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越之帝王传奇-第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章鉴,淳祜四年(244)以别院省试及第。累官至中书舍人、侍左郎官、崇政殿说书、进签书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后又升为同知枢密院事。咸淳十年(274),为右丞相兼枢密使。章鉴为人宽厚,平时与人交往,往往赞同别人观点,士人称其为“满朝欢”,谓其处事没有原则。

至于吴坚,我只知道其曾在南宋末年担任过左相,其他一无所知。

对于留梦炎,我却知道得相对较多。一是因其姓氏特别,二是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汉奸之一。

史书记载,留梦炎为人奸诈,善于见风使舵。中状元后,历官宗正少卿,秘阁修撰,福建提举,吏部右侍郎,累官宣奉大夫,端明殿学士。德祐元年(275),任同知枢密院兼参知政事,并拜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总督诸路军马。虽受命于危难之时,但临事退缩,称病于家不出,直至太后亲临其家,才始出任左丞相。不久,于端宗景炎元年(276)降元。文天祥兵败被俘后,元世祖忽必烈十分敬重文天祥的才学与为人,待为上宾,多次派人劝降不成后,遂用酷刑,但文天祥仍是坚贞不屈。一些降元宋臣请求元帝释放文天祥为道士,元帝亦有此心,留梦炎却阻止道:“天祥出,复为号召江南义士抗元,吾辈将置于何地?”从而坚定了忽必烈杀害文天祥的想法。对于新建立的大元帝国而言,留梦炎算得上是有功之臣,可是,元朝史官所修的《宋史》中却没有他的《传》,相反,却给文天祥立了《传》,赞扬他是宋朝进士中的伟人之一。可见,即便是敌人,对那些背叛国家民族的人也是不起的。据传,直至明代,凡留姓子孙参加科举考试,均需先声明非留梦炎后代,才有考试资格。留梦炎降元后也官至元朝丞相,说明其也是有一定本事的。

对于这些宰相们,我当用其长避其短。

“各位爱卿,请坐。”

“谢陛下。”

我将安南国国君陈晃的来信内容详细告诉了贾似道等人,随后道:“马爱卿,你先给朕说说侬智高之事。”

“是,陛下。”马廷鸾起身道,“侬智高,傥犹州人。大约两百多年前,侬智高的父亲侬全福为我朝与安南交界处的傥犹州(今广西靖西东部)知州,并依附我朝,后来,侬全福势力日长,自称昭圣皇帝,当时的安南还处于交趾国时代,交趾国君遂发兵征讨,侬全福兵败后被斩杀。侬智高子承父业,在傥犹州建立了大历国,意图对抗交趾,后再被交趾打败,遭擒未几又被交趾国君释放。后四年又建南天国,与交趾交战互有胜败,同时上书我朝,而我朝当时正在与契丹,西夏交战,故未有回复。在与我朝几经反复之后,又发动了和我朝之战,并接连打败了我朝当地好几路守军,一度占领了我两广路的南部,仁宗帝只得派兵征伐,任命当时的枢密院副使狄青为帅,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平乱。最终,在狄元帅的指挥下,苦战数番,才将其消灭。详细经过,陛下可查我朝史料。”

侬智高是壮族,僮族首领,既反贪得无厌的交趾国君,也反不容纳自己的大宋,其人究竟算是英雄还是反贼,只能让后世去做评论了。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所以历来在“大一统”和大汉民族之间摇摆不定,使得很多事情至今也难以定论。

我听完后道:“各位爱卿,都来说说自己的法吧。”

马廷鸾先道:“陛下,对于安南接受蒙古册封一事,虽然不义,但却可以理解。如今我朝之敌是北方蒙古,对于安南蛮夷之地,臣以为可不加理会,至于那侬家后人,陛下当派人查清,如果有反心倒是应该严查。”

我点点头,示意大家继续。

王爚起身道:“陛下,臣以为马大人之言虽然有理,却不可取。安南国乃是我朝属国,怎么可以接受他人册封呢?此风不可长也,陛下当令两广路出兵征讨,出其不意灭之。对于那侬复,臣则赞同马大人之法。”

留梦炎反对道:“王大人此言不妥,安南尽是山岭地带,如果我军不能快速将其制服,难保不会招来蒙古人,到时安南未灭,我朝与蒙古或许反倒先行交战了。”

王爚脸露不喜,毫不留情道:“留大人,莫非你惧怕蒙古人吗?”

