?商议了哪些政务?”

一连串的问题,直接就把樊玉衡给问蒙住了,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颜山农看着他,半晌,这才长叹道:“一事不知,儒者之耻啊!玉衡,当初我觉得你在汝芳门下诸弟子中算得有灵性的,如今看来,却是我老头子走眼啦!”

这话一说,樊玉衡脸上顿时臊热,脸皮涨紫欲要滴血一般,而颜山农来回盘桓了数步,又说道:“我如今也七十多岁了,一辈子走遍了大明南七北六一十三省,临老了,才敢拍着不算宽广的胸脯说,这朝廷不亡,真无天理,这话,你敢说么?即便敢,你又何德何能说这话?你连一州府的米价都不知道……”

樊玉衡被颜老头说的无地自容,抱着脑袋就蹲在了地上,颜山农看他如此,便也不说下去了,从怀中抽出一份人民日报扔在樊玉衡跟前,便走到旁边在一张椅子上头坐了下去,那椅子被一屁股坐上去,顿时咯吱咯吱一阵儿响,他却混若无事,锦衣卫诏狱进出过好几次的人了,这都察院衙门改的小屋子,对他来说,条件甚好了,悠然拎起旁边桌子上头茶瓯,掂了掂,顿是一皱眉,“外头有人么,进来一个。”

随即一声门响,从外面进来一个锦衣卫力士,看见老头对他掂了掂茶瓯,顿时点头哈腰,便转身吆喝着外面又送进来一瓯热茶,并亲自给老头斟茶,瞧着茶碗有些儿脏,一皱眉,从怀中摸出一条汗巾来左右擦拭,一边擦一边谄声道:“这是家里头娘子今天刚换的,不曾用过一次,老大人放心。”看颜山农不置可否,这才高高拎起茶瓯倒了一杯热茶,小心翼翼给老头递过去,老头大喇喇接过,随即对他撇撇嘴,那锦衣卫力士会意,赶紧脸上堆笑,又退了出去。

颜老头儿这才慢悠悠喝着热茶,就看着樊玉衡蹲在地上看着报纸。

这边乖官端起茶盏来,轻吮了一口,旁边殷素素看他脸上云淡风轻,忍不住有些惊疑不定,他带我来此听这番话,到底什么意思?

想到此处,忍不住妙目微转,就狐疑地瞧着他。

乖官抬头,正好和她眼光对上,忍不住一笑,不得不说,这具皮囊当真是德妃娘娘的亲弟弟,卖相真真好,一笑之下,正如当初小倩说的那般,触目如琳琅之玉,殷素素虽然也是江湖儿女,可房间内到底只有他们两个,故此,她顿时脸上一红,就微微底下头去,接着,就听对面低声道:“殷姑娘,稍安勿躁,继续听下去。”

没一忽儿,旁边屋子有声音了,正是樊玉衡看明白了报纸,忍不住抬头,“太师傅,您这是……给那郑国蕃鼓吹?”

颜老头放下茶碗,没回答他的问题,却问道:“庄子,骈拇第八,你背来我听听。”

大明自从朱元璋开国,提倡三教合一,厉害的读书人无一不是精读三教典籍,讲究'教之异如百川,理之同如一水',名妓跟大和尚谈禅这种事情屡见不鲜,正是在当时整个大环境影响下才会发生,樊玉衡在罗汝芳门下受教,近溪先生罗汝芳本就讲究辩论,师生坐而论道,更是要通读百家,故此樊玉衡对庄子也是精熟的,虽然略一迟疑,却张口便来,“骈拇枝指出乎姓哉,而侈于德……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

他背到此处,脸上微红,以为自己明白了太师傅的意思,不过,看颜山农依然眯着眼睛不说话,于是继续往下背去,“……天下尽殉也,彼其所殉仁义也,则俗谓之君子,其所殉货财也,则俗谓之小人……虽盗跖与伯夷,是同为银僻也。余愧乎道德,是以上不敢为仁义之操,而下不敢为银僻之行也。”

听他把骈拇一篇背完,颜山农颔首拽须,“还不错,功课精熟,可惜,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庄子的思想,用后世一句话概括的话,黑格尔的那句'存在即合理'颇为妥帖,这世间万事万物都有自己固定的规律和原理,你别拿你的道德准绳来套我,好人做的事情未必便是对的,坏人做的未必就是错的。尤其这一篇骈拇,其中片段简直就可以套在大明文人的头上,奢谈仁义,标榜自己的道德用以沽名钓誉,鼓吹推崇不切实际的法式,把心思投入在'坚白''异同'上头,以空话捞取声誉……这些种种都是歪门邪道。

颜山农随意提点了其中数句,大抵就是上面的意思,老头数十年讲学,一张嘴真是能活死人的,把樊玉衡说的脸上赤红,低头不语。

“老庄说非谓其见彼也,自见而已矣,这和名教说吾日三省吾身,又有何区别?认识别人容易,认识自己却难。宽于律己,严于律人,这是真儒么?”颜山农说着,眼神烁烁生辉,紧紧盯着樊玉衡,樊玉衡内心羞愧不已,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太师傅,学生……学生……”

“那郑国蕃手段未必是对,可你们这些士子闹事,手段难道就对了?”颜山农并未就此罢休,继续说道:“我常常说,是人生而平等,圣人之道在百姓日用,你樊玉衡虽然出身寒门,那郑国蕃如今贵为国舅,可你们的灵魂,却应该是平等的,可我看到的却是你自甘堕落,为了你自己吃不上白米,就要让整个苏州府甚至江南动乱,来满足你的私欲,党同伐异,你说,你有何资格读圣贤书?”

