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空明传烽录-第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两相比较之下,崇祯自然偏向持论严厉的刘鸿训,在午朝时候当着众臣之面将桓震好生训斥了一顿,说他“以广搜顾怨为虞,而甘为之容私曲徇”,更当众威胁说再有求情者按同党论处。这么一来再也没有人敢说逆案过重,那些案中之人,也只好自认倒霉去了。

桓震受了这番大辱,走出左顺门的时候,一气之下只想辞官滚蛋。甚么亡国灭种,皇帝自己都不着急,他一个四品官儿,凭甚么改变历史?面对着一个不可理喻的皇帝,就算给他早知道历史的发展,又能有什么用处?这种时候,他实在不愿一人独处,然而若要他与傅山相对,那就仿佛自己的心思全能给他看穿一般很是不快,当下又去寻孙元化,心想找些几何题做来玩耍也是好的。

他平时常来孙家,与看门老仆很是熟悉,也不要他通报,径自进去。刚绕过照壁,便听见孙元化在堂上笑得很是爽快,急步走进,却见他正看着一封信哈哈发笑。桓震不知他笑些甚么,上去问时,却是徐光启奉了起复的诏书,就要从上海老家来北京了。这事并非桓震该管,凝神一想,记得似乎前几日的邸报上曾经登载过,当下笑道:“恭喜恭喜,震久闻令师的大名,只恨无缘一见,这下可好了。”

孙元化很是高兴,连道徐光启见了桓震也必定十分谈得来,计算日子,从上海来北京,水旱两路,怎么也得半个多月。况且徐光启年事已高,也未必即刻便能动身。他年近五十,听得老师暮年复出,居然有些雀跃不已。

桓震给他的喜事一冲,心里郁闷的情绪也淡了不少,当下又同孙元化有一句没一句的闲谈起来,无非是一些算题、火器之类的事情。谈着谈着,孙元化忽然叹道:“其实那些洋教士们,本也不是个个都懂得造火炮的。有人以为会得天文自然会得造炮,那是一厢情愿了。”桓震忽发奇想,问他京中可有天主堂。孙元化瞧了他一眼,很是吃惊,这个人好像对天主教并不感到稀奇的样子,开口便问教堂,难道是想入教么?当下便带桓震去了宣武门外教堂。

那教堂是利玛窦主持建造的,时人称为南堂。其实桓震倒并不想信教,只是一时需要宗教的安宁气氛而已。然而他同一班信徒一起,跪在那里听完了圣诗,非但没有任何的安宁,心中却反而更加烦躁不安起来。

孙元化认得这里的神父,耶稣会中国教区会长龙华民,他是意大利人,万历年间就已经来了北京,说得一口流利的官话,还给自己取了字叫做精华。桓震也过去同他打招呼,听说他是意大利人,好奇心突起,顺口问道:“你见过达芬奇画的蒙娜丽莎么?”龙华民十分惊讶,这个人竟然知道达芬奇!瞧了桓震半天,试探似的问道:“那么你知道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么?”『这些人名的译法,肯定不会与今日相同,然而我还是用了今天的标准译名,因为明朝的时候似乎并没人翻译过这些。』

桓震笑笑,答道:“知道的,可是我更喜欢达芬奇,因为他不光只是画画,还懂得发明东西。”瞧了一眼教堂,问道:“你们这里为何不挂《最后的晚餐》呢?我还以为凡是教堂都会挂的。”龙华民反问道:“兄弟,你以前曾经见过我们的人么?”他说“我们的人”,那便是西洋传教士了。桓震摇头道:“不,你是第一个。”

龙华民脸上露出不信的神色,摇头道:“那不可能,你怎么知道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桓震微微一笑,道:“我还知道你们的国家正在分裂,整个意大利并不是统一的,拜占廷人、阿拉伯人、诺曼人,都来欺压你们的人民,占领你们的土地,就如我们的五胡乱华一般,是不是?你们的佛罗伦萨共和国有一个叫做马基雅维利的人,他说权术,残暴,伪善,狡诈,谎言,背信弃义,只要有利于君主,那就都是理所当然,是不是?”

