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越之帝王传奇-第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印天涯当然知道郝经骨子里还是个汉人书生,对名声极其看重,今不得已为之,内心也是感激:“郝大人,乌力罕南下是其使命所在,大人不必放在心上。”

郝经还欲言语,却听上首的忽必烈金口一开:“郝爱卿,既然你执意,本汗也就不再强求,郝经听封。”

郝经拜倒于地:“臣郝经在。”

“本汗册封你为我朝帝师,凡见我蒙古百官,均自大上一级。”

【‘文、】郝经再拜道:“谢大汗厚爱。”

【‘人、】“自本汗起,我朝臣民今后皆以帝师称汝。”

【‘书、】印天涯微微一笑:“大汗圣明。”

【‘屋、】“帝师,坐吧。今日请二位前来,是想和你们商议下我朝未来的国策。帝师,你离开五年,我朝局势已是大不相同,这些日子里你也了解了我朝的现状,和当初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本汗如今可以一言九鼎,再不用受他人的牵制了,帝师,你和本汗相识十年,现在到了该实现你心中抱负的时候了。”

郝经出生于乱世,饱受战乱之苦,因而自幼便有大治之理想,十年前为尚未掌握国柄的忽必烈所器重,但碍于对汉法持保守态度的大汗蒙哥,忽必烈未能即行采纳郝经的建策。此时,忽必烈身为蒙古大汗,自然能够左右乾坤,郝经掩饰住自己内心的喜悦:“大汗,神尊大人,臣还记得十年前大汗之言,可行之时,尔自知之。这些年来,臣当初的建议有不少已经一一实现,臣今已得返,自当鞠躬尽瘁,以报大汗当年知遇之恩。”

“帝师,大汗雄才伟略,今再得先生之助,何愁大事不成。本尊不擅治国之道,还请帝师尽言。”印天涯有感于郝经对乌力罕的援手,难能客气地说道。

“大汗,神尊,唯今之策,臣有十条建议上奏。”郝经道,“这第一条,是国策之重,也是老生常谈,大汗欲做天下共主,就需无华无夷,普天之下,蒙古也好,汉人也罢,尽是大汗之子民,大汗铁骑所到之处,都是我朝之土,其族人也都是我朝之人。天之所以兴不在于地而在于人,不在于人而在于道,在于必行力为之其次。这第一条看似简单,却是最难实现,大汗可以凭借我朝铁骑之力,荡平天下,然却不可久治。臣以为,唯有大中国之道,方为千秋霸业之始。臣之它策均是立于此点,如若此议不通,则后续无意义也。”

忽必烈神情凛然地注视着郝经,片刻后笑道:“帝师,你这秉性一点没改,还是如此固执,没问题,这点本汗应允了,本汗不仅仅是蒙古的大汗,也是这天下的大汗。”

郝经起身拜首道:“也就是大汗才有如此胸怀,臣服也。”

“哈哈,帝师,少拍马屁,继续。”

“这第二条建议,臣认为我朝眼下当积蓄国力,发展经济,暂且缓和与南朝之冲突,可以掠其余之小国资源,以富我朝,待时机成熟,先灭南朝,再图西北。我朝之野战军力已在南朝之上,但是要破其城镇,还需攻坚持久,所以必须准备充分,不动则已,动则一击必中。我蒙古立国时短,以战力建国,然经济是治国长久之本,却是我朝之薄弱,大汗当广招贤能,特别是汉人中的才俊,以充斥我朝,而我蒙古之人当虚心求教,学其精华。”

忽必烈点点头,认真地听着。

郝经继续道:“第三条承接第二条,军政分离。我蒙古原本军力甚强,此乃根本,不可松懈,军务上以枢密院为主,但政务上却是汉人之举领先,臣已知道大汗所设中书省,统管政务,如此甚好,对于汉人官员的任用,要做到用人不疑,千万不能以蒙制汉,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他们的长处。”

