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朱重八-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璋挥了挥手道:“两个大家族要联姻,岂是你用这种小手段就能破坏得了的?回去劝劝三小姐,乖乖等着嫁人吧。”

“可是,三少姐不想嫁啊。”紫心菜急了起来:“小姐的日子本来过得好好的,突然嫁到别家去,这也太没道理了。朱八哥,大伙儿都说你计谋厉害,连县太爷都赢不过你,你帮三小姐想个办法吧。”

三三、护送队伍出发

“让我帮三小姐想办法?”朱元璋哑然失笑:“你说什么笑话呢?这种事哪轮得到我来管。我只是一个区区偏院管事,什么时候轮到我帮少爷小姐们解决婚嫁问题了?我只能管偏院的小事,这种大事管不了。”

“可是,你不是帮二少爷解决过县太爷吗?那可是大事,比婚嫁问题大多了,你两三下就搞定了,咱们内院的姐姐都说你是个好男人……诺,就刚才在打架的那两个,其中有一个就很喜欢你,说是非你不嫁呢。”紫心菜嘟着小嘴,很认真地道:“你猜中是哪一个喜欢你,我就帮你们做媒。”

朱元璋一阵哭笑不得,小姑娘说话,就是不着调,一会儿说这件事,一会儿说那件事,两件事混在一起夹缠不清,连回答她都不知道从哪件事先答起。

两个丫鬟的事先抛开别管!他在心里暗思了一下,如果我要来破坏这件婚事,该从什么角度入手?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散布消息,说马家与衫家没有交情,那么澄城张氏应该会立即翻脸,不但不会继续联姻,说不定会再次向马家出手……很明显,这不符合马家的利益。

如果他做了不符合马家利盖的事被揭发出来,在马家就没有立足之地了!

这也不符合朱元璋的利益。

他心中只略一盘算,就打消了帮三小姐忙的念头,低声道:“这件事我帮不了你们,女人嘛,到了这岁数,难免是要嫁人的,躲得过这一次,也躲不过下一次,难不成三小姐能在这马家大院里住一辈子?她不是嫁到澄城张家,就是嫁到浦城常家……早嫁晚嫁没有什么分别,听我一句劝,别折腾了!”

说完之后,朱元璋转身就走,走了两步,紫心菜在背后扯住了他的衣袖:“真的不帮忙吗?三小姐对你可好了,你刚当上管事的第二天,她就让我给你制衣服。你打了官司回来,三小姐又让我给你送了几套衣服来……你都忘了吗?”

“谢三小姐的照拂,但一码归一码。”朱元璋认真地道:“婚姻大事,我也无能为力。”

“你是不是怪三小姐当初不准丫鬟们来找你?”紫心菜急了:“那件事不能怪三小姐啊,是你自己心高气傲,个个都看不上眼,姐姐们感觉到你对她们不感兴趣,回了内院都偷偷哭,三小姐心疼姐姐们,才叫她们不要来找你的……你可别为了这件事,就记恨她。”

朱元璋真是哭笑不得,这什么事跟什么事?我乃是放眼天下的皇者,会为了这种芝麻绿豆的小事跟女人斗气?忒小看人了点。他轻轻地拂了一下袖子,挣脱了紫心菜的手,扬长而去。

---------

马家与张家的联姻进行得十分顺利……张家派来的媒婆把八字放到一起随便看了两眼,立即就说是三小姐与张家少爷是绝配,妻有旺夫之相,将来儿孙满堂,不可限量。马家派到澄城去的媒婆回来之后也说,二少爷与张家小姐也是绝配,妻有旺夫之相,将来儿孙满堂。

大家都明白媒婆说的是怎么回事,心照不宣。既然铁了心要推动这门婚事,自然不疑余力,双方都想速战速决,因此流程走得极快。

“提亲”之后就是“定亲”环节了,一般人家先要议亲,从“小礼”开始,也就是双方对聘礼进行讨价还价。富贵之家成亲,聘礼是不能少的,一般“四洋红”或“六洋红”(绸缎衣料四至六件),金戒子两只、金耳环一副,小礼三十六,中礼六十四,大礼一百二银;食品,个数“六十四”,即包头六十四对、油包六十四只、麻饼六十四只等,尚有老酒两担至八担不等,故生囡有“老酒甏”之称。

