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越之快乐农夫生活 (完结)-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上次去镇上的时候还特地买了一本字帖,景源说有了教材学起来就简单一些,学了一半的字帖,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学完啊。一个人练练字,喝喝茶也就睡了。 




21、扁尖、笋干
 
  剩下的一只野鸡做成咸鸡挂在屋后,野兔留下一只吃,送了一只给村长,还有一只野兔和那两只獐子一起卖给了天香楼,得钱100文。王武又按照杜伟铭的要求去买了两斤猪肉和一斤干辣椒。杜伟铭决定要做最美味的腌笃鲜了,姐姐的最爱啊。腌笃鲜的做法很简单,将五花猪肉洗净,煮熟,切块后,待用。然后将咸肉洗净,分别切成块,锅内加清水、猪肉块、咸肉块,用大火烧开,再加酒、葱段,改用中火慢慢焖到肉半熟,再加入竹笋块、盐等调味料,继续炽熟透,撇尽浮沫,取去葱段即成。
  周文和王武对杜伟铭是佩服的不行,经常能做一些特别的食物,看起来挺简单的,但是味道却是好的不行。腌笃鲜汤鲜肉嫩,里面的竹笋吸收了肉的鲜味更是美味异常,一顿饭下来汤和竹笋都吃光了,肉倒是留了下来,这可是不常见的。一般人家都不舍得吃肉,所以有了猪肉都是第一个吃光的,像这种把汤和笋吃光,肉留下却是是比较少见的。杜伟铭说了,明天加点竹笋继续煮就能吃了。
  杜伟铭把采回来的蘑菇和木耳什么的先洗净,放在屋外晒成干。鲜黄花菜在开水中焯一下,然后用清水充分浸泡一个时辰以上,撩出后挤干水也一同放在屋外晒干。
  竹笋是个季节性很强的东西,今年已经上山晚了,估计再有半个月竹笋也就没有了。怎么能把这美味的竹笋留下呢,除了做一些泡椒春笋之类的泡菜外,杜伟铭还想到了两样东西:扁尖、笋干。泡椒春笋做法简单不过,煮了一锅盐水里面加一些干辣椒,笋切好丢进去,煮好后连水带笋倒在罐子里,封好口,埋在地下就行,过上一个星期左右就能吃了。扁尖和笋干的做法就要复杂的多了。
  扁尖,又名扁尖笋,是以竹的芽或嫩鞭为原料而制作的烹饪佳品,其肉质脆嫩,鲜美爽口,因便于贮藏、运输,故四季有售。扁尖要求色青翠而微带土黄,无老根,表面泛有白色盐霜且不粘手,笋身坚实。尤须注意含盐量和干燥程度,一般干燥程度越低,质量越差,越不容易保存。笋干是以笋为原料,通过去壳、蒸煮、压片、烘干、整形等工艺制取。色泽金黄,呈半透明状,片宽节短,肉厚脆嫩,香气郁郁,称为“玉兰片”,笋干不仅辅佐名菜,而且有相当的营养和药用价值。扁尖的制作较为简便,但是盐却不便宜,笋干制作麻烦,但是材料确只要有笋就行。杜伟铭决定各做一半吧,家里还剩下大半筐竹笋,先试验一下,可以的话就再上山去挖笋。
