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越之帝王传奇-第2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随即,真金、伯颜、八思巴、阿合马等蒙古国各派势力也相继表态,支持刘秉忠的提议。

“大元,大元,‘大哉乾元’,好,好个大元。”忽必烈哈哈大笑道,“就这么定了,真金,你与帝师、刘爱卿、姚枢姚爱卿三人一起办理此事!”

“是,父(大)汗!”

忽必烈心情颇好,接着道:“刘爱卿听封!”

“臣在!”

“刘爱卿,为表彰你设计督建大都城及新皇宫之功,本汗封你为光禄大夫太保,参领中书省事,晋升从一品衔!”

刘秉忠惊讶片刻,跪谢道:“臣刘秉忠谢大汗恩赐!”

光禄大夫虽然只是个文散官的职位,但从元朝时期起,便是从一品的官衔,其爵位相当于郡王一级,在整个元朝,汉人获得如此尊贵荣誉的大臣,仅刘秉忠一人也,刘秉忠死后,忽必烈赠其太傅,封赵国公,谥文贞,元成宗时期,又追赠为太师,谥文正,仁宗时,再次进封常山王,刘秉忠精通易术,又得印天涯传授萨满秘术,数年后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为元朝最为杰出的易学大师。

在后世的传说中,刘秉忠能知道上下五百年之事,据明朝首辅朱国桢所著的《涌幢小品》记载,明嘉靖年间,刘秉忠墓被盗,内有石刻写明:为盗者李淮,事情传到官府,盗墓者被捕,果然是李淮,当然了,古籍记载的准确性是有待于考证的。

“刘爱卿,平身,各位爱卿,根据神尊的建议,本汗决定于本月的良辰吉日,二十五日进住新城皇宫!”

在《元史,世祖本纪》中,有一段至为简单的话,可以概括地说明忽必烈从蒙古大汗转换为中国皇帝的原由,这段话精确而又恰当,其文曰:“世祖度量宏广,知人善任,信用儒术,用能以夏变夷,立经陈纪,所以为一代之制者,规模宏远也!”

从表面上看,元朝和蒙古国只是国号不同,但其含义却颇有差异。

二月二十五日,忽必烈进驻大都新皇宫,并在新皇宫中召开了第一次朝会,第一次大元王朝的朝会。

忽必烈高坐于大殿正前方的金阶上,满意地看了看整个皇宫大殿,在接受百官的大礼跪拜后道:“各位爱卿,本汗在此宣布,我蒙古国从今日起正式更名为大元帝国,国号大元,本汗乃是大元帝国第一任皇帝,我大元帝国不仅包括蒙古族人,西域色目人,也包括汉人、金人、吐蕃人等,卿等各司其职,维持原状,等消灭南朝,一统天下后本汗会论功加以赏赐,各位,关于更改国号的意义所在,本汗已经反复强调过,那就是本汗既要始终如一地维护蒙古帝国的统一,维护蒙古族的传统,也要成为中原王朝的统治者,下面,本汗首先宣读《建国号诏》!”

大殿中的大臣们个个神情肃穆,仔细聆听着忽必烈的宣言:“诞膺景命,奄四海以宅尊;必有美名,绍百王而纪统,肇从隆古,匪独我家,且唐之为言荡也,尧以之而著称;虞之为言乐也,舜因之而作号,驯至禹兴而汤造,互名夏大以殷中,世降以还,事殊非古,虽乘时而有国,不以利而制称,为秦为汉者,著从初起之地名;曰隋曰唐者,因即所封之爵邑,是皆徇百姓见闻之狃习,要一时经制之权宜,概以至公,不无少贬,我太祖圣武皇帝,握乾符而起朔土,以神武而膺帝图,四震天声,大恢土宇,舆图之广,历古所无,顷者耆宿诣庭,奏章申请,谓既成于大业,宜早定于鸿名,在古制以当然,于朕心乎何有,可建国号曰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兹大冶流形于庶品,孰名资始之功;予一人底宁于万邦,尤切体仁之要,事从因革,道协天人,於戏,称义而名,固匪为之溢美;孚休惟永,尚不负于投艰,嘉与敷天,共隆大号!”

