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的正午-第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方混战之中,忽然大风扬尘,风势转猛,犹如黑夜(肯定是当时罕见的沙尘暴,当时北方植被还未被破坏),晋军齐力进击,契丹大败,耶律德光本来坐在御车里指挥,败退后见追兵渐及,忙跨上一只骆驼,狼狈奔逃。
后晋众将踊跃,要求追击亡寇,身为统军的杜重威(石敬瑭妹夫,晋出帝姑夫)却说:“逢贼不死就是万幸,还想得活后再便宜吗?”他于是下令停止追击,丧失了绝好的击灭契丹的时机。杜重威以皇亲大将之重,在成德军节度使任上,每逢契丹进兵,只知闭城自守,未尝派一兵一卒救援邻近的晋朝城池。常常有数十契丹骑兵驱赶成千上万俘虏的汉人经过城下,杜伏威“但登陴注目,略无邀取之意。”
开运三年(公元946)冬,晋出帝石重贵竟下命让这个草包姑夫杜重威统领十万大军北去抵御契丹。军队至瀛州,晋将梁汉璋与契丹交战阵亡,杜重威马上回军,驻军武强。听说耶律德光亲自南下,他又马上西趋镇州,在中渡桥与契丹平滹水而营。
十二月八日,晋将王清等数千人渡河进击,为契丹所败。虽如此,后晋军主力未伤,而且先前曾大胜契丹,上下皆无惧敌之心。作为统帅的杜重威自己反而十分害怕,暗中派人秘密前往契丹营帐,向耶律德光表示效忠。耶律德光大喜,答应杜重威象扶立石敬瑭那样要立他为帝。“重威庸暗,深以为信。”转天,他埋伏甲士于大帐,召诸将议事为名,突然表示要帅军向契丹投降。“诸将愕然,以上将既变,乃俯首听命,递连署降表。”
而后,杜重威集合十万大军训话。众军士以为要与契丹兵决战,个个欢呼踊跃。不料,统师下令解甲投降。沉默过后,晋军营内恸哭一片,声如雷震。
而后,从前血战契丹的大将见大势已去,纷纷降敌,杜重威、李守贞、张彦泽等人不仅投降,还为契丹军做前锋,转头直攻入都城,宫中相继起火,石重贵自携宝剑驱拥后妃十数人,将要赴火自焚,为御林兵所阻,不得已,奉表称孙请降。
转年正月下旬,契丹封石重贵为负义侯,遣送至黄龙府安置,同行的有皇太后李氏、皇太妃安氏、皇后冯氏、皇弟石重睿,以及两个年幼的皇子和宫嫔、内官几十人。在遣送过程中,途经中途桥杜重威十万兵众曾经驻营的连营大寨,石重贵仰天大呼:“我家何负,为此贼所破,天乎!天乎!”嚎哭而去。
自范阳开始,一路乏食,宫女、从官采野菜、橡实供食。一行人千辛万苦到达辽阳,遇见契丹永康王,石重贵的幼子和幼女及内官十数人均被抢走,不久,宠姬赵氏、聂氏也被契丹贵族强掠而去。在东北建州苦寒之地,石重贵一直熬了十八年,即宋太祖乾德二年(公元964年)才病死,可谓受尽折磨,还不如早早自杀死掉才好。
“族行万里,身老穷荒。自古亡国之丑者,无如出帝之甚也。千载之后,其如耻何,伤哉!”撰写《旧五代史》的北宋大臣这话说得太绝,也太早。
没有过太久,公元1127年,距石重贵被俘也就才一百八十多年,北宋的徽、钦二帝也被代辽而起的金国俘掠而走,俘辱更甚,靖康之耻,最为汉族臣子伤心!

