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空明传烽录-第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百三十二回

桓震勉力镇定心神,强笑道:“世兄不可乱加猜测,桓某人受袁军门恩惠甚重,眼下所作所为的一切也都是为了军门的性命。”转向诸将道:“这些日来行军缓慢,一来是恐怕有失,二来也是为了观看朝廷的动静,究竟肯不肯放督帅出来重新带兵。”

他这句话说出,下面立时一片喧哗,袁崇焕在众将中间威信素著,自他下狱之后,许多人都暗自生了气馁之心。此刻听桓震说似乎尚有希望让故帅重行带他们打鞑子,岂有不欢喜之理?一干武夫不愿意去想那许多,平生讲的是忠义血气,桓震如此一说,他们便信之不疑,吴三桂却眨眨眼睛,露出一种狡黠神色,连连点头称是。

桓震心中但觉此人十分阴险,城府深沉得紧。方才他伏在自己耳边,说的乃是这一句话:“抗虏者借虏,救袁者杀袁。”旁人乍听或许不明白这句话究竟何意,可是在桓震这个有心人听来,却如同一个晴天霹雳一般。自己长久以来的心思竟然给他瞧出了端倪,怎不叫人害怕。不由得又感庆幸,幸好李经纬之事并没对他泄露半分消息,对外人也只说是缴送军粮的商人,否则不定还会闹出甚么乱子呢。

吴三桂眼见煽动不了众将,手中又没有甚么凭据,再者说倘若惹怒了桓震,于自己不见得又有甚么好处,当下随口附和几句,退了下去。桓震松了口气,又同众将商议除夕夜究竟是否要应合马世龙。祖大寿那边他也已经遣人去送信,大约晚间便能等到回复了。

这边议定的结果,这消息不知是真是假,只有到时候按兵不动,瞧城里是否真的发起攻势,再作打算。后金兵没有大型火炮,是不是城上开炮,老资格的炮手一听即可明白。与其冒上中了敌人计谋的风险,倒还不如索性延误战机,城里守军不动,城外辽兵也决不动。祖大寿方面,也是一般的看法。

这天晚上,颜佩柔病势更重起来,白天狄五味替她把过脉才离开军营,说是只不过感染风寒,吃几服解表发汗的方子便好。可是药煎了吃下去,非但不见好,反发起高烧来,数九寒天一张脸烧得火烫。桓震看在眼里,又是心痛,又是发愁,看看大战将至,实在没法子再留她在军中,虽则不放心她在这兵荒马乱的时候离开自己身边,可是一旦打将起来,自己决然不能分心照顾于她。一时间左右为难,没了法子。

他怕颜佩柔病中发闷,处理完军中事务,便来陪她聊天。他是川西人氏,给颜佩柔讲起成都十八怪来,听得她不住微笑。谈了一回,颜佩柔渐感精神不支,睡了过去。桓震却不得安睡,信步在军营中闲逛,不知不觉走到李经纬所居的营帐之外,犹豫片刻,向里叫道:“李先生?”李经纬应声而出,一见是桓震,胖脸上立时堆起笑来,道:“桓大人大驾光临,有失远迎,恕罪恕罪。”桓震也打个哈哈,道:“军营里原本是桓某人的地盘,何须李先生来迎我?”

李经纬哈哈大笑,道:“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独一人之天下也!军营者,全军兵士连同经纬在内之军营,非独一人之军营也!”桓震同声而笑,笑了几声,蓦然顿住,脑袋之中一片空白,背脊冒出一身冷汗来。李经纬见他神色有异,连忙打恭道:“怎么,小人说错了么?失言失言,大人原宥则个。”桓震惊疑不定,反复瞧了他几眼,但见他一脸无辜,似乎方才那话真是无心之言,何况这等时候决不能与他破脸,只得勉强点了点头。

帐篷角落之中的榻上睡着一人,听见两人说笑,醒了过来,坐起身来点头致意道:“桓总兵来了。”桓震连忙上前招呼,道:“华先生可过得惯这营伍生涯?”那姓华的生得其貌不扬,又黑又瘦,却穿了一件肥肥大大的皮袍子,瞧起来晃晃荡荡,十分不伦不类。听得桓震问他,摇头道:“但为王爷的大业,那也没甚么。”话头一转,道:“克勤受了王爷的重托,定要将事情办好才成。他老人家在洛阳,还等克勤的消息呢。”