第162章郝经十议

第162章郝经十议

第162章郝经十议

“用人之道在于用合适的人来做适合,的,的,的事。”郝经说到这里,突然发出一阵急促的咳嗽声,脸色变得通红,似乎上气不接下气,嘴角边也渗出了少许血丝。

忽必烈一惊,“蹭”的一声站了起来。

印天涯见状立即来到郝经身边,伸出双手搭在对方肩上,轻声说道:“闭眼,深呼吸。”郝经按照印天涯的说法,双眼微闭,顿时觉得一股暖流缓缓流向全身,说不出的舒服。十息之后,郝经睁开双眼,脸色趋于平复,呼吸也恢复了正常。

忽必烈松了口气道:“神尊,帝师何事?”

“大汗,无妨。帝师只是体内积郁过多,加上近日有些操劳,以致筋脉受阻,晚些本尊开些方子,再多加调养,很快便能康复。”

郝经起身作揖道:“谢过神尊大人。”

“帝师客气,本尊不过是举手之劳。”

忽必烈看看郝经,轻声道:“帝师身体有痒,还是改日再议。”

郝经忙道:“大汗,臣没事了,臣说完再休息不迟。第四条,是针对四大汗国的,大汗当主要针对窝阔台汗国,对其它三国则示之以好,待其相互争斗,实力削弱时,再与西北诸王和谈,西北各汗国必须承认大汗的宗主地位,彼此之间互设驿路,开关塞,四大汗国还须承认大汗是太祖成吉思汗皇位的合法继承人,是整个大蒙古国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当大汗一统大中国后,视情况再议汗国之事,到时以大中国为根基,则我朝进退皆可。”

“恩,帝师这点甚合本尊之意。”作为蒙古萨满教长老之一的印天涯自是不愿意见到成吉思汗子孙间相互厮杀,遂点头赞同道。

“第五条,今我朝地域日渐辽阔,其中有我蒙古属地,有原西部李夏王朝,有南部大理,更有众多原金国属地和部分宋朝领地,这些地方原有行政体制各不相同,臣建议按地域建立统一的行省制。”

忽必烈问道:“何为行省制?”

“大汗,行省制是以行省为枢纽,以朝廷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该体制有三个特点:行省性质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朝廷分驭各地,主要为我朝廷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当然,行省的权限只限于当地的行政管理,不能直接管辖军队。关于其详细构思,臣会上奏大汗。”

我国后世的行省制就是源自忽必烈时期,行省制是蒙元统治者在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自忽必烈后的元明清,各朝各代都沿用了这种体制,对元代社会和后来的明清、近代影响至深。

“好。”忽必烈点点头道,“帝师继续。”

“是,大汗。这第六条,是关于我朝的律法。我朝律法大都源自成吉思汗时期,如今情形却是天翻地覆,既然我朝已经立国,自然应当完善律法,汉人之律法历经千年之久,特别是唐宋以来,整套律法体制基本完善,臣以为当以此为本,重修律法,以适应我朝民族众多,地域辽阔之特点。臣在南朝被囚禁期间,对此思索颇多。世上之人皆有意识,有了意识就会有感情,有了感情就无法做到公平处之,自然也就会失之偏颇,而律法是没有意识的,它反而能公平地适合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用没有意识的律法去管理有意识的人?”印天涯喃喃道。

“神尊大人,正是此意。”

“或许有些道理。”

“大汗,神尊大人,臣继续第七条,关于文化宗教。兼收并蓄是唯一可行之法,我蒙古萨满教,源自西域的佛教,中土的道教,回民的回教等都是当地人的一种信仰寄托,臣以为只要不违反我朝的律法,朝廷就无须干涉,包括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一样,在一个大中国的背景之下,这些文化迟早都会融合,朝廷可以有意识地去加以引导,但不必去扼杀。比如,在我朝新建学堂,书塾,供天下的孩童学习,大汗,试想下,十年后,这些孩子长大了,他们会认为他们是哪里人呢?他们都是学习我朝的新文字,吃着大汗所赐之米长大的,那么最大的可能就是,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会认为他们是大汗的子民,是大中国之百姓。”