这些东西原本是要坐下来慢慢谈的,聘礼少了,嫁闺女的一方会觉得丢面子。但是现在双方都无所谓这点东西,反正我要娶回来一个,再嫁过去一个,聘礼什么的,直接准备一模一样的两份,你送给我,我送给你,转了一圈之后东西又回来了。

定亲之后,就只差一个成亲的环节了……按理说,这个环节应该最热闹,最重视才对,弄上大花轿,吹吹打打,一路热热闹闹把女儿送到对方家门去。但是两家人在这件事上,同时选择了低调。

原因很简单,张家和马家隔得太远了,张家在澄城*县,马家在白水*县,两县之间的官道足足七十几里,要是让花轿队伍吹吹打打,扭着秧歌走七十里路把闺女送过去,没三天时间走不到,吹喇叭的、敲锣的、打鼓的、扭秧歌的首先就得累死。

而且,两县之间的道路也不太平。如今年景不好,灾民四起,县城附近还算平和,但是距离县城稍远一点的山林里,流寇和匪盗已经非常多了。迎亲队伍走得又慢,又带着大量彩礼,正是打劫的好对象。所以在沿途千万不可高调,不然丢了彩礼事小,丢了自家闺女,可就事大了。

最后两家人商量了一下,决定不采用大花轿迎亲,而是用黑色的马车,配上几十名厉害的家丁护院,将闺女先送到对方的县城里,在县城里找个客栈暂住一两天,再让花轿到客栈去迎亲,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兼顾到礼数,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在路上遭遇危险。

成亲的时间定在了三月二十二日,据说这是个吉日!

---------

三月十九日,清晨!

朱元璋起了个大早,洗干净脸之后,将头发在脑后束好,换上了一身新的棉布衣服,穿上厚底的布鞋,全身上下精神焕发,然后在腰间挂了一把朴刀,今天他要加入护送三小姐去澄城*县的队伍,去澄城*县送亲。

刚走出来,他就看到白水王二已经在偏院门口等着他了,今天的王二也穿了一身崭新的棉布衣,手上提了一根哨棍,整个人看起来有如一尊铁塔。

两人相视一笑,向着前院的大门行来,只见前院门口站着好大一群人,人群中间是十五个牵着马的刀手。大少爷做事一向讲究稳妥,他把手下的十五名刀手全都安排在了送亲队伍里,这些刀手神情彪悍,气势非凡,有着吓阻宵小之辈的作用。

除此之外,还有十名心腹家丁同行,这些家丁穿着青衣小帽,手上提着一根哨棍,也颇有点精神。家丁们身后还有十来个脚夫,每一个脚夫身边都放着一个担子,担子两头各一个藤箱,里面装着三小姐的嫁妆。

大包小包的嫁妆足足装了几十箱,金银绸缎拔步床,真是什么都有。大明朝的女子出嫁,如果嫁妆太少,是很丢面子的事,在夫家的地位也会变低,所以马家准备的嫁妆还算丰盛,想必张家的闺女现在也正带着大包小箱,在家丁护院的保护下准备着出行吧。

众人在大院门口等了一会儿,一辆黑色的马车从门里驶了出来,赶车的居然是大少爷的贴身保镖,号称杀过二十七个人的那位,看来大少爷派出十五名刀手还觉得不稳妥,连自己的保镖也搭进来了。

保镖对着门口等街的人笑道:“走吧,可以出发了。”

“三小姐呢?”有人问道。

“在我身后的马车里。”保镖低声道:“刚和老爷少爷们告了别,心情不太好,也许正在哭吧。”

他话音刚落,马车的帘子掀开了,露出来的是紫心菜的小脸,上面明显带着泪痕,她趴在车窗口向外骂道:“谁哭了?小姐根本就没哭!你才哭了……呜……”她是三小姐的贴身丫鬟,这种贴身丫鬟通常都要随着小姐出嫁时一起陪嫁过去,最后的结局大抵上是成为主人的通房丫头,数年之后也有机会被扶成一个妾室,这辈子也就这样的命了,不可能有更好的结局等着她。