相关诸人的悲喜剧下场
契丹主耶律德光攻入洛阳后,于947年二月身穿汉族法服,御崇元殿受朝,制改晋国为大辽国。不久,后晋大将刘知远派牙将王峻奉表于契丹表示臣服。此前,刘知运作为幽州道行营招讨使,在忻口、朔州等地一直和契丹人作战,屡有胜绩,但其本身并非是为了维护后晋帝业,只是想在乱世交战各方中显示自己的实力罢了。
刘知远出身贫寒,也是沙陀人,穷到给人家当上门女婿的地步(张艺谋在《老井》中演的那种人,天天早晨起来倒尿盆),后来投奔李克用的后唐军,作战非常勇敢,在一次危急关头把自己的战马交给失马的石敬瑭骑,救了这位后来的皇帝一命。李从珂攻打李从厚时,石敬瑭差点被这位失势小舅子皇帝的随从杀死,也是刘知远带一行人冲入,把后唐闵帝的全部从人杀个干净。由于救主有功,石敬瑭称帝后就封他为同平章事兼节度使。
后来,石敬瑭、刘知远君臣之间也开始产生隔阂。石敬瑭免除他禁卫军领军的官职,外派为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死后,刘知远一直静观其变,只是固守自己的河东地盘,对于小皇帝的诏令置若罔闻。后晋灭之后,耶律德光也顾不得实力雄厚的刘知远,趋势作个顺手人情。“呼帝为儿,又赐木拐一”。史书中没有刘知远对“儿”称呼的反应,但肯定他会一笑置之。当年石敬瑭向耶律德光称儿,他曾明白无误地表示过反对。
由于他已经断定天气转冷契丹就回北撤,便于公元947年在太原称帝,建立汉,史称后汉,并改后晋开运四年为天福十二年,意思是不忘旧主,延续石敬瑭年号。刘知远在位不到一年就病死,年54岁。其子隐帝刘承祐继位后轻信谗言,滥杀功臣,很快就导致邺都留守敦威的起兵,都城开封被攻陷,隐帝被杀。后汉是五代最短命的王朝,传二帝,仅四年。
以十多万大军降于契丹的石敬瑭妹夫杜重威随耶律德光南侵,投降晋军驻守陈桥,成日挨冻受饿,困乏不堪。每当杜重威官轿在洛阳街道上走过,市人纷纷高声诟骂,杜重威只得低头忍受。契丹人下令洛阳后晋降官按官职大小上交钱帛,杜重威应上纳万缗,急得他哀求耶律德光:“臣以十万汉军降于皇帝,不免罚纳,臣所不甘。”契丹主笑而免之。
契丹人走后,刘知远为招抚杜重威,任他为太尉,拜宋州节度使。杜重威心怀鬼胎,坚守邺城抵拒刘知远。这位后汉高祖指挥大军,攻伐数日,死伤万余人也打不进去(杜重威真不是东西,这股精神拿来抵挡契丹,十万汉军定能灭掉耶律德光)。最后,城内兵民战死饿死十分之六、七,杜重威才不得已开门投降。由于降前刘知远许以不死,杜重威仍苟延残喘了些日子。刘知远不久病重,临终时要顾命将佐“善防杜重威”。这位后汉高祖一咽气,朝臣就把杜重威及其三子在都市以叛逆罪凌迟,由于恨他的人太多,大家一冲而上,不一会功夫这位卖主卖国卖民的老贼便被人们吃个精光!所谓食肉寝皮,仍不能解众人之恨。
数以契丹力战有功,而后又降附契丹的张彦泽下场也好不了哪去。这位猛将是突厥后裔,少有勇力,目睛黄而夜有光色(好象波斯猫),在后唐、后晋都因力战而有功。后晋石敬瑭在位时,张彦泽因擅自杀掠大臣被判极刑,后因桑维翰惜其材勇,力救得免。晋出帝即位后,张彦泽在抗击契丹战之中屡建殊功,大家都认为这位猛将是报答先皇不杀之恩,以战功弥补昔日过失。契丹人在开运三年冬天南侵时,为招降张彦泽,暗中送他不少金帛财物,封官许愿,顿时之间,张彦泽把如山旧恩弃之不理,欣然投敌,并在杜重威的投降一幕中扮演关键的说降角色,他还为契丹人做前锋,斩关而入封丘门,把晋出帝俘获送给契丹人。