陈宜中道:“王大人,这不是怕不怕的事情,留大人说得对,如果在安南陷入和蒙古人的交织中,那我朝就要多一条战线了,这并不合算啊。”

王爚也知道留梦炎所言并非全无道理,只不过自己是主战派,一向不惯主和的留梦炎。王爚哼了一声,坐回椅子上。

章鉴见气氛紧张,便道:“陛下,王大人,留大人所言各有道理,臣以为还是先讨论后一个问题。”

“好,也行。”我笑笑,来这章鉴果真如史书上所言,好好先生也。

对于后一个问题,所有人的法都是一致的,毕竟当年的侬智高之乱给朝廷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不管是何原因,侬智高之乱都属于谋反。

“翁爱卿,立即传中书省拟旨发刑部,令广南西路刑狱提点秘密调查侬复。”

“是,陛下。”

我接着问道:“师臣,你怎么第一个问题?”

贾似道见我点其名,微一颌首道:“回陛下,安南国君遣使到访,足以见得其心向宋,但又惧怕蒙古武力,这才秘密出访我朝,所以老臣赞同马大人之言,安南国君之举虽令我朝不适,然蒙古方为大敌,陛下当以安抚为上,以免那安南彻底投向蒙古。安南之地虽是蛮荒,但倘若被蒙古人借机占领,我朝势必腹背受敌。况且我朝乃是泱泱大国,自该有大国风范,怀远之体。臣以为乘人之危出兵安南实属不该,不如以抚绥之法来感化他们。”

文天祥也道:“陛下,臣也赞同太师,马大人之言,以安抚为上。”

在这十位大臣中,只有王爚和吴坚认为不可谅解,当出兵讨之,其余诸人都赞同以安抚为上。

从两派的辩论来,安抚派的确说得更有道理,而讨伐派之观点虽然大义凛然,却是显得过于激进,给人一种考虑不周之感。

难怪历代宋朝皇帝都不喜欢战争,正如贾似道所言,安抚足显大国之彰,又不用与人厮杀,不就是花点钱的事吗?

“莫非真的只有安抚才是上策?”我想到。

第212章一扫而空

第212章一扫而空

第22章一扫而空

晚上批示奏折时,我到了刑部宋承祖上奏的关于金华原知府事任一松的审查报告,经查实,任一松自身并没有贪污枉法之行为,只是不务正业,随意将大权交给原通判刑方卓,致使不少官田被贱卖于个人之手,幸未对大多数百姓造成伤害,刑部提议以渎职罪处理。

我叹了口气批示到,从轻处理,削职为民。这任一松和施宏生一样,都是放错了位置,如果有一天我要是组建文化部倒是可以考虑此人。

任一松是个好人,但不是个好官。

在九月一号正式颁布《官员行事准则》之前,我也就开一面,至少任一松不贪,而官场上不贪的官员不多,风气污浊的官场连好人都很少见到。

人找准自己的定位十分关键,而兴趣爱好则应该作为首选之参考因素,做自己喜欢的事往往可以事半功倍,毕竟主动与被动的差别是相当大的。

“玖儿,你这个。”我批完奏折,将陈晃的信递给了全玖。

“安南国君陈晃?”

“恩,就是此人。”

全玖认真地完后道:“这安南国受过我朝不少恩赐,蒙古人一来就变得两面三刀,这次若不是侬复一事,他们也不会来朝恭贺官家,玖儿以为此人不是什么好人。”

我点头道:“玖儿,朕午后和贾似道等人开会商议,大多数人都认为当以安抚为上,玖儿怎么?”