  扁尖较为容易制作,竹笋洗净后,挑选嫩头,用盐水先煮熟,然后放在炉火上烘焙。如何在炉火上烘焙让杜伟铭动了一番脑筋,杜伟铭让王武去了一次镇上,请铁匠做了一块铁板,又买了十斤盐回来。笋尖盐水煮熟,沥干后就放在铁板上,底下生火进行烘焙。最后两面都撒上盐就行了。笋干则需要先去壳切根修整然后放入高温蒸煮,不用放任何调味料,接着用清水浸漂,然后榨压成形处理最后烘干即可。几个人忙碌了五天总算是做出了第一批的扁尖和笋干。期间,杜伟铭让王武上山继续挖笋、采黄花菜,自己则和周文在家制作笋干和扁尖还有黄花菜干。山上的竹笋估计都快被王武挖了一半回来,杜伟铭就不让挖了,一是因为要留一些让它长成竹子,明年还可以再挖,要有环保意识,还有这扁尖和笋干的销路也不知道怎么样,做了那么多如果卖不掉,自己吃得吃到猴年马月啊。
  三个人日夜忙碌,总算是把半屋子的竹笋都做成了半成品了。二十多天,天天吃竹笋,杜伟铭都觉得吃的都想吐了,就算是龙肉吃多了也得腻啊。扁尖已都已经快完成了,这东西不能暴晒的,整齐地码好放在陶罐里摆在了储藏间。笋干都压榨的差不多,等天气好烘焙以后再拿出去晒干就可以了。
  做了这么多扁尖和笋干,关于这两个怎么销售,杜伟铭还没有打算。扁尖天热的时候吃比较好,扁尖老鸭汤,扁尖冬瓜汤什么的,都是以前夏天常吃的。现在竹笋才下市没多久,估计马上推销兴趣也不大,等天热了再卖,生意应该会好等多。笋干的存放时间就更长了,到秋天或是冬天卖也合适。现在就先都存放起来,等过段时间再打算吧。
  趁着有时间,三人一起去了平福镇一次。天气马上就要热了,买一些布做一些轻薄一点的衣服,顺便也去看看香皂和润肤油的销售怎么样。王武看着牛车,不敢离开。周文陪着杜伟铭先去了房掌柜的店铺,了解了一下,前段时间送来的三十套已经卖的差不多了,香皂只剩两块了,润肤油倒还有十瓶,结算了一下货款,一共是1840文,去除房掌柜的还剩1656文。杜伟铭把一贯钱装了起来,656文拿着准备买东西。和房掌柜说好过两天再多送一些香皂过去,现在天渐渐热了,润肤油的需求没有那么高了。看来是要做些其他的了。
  两人又去了布店买了布匹,杜伟铭选了浅灰色的麻棉,给王武和周文买了藏青色的麻布,夏天的衣服布料用的少,花了100文。其实说实在的,杜伟铭对那些绸缎什么没什么兴趣,现代的衣服大多是以棉为主的,这边棉布什么真好便宜,也合了杜伟铭的心思。
  逛到西街的时候看到有专门卖胭脂水粉的店,杜伟铭就特意进去看了一下。店里的顾客都是女性,两个男人跑进去倒是有些奇怪,杜伟铭在店里转了一圈,大致了解了一下情况,就在大家的注视下,脸红地拉过周文,出了店以后快步离去。
  午饭是在镇上吃的,王武还是守着牛车,杜伟铭和周文去吃的饭,没去天香楼,就去了小摊子上吃的面。小摊子的面条是自己做的,有点类似现代的刀削面,杜伟铭吃了一碗,周文这个壮小伙杜伟铭估计一碗是不够的,就叫了2碗给他。面不方便带,给王武带了两个烧饼。
  回去的路上王武赶车,周文和杜伟铭就坐在车上闲聊。
  “少爷,你刚刚去哪卖胭脂的店干嘛啊?”
  “没什么,就像看看有什么新鲜的东西。”
  杜伟铭对于两人叫他少爷已经没什么感觉了,没办法,劝了多次也没有效果,也不纠正了。杜伟铭静静的坐着也不说话,像是在思考什么。周文也就不语,安静了下来。
  