进城后,张彦泽纵军大掠,自己派人把皇宫中的奇货异宝都用大车运送到自己在洛阳的大宅子里,烧抢长达两天之久。他当年的救命恩人桑维翰以开封尹身份见他,斥责道:“去年拨公于罪人之中,复领大镇,授以兵权,何负恩一至此耶!”张彦泽无话可说,恼羞成怒,当夜就杀掉桑维翰,尽取其家财。这位卖国俘主的张将军自认为有大功于契丹,进城后昼夜酒乐自娱,出人常有精骑数百随从,每个从人马上各树红旗一面,上书“赤心为主”,见者无不窃笑,不知他的“赤心”是为得哪一个“主”。不仅如此,他还强抢晋出帝弟媳,恣行杀害与自己有过节的大臣,往往乘醉把大臣整家杀掉。耶律德光开始一直没有进驻洛阳,在城外北郊大帐内宿留,后晋大臣连连诉冤,加之耶律德光又恼怒张彦泽擅自剽掠京城(此罪最为难饶,耶律德光认为皇宫内宝物应该全归他自己所有),就下令把张彦泽抓起来斩首弃市,并由叔父兄弟都为张彦泽残杀的后晋大臣高勋监刑,先“断腕 出锁,然后斩首,剖心以祭慰死者”,由于仇人太多,被杀者的家属们“争其肉而食之”。
首挑争衅的景延广在晋出帝后期被罢兵权,出为洛都留守,由于深知契丹强盛,国家危急,就只好纵夜长饮,今朝有酒今朝醉。契丹军入洛阳,耶律德光专门派数千契丹军去逮捕景延广,并叮嘱说:“如果景延广向吴蜀方向奔逃,一定要追获他。”由于顾虑一大家老小,景延光最终没有逃跑,并硬着头皮去拜见耶律德光。契丹方当面责让他,“致南北失和,良由尔也。”并召昔日驻后晋的使臣与其对证,景延光最不得不承认“过错”。估计当时耶律德光因破灭晋国正在兴头上,没有马上下令杀他,派人绑缚起景延广,把他往北面押送。夜间,景延广左思右思知道自己没什么活路,趁防守人不备,挣脱绳索,“引手自扼其吭”,自己把自己掐死。“虽事已穷顿,人亦壮之。”比起那些叛降之辈,景延广还真算得上是条汉子。
最后,还要提提那位契丹主耶律德光。耶律德光的母亲述律太后(萧太后)一直不愿儿子南伐中国,而且多次出兵使得契丹国人死伤无数,消耗甚大。这位太后曾对人讲:“南朝汉儿争得一向卧耶?自古闻汉来和蕃,不闻蕃去和汉,若汉儿实有回心,则我亦何惜通好!”
耶律德光灭晋后,服汉天子袍服于崇云殿见百官,大悦,对左右说:“汉家仪物,其盛如此,我得于此殿坐,岂非真天子邪!”虽心慕华仪,这位契丹主骨子里仍是野蛮人,他任命契丹部族豪酋为诸州镇的刺史和节度使,搜刮天下钱帛以赏军。由于没有固定的粮草供应,契丹人常派数千铁骑四出劫掠,号为“打草谷”,东西两、三千里地范围内,人民遭受苦毒不已,这些契丹兵士烧杀抢掠奸淫,使广大汉人对契丹人痛恨到极点。
很快,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各地州镇守将纷纷杀掉契丹族官员归附后汉,耶律德光大惧。加之天气转热,这位北国国主再也呆不住,驱后晋宫伎、艺人、官员,大载宝物北归,自黎阳渡黄河,行至汤阴,到达一个叫愁死岗的地位驻扎歇息。他对随同的汉臣高勋说:“我在上国(契丹)以打围食肉为乐,自入中国,心常不快,若得归我本土,死亦无恨!”高勋回去就对从人讲:“虏将死矣。”
大军路过相州,汉将梁晖杀契丹守将拒守,耶律德光凶性大发,城破后把男丁全部杀尽,尽驱妇女而去。后来后汉王继弘驻镇相州,挖出十多万骷髅人骨,由此,可见这位虏主残暴之一斑。
回国途中,看见一路城邑残破,行里无人烟,耶律德光还笑着对身边的晋臣讲,都是向他邀宠请降的汉人才造成这样的后果。行至栾城,耶律德光苦热得疾,在一个名叫杀胡林的地方暴死,时年四十六。想当初,耶律德光开始攻击晋朝时,述律太后常劝阻,问,“我们契丹国立一个汉人当天子可以吗?”德光回答:“当然不行。”述律循循着诱,“所以呢,即使你攻占了中国也不能统治,以后肯定因此得祸,到时后悔也来不及。” 耶律德光在杀胡林因苦热烦懑而大嚼病块之时,不知是否想起过母后昔日的这番谆谆话语。
契丹人剖开耶律德光的肚子,摘除五脏,其中放满大颗盐粒,载而北去,汉人管这个盐腌的尸体为“帝羓”。好生生腌制火腿的技术,把大辽皇帝腌得不会变臭,全尸而还。