“第八条是关于百姓之基本生活。其实,无论蒙古人还是汉人,又或是其它民族之人,大多数百姓只要能吃饱饭,就会拥护这个朝代,如今我朝现有的大部分地区,战火渐渐平息,因此,当务之急便是让所有人能够有衣穿,有饭吃,有屋可居,这就是所谓的衣食住行。比如,大汗前些日子建立贮存剩余谷物的常平仓,就能够保证遇到灾害时有足够的供应。对于盐、茶、米,酒和一些生活必须品实行专卖,以保证价格的低廉,一旦百姓的基本生活得以保证,那我朝就会慢慢进入平和发展阶段。”

印天涯道:“恩,这和佛教宣扬的善行一样,这几年来,大汗已经陆续在做这些事了。”

“恩,这也就是古人所言君轻民重里的民重之意。第九条和第八条类似,就是要加大我朝的基础建设,广修道路,这对于我朝的行政和物资供应是十分重要的,并在可能栽种的道路两旁种上树木遮阳,在每隔一定的距离上修建商旅客栈和驿站,我朝盛产马匹,可以发给各驿站,用于帝国消息的便利传播。同时,开办医院,组织公众救济会等等。”

郝经接着言道:“最后一条是针对大汗个人的。”

“是吗?”忽必烈笑道。

“正是,大汗,臣建议大汗自身推行一种二元政策。”

“二元政策?这又是何意?”

“一元是指大汗身为蒙古的正统继承人,要让原有的蒙古人,包括其它汗国之蒙古人,把大汗您看成是成吉思汗的唯一继承者,大汗需要始终如一地维护成吉思汗所打造的帝国精神以及传统的蒙古文化,也就是说,大汗是所有蒙古人的精神象征。另外一元是指大汗同时又是大中国第19个王朝的忠实延续者,同样也是顺应天意所生。”

忽必烈“恩”了一声道:“这条甚好,如此以来也就解决了本汗多年来一直思考未果的问题。本汗扮演这样一个双重角色,就能平衡所有的臣民了。”

“大汗英明。”

忽必烈兴奋得哈哈大笑起来:“帝师不愧是我朝之魂,这十条建议本汗会仔细考量,帝师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此细化上奏,待本汗审阅后,便逐一落实。”

“是,大汗,臣会尽快提交奏折。”

印天涯也赞道:“帝师思路清晰,所言之策面面俱到,果真是治理国家的顶级大师,本尊佩服。只是帝师最近不可太过操劳,先恢复身体要紧。”

“谢过神尊大人夸奖。”郝经谦逊而道,“属下会留意身体的。”

“恩,帝师辛苦,早些回去休息,此十策重要,但帝师的身体更为重要。”

“谢大汗。”

“帝师,本尊随后会将调理身体的方子送至府中。”

“谢谢神尊大人。”郝经拜道。

第163章钦差大人

第163章钦差大人

第163章钦差大人

郝经的十条建议倘若放在后世,也就再寻常不过了,但在数百年前的宋末却算得上是相当精辟的言论了。如果我是忽必烈,说不定会怀疑这郝经和我一样,也是一个穿越者。

雄才大略的蒙古大汗忽必烈将这十条建议一一落到实处,自此,蒙古的综合实力蒸蒸日上,开始积累起灭宋的资本。

一大早,方灵,文璋在林莹,陈渺的陪同下,前往福州东部的造船坊旧址打探高商后人的下落。大约三十年前,当时的沿海制置使和福建路安抚使为扩大造船能力,将造船坊迁移到了距旧址约十里之外的马尾口,那里东临大海,占地面积广阔,加上人烟稀少,无论是从发展还是从保密角度来看,都更加合适。叶梦鼎到达福州后,遍查过造船坊和水师,都不知道高商后人的下落,不过,船坊有老人言道,当时迁移时有不少老弱病残留在了原址,只是不知其中会不会有制置使大人要寻找的高商后人。

“公子,时辰快到了,我们也该出发了。”

“恩。”

