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越之帝王传奇-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少实权派将领在这几年间陆续被清洗,或隐居在野,或投向其怀抱,更有甚者,被逼得倒戈降于蒙古,这其中对后期防御影响最大的就是川中将领刘整的投敌了,以至于后来忽必烈选择攻打襄阳便是刘整的计策,最终使得南宋朝急速溃败。

既然现状如此,我也就顺水推舟,只能等我羽翼丰满时再做计较,到时将其党羽连根拔起。

至于我所钦点的文陆二人此时都不在京中,文天祥在江西,陆秀夫在扬州军中,不过圣旨既下,也不用等上太久。

本以为今日朝中之事就是宣布下新的人事任命,哪知小七在我示意准备宣布退朝时,从文官队列中闪出一人高声说道:“臣马廷鸾有本启奏。”

这马廷鸾曾任太子右庶子,所以对于赵禥之事知之甚清,此时官拜礼部侍郎,刚刚又兼任了侍读,马廷鸾现今属于谢道清一派。

“马爱卿,有本就奏吧。”

“陛下,恕臣斗胆,今陛下刚登帝位,对于朝中之事大都不甚明了,是以臣提议由太后听政于后堂,待陛下熟悉朝事后再亲临朝政。”

这话音一落,满堂鸦雀无声。

马廷鸾为人心直口快,与贾似道等人不和,一直被其视为异见,受到压制。

这番话分明就是想让谢道清垂帘听政,和后世的慈禧老佛爷一般。

我听完后心里一点也不急,因为自然会有人替我着急,只不过我在表情上还是装出一丝愤怒。

果然,不一会贾似道的党羽们纷纷跳将出来指责那马廷鸾,一时间这大殿之上好不热闹,就像后世某些小岛小国开议会似的,丑态百出,全然没有大家之风。

除了为数不多的中立派外,双方阵容几乎全部参与其中,“臣有本上奏。”“臣也有本。”

我微微闭上双眼,也不说话,任其在堂下喧哗。

“成何体统?”原本一直在闭目养神的贾似道突然睁开眼睛看了我一眼,随后站起身对着朝臣大声叱喝道,“堂堂大宋朝的重臣,做出此等行为,实同骂街泼妇,太后听政,虽古皆有之,但仅限幼帝,或不能视事之时,今陛下以成年之身登基为帝,再来个太后听政,本朝毫无此先列,尔等是何居心,违背祖宗之法,想让太后背负后宫干预朝政之不贤,皇上落得个无能之名吗?”

贾似道这番话说得是正气凛然,将两顶大帽扣住马廷鸾等人。

自古女人当权都只是在皇帝幼稚之时,否则就会被视为不贤,甚至篡权。所以那唐朝武则天即便是颇有建树,也为文人墨客所不耻。

太后谢道清一党一来惧怕贾似道的威严,二来更担心被扣上这两顶大帽,影响到太后声誉,也只能噤声。

这贾似道也的确嚣张,的确犀利,三言二语间便说得马廷鸾等人哑口无言。贾似道说完后意味深长地又看了我一眼,这眼神分明在暗示我,他贾似道是一颗大树,只要我能听从安排,就能够平安无事。

“哼,老东西,走着瞧。”

我见群臣都不再言语,便示意小七退朝。

“退朝。”小七扯开嗓子大声叫喊道。

第8章御书房

第8章御书房

第8章御书房

我回到宁乾宫刚喝了一会茶就看见小七匆匆进来禀报:“李公公求见。”

又来了?