283年后,即公元1230年,元朝太宗窝阔台在攻取汉族中原地区后,在宠臣别迭的建议下,认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也就是说,蒙古贵族当时想把几千万汉人都赶尽杀绝。一位名叫耶律楚材的汉化契丹族官员极谏,摆事实,讲道理,最终说服窝阔台没有实行杀光汉人的政策,使得大约6000万汉人(包括女真人,当时都被蒙古人成为“汉人”)的性命得以保存。
耶律楚材,字晋卿,是辽国东丹王突欲八世孙,身长八尺,美髯宏声,是个高度汉化的契丹人。元太祖铁木真攻灭金国,对他说,“辽、金世仇,朕为汝雪之!”深谙儒家大义的耶律楚材答道:“臣父祖尝委质事之,既为之臣,敢仇君耶!”此言一出,深为铁木真所欣赏,成为元初的最重要谋臣,无数汉人的性命为其所救,无数城池赖他的一席话得以保存。据此思之,历史有时很像是个荒谬绝伦而又合情合理的大戏,使人愁,使人喜,使人忧,使人怒,使人辗转反侧,使人扼腕叹息,沉迷于间,会在光怪陆离和萧萧沉郁中发现令人叫绝的惊喜。

血火总破温柔乡——前蜀末帝王衍与后蜀末帝孟昶' 。517z。'
平素无聊,喜欢翻阅古画帖 ,特别是对那些工笔人物、禽鸟、阁台,尤为注意。观五代画家黄荃的作品,形神兼备,笔法纤密,构图巧妙,用意精湛,使人对这个公元十世纪生活在成都的画家兴趣顿生。仔细研读黄荃的生平,发现这位画家竟然大半生都生活于被中国文人称为“季世”的混乱黑暗的五代时期,而且作为御用画家侍奉过前蜀王衍和后蜀孟昶两个历史上有名的昏庸君王。
王衍、孟昶与南唐主李煜和宋微宗赵佶一样,虽然政治上昏庸无能,耽花湎酒,终至亡国,可他们在艺术上的造诣都可称得上是真正的大家,无论诗词歌赋画文,皆臻至逸品和神品之境。
相传,前蜀后主王衍得到唐朝画家吴道子的《钟馗捉鬼图》,上面画钟馗正用右手食指剜出小鬼眼睛准备当小吃的场景。王衍也是内行,他自忖,如果把钟馗描画成用大拇指剜出小鬼的眼睛,效果可能会更好,更显衬出钟馗的昂然气势。黄荃受命后,回家琢磨,怎么想怎么不对,皇上的旨命又不能违背。无奈之余,黄荃就重新画了一张钟馗用大拇指剜小鬼眼睛的画,然后,他把两张《钟馗捉鬼图》一并奉给王衍。王衍大为不解,忙问黄荃为什么不在吴道子原画上面修改。黄荃答道:“观吴道子所画钟馗,整幅人物的气力、眼神、筋骨皆落于右手第二指上,如果改为用大拇指着力,原先的人物姿态一下子就散掉了,整幅作品就会丧失原有的人物神采和光芒。而为臣我画的钟馗,人物力道着于大拇指,以此奉上,特供参考。”王衍琢磨一番,大为称赞,遂成一段画坛佳话。
此外,后蜀末帝孟昶,与这位黄荃大画家也有一段“艺术交流佳话”。后蜀广政七年(公元944年),南唐与后蜀结为“友邦”,送来六只江南特有的白仙鹤。喜爱丹青文辞的孟昶忙命人宣黄荃进殿,让大画家为这六只仙鹤图形写真。黄荃落笔如飞,浓点淡染,不大功夫,六只仙鹤或理毛、或整羽、或唳叫、或翘足、或惊恐、或啄苔,“体态鲜活,有愈生者”,喜得后蜀末主孟昶大叹不已,把作画的偏殿也命名为“六鹤殿”。画幅悬于殿中,这位皇上朝夕临视,流连不已。
于黄荃而言,可幸也可悲!可幸的是,两个君王皆是彬彬文士,品画作诗的高手,言语谦谦,和蔼可敬;可悲的是,两人都是盛世亡国之君,只知沉湎于“艺术”,不知体恤政情民意,真个是“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丹青”,其结果,皆是国破家亡,命丧人手!

前蜀末帝王衍
说起王衍,不得不交待他老爹王建。
王建,字光图,许州舞阳人。此人隆眉广面,状貌不俗。但王建年少时是个远近有名的无赖之徒,以杀牛、偷驴、贩私盐为生(很像黄巢,不过规模不如黄巢大,文化修养方面更比不上这个给唐王朝致命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