这姓华的名叫克勤,字奋成,是福王朱常洵王府中的一个幕僚。何以此人会在此处?这还要从遵化铁场李经纬与桓震一别说起。

当日桓震受任辽东,离开京师之前途径遵化,办妥了铁场事宜,便与李经纬分手。那时李经纬言语之间便暗暗透露出他与福王常洵颇有勾通,说是福王尚未就藩之时,厥父曾是幕下的一个宾客。对当年常洵不得立太子,悻悻然甚有不平之感。当时桓震急着赶赴辽东,全没放在心上,后来宁远闹饷,两人又再见面,他便替福王拉拢起桓震来,桓震明知朱常洵生性贪残,只用言语推诿过去,李经纬也不再强求。待到皇太极薄边入寇,桓震从援京师,在遵化铁场伏击恩格德尔,李经纬便挑明了说上一次借予桓震应付兵饷的三万银子,乃是福王的家财,取出了当时桓震所写的借条要他立时归还。

桓震率军在外,一时间哪来这许多银钱?本想置之不理,反正自己大兵在手,李经纬一个行商,又能如何?然而仔细一想,这道理自己明白,难道李经纬便不明白?所谓索债是假,为福王拉拢自己才是真的。倘若一口回绝,此人手中还有比借条厉害百倍的东西,那便是自己私卖军火、参股出海的凭据。一时间竟起了杀心,一面虚与委蛇,要他去河南向福王致意,一面就要对李经纬痛下杀手。

便在剑出鞘前一瞬,桓震突然改了主意。福王虽然贪残,却也富可敌国,当时人有“洛阳富于大内”之说。非但如此,朱常洵还拥有河南、山东、湖广的大片肥沃田地,倘能利用得当,未始不是一个极好的助力。反正福王无非也是不甘心皇位落在哥哥的后人手里,然而当皇帝哪里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光是一班朝廷大臣的攸攸之口,便足够他堵个半天。自己却无须管那么多,暂且虚应故事,能从福王那里榨得一笔就算一笔。

想明白了这一层,便任由李经纬离去。后来战事日紧,京师受困,福王那边传来消息,说是准备起兵勤王了。桓震心中清楚,勤王是假,预备抢夺皇位才是真的。可是只要侄儿活着一天,他朱常洵便没半点念想,唯一的指望是虏兵打破北京,将崇祯皇帝捉了去,或是索性杀了,最好连太子也都死了,那时他便可找一班势利臣子上表劝进,反正朱常洵有的是钱,有钱使得磨推鬼,哪怕韩爌这种硬骨头不肯低头,周延儒这等人总有给他收买过去的。

干这件事,手里还非得有兵不可。明制,藩王一旦离京就藩,便不得擅离藩地,自然更不可能拥有军队。虽说朱常洵的田庄之中蓄养着数以万计的庄丁,叫他们披甲持枪,也算兵士,然而一则决不能同朝廷的正规军相提并论,二则藩王私蓄军械,那是极严重的罪过,河南到北京千里迢迢,莫说他朱常洵自己没本事带兵赴援,他手下更没一个够资格干这桩事情的人。王府豢养的幕客虽然甚多,却都没有名分,见不得光,更别说名正言顺地领兵打仗了。

因此朱常洵便想到这个法子,他信奉钱可通神,人心,军队,舆论,甚至皇位都可以拿银子买来,只待战局到了最后关头,哪个武将立下了头等大功,便将他收买过来,那时就算自己的勤王之师与他合兵一处,只要成功夺位,又有谁能说个不字?哪怕失败,也不过一死而已,反正这些年来自己已经享受够了,就算立时死了,也已经赚够了本,总好过一生一世都活在痨病鬼常洛的阴影之中。至于为甚么选中桓震,李经纬坚不肯说,桓震也拿他没法,只得不了了之。

桓震虽然答应了李经纬,起初可并没打算兑现诺言。他心中明白,若是福王做了皇帝,只会比他的父亲更加贪心敛财,那时恐怕整个中国都要毁在他手里了。后来袁崇焕下狱,他与崇祯皇帝也撕破了脸皮,整个辽东已经再无退路。皇太极是不能不打退的,否则岂不是明朝仍亡,八旗仍旧入关,中国社会又再倒退,自己所有一切努力统统付诸流水?可是皇太极一退,崇祯必然卸磨杀驴,他是皇帝,整个中国的官僚机构都掌握在他手里,凭借辽东之力是绝然无法同他对抗的。那时候不光袁崇焕,连同一干辽系将领的去留存亡,都成了大问题。辽东没法子脱离内地独立抗击后金,更加不能投降了后金,那就只剩下一个办法:让崇祯去死。