小丫鬟的哭骂使得保镖耸了耸肩,不过他并不怕紫心菜,别看他现在负责赶车,真要比身份地位,他可比紫心菜高得多,只是懒得和女人计较。

这时马车里传出一声轻柔的叹息声,一个女子的声音低声道:“紫心菜,回来……别去丢人了,咱们女人,就是这样的命……方护卫,麻烦你了,请出发吧。”

这还是朱元璋第一次听到三少姐的声音,听到耳里,只觉柔婉温和,十分舒服。她的语气虽然有点沮丧,但并没有带哭音,不像普通女人出嫁时那样哭得稀里哗啦,这倒使得她的柔婉中平添了一抹坚强。

那保镖,也就是方护卫高声叫道:“好了,出发!”

十五名刀手一起翻身上马,将黑马车团团护卫在中间,就似他们平时护卫大少爷一样。王二、朱元璋则带着那十名家丁,招呼脚夫们担起行李,随在车后。

黑马车缓缓前行,队伍向前行进了起来。

方护卫一边赶着车,一边注意到了后面的脚夫队里的朱元璋,他想起上次在大厅门口的对话,忍不住回头道:“咦?你不就是那个偏院管事朱八吗?这次你也要跟着一起去?”

朱八点了点头:“大少爷说我是个能打的,让我也跟着,出了事的时候能给方护卫打个下手。”

方护卫也不知道为什么,对朱八感觉有到有点不爽,他瞥了瞥嘴道:“乡下把式,能给我们打啥下手?别以为你能打赢几个乡村汉,就算得上高手。给我乖乖管好后面的脚夫队,别来给咱们添乱。”

白水王二大怒,提前哨棍向前一步。朱元璋轻轻将他一拉,笑道:“王二哥,别和他一般见识。”

三四、通通该杀

护送三小姐的的队伍离开了马家大院,向着东方缓缓前进,不一会儿就离开了马家自己修的土路,走上了宽阔的官道。官道上基本没什么人,没有穿梭往来的商人和车队,甚至看不到有农民在官道上走动。

走了一小段儿路,朱元璋看到路边有一个官铺。

所谓官铺,就是官府用来传递文书,迎送官员的设施。后世的人往往会把铺与驿搞混,大明朝在全国各地的交通路线上都设有驿和铺,每六十里一驿,每十里一铺。驿的头儿叫做驿丞,铺的头儿叫做铺长。

驿的主要任务是为政府官员提供舟车、马匹、夫役等交通工具和住宿膳食条件,也有传递紧急公文的责任。铺的主要责任是传递文书,在达官显贵往来时也有导迎的义务。也就是说,铺没有接待官员住宿的能力,只有派人当导迎的份。

朱元璋看到路边这个官铺已经十分破落,两座年久失修的土坯房显得摇摇欲坠,屋边的马棚里有两匹又老又瘦的劣马,一个老人坐在马棚前面,双眼无神地看着路过的送亲队伍,显得桑老而凄凉。

他心里不由得一叹,大明朝在他的治理之下时,驿铺制度还十分严格,未经朝廷的允许,一般官员不得私自利用驿站。但是不屑子孙们胡搞恶搞,吏治全面败坏,驿铺制度也弊窦丛生。大小官员往来于道路时,常常任意勒索夫、马,甚至敲榨“折乾”,即令驿站提供超过实际需要的供应,其超过部分折成银子纳入私囊。这样,就使驿站有限的人力、物力应接不暇,疲于奔命,甚至为了赔补经费而卖儿卖女。

天启二年御史方震孺曾经向朝廷上书:“至若驿递,夫只有此数,马只有此数,而自有东事以来,军情旁午,差官络绎,奚啻百倍于前。而欲其照旧支撑必无幸也。臣所经过,自通州次抵山海,见夫头、马户以及车户,无不泣下如雨,不忍见闻。而瘦马走死道旁者又不可胜计。”

这腐败的驿递制度导致的最严重的恶果,就是李自成的出现!明末农民战争中最恐怖的领袖李自成,原来就是银川驿的一个驿卒,由于在驿站被压迫得活不下去了,才投身于农民起义,就如史书所说的:李自成一银川驿之马夫耳,奋臂大呼,九州幅裂。