   


22、浇水
 
  趁着早上天气凉快,杜伟铭和周文、王武一起去田里看看,玉米长的不错,玉米秸已经到小腿肚上面了。但是稻子好像就没有玉米那么好了;具体原因杜伟铭也说不准。以前虽然在农村帮忙干过活,主要也是打打下手之类的,自己这还是第一次种那么多田。杜伟铭趴在地上看了看,又捏了一把土,估计是土壤水分不足。
  初春的时候应该雨水较多,但是这段时间只下了两场雨,而且都是小雨,一会儿就没了连地皮都没怎么湿。杜伟铭琢磨着只能浇水了,让周文和王武在田里先干着,杜伟铭去了张木匠家里一次,这次直接让他做了一百个小木盒。还请张木匠帮忙做两个大水桶。把水桶的样子和要求大致的说个张木匠听了,其实和家里的小木桶差不多,只是要求上面有两只类似耳朵的东西,张木匠答应过两天就给他送去。
  屋前移植过来的薄荷还不错,只有两棵不适应死了,其余的都存活了。种下的花种也有两三寸高了,买的时候并不知道到底是什么种子,就随便都买了一些,大致应该有夜来香、三色堇等等,因为还没有开花也不能确定。杜伟铭每天早上都会给这些花浇水,估计到了夏天的时候就要一天两次水了。屋后移植而来的几十棵橄榄树也都不错,没有什么水土不服的反应。
  杜伟铭拿着布去了隔壁村长家,请张大婶帮忙做衣服。
  “二狗子,来,快进来坐。”
  “婶子又要麻烦你了,最近天热,想请你帮忙做几套衣服好夏天穿。”
  “又见外了吧,做衣服有什么麻烦的,来婶子给你量量尺寸,好像又高了。”
  杜伟铭这段时间个子也长了,原来的豆丁菜早就无影无踪了,现在怎么也算是一个小伙了。张大婶给杜伟铭大概量了尺寸,周文和王武的尺寸,张大婶那里有,也就不用特别再量了。又和大婶说了会儿话,杜伟铭就回家了。
  中午的饭菜比较简单,熬了粥,做了几个玉米饼子,又炒了个青菜,配着酱菜吃也就差不都了。现在还是杜伟铭做饭比较多,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做的不合心意,还有现在有了周文和王武自己干的活也不多,做饭大多还是自己来。
  等午饭做的差不多了,两人也回来了,稀里哗啦把饭吃了,周文收拾了桌子,把碗给洗了。三个人就坐着聊天消食了。
  “少爷,我看地里的庄稼好像有点不行啊。”
  “是呀,我刚刚也看了,估计是最近没怎么下雨,我前面去了张木匠那边,请他帮忙做两个水桶,等完了我们就给地里浇水吧。”
  “恩,今天地里的草除了些,等下午再去除。”
  “家里有一个小桶,明天早上我们先去浇浇水吧。”
  第二天开始3人就下地浇水了,因为暂时只有一个木桶,杜伟铭就把家里的两个木盆也带上了,又拿了两个葫芦瓢,王武力气大,派他去河边提水,提的水就倒在木盆里,杜伟铭和周文两人就一人一个盆子,猫着腰在那浇水。原来的3亩地倒是离河边不远,后面置的7亩地就有点远了。杜伟铭早上浇的是最早种的那一亩半的稻子。整整一个早上都在浇水,也只浇了一半地,杜伟铭觉得腰都有点直不起来了。这浇水也是大有讲究的,稻子现在还小,只能拿着葫芦瓢,舀着水浇到稻子的根部,一次也不能浇太多,不然这稻子也得死。3人回家吃了午饭都在那打盹。下午接着干,连着干了两天才把那3亩地浇完。 
  张木匠总算把大木桶送来了,那一百个小盒子说好过两天再送来。有了大木桶浇水倒是快了,杜伟铭指挥王武做了一根扁担,王武就去河边挑水送到田里,杜伟铭和周文两人就负责浇水。其实对于这种最原始的办法,杜伟铭也想要改进。现阶段最好的办法就是挖渠,但是现在田里的庄稼都干的不行了,这个事情也只能以后再议了。
  这些天家家户户都在挑水浇田,忙的是热火朝天。杜伟铭的10亩田已经浇了一遍了,但是杜伟铭去看了最早浇的那片地,又干了。没办法,这些天天气是越来约热,但是还是没有下雨,田里的地刚浇没几天又干了,唯一能做的也只有继续浇水了。
  房掌柜托人带了口信给杜伟铭,让他快些把香皂送去,杜伟铭才想起了,这些天光忙着浇水,都忘了这茬了。杜伟铭让王武驾着牛车去了一次镇上,先送了十五套香皂和润肤油给房掌柜,剩下的香皂过几天就给他送去,顺便又订了一批小瓷瓶。杜伟铭特意让王武去买了2麻袋的土豆和红薯回来。后面的日子杜伟铭让周文和王武接着浇水,自己则先在家做香皂。好在有了经验,做起来倒也熟练,把模子里的橄榄皂小心的倒出来放在纸上等他阴干。这东西在完成前是最好不要见光的。杜伟铭把香皂放在通风的地方等它自然阴干。
  这次的产品介绍看来要自己写了。上次有景源在,都是他写的。杜伟铭在旁边看看就行,这次只能自己来了。还好前段日子不是很忙,每天晚上也会练练字,现在的字说不是多漂亮,但也还是能见人的。杜伟铭把上次景源留下的两张产品介绍找了出来,对着抄写。哎,要是景源在就好了,景源的字多漂亮啊。也不知道景源现在怎么样了,走了那么久也没消息。身上的伤应该没问题了吧。
  杜伟铭在寂静的晚上就特别想念景源了,其实一个人生活了那么久,有人陪伴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虽然一开始并不是很想把景源留下,对他身上的伤有些害怕,但是当你习惯了两个人一起吃饭,干活,写字,下棋的时候,再回到一个人的生活就会非常非常不习惯了。虽然现在有周文和王武,但是这是不一样的。周文和王武对他而言并不是朋友,虽然自己从没有把他们当成仆人看,但是心里清楚的知道,他们和景源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景源虽然话不多,但是两人的相处却是融洽的,过年的那阵非常想念姐姐,导致心情不佳。景源也不多话,但是会想办法开导他,陪着他聊天、下棋。 