我换好面具,和袁棘等人慢慢向福州府衙走去。我不认识福州知府事,但却不知道他有没有见过我的庐山真面目,所以还是带上面具,易容而行。

福州府,公堂之上。

“林老板,你怎么又来了?本府和你相识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你的诉状我要是能接早就接了,这一次嘛,唉,本官劝你还是算了吧。”福州知府事章松略带歉意道。

一直以来,林志雄在福州的生意做得是有声有色,和福州各处的衙门关系也很密切。但在整个福建路,林志雄却是远不及泉州浦家,浦家实力庞大,完全非其可比拟,所幸浦家许多年来并未涉足福州,所以倒还相安无事。这次浦家居然将手伸到了林志雄的地盘,那林志雄当然咽不下这口气,明知不敌,也得拼上一拼。然而,平时和其称兄道弟的福州官府竟然也偏向了对方,林志雄在商场浸淫了数十年之久,自然十分清楚商不与官争之理,浦家后台过硬,但其也不愿坐地挨打,思前想后,最终将希望寄托在了京城狮峰商行的呼延公子身上,虽然林志雄和呼延公子并无深交,但多年的阅历告诉他,狮峰商行深不可测,这才请萧天出面求助于我。

按照我昨日的说法,林志雄带着精通律法的原府衙幕僚孔坚再次来到福州府衙。孔坚五十出头,进士出身,十多年前曾任福州知府事陈享的幕僚,后见陈享贪赃枉法,意图阻止,反被陈享倒打一耙,羁押一年后才被释放,孔坚出狱后生计无着,加上身体极差,在无路可走时,幸得林志雄收留,保住了一条性命。

“大人,草民与那海外客商约定的交期眼看就要到了,草民再无他法可想,只得求大人给草民做主了。”

章松见屡劝不止,有些恼怒道:“林志雄,本官说过,这是船舶司之事,本府也无权裁决,念在你有功于福州,速速离去吧,不然本府可治你扰乱公堂之罪。”

“大人,草民孔坚,添为林先生之讼师。”孔坚站了出来,拜了拜道,“依我朝律法,如有不服裁决者,可向上级府衙申请复诉,今船舶司毫不理会我林氏商行之申请,故只能前来福州府求助大人,大人一向秉公办事,福州城人人皆知,所以草民斗胆请大人开恩接下这诉状。”

“讼师?本府已经多年未见了,孔坚,你还真够胆大,不知道讼师所要承受的连带责任吗?”

“大人,草民只是依法行事。”孔坚不卑不亢道。

“哼,林志雄,有备而来啊,还带着讼师。”

“大人,草民的确无路可走了,还请大人见谅。”林志雄一边言道,一边眼神四顾,呼延公子说的钦差怎么还不出现。

“你无路可走?”章松眼珠一转,突然笑道,“林志雄,既然你带着讼师前来,那你们就该懂得我朝的律法,律法有着明确的规定,只有每年的十月到一月,官府才会受理有关户口、婚姻、田土、钱债之类的诉讼,除非是谋反、叛逆、盗贼以及人命重案等,否则官府可以拒绝受理。眼下好像时日不对,而你们也没有什么命案吧?”

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认定诉讼发生率是衡量一个社会民风是否淳厚、浇薄的尺度,如果某个官吏所管辖地区内的诉讼案增多,就表示官府不尽职不尽力。于是古代司法制度就由此衍生出许多在今天看来是荒唐的息讼规定:尽量限制人民向官府提起诉讼。

比如,唐朝时就规定,百姓提起诉讼的时间,每年只有五个月。宋朝时更为苛刻,只有四个月可以上诉,除了有月份的限制,还有日期的限制,这就是专门的“词诉日”。

孔坚不慌不忙道:“大人,我朝律法的确有此规定,但我商行所要上诉的不是民事纠纷,而是上告船舶司不能公正地对待我商行,这并非民事纠纷,所以不应受此限制。”

“孔讼师,本府也久闻你的大名,在福州府,谁不知道你孔先生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