全玖想了想道:“官家,以目前的情形,确是只能安抚,我朝没有能力两面开战,玖儿觉得有朝一日,在官家决定北伐中原前,便可效仿汉武,将安南和大理一并收回,至于那侬复,倒是可以好好想想,是否有利用价值。”

“利用?”

“恩,官家您想,广源郡一带属于我大宋,安南和大理交界处,如果侬复真想聚众起事,而官家又可收复侬复的话,或许侬复就是一支秘密奇兵,对于官家出兵安南和大理时一定会有所帮助的,不过,就是不知道有没有这种可能。”

“呵呵。”我突然笑道,“玖儿,神人也。”

“和官家呆久了,玖儿也成神人了?”全玖着我乐道。

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似一把尖刀插在敌人身上。如果我能收复侬复,那广源郡也是群山环绕,可藏兵数万,或许真的能够起到同样的作用。

“玖儿,给陈晃回信。”

全玖拿出硬笔记录起来,我道:“朕已收到国君之来信,内容尽悉。陈元使节代国君送之贺礼,朕谢国君有心。自秦时赵佗以来,安南诸地时为天朝州郡,时为藩属,其人大都为我华夏一族,朕不会不理。今蒙古大敌当前,国君能够以大局为重,忍辱潜心,可敬也。我大宋与安南宗藩数百年,一直亲密无间,朕相信国君之选择实出无奈。以中立相持,朕以为可,待他年朕出兵灭蒙时,安南方可永保安宁。至于侬复,朕已派人查之。”

“官家,那玖儿叫小七进来,让他明日找人将此信交给安南使节吧。”

“玖儿莫急,等两天再给也不迟。”

“嗯。”全玖会心应道。

咸淳元年八月八日,大宋皇家报正式发行。

我国最早的报纸大约出现在唐朝时期。其起源是当时的官府发行了一种叫做《邸报》的手抄公报,它具有报刊的某些特点,后世之人认为它是最早形式的“政府公报”,也就把它当做了报纸的初始。

北宋年间,民间科学家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后来经过周必大以及沈括后人的不断更新改良,到了南宋,雕版印刷术发展到全盛时代,各种印本层出不穷。

随着印刷术的普及,使得报纸在宋朝时期也得到空前的发展。

两宋之人,特别是京城家中稍微富裕的大都有两份报纸,一份是所谓的官报,一份是“小报”。“小报”靠着各种博人眼球的八卦新闻,吸引了大批忠实读者,上到官府高官,下至平民百姓,都“性喜新而好奇”,皆以“小报”为先,以“官报”为常。因为“小报”的影响力太大,严重冲击了“官报”的效果,加之“狗仔队”的道德操守也不高,时不时会报道一些假新闻,所以南宋统治者决定全面禁止“小报”发行,但由于“小报”确实很受市民喜爱,甚至许多政府官员也以“小报”为乐,所以虽然明令禁止,“小报”仍畅销不衰。

一大早,临安百姓发现了另外一份官报……大宋皇家报。在百姓心中,朝廷之上便是皇室,这份报纸既然以此为名,想必其权威性还在官报之上。

首版皇家报只印了一万份,其中的三千份通过官府驿站发往各地府县衙门,剩下的则在京城销售。官报的发行量一般在十万份以上,连偷偷摸摸出版的小报,其印刷量也能上万,所以七千份大宋皇家报在推出的首日便一扫而空。

“给我一份。”

“我也要一份。”

“就剩两份了?都给我吧。”

“怎么这么快就没了?”一位起来得较晚的百姓不高兴道。

报贩们倒是很高兴,这么快就全部卖完了,可以早点回去休息或者做下一份工了。

对于这座人口超过百万的临安城来说,七千份报纸虽然不是沧海一粟,也是够少的了,何况这还是皇室的报纸。

“当今皇上还真是英明,这种官场营私舞弊的现象早就该整治了,我等商人所赚之利有一半都白白奉送给了官员,心有不甘啊。”坐在一间茶铺的包房内正喝着早茶的郑虎臣边报边说道。

“没错,郑兄说得对,来这次皇上是想彻底整顿了。”一旁的林志雄笑道。

郑虎臣完后低声道:“只是不知道能否实行下去,林兄,当今朝廷可不是皇上一个人说了算的,还有那贾似道一党当道呢。”

林志雄道:“拭目以待吧,或许有可能呢?”