23、猜测
 
  雨水并没有如人们期望中降临,天气反而是越来越热,杜伟铭觉得不能坐以待毙了,经过多番考虑,杜伟铭决定把后面种的两亩地的稻子翻地改种土豆和红薯。河里的河水已经在慢慢减少,如果天再不下雨地里的庄稼可能都活不了了。土豆和红薯属于比较好种,容易存活的,现在家里地多,稻子需要的水要多,还不知道能不能坚持到大雨降临。
  杜伟铭叫上了周文和王武准备把地里的稻苗都割了,留下喂牛,然后翻地改种土豆和红薯。王武和周文特别不能理解。
  “少爷,你是不是觉得没下雨啊,不要紧,我和王武勤快点,多浇浇水,稻子现在翻了多可惜啊。”
  王武也在旁边拼命点头。
  “你们别管了,把这两亩地翻了,改种土豆和红薯吧。估计得变天了。”
  周文和王武劝了很久,杜伟铭愣是没听,王武是个直脾气,气的好几天没和杜伟铭说话。周文是个有眼色的,这个少爷虽说年龄不大,做事有条有理,估计这么做肯定有他的主意的。两人还是听了杜伟铭的话,一起下地把稻子给割了,王武一边割的时候,眼圈都发红了。多好的稻子啊,干嘛要割?
  三人紧赶着把稻子割了,又把地重新翻了,把土豆和红薯种上。上次王武去镇上的时候就让他买了两大袋的土地和红薯,把土豆切成几块,保证每一个上至少有一到两个芽眼。红薯也切成块,都种在了田里。王武挑了水把这两亩地给浇了。
  杜伟铭让王武去山上看看能不能打到什么猎物,自己则和周文一起把那半亩地里种着的能吃的菜都收了,青菜、小白菜、韭菜之类的熟了的都收了回来。看着门前的那片花田,估计也没戏唱了,狠狠心,也都挖了。
  “少爷,你平时不是最喜欢这些花了吗,怎么舍得啊?”
  “周文,你别问了,我晚上和你说,现在把这些花都拔了。”
  杜伟铭把门口的花也都拔了,种上了土豆。自己在家里做饭,又让周文趁着天没黑,去村后面采野菜,割牛草回来。
  王武打了两只兔子,两只野鸡回来了,周文也挖了野菜、割了不少牛草回来。晚上吃了饭,杜伟铭把两人留了下来。
  “我知道你们都怪我为什么把好好的稻子割了改种土豆,我觉得这要变天了。’
  “变天?怎么了?“
  “你们想,入春以后有下过雨吗?”
  两人想了想,摇摇头。
  “一般入春以后会下春雨,但是今年只下了两场小雨,连地皮都没怎么湿。我们很早就用河水来浇田了,你们注意过吗,河水已经浅了很多了。”
  两人仔细想了想,好像是这样。
  “我估计再这样下去,河水再过不久也要干涸了。到时候我们的稻子肯定也保不住。”
  杜伟铭没有往下说,两人都明白了。
  “少爷,你要不要和村长说一下。”
  “我会的,明天我们一起去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