龙华民大惊失色,桓震所说的这些,每一样都是事实,他在胸前画了个十字,喃喃说了几句意大利文,握着桓震的手,说道:“你是天主派来的使徒么?你一定是的,求你告诉我,我们意大利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变成一体?”桓震自然知道加富尔统一的事情,可是却不能对他说,不然岂不是真的变成甚么使徒了?当下摇头示意不知道。龙华民一脸失望的神色,许久才确认桓震只不过是个晓得许多自己家乡事情的明人罢了。

不过单是如此,也叫他对桓震十分亲近起来,拉着他滔滔不绝的讲起老家那不勒斯的事情。桓震倒也听得十分有趣,不时反问两句。

这天两人谈得十分尽兴,临别时候龙华民还力邀桓震下次去他家里做客,说有许多本国带来的玩意要给他鉴赏。桓震难得在这个时代认识一个外国人,自然一口答应。

回去的路上,孙元化忽然问道:“百里,方才你说那马……,他说的那些,都是真的么?”桓震知道他指的是马基雅维利,想了一想,道:“他只是这么说,但并没人真照他说的去做。不然意大利早已经统一了。”仰望天空,叹了口气,道:“他就像是咱们春秋时候的法家,可惜君主全都不听他的。”孙元化默然不语。要他接受马基雅维利,确乎有些离谱。

桓震见他不说话,忽然从孙元化想到袁崇焕那里去,暗想袁崇焕这时候不是早应该给阉党逼迫辞职回家去了么?认真回想看过的邸报,似乎也并不见有他起复的消息,大约现在还是在广东呆着。既然早晚要发生的事情,自然要做足了人情,况且他既在御史之任,替袁崇焕辩明冤枉也是职责所在。当晚回去便写好了奏折,请求复用袁崇焕守辽东,次日递了上去。

崇祯皇帝却也久闻袁蛮子的大名鼎鼎,当即批复,迁袁崇焕为右都御史、视兵部添注左侍郎事,着所在地方官敦促上道。袁崇焕收到诏书之后,并没立刻启程,而是迟延到了明年四月,那是后话。

他一同递上去的另外一个奏折,却是请求考核天下官吏,开恩科,选拔人才。逆案之后,朝廷中留下了大量空缺的职位须要填补,利用这个京察的机会,也可以淘汰掉一批不能胜任的庸官。崇祯本来就是一个朝气蓬勃,勇于改革的皇帝,桓震奏折中说要不拘资格年历,凭救时济世的实际才干选拔人才,也十分合乎他的心意,当即在散朝之后留了桓震偏殿召对。

桓震这还是头一次进到朱由检办公的地方,只见殿里陈设并不华丽,最显眼的就是那一张特别宽大的几案,上面堆满了奏折。

朱由检在书桌后坐了下来,示意桓震免跪,劈头问道:“才先?守先?”桓震不加思索,脱口答道:“先才后守。”朱由检面露喜色,一闪即逝,旋即皱眉道:“目下魏党方除,朝纲崩坏,官员贪贿,政事懈怠,风纪日下,择官而不以守,能得长久乎?”

桓震答道:“唯因政事懈怠,风纪日下,才须要先才后守。有才无守之人,只要严加监察,便不能危害国家;有守无才之人,虽然不犯过错,然而于国事全无补益。即如今日之辽东,若用一二腐儒守之,其于袁崇焕何?”

朱由检却并不十分满意,追问道:“然则何以监察?倘若监察之人也同流合污,那又如何?”桓震苦笑不已,心想连四百年后的现代中国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我怎么能给你说清?想了一想,道:“一人监察,可以同流合污,然而若是百人监察,未必便百人一齐同流合污起来。”他说这句话,便是现代民主的基本原理了,然而朱由检却不会明白,只道桓震的意思是要朝臣互相监督,心想自古以来不都是如此的么?