我知道一定又是关于今日朝会之事,谢道清的消息也太快了吧,这马廷鸾在朝中一闹,谢道清看来要做次和事佬了。

“陛下,今日第一次正式上朝感觉如何?”谢道清依旧是一幅波澜不惊的模样。

“回母后,孩儿临朝时有些紧张,还请母后加以指点。”

“陛下也无需着急,慢慢习惯就会好的。今日那马廷鸾所言纯粹是其个人所为,本意只是担心陛下刚刚临朝,有很多方面会考虑不周,才会有此话语,他是个爽直之人,没有什么恶意的,官家不要往心里去。”

“孩儿知道,母后放心吧。今后在朝事中遇到困惑,孩儿自会常来向母后请示的。”

谢道清微微点头道:“我也就一妇道人家,国家大事还得官家自己拿主意,只是官家需要尽快熟悉朝中之事,以便能够早日掌握龙庭。”

“孩儿谢母后赐教。”

“恩,去吧。”谢道清也不愿意和我多说话,目的达到即刻下了逐客令。

皇权,后权,相权三足鼎立,谢道清自然不愿意将我推向贾似道一方,马廷鸾在朝廷上的言论显得有些操之过急,使得谢道清不得不亲自安抚我一番。

尽管目前我是三权中最弱的一环,但我代表的是帝位之正统,我靠向哪边,那么那边就会占据上风。

接下来的数日里,我除了上朝,习武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宁乾宫二层的御书房度过。

此时已是景定五年的十一月中,尽管屋外寒风凛冽,屋里却是温暖如春。

这皇家宫殿密封性能相当好,加热火炉也是设计精妙,帝王的生活就是与众不同,只是不知道这古代平民百姓是如何生活的。

平民百姓的生活在现代有个时髦之词,叫做民生,这可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千秋基业的大事,也是我要面临的的一件长期大任,空闲时,我得亲自出去走走,伟人曾经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千真万确的。

除了民生,还有国家经济,军事,政权,人文等等一大堆事情,看来这古代帝王也不是好当的,如此多的知识要学,难怪不少帝王干脆两手一摊,做一个昏君庸君是要轻松很多的。

御书房藏书,奏折,文件都很多,好在我看书极快,不出数日,便初步浏览了一遍,和我想象的大同小异,实际的国情用千疮百孔这个词来形容是恰如其分的,每个王朝在灭亡前大抵如此吧。

此时的疆域日渐萎缩,自从一二五三年大理国被蒙古所灭后,南宋朝廷只能偏安一方,北部退守两淮,而在三年前也就是一二六一年因刘整的投敌使得四川局部沦陷,一想到刘整的投敌,我就恨不得大骂贾似道吕文德等败类。刘整可以造反,可以占山为王,但我决对不会原谅其投敌卖国,所以日后我必定杀之,当然贾似道等人我是更加不会放过的。

好在这时蒙古发生内乱,忽必烈皇位不稳,及时回撤北方,这才给了我三年时间。三年后,著名的襄阳大战就会开始。也即是我必须在三年内改变现状,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改变军队的现状,否则我将会步历史后程,陷入极端不利的局面。

尽管蒙古人在军队的战斗力上已经超过大宋,但从两国综合实力来看,目前的大宋还是稍稍领先于蒙古。

南宋的灭亡不是败在蒙古人手里,而是败在自己手里。

自盂珙后,唯一杰出的将领应该算是李庭芝了,这李庭芝现任扬州制置使,主管两淮制置司事。在我心目中,未来的宋军元帅非此人莫属。有李庭芝镇守两淮,对于北部我暂且放心,但是襄阳该派谁去呢?历史上的襄阳守将吕文焕在外无援兵的情况下能够苦守襄阳六年,也算是功不可没了,只是这吕文焕吕文德都是贾似道之人,我该重用吗?如果不用,哪还有谁可以用呢?

正在思索间,我忽然想起以前在一个网站上看过的这样一篇帖子,其主要内容讲的是,秦桧在唐太宗手下还会成为千古奸相吗?魏征在宋高宗麾下还能成为千古名相吗?