“可能性当然有,如果贾似道真能一手遮天,这份报纸也不该出现了。我总觉得,这世道要变了。”

“郑兄,你一向关心朝事,这世道是变好还是变坏?”

“当然是好,林兄有所不知,我的生意一半以上都是官府的项目,所以和官府接触颇多。陪吃陪喝几乎是每日必定的,私下时,我也听这些官员谈起朝中之事。”说到这里,郑虎臣往前凑了凑,声音更小道,“林兄,皇上自登基以来,新开商业部,农业部还有那大宋银庄等,据说都是为了分化贾似道的权力,而且当今皇上自日有食之以来,对于朝廷的掌控越来越强了。”

林志雄也小声道:“那说明皇上英明,早该如此也。”

郑虎臣点点头道:“正是。”

“对了,郑兄,你这次来京和萧天谈得如何?”

“已经谈妥,上月萧天去过我的作坊,就合作事宜基本达成一致。这次我来回访,就是和狮峰商行签定协议的。”

“如此恭喜郑兄了。”

郑虎臣端起茶杯笑道:“林兄,能和狮峰合作还得多谢你的引荐,我以茶代酒,敬你一杯。”

“哈哈,郑兄,你我之间何须客套。”

“林兄,这次我和萧天谈定,其商行之货物凡是需要铸造的金属制品都由我苏州代为加工。以后我是想逐渐减少和官府的合作,将主要精力转移到和狮峰合作上来,唉,和官府打交道真叫个累,心累。”

“那很好啊,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常常在临安相见了。”

“恩,只是这次来没有见到呼延公子,甚为遗憾。”

“怎么?郑兄,呼延公子不在吗?”

郑虎臣叹道:“据萧天说,最近呼延公子很忙,只能下次来再见了。”

“话说回来,我对呼延公子可是佩服得五体投地,郑兄有所不知,上次在福州,若非呼延公子出面帮忙,我很有可能赔得倾家荡产啊。呼延公子是干大事之人,虽说有些神秘,却不失为性情中人。”林志雄心怀感激道。

郑虎臣又了会报纸,突然道:“林兄,你是福建路人,你,你们福建路要成立监察公署和南衙了,这可是我朝第一家啊。”

“呵呵。”林志雄笑道,“郑兄,这点我可是早就知道了。”

“啊?林兄消息如此灵通?”郑虎臣有些不相信。

“不瞒郑兄,此事和我还有些关联。”

“哦?说来听听。”

“好。郑兄,你知道我前些日子在福州府衙和船舶司打过一场官司,主审官是福州知府事章松,后来在呼延公子的帮助下拿到了朝廷商业部的批文。当时帮我打官司的讼师名叫孔坚,也是我的一位好友,这孔坚原在福州府担任幕僚,精通我朝律法。大约半月前,福州知府事章松章大人突然光临寒舍,找到了孔坚,说要推荐其到福建路南衙门任职,我细问之下,章大人才告诉我,说朝廷要在福建路设立监察公署和南衙,自己受新任监察公署署令陈大人所托,要找一位精通律法者出任南衙推官,所以我比报纸上的消息早了数日知道。”

“原来如此。”

郑虎臣到报纸的最后,一下赞道:“林兄,这报纸不愧是大宋皇家报,竟然敢指名道姓的刊登出贾马两府之争。”

“是吗?”林志雄接过报纸完后道,“贾马两家之争在整个临安城几乎是家喻户晓,不少小报上也有刊登,但没有这上面说的详细。虽说只是件小事,却关乎到两家大人的声誉,外界传言,两家都想私了,那贾家意思是要马家认个错,这事就算了,而马家认为错在贾家,也要贾家陪个礼,甚至连医药费都不用出了,但双方均是不愿低头,这事后来闹到了临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