又问道:“京察有用否?”桓震答道:“有用与否,在于所察为何。若是只讲究词藻雕饰华美,那么选拔的不是能臣,只是文书记室而已。臣以为,当试以策论,选当时大事为题,或辽事,或国帑等等不一,选格外出众者,依其所答之题安置。譬如某官言辽东兵事有理,则可使其军前任职。某官理国帑得法,则可使入户部。”

朱由检点了点头,忽然道:“朕现下出两道策论,一为平辽,一为国帑,卿且与朕做来,便在此地做。”桓震一惊,自己方才只是随便说说,想不到他居然现学现卖,要在自己身上检验效果起来。然而这却也是一个机会,当下请了纸笔座位,坐下便写。

七十一回

他立心要凭借这两道策论打动朱由检,是以做起来格外用心,绞尽脑汁地思索,好在这些事情他平日也并非全然不曾想过,饶是如此,也要直花了五个时辰,这才完成。朱由检批了一会奏折,便去小憩,片刻又再回来批阅。这一天的午朝,给朱由检取消了,文华殿中,一个皇帝高高坐在上面,低头批一会奏折,又抬头瞧瞧下面一个奋笔疾书的臣子,两个人就这么过了一天。

好容易写得完了,桓震在递上几大张纸的时候,确实有点迟疑,手指也在发抖了。他的这些想法,如果真的付诸实践,那是有可能帮助大明朝走向国富民强的。然而更大的可能是,朱由检一看之下勃然大怒,当场喝令将他拖出去砍头。

朱由检看着看着,脸上神色愈来愈是古怪,终于抬起头来,满是疑惑神色,问道:“桓卿,你说平辽必先平陕,那是何意?”桓震躬身道:“陛下可知道近年来秦晋一带连年天灾?”这个朱由检是知道的,当下点了点头。桓震心想我纸上不都写得明白,连年天灾就要地方不安,地方不安如何能安心平辽?可是却又不能对皇帝说你自己看罢不要问我,当下老老实实的答道:“世兵积弊,难以作战,眼下辽东多是募兵。然而地方灾害甚重,人民糊口尚且不能,如何应募从军?况且军饷微薄,不足以养家活口,士兵有后顾之忧,怎么安心打仗?秦晋饥民、流民众多,安置他们必要花去大量钱财,岂不又是抢占辽东军饷?万一饥民作乱,那时又要调动军力平乱,更是妨害辽东守备。是以臣言,不平陕则不能平辽。”

朱由检愈听愈惊,低头再看桓震纸上所写,更加详细,难道陕西局面,已经溃烂到这等地步了么?怎么陕西巡抚胡廷晏从来也不曾奏报?就是陕西巡抚不报,然而陕西一省统共摆了一个总督四个巡抚,三边总督是武臣不管文事,那么延绥巡抚、甘肃巡抚和宁夏巡抚,又都干甚么去了?

他愈想愈是恼怒,一时间便要下旨将四个巡抚统统查办。然而转念一想,陕西情形如何,不能仅听桓震一面之辞,倘若他只是信口胡说呢?他自诩察察为明,当下提笔写了一道诏书,叫四巡抚着实奏报境内天灾的情况。

再向下看,不由得连连点头,桓震平辽策的第二条,却是设立火器局,专事火器制造和训练。朱由检很是迷信先进武器,认为有了火炮便能打败建虏,不然也不会即位之初便急着召徐光启复职了。桓震提倡研制火炮,那正中他的下怀。再看内中提到的人,诸如孙元化徐光启之辈,都是曾经实战检验的火器专家。可是大规模制造火炮,需要很大一笔资金,这笔钱从哪里来?

他也知道大明朝是没有钱的。不然何至于他的信王府,只能在老惠王府的底子上翻新改建?万历三大征,弄得国库空虚,对后金的用兵,每年要花掉几百万银子。现在的大明,已经只是一个外强中干的躯壳了。他的父皇和哥哥,用了许多手段聚敛财富,譬如用劣质铜钱搜刮“铸息”,然而“大钱”的发行却是完全失败,苏州人甚至掀起了抗用天启钱的运动。他的爷爷又征收矿税,然而矿工不堪压榨,竟起来造反了。不知这个新任御史,又能有什么好法子?他自从桓震预言自己将做皇帝终于应验,虽然对他总有三分防备,心中对他的说话却总是愿意相信。看那策论之中,桓震的生财之途,却只是简单的两个字“开海”。