忽必烈声音洪亮,中气十足,直让大臣们听得清清楚楚。

从这份《建国号诏》中可以看出,忽必烈所建立的元朝,乃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延续,是尧舜禹汤,秦汉隋唐的继续,所谓:“绍百王而纪统”,诏书又把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的这份统一大业,看作是“历古所无”的“大业”,即是说这业绩是古代任何一个君主都无法比拟的,因而用“蒙古”这个民族的名称,已不足以表示新王朝的涵义。

忽必烈十分清楚,当今的时局以宋蒙之战为重中之重,在蒙古军队中,汉人士卒的数量已经超过了蒙古族士卒,而在朝中,汉人大臣的分量也是越來越重,同时,对于南朝襄阳的围城打援战是一次长期持续的战役,其中需要大量的粮草军备,这些军需物资大都要靠汉人的耕作和制造,所以,忽必烈也希望用大元帝国來笼络住汉人之心。

当然,任何事情有利就有弊,忽必烈的做法虽然对其意图统一中原大地有很大的好处,但也正因为如此,成吉思汗的其他后裔似乎找到了反叛的理由,之后纷纷宣布脱离忽必烈的控制,以至于曾经支持阿里不哥的海都在西亚、中亚组建了反忽必烈的同盟。

新殿里的蒙古大臣齐齐跪下,大声道:“臣等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各位爱卿,免礼平身!”

“谢皇上!”

忽必烈豪情万丈道:“各位爱卿,朕作为大元帝国的皇帝,势必率领我朝一统天下,开创崭新的历史,让我大元帝国成为前无古人的最强帝国,世代不息,让长生天的福泽遍及太阳覆盖之处,生生不灭!”

“皇上万岁!”

“国师八思巴!”

“臣在!”

“蒙古新字即日便可推行,你会同相关各部起草诏书,在我朝范围内推广!”

“是,皇上,臣遵旨!”

忽必烈定都大都,并改国号为“大元”,这就表明他所统治的国家,已不只是属于蒙古一个民族,也表明了忽必烈希望成为中原封建王朝正统继续者之心。

咸淳五年(1269年)二月,忽必烈依据汉族的古代文献《易经》,改国号为“大元”,蒙古国自成吉思汗起,历经数十年后更名为元朝,这比历史上元朝正式建立的时间咸淳七年(1271年)11月提前了两年多,

第448章南朝火器

第448章南朝火器

第448章南朝火器

就在蒙古忽必烈宣布更改国号的同一天,江淮军区庐州军首批一个军的兵力,大约二千五百名将士在第十一厢指挥使王胜将军的率领下进驻随州,二月二十六日,东海舰队的一千名水师官兵抵达郢州,舰队制置使李曾伯随船到达,并接替了沿江舰队制置使陈弈在汉水流域的指挥权,按照军务院的命令,陈弈前往重庆坐镇,指挥驻扎在重亲的沿江舰队主力部队,三月一日午时,御林军第二师师长张世杰率领第六旅约二千人马抵达郢州,驻扎在已经前往均州的原张顺将军所部的军营中。

当御林军的旗帜出现在郢州城的第二天,立时便在襄阳城外的蒙古军营中引起轰动,众将在吃惊之余纷纷猜测起御林军出现的原由,在收到消息后的第一时间里,元帅阿术召集一众将领就此事展开了商议。

“南朝御林军的到來,是不是说明了南朝皇帝会亲临襄阳。”阿术带着兴奋之色将问睿琢顺鰜怼

“这个,这个可能性不大吧。”阿塔海首先反对道。

“如果不是,那又该作何解释呢。”张弘范出声道。

“大帅,末将以为,南朝皇帝先派部分御林军來此试试,如果洠в惺裁捶缦眨浠实刍蛐碚婊醽泶硕秸蟆!毕确姘⒋毯北硖馈

史天泽道:“大帅,先将此事立即上报大汗,同时,多派斥候打探消息,近些日子以來,南朝军队调动频繁,似乎有所大的动作,刘整将军,你熟悉南朝,对于郢州出现御林军一事,你之所见呢!”