一直以来,史书上都是说南宋末年没有文可安邦武能定国的人才,还不如说是没有懂得使用人才的皇帝。

几千年来的中国历史基本上都是一样,明君一出,天下大定,昏君一出,则天下大乱,这就是人治社会的通病。最明显的实例莫过于唐玄宗了,前半生英明神武,天下大治,景象繁荣超过贞观之治,后半生昏庸糊涂,就导致安史之乱,差点国亡家破。

当时我对于这篇文章十分赞同,正所谓明君治下出名臣,昏君治下出奸臣。

试想下,如果襄阳之战时吕文焕的上司是李庭芝,那也许什么都不用变,这襄阳他也能守住吧。

当然,我要的不仅仅是守住襄阳,我要的是一支能够彻底打败蒙古人的军队,如果襄阳能够守住,我便有更多的时间来打造一支无敌于天下的精兵了。

想通了这点,我又继续翻阅起其它书来。

平心而论,封建社会发展到宋末,很多制度都已经较为完善和先进了,比如,宋朝的募兵制就有了现代士兵来源的雏形,将领的轮换制也基本上等同于现代。

只不过制度好并不能代表事情能做好,因为所有的制度都是要靠人去实施的,所以说,人,才是根本,都说未来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其实在任何时候都离不开人才。

这个时代的科技也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只是像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等很多发明创造都没能得到很好的应用,这时就能充分体现我这个穿越者的优势了。

比如说火药,当然重点往军事上去发展,这时代,火枪的最早雏形突火枪已经出现,而且南宋时期的钢铁年产量已经达到十万到二十万吨,所以要生产出较为实用的滑膛火绳枪并非没有可能,再比如指南针的发明,对于航海起到了决定性的帮助。

至于其它的工业,商业,农业等在这个时代也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从后世的评论中也可以看出,宋朝可谓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

御书房的这些书籍资料十分全面,几乎涵盖了各行各业,只不过那宋理宗看过的估计连一成都不会到。

数日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当我粗略地看完一遍后,也基本上对这南宋朝的情况有所了解了,后面就该根据我所了解的情况做出计划来了。

对外,踏破蒙古铁骑,收复山河,对内,整治朝中奸逆,还我大宋一片乾坤。

这几天在御书房的感觉又像回到我原来的那个窝,又变成了那个宅男。

第9章微服私访

第9章微服私访

第9章微服私访

“官家连日操劳,得注意身体啊。”旁边的小七呵气连天地劝道。

“什么时辰了?”

“回官家,已过子时。”

“哦,这么晚了?”我不睡,小七也不敢睡,对于平日里早睡早起的小七自然是很不习惯。

我一向睡得很晚,加上我不愿意让大脑得到清闲,否则又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乐菱杉来,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我实在难以仍受。我看着小七昏昏欲睡之态笑道:“那就安歇吧。”

“官家今夜仍然是在宁乾宫休息还是前往某位嫔妃处?”

“今日已晚,就在此处休息吧。”

“是,官家。”小七应道。

对于我的反常,小七应该是最先适应的了,皇帝赵禥和太子赵禥似乎完全变了一个人,在小七心里,对于现在这个赵禥渐渐充满了崇拜之情,皇上勤勉有加,平易近人,最主要是充满了智慧,就拿练拳一事来看,非天资过人者无法在瞬间便能练成,原来的太子赵禥让人怕,现在的皇上赵禥让人敬。而我对于小七也是非常放心,根本不用去提防,毕竟小七的忠心是无可置疑的。

“小七,朕这几日读书也有些乏了,明日散朝后出宫去走走。”

“官家是公开出行,还是偷,啊,不是偷,是私下出行?”小七兴奋而道。

从赵禥的记忆中,我知道这位太子爷以前可是喜欢偷偷溜出皇宫去鬼混的。

“当然是微服私访了,对了,叫上袁棘一起。”有袁棘这个大高手在,安全问题就不用考虑了。

以前可没少看那些帝王微服出行的电视剧,明日我也学着微服出游,欣赏下古代西湖的胜景,这个时候,著名的西湖十景已经初步成形了。

“是,官家,明日小七便安排微服私访,这名字倒是很贴切,官家就是有学问啊。”

“原来微服私访这个词在历史上是我最先使用的了。”我暗道。

下朝后,我带着小七从皇宫的边门悄悄地离开,对于这微服私访,小七早已是轻车熟路。

袁棘早在皇宫附近的一间小茶楼相候。

这间茶楼名为狮峰茶楼,是赵禥太子为了出去方便专门买下的,交给了小七的四哥卫小四打理。可别小看这间小小的茶楼,除了正常的吃茶生意外,楼上还专门有茶叶零卖,而且是极品的狮峰龙井,不用说,这些都是赵禥太子私下从皇宫中偷带出去的。