桓震知道白银是古代最硬的通货,然而中国偏偏是一个产银不多的国家,民间流通的主要还是铜钱。从他来到明末这一年多的观察,明政府发行的宝钞和铜钱币值都不稳定,如果能有一个海外流入白银的渠道,那么一定可以缓解财政危机。他记得以前讲世界历史的时候曾经学过,殖民者把美洲的白银运到中国和日本,套换黄金,获利甚巨。黄金在中国而言只不过是奢侈品,用来套换可以做货币流通的白银,单从眼下看中国却是赚了便宜的。至于将来实行金本位的时候还有没有黄金,天知道中国究竟能不能发展到金本位?如果就防止通货膨胀这点来说,金本位与银本位并没有本质区别。

所以桓震就把眼光停在了白银流入的两大渠道:澳门和日本上面。澳门的事情大都是孙元化告诉他的,据澳门来的教士说,那里的葡萄牙人,主动招引日本人前来贸易,建立了以澳门和长崎为轴心的葡日贸易网络,每年从中获利众多。这些利益,与其让外人得去,不如国家自办。此外,澳门与马尼拉之间建有直接航线,从澳门至马尼拉的葡船装载的货物以中国货为主,其次是日本、印度产品;返程时装运的绝大多数是白银。

如果每年有一定数量的白银输入,还怕辽饷不足吗?开海贸易所能获得的利润是难以想象的,明亡以后郑成功独力抗拒清兵那么久,甚至还能反征南京,他在那个小岛上能有什么财源?无非只是海外贸易。不用加派辽饷,陕西叛乱就不会那么急切爆发,也就留出了一定的时间去治理。可是有明一代中国对待海洋,主要奉行的还是敬而远之的政策,特别中叶以后为了防御倭寇,竟然开始禁海。虽然嘉靖末重开海禁,海洋贸易的规模却始终不能扩大,官方的重视程度更加毫不足道。这一块市场,几乎还等于没有开发。

他在对策之中详详细细的阐述了官方主持海上贸易的种种好处:开财源,收入甚广;投入贸易的手工业品需要大量劳动力,可以安置陕西饥荒造成的流民;还有一种好处,是他没有明白说出的,他要借此将中国从内陆经济的小农社会,逐渐引向海洋经济。

可是崇祯对于这个方案似乎并不怎么感冒,看了一阵,想了一阵,终于还是摇摇头:“不可。永乐间三宝太监下西洋,支费浩繁,库藏为虚,方今国用正紧,哪里能行那无益之事?”桓震愕然,却并不怎么意外,他根本就不懂得郑和下西洋同真正海外贸易的区别!自己这一大篇议论,却是对牛弹琴了。

当下耐着心同他解释何谓海外贸易,一面努力搜罗自己脑袋里的知识,一面转化成他能听懂的语言说出来,直说得口干舌燥。崇祯皇帝也是越听越不耐烦,顺手一拍桌子,怒道:“我大明以农为本,纵民贸易,岂不隳废田产?倭寇向来骚扰沿海,怎能与彼贸易!本朝祖制,向来不许民间私自通番,此事无得再言。”

桓震热血上冲,大好中国江山,就坏在这一帮愚昧无知的皇帝手里!明朝灭亡之后,代之坐了江山的满洲皇帝,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到了乾隆时候,夜郎自大已经发展到极至,终于造成整个中国的落后挨打,这些皇帝简直就是民族罪人!他不愿就这么白白放弃,正要开口再辩,朱由检已经挥手叫他退下。

桓震看着朱由检拂袖而去的背影,心里一阵冰冷。恐怕再争下去,他就会给自己扣一顶通番卖国的大帽子了。忽然之间他心里开始怀疑,大明朝这个烂摊子,究竟还能不能挽救?

次日朱由检下了一道诏书,着桓震即赴辽东军前,以右佥都御史加备虏总兵官衔,主持火炮制造。至于开海之事,却绝口不再提起。这一来可把桓震给弄糊涂了,若说他不信任自己,怎么能放心让自己去军队?若说他听不得直言,怎么自己建议造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