刘整道:“大帅,史监军,宋朝的御林军是在末将离开之后才组建的,因此,末将并不清楚宋朝成立御林军的目的,不过,既然是來自临安的御林军,那么根据御林军一般都会和皇帝或者皇族中人在一起的惯例來看,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末将虽然不敢断言,但直觉认为,这种可能性还不小!”

阿术轻轻地“嗯”了一声,低头看向桌上的地图,随后又思忖了好一会才说道:“各位将军,从近日南朝军队的动向來看,张顺军进驻均州,王胜军进驻随州,水师李曾伯部增援郢州,再加上这支御林军的出现,是否可以推断,南朝是想将我军包围在襄阳城外呢!”

史天泽点点头道:“大帅言之有理,我军实施的是围城打援的策略,而南朝实施的策略则是反包围,看來,这场战役是越來越有意思了!”

“不错,南朝朝廷的用意和大汗的想法看上去颇为接近,都是想利用襄樊两城,如此一來,宋蒙大战或许就会因此变得简单,但襄阳之战却会空前的激烈。”说到这里,阿术的脸色突然变得有些严肃道,“各位,大汗曾经讲过,南朝的御林军是以火器为主,只是不知道这火器的威力究竟如何,会不会对我军产生不利的影响!”

“大帅休要为此费神。”门外传來一阵粗声粗气的声音。

“阿里海牙!”

“见过大帅。”刚刚从樊城外赶來的阿里海牙笑道。

“末将孔元见过大帅。”孔元抱拳行礼道。

“恩,两位将军请坐!”

阿里海牙坐下后言道:“大帅,末将以为,南朝所谓的火器只是一种噱头,无非就是突火枪、西瓜跑或者类似金国的震天雷、铁火炮之类的,我朝在灭金战役中,也遇到金人使用过,但结果如何呢,依然无法挽救金国被灭的结局,这类武器唬唬人洠暑},倘若要对抗我无敌之师,似乎还差得远,至于南朝皇帝,來了更好,省得我等还要去临安找他!”

张弘范赞同道:“大帅,阿里海牙将军说得对,决定战争的是人,并非武器!”

刘整眉头一皱,似语又止。

阿术道:“两位将军言之有理,但是,对于战争而言,如果不能做到知己知彼,实乃兵家之大忌也,总之,一旦有南朝军队使用火器的消息,立即上报本帅!”

“是,大帅!”

“阿刺罕将军!”

“末将在!”

“你部派遣一支千人队,驻扎在鹿门山南边的龙尾洲、灌子滩一带,同时增派斥候,看看有无机会探查到南朝御林军的情况!”

“是,末将遵令!”

“史将军,你拟定战报,六百里加急,不,八百里加急,将南朝御林军出现在郢州的情况上报大汗!”

“是,大帅!”

“各位,今日会议暂且到此,刘整将军,你且留下!”

待一众将领走后,阿术微微笑道:“刘将军,第一批战船很快就能打造出來了吧!”

“回大帅,本月底可以先交付两艘中型战船,十艘小型战船!”

“恩,刘将军,南朝住郢州的水师统帅由陈弈换成了东海舰队制置使李曾伯,这李曾伯你了解吗!”

“大帅,李曾伯此人城府极深,虽然从表面上看,他与贾似道交好,但暗地里两人却是私交甚恶,李曾伯曾驻守边关,素知兵,所至有治绩,擅诗词,对于水战也有独到之处,其能力当在陈弈之上!”

“刘将军,本帅曾听人说过,你点评过南朝四大舰队的制置使,这李曾伯排在第三,有此事吧!”

“是,大帅,南朝水师将领中以李北洋为首,阮思聪次之,陈弈为末!”

阿术笑道:“哈哈,刘将军,以你之能,如果还在南朝,当排在四大制置使之首,只可惜南朝朝廷无能之极,竟将天下水师中的领头雄鹰逼反,这是南朝的悲哀,可也是我朝之福也!”

刘整讪讪一笑,也不知该如何回答,只听阿术接着道:“刘将军,本帅见你刚刚似乎有话想说,此时就你我二人,可否告知!”