朱元璋一心想要重振大明,所以当他看到驿铺时,忍不住想道:如果这个时候好好整顿驿递制度,能否使得李自成不起义呢?如果没有李自成,能否救得了我的大明朝?嘿,算了,想这个也没啥用,我现在有什么资格整顿驿递制度?还是顾好眼前的事吧。

车队在官道上行了一阵,走了十余里之后,渐渐离开了白水*县最繁华热闹的中心,官道穿入起伏不平的丘陵,前方可以见到连绵不断的山区,这便是进入危险地界了。

方护卫挥了挥手,一名刀手离了队,纵马向前去了,看来是充当斥候,先探明前路。朱元璋心中暗赞,这个家伙虽然有点看不起人,但心思还算细腻,知道派出斥候,就比普通人高明了不止一截,应该是曾经当过兵的。

现在是天启七年,农民大起义虽然还没全面暴发,但是陕西境内已经非常乱了。后世的人习惯把崇祯元年白水王二领导的起义作为明末农民战争的起点,这个是没问题的,因为大乱是从这里开始。

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在白水王二起义之前,已经零星发生过许多次小的起义,这些小起义波及面积很广,发生非常频繁,有着很强的流动性的突然性,虽然没有形成大规模,但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杨嗣昌曾经给崇祯皇帝写过一份奏疏,这份奏疏就说得非常明白:“流贼之祸,起于万历己未(四十七年,一六一九年)。辽东四路进兵,三路大溃,于是杜松、王宣、赵梦麟部下之卒相率西逃。其时河南抚臣张我续、道臣王景邀击之于孟津,斩首二十余级,飞捷上闻。于是不入潼关,而走山西以至延绥,不敢归伍而落草。庙堂之上,初因辽事孔棘,精神全注东方,将谓陕西一偶(隅)不足深虑。不期调援不止,逃溃转多。饥馑荐臻,胁从弥众。星星之火,至今十九年。”

在地方志里,也有早期起义农民流动于各地的零星记载。如《汉阴县志》说,“万历四十三年,流贼劫掠乡村,出没无常,为地方患。”《霍州志》载,“天启三年,流寇突至霍州南关,杀数人。”《洋县志》载,“天启四年七月,流贼突至斜堰河坝,杀死周之弘,邑为骚动。”《西乡县志》说,“万历十八年,流贼俞士乾率众犯境。天启七年,流贼王魁禄率众犯平地等处。”《国榷》也记载了四川巡抚尹同皋上言:“陕西流盗由保宁入川,蹂躏广元、神宣之间。天启六年八月,神宣指挥吴三桂御之,斩三级,一系贼魁。十二月,又从眉林沟入犯,守备王虎等御之,斩纪守恩等十二人,追至宁羌界。秦蜀两道,事权宜兼制,乞敕陕西各道府多方缉抽。从之。”

此时的陕西地界已经是风声鹤唳,处处皆匪,所以马家送个三小姐去澄城*县,才会如此紧张,派出最心腹,最有战力的队伍。

不一会儿,派出去当斥候的刀手从前面返回,第二刀手又纵马向前奔去,两人轮个班。这种斥候轮换也是军队常用的手法,派出去的斥候必须在规定时间里返回,报告前面的情况,否则后面的军队就认定斥候已经被敌人杀死,会进行紧急备战。

返回来的刀手对方护卫笑道:“前方五里之内没有陷阱,只有几个小毛贼,趴在山坡上面,看到我的骏马和配刀,吓得散了,我想他们不敢对我们这只队伍下手。”

方护卫点了点头。

朱元璋也心中了然,流寇抢劫也是要选对象的,看到对方派出来的斥候骑着好马,腰间挂着朴刀,只要脑子不坏,就知道后面跟来的不是一般的商旅,不能随便动手抢。否则东西没抢到丢了自己性命,那就呜呼了。

车队一头扎进了大山里,斥候不停地轮换着,每过半个时辰,就有一名刀手返回来报告前面道路上的情况,同时新的斥候又向前探索,在这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