樊玉衡浑身颤抖脸色灰白一片,抖着嘴唇喃喃道:“学生……错了。”

颜老头狠狠把樊玉衡臭批了一通,这才转身坐下,端起茶碗来喝了一口,咂了咂嘴,说:“好了,起来罢!我老头子也不是专门跑来为了骂你一通,那郑国蕃胎毛未退乳臭未干的小子不假,可到底为朝廷赚了银子,你可知道去年黄河泛滥,数百万人流离失所,朝廷花了多少银子么?他赚的这些银子,足可救数千万人,所谓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句话的意思并非如字面那边,而是说天地无情,圣人无仁,就好像一颗笔直的大树,人类称之为栋梁,歪脖子树,人类拿去当柴烧都嫌砍得累,可在天地眼中,都是树木罢了,没有什么好的坏的,法家也常常借用这句话,用后世话来说,我管你好人还是坏人,犯法一样坐牢,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不过,这话听在樊玉衡和隔壁殷素素耳中,未免就惊讶了,这,未免也把郑国蕃抬的太高了罢?圣人?

樊玉衡忍不住抬头看着颜山农,而隔壁殷素素则错愕地瞧着乖官,乖官脸上有些尴尬,揉揉鼻子,抓抓脑袋,心里头想,这颜老头,说话一惊一乍的。殷素素瞧他坐立不安抓耳挠腮的样子,忍不住破颜一笑,不过,心里头依然一沉,看来,这次苏州府士子闹事,怕是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

果不其然,隔壁颜山农就继续说道:“玉衡啊!我还是那句话,圣人之道,在百姓日用,若有一天,你能利天下万民,你也是圣人。这次苏州府动乱,你也担了偌大的干系,不过,我老头子这点面子还是有的,一会儿,你便随我出去,捡那些有些骨气又有些本事的,跟他们慢慢说道,明年慈圣皇太后诞辰,肯定要开恩科的,你便带着这些人一起上京赶考,若无差错,明年这时候,郑国蕃手底下便要大肆用人了。”

樊玉衡心中先是一喜,毕竟是人便会趋利避害,听说自己能毫无干系就这么释放出去,总是欢喜的,可听见下面的话随即又一惊,尤其听到说明年这时候郑国蕃用人,当真是惊掉了眼珠子,国朝两百年似乎还没这等先例罢?一个外戚国舅要用两榜进士,而且还不止一个,难不成?

看他脸色古怪,颜山农嘿嘿笑,“一年就为朝廷赚了数百万两银子的人,朝廷怎么用,都不为过的,你啊!太拘泥,阅历太少了,很多事情,看的不透啊!不说了,跟我走罢!你先好生仔细想一想,这次闹事的士子,哪些肯被用,哪些能用,至于那些胡乱攀咬又没骨气的,便随他们去了。”

樊玉衡跟在颜山农身后小心翼翼问道:“太师傅,那……剩下的那些士子们会如何?”颜山农没好气,“你以为,海瑞海刚峰那么好糊弄的?何况此次还有浙江提学司使程慎思在苏州,不革掉一批人的功名,怎么能吓得住人。”

听到这话,樊玉衡心中一缩,但凡是读书人,听到革去功名,这就和武侠小说中讲废掉武功一般,大抵都是比死还难受的,樊玉衡也未免有些兔死狐悲,有心想求情,可心中也清楚,海刚峰作为南京右都御使,数十年不讲情面铁面无私的人,把他们这上千的士子和官吏关了这么长时间,那肯定是要办一批人的,自己能得太师傅保出去,已经是侥天之幸了。

“太师傅,是人真的能生而平等么?”樊玉衡有些灰心,颜山农停下脚步转身看他,淡淡道:“我说了,从灵魂上来说,你和那郑国蕃并无高低贵贱之分。”说完,转身大踏步出门,若樊玉衡连这都想不通,那也没资格做他颜山农的徒子徒孙了。

樊玉衡愣了一会儿,一咬牙,心说那郑国蕃不过十四五岁,也能利乐天下,难不成我樊玉衡不行?当下脸色坚毅,大步就追了上去,“太师傅……”

这边殷素素脸上似笑非笑,“民女要恭喜大都督贺喜大都督了,一转眼,怕是马上就要有数百的读书人投效,明天恩科一开,说不准就有无数的进士老爷要纷纷拜倒在大都督脚下了。”嘴上说笑,心里头却叹为观止,这时候才明白,感情这次苏州府动乱,人家都是算计的好好的,自己仔细想一想,顿时好生佩服,这拉拢了一批,打击了一批,果然是深蕴宦途的老手啊!想来这郑国蕃背后,还有很多人帮他出谋划策的,像是隔壁那位老先生,怕也是天下知名的人物罢!