在所有的蒙古将领中,刘整对于阿术还是十分敬重的。

“大帅。”刘整迟疑片刻道,“末将对于南朝的了解还是局限于宋理宗时期,因此末将曾向大汗提议,先取襄樊,再直下江南腹地,时至今日,南朝的变化巨大,自其新帝登基,锐意变革后,其国力逐渐增强,最令末将不解的是其新帝之所为,其之所能似乎,似乎不在大汗之下,从襄阳之战的布局來看,南朝军队明显实施的就是反包围战术,这种战术末将思索过很久,按理來说,我朝在襄阳城外的城堡已成,以南朝军队之能,根本无力攻克我军之堡垒,其包围策略势必失败,然而其军却是一如既往,如果末将所料不差,南朝一定有所依托,而这依托很可能就是其所谓的火器!”

阿术无法判断刘整所言是否在理,道:“刘将军,火器之说,你以前听说过吗!”

“大帅,末将知道南朝很早以前就有火药司,只不过一直无所作为,最多就是制作一些供人玩乐的烟花炮竹而已!”

“南朝的火器,本帅曾听大汗提过,虽经我朝细作多方打探,但也仅仅知道其分为火枪、火炮,据说火枪就是在原來的突火枪基础上发展起來的,虽然有些威力,但其发射速度缓慢,根本无法同训练有素的弓箭手相比,至于火炮,却只闻其名,而不知何物也!”

“大帅,我等在此猜测也无济于事,末将以为可以分兵进攻郢州,看看有洠в谢崾允阅铣幕鹌鳎 

“恩,此事本帅也在考虑中!”

刘整赞道:“大帅让阿刺罕派兵进驻龙尾洲,是否便有此打算!”

阿术笑道:“知我者,刘将军也!”

刘整心里颇为受用,不过嘴上还是谦逊道:“大帅过奖,大帅,虽说南朝有火器这一不确定因素,但张弘范将军说得也对,决定战争的终归是人,而不是武器,只不过,我军千万不可大意,务必当弄清火器的威力大小后,方可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恩,这点本帅明白!”

自古以來,几乎所有的军事家一致认为,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对阵双方之人,但是,如果这些古代军事家们知道了后世美国攻打伊拉克的过程,可能就会改变他们的想法了,美伊战争时,号称精锐之师的伊拉克共和卫队,连边都还洠牛捅欢允值南执萍嘉淦鞔虻靡话芡康亍

当然,美国现代化的科技武器也是由人研制发明出來的,所以决定战争胜负的还是人,只是并不完全是指对阵双方之军人了。

大都皇宫。

“什么,南朝的御林军也出动了。”忽必烈看完阿术的战报后,惊讶道。

伯颜点头道:“皇上,阿术元帅在其战报上的确这般所言,而且是八百里加急,想必不会有错!”

和襄阳城外蒙古中路军将领们的想法一样,忽必烈的第一反应也是,南朝皇帝意欲亲征襄樊,这种可能性会有吗。

“伯颜,地图!”

“是,皇上!”

忽必烈指着地图上的郢州道:“御林军既然驻扎在郢州,那么如果南朝皇帝亲征,就会将郢州作为其临时行宫,以指挥襄阳之战!”

伯颜问道:“皇上,这种可能性存在吗。”

第449章出兵龙尾洲

第449章出兵龙尾洲

第449章出兵龙尾洲

忽必烈略微思索,言道:“有这种可能性,虽然南朝历代皇帝除了其开国的太祖、太宗外,余者皆是胆小怕事之人,南渡后的赵氏一脉更是如此,几乎洠в械ǜ矣萸渍髡撸挥姓獾苯竦男』实壅远Q与众不同,我等倒是不可大意,伯颜将军,传令阿术,小心从事,至于他们进攻郢州的想法朕准奏,只是需要把握好分寸!”

“是,皇上!”

“伯颜,本來朕还一直有所犹豫,是否让你前去襄樊,今西部的众汗国贼心不死,很不稳定,不过,现在看來,还是先以襄阳之战为重吧,你准备下,近日便起程南下!”

“是,臣遵旨!”

“真金,派人去传那木罕,安童还有昔里吉进宫见朕!”

“是,父皇!”

那木罕,忽必烈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