这时候洛阳方面又派人来,事情发展到了这一步,桓震才开始重新考虑李经纬的建议。只是他却并不情愿当真叫朱常洵做了皇帝,怎生用个法子借力打力,他自离开蓟州以来,便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只是至今仍旧没有答案。

所以他也不敢轻易应承拥戴福王,两年前的桓震只是一个生死由命、捞一把算一把的光棍汉,可现下他肩上担的已经不是他一个人的性命,也不光是一个袁崇焕的性命,却是整个辽东,整个中国,整个汉人民族的生死存亡。

一百三十三回

日子过得飞快,不觉已经腊月三十了。照惯例,除夕夜皇帝须得亲享太庙,朔日要御皇极殿受百官朝贺,还要遣官祭祀历代皇帝的陵寝。这些仪式,在太平时代本来算是皇帝宣扬威信的手段,可是放在如今,朱由检是没半分心思做这些事情。虏兵攻势虽然暂且停息,可是皇太极的贺表仍如一块大石头压在他的心上。众臣之中,已经颇有人主张委曲求全,暂且承认虏酋的汗位,同他讲和。按说有了这个台阶,崇祯该当放下皇帝架子才是,可是兵事一旦稍稍平息,他心中又抱了一线希望,马世龙信誓旦旦,说祖大寿已经应允初五夜夹击鞑子,到时定可一举解京师之围,倘若真是如此,自己又何必管他甚么和书?几个大臣上表请他应许,疏上,一概留中不报。臣子们约莫也能猜测到皇帝的心思,都知道他向来如此,谏无可谏,何况前有袁崇焕的样本,谁再敢提和虏,恐怕得先看好自己的脑袋才成。

皇太极得多尔衮报知,马世龙谋与祖大寿里外应合,于初五夜出西门、南门门夹击自己,不由得勃然大怒,大骂明人无信,自己勒兵停战,他们却背地里捅刀子。当下调兵遣将,要趁除夕年关,明人毫无防备,打他一个措手不及。莽古尔泰连吃了几场败仗,给皇太极骂了个狗血淋头,心里又是屈辱,又是不甘,卯起了一股蛮力,要在除夕夜的攻城战中大显身手。

袁崇焕在狱中日子过得却是愈来愈苦,虽然余大成托人设法照应,可是镇抚司中全是尚书梁廷栋的亲信,那梁廷栋既是主官,心胸偏又十分狭窄,袁崇焕曾得罪过他几回,他便摆在心里无时或望,起初余大成使了银子,还能照着官员坐监的标准供给衣食,后来银钱用光,便渐渐虐待起来,吃不饱窝头苦菜的事情也是常常有之。这些事情袁崇焕并不放在心上,他担心的是外面的战局。没有自己在,那一帮辽东的将领们能听从朝廷的约束么?北京城防能抗得住皇太极的凌厉攻势么?关在这个暗无天日的地方,每天提心吊胆胡思乱想,袁崇焕当真快要发疯了。

幸好还有个傅山在,两人谈天说地,不觉间已经变做了无话不谈的好友。傅山先时尚对他怀有几分戒心,后来渐渐了解他的为人,也就芥蒂尽去。

牢头禁子也要过年,看看时候将近入更,不少人便私自溜号回家去了。余大成买通了狱首,设法给两人送了些酒菜进来,权且度岁。

韩爌杜门称病已经多日,期间不论是周延儒假惺惺的前来探听风声,还是成基命等一班老朋友上门劝他不必赌气,韩爌一概都推病不见。他的心已经死了,这个朝廷里的风风雨雨是是非非,他也不愿再管了。现在他只等待皇帝的一纸诏书,赶他回老家颐养天年去,就如当日的钱龙锡一般。异日鞑子倘若真的打来,哪怕纠结族人决一死战,赔上这条老命也就是了。年关到来,他也全无心思与家人欢聚,一个人躲在书房,长吁短叹,借酒浇愁。