想到此处,再想想自家罗教、漕帮,那些人大多粗鄙不堪,即便有一些如李南这样儿,凡事肯动脑子想一想的,可若真和这郑国蕃手下比一比,顿时黯然失色,这简直没法比啊!一时间,内心深寒。

第296章 琳琅如珠玉的少年手持杀人剑

乖官被殷素素拍了马屁,嘿嘿笑了两声,不过,他带着殷素素前来听壁角,本就存着威吓殷素素的心思,故此也不去解释,当下起身就道:“要不要再去瞧瞧?”

殷素素微微摇头,俏声道:“大都督的风采,民女已经得见了,却不需再画蛇添足……”她说着,正要开口告辞,不想乖官就接口道:“既然如此,那咱们走了,出来好一会子了,估摸着她们也该寻来了。”

说话间,乖官便伸手拽了她出门,殷素素本欲拒绝,可被他一拽之下,只觉得手心软绵一片,温暖熨帖,一时间迷迷糊糊又被他拽着就出了门去,刚出了都察院衙门,乖官就瞧见王启年捂着帽子在风中从街边跑来,到了跟前,满脸喜色凑过来低声道:“大都督,董大爷到苏州了,卑职刚接到讯儿,已经到枫桥外了,下面人说,足足几十艘大船,吃水极深,怕装满了琉球国的白米,董大爷这会儿说不准已经往城里头赶来……”

听了这消息,乖官顿时满脸的欢喜,董其昌既然从琉球国收购大米回到苏州,那么,苏州府动乱终于可以告一段落了。这时候殷素素瞧见昨儿那锦衣卫百户悄悄瞧了她一眼,眼神中似有深意,顿时便有做贼心虚之感,当即羞得满脸通红,挣扎着就从乖官掌心内抽出手来,一时间,懊恼不已。

这时候乖官自然不会主意到殷素素这种小动作,一时间,欢喜得直搓手,“大兄这一回来,终究完美了,走,赶紧回拙政园去。”说着,快步就往前面走去,王启年本欲跟上,看了一眼殷小姐,就停下脚步,殷素素有些尴尬,“王大哥,小妹便先告辞了。”

这大哥小妹的,自然是场面上的客套话,王启年皮笑肉不笑就道:“殷姑娘,我家大都督可没说让您走,我瞧着殷姑娘还是先随下官一起往拙政园罢!”

王启年的口气、称呼、表情极其奇怪,明明是有威胁的意思,可偏生又自称下官,还用上敬语,殷素素又不傻,自然从这些细节上头领会到了些什么,脸上烧红,想驳斥对方,一时间却开不了口,心中便忿忿,那郑国蕃依仗着面嫩,却在本姑娘面前卖乖,却是让这些人误会了,好生可恶……不过,她也不好在这儿当即翻脸,只好恨恨一跺脚,小蛮腰一拧,转身跟了上去,看着前面郑国蕃的背影,忍不住就诅咒他,走路摔个大跟头。

这样子的牙疼咒自然是不灵的,她也心知肚明,诅咒完了,愈发觉得自己如今这番小女儿状态不像是自己,忍不住便有些心惊胆跳,而王启年走在后面,心里面也犯嘀咕,这漕帮少帮主倒也颇有韵味,也不知道国舅爷是不是瞧上她了,哎!国舅爷学识武功都是好的,就是这一条不好,太会招惹姑娘。

乖官若是听到王启年的心声,肯定会破口大骂,不过,他这时候哪里会留意这些,只是兴奋地想,大兄这一趟也不知道买了多少万石粮食……这时候街对面就有两个刘菊人手下,瞧着都是百姓打扮,他们这样暗中保护乖官的如今也有十数个,都是刘菊人的下属,平日几乎没什么事儿,但只要乖官一出门,他们就得暗中保护,只是,大明锦衣卫从嘉靖皇帝开始,就没什么需要私服保护皇帝和贵胄的地方,一个甲子下来,私服保护要人的本事早忘得光光的了。

用后世的话说,嘉靖、隆庆、万历这爷孙三人都是超级宅男,都是坐上皇帝宝座后再也走不出北京城,不像是正德皇帝,喜欢带着锦衣卫满天下溜达,甚至还亲自抄刀上阵砍过鞑子。

皇帝不出门,不需要锦衣卫贴身保护,这本事自然就慢慢淡忘了,世上大多数技艺都是这么失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