龙井茶乃我国第一名茶。西湖龙井分为“狮、龙、云、虎、梅”五个品类,其中以产于狮峰的品质为最佳。该茶形光扁平直,色翠略黄似糙米色,滋味甘鲜醇和,香气幽雅清高,汤色碧绿黄莹,叶底细嫩成朵。狮峰龙井产量极少,基本上都进贡给了皇上和高官贵人,所以这茶楼不时会有人前来,高价购买狮峰龙井。

因产量极低,运输不便,所以这西湖龙井直到明末清初才开始慢慢流入民间,到现代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茶。

此时大约是早上九点多,茶楼里早已坐满了赶早吃早茶之人。宋朝时的早茶已经形成气候,我从御书房的资料中看到,宋朝时的收入几乎是清朝的三倍,这足以说明这个时代的经济相当发达了。

卫小四将我带到二楼,袁棘等一见到我过来,立即起身道:“见过呼延公子。”

“恩,都坐吧,我正好有些口渴,吃杯茶再走不迟。”

袁棘左手边那位身穿蓝色武生衫的年轻人连忙给我和小七倒好茶水,恭敬地说道:“公子,请。”

我浅浅地喝了一口,发现袁棘身边的两人都没有见过。

“公子,这两位都是我的徒弟,左边的叫蓝羽,目前司职御前侍卫统领,右手的叫沈墨,司职御前侍卫副统领,都是当日先帝在世时钦点的。”

宫中御前侍卫不属于军队编制,向来只听命于皇室,设有统制一名,统领两名,下辖五名副统领,每个副统领带领约二百名御前侍卫,合计一千人左右,负责拱卫皇宫以及皇室出行时的安全。虽然人数不多,可都是精英中的精英,称得上是现代的特种部队,就像北宋年间的御前四品带刀侍卫展昭,便是其中之一。现任侍卫统制的谢道临正是太后谢道清的堂弟,一身武艺非同小可,据说其技艺是出自闽南林家,即便在高手如云的林家,谢道临也算是出类拔萃的。

从官职上就能看出,统制是枢密院下属将领中级别最高的,相当于现代的军区司令,在作战时可以统帅十万人以上的部队,而仅仅只统率千人的侍卫首领也称作统制,足以见得其地位之高了。

我仔细瞧了瞧二人,这蓝羽二十出头,面容英俊,身材匀称,看上去文质彬彬,像个电视上的状元郎,我一下就想起了展昭,这蓝羽似乎就是我心目中的南侠展昭,充满着青春的活力,沈墨年岁稍长,大约和我差不多,身形较为高大,相貌普通,一看便是沉稳之人,这两人眉宇间均是英气勃勃,气度不凡,眼神中流光飞扬却又丝毫不显招摇,不愧是高人之徒,端的是武功不弱,反而倒是他们的师傅袁棘看上去却根本不像武学高手。蓝,沈二人知道我就是当今皇上,在见到我时,除了眼神间露出一丝敬仰,行为不失方寸,隐约间已有大家风范。

尽管已是冬天,江南依旧是山绿水清。

临安城里果然极尽繁华,街道尽然有序,两旁商铺林立,路上行人熙熙攘攘,虽然不如后世的杭州,但也不愧为这个时代的天下第一大都市了,这番热闹景象活生生就是一副南方的清明上河图。如果我告诉临安城的百姓,还有十年的时间这座城市就要被蒙古人占领了,他们还能直把杭州当汴州吗?

没有经过工业污染的西子湖畔,空气清新,景色宜人。

雷峰塔,三潭印月,断桥等后世著名的景点此时都已存在,周边亭阁相间,杨柳轻垂,自然和人文形成完美融合,古人更加讲究天人合一,不似现代着重于人工的痕迹。漫步湖边,令人心旷神怡,这个时代的游客人数远远不像后世,特别是逢年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