夜愈来愈深,眼看敲过了三更三点,韩爌已经醺醺然略有醉意。他站起身来,抛下酒杯,朝着神宗皇帝定陵的方向缓缓跪了下来。那里葬着驾鹤已久的万历皇帝,葬着他的第一个主君。屈指算来,自从万历二十年自己考中进士,至今宦海浮沉已经三十八载。三十八年兢兢业业如履薄冰,上要担心皇帝猜疑不信,下要提防佞臣蜚言离间,回想光宗皇帝临终时,被衮凭几,俨然顾命的情景如在目前,自己却为叶向高、魏忠贤倾轧,不能善尽首辅之责,一直耿耿于怀,后来今上即位,不久召还,委以重任,本想振作暮年,辅助圣主,俾有一番作为,可没想到陛下自打剿除阉党之后,愈来愈是刚愎自用,不纳雅言,韩爌性情温和,又不能如刘一燝一般不管不顾地力谏,自觉朝廷之中渐渐没了立足之地。或者此次门生袁崇焕下狱,正是自己引退的时机罢,在他的心里有时会这样想。可是当此危急关头,倘若不顾而去,将来到了九泉之下,又怎么去见光宗贞皇帝?韩爌伏在地下,痛哭失声。

忽然一声炮响,韩爌激灵一下,抬起头来,愕然望着窗外。不是停战了么?这又是哪里开炮?一个仆人匆匆奔了进来,道:“大人,大人,不好了,鞑子忽然攻城,城上正在打炮呢。”韩爌大吃一惊,忙奔出去瞧时,只见东方火光冲天,喊杀声、火炮声隐隐传了过来,顿足道:“糟了,我军毫无防备,必给打个措手不及!快,快取朝服来,老夫要入朝见陛下。”

崇祯皇帝正在奉先殿一个人发呆,想着历代祖宗的丰功伟业,太祖成祖皇帝开疆括土,四夷宾服,子孙后代却是一代不如一代,英宗睿皇帝大败于瓦剌,哥哥熹宗皇帝丢了辽东,到得自己这一代,竟然被满鞑子大举入寇,迫得要订立城下之盟,每每想起来,就觉无颜面对祖宗。奉先殿上长明灯昏黄的光闪闪烁烁,仿佛列祖列宗的灵魂正在那里责备他。崇祯皇帝忽然想起从前听徐光启说的天主教故事来,人死之后或升天国,或下地狱,祖宗们自然是在天国了,倘若自己当真对虏酋低头,会不会触怒神灵,将自己打下地狱去?那时可也无所谓看得见看不见祖宗们了。

他用力摇摇头,仿佛要甩掉脑袋里一片胡思乱想。今天是除日呢,明日便是新年了,皇儿们又长了一岁。慈烺去年十一月已经定为皇太子之选,写了金册,正要行册立之仪,虏兵大举入寇,便给耽误了下来。不知明年甚么时候才能再举行仪式。想到慈烺,崇祯忽然记起,差不多已经十几天没有去看过他了。不知他现在可乖不乖?有没有好好吃饭睡觉?

亲子之心一动,再也按捺不住。崇祯下令摆驾坤宁宫,要去看看皇后与小皇儿慈烺。岂知走到半路,便有高起潜慌慌张张来报,说城下已经打了起来,皇太极挥大兵尽力攻城,马世龙见敌人势大,不敢开城迎战,只在城上指挥发炮还击。辽兵仍是按兵不动,不知意欲何为。

崇祯大惊,没想到所谓休战只不过是皇太极的缓兵之计,待得明军毫无防备,却杀一个回马枪。这下事情大大不妙,马世龙能守得住么?朱由检脸色铁青,额头上豆大的汗珠一颗颗顺着脸颊滚落。

此时此刻他再也没心思去甚么坤宁宫,一叠声吩咐传诏马世龙,务必坚守城池,又叫各部尚书都到城上去协防。这才回到寝宫,心中一片忐忑不安,一忽儿想打退鞑虏,自己坐在皇极殿受百官赞颂,一忽儿想皇太极终于攻将进来,自己连同妻子都成为鞑子的俘虏,就如宋徽宗、英宗皇帝一般吃尽苦头,不由得不寒而栗。一忽儿又想哪怕当真攻破了外城,凭借皇城还可抵挡一阵,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