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南明朝那些事-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成栋虽然兵不血刃得到梧州,但心情却一点儿也不爽。

因为就在前几天,思想高度警觉的永历帝,己离开梧州,经平乐逃往桂林。

上天似乎想宽慰一下他受伤的心灵,这时,永历朝的首辅丁魁楚私下给他送来了一份大礼,并要求投降。

对如此美事,李成栋自然应诺,并派出副将杜永和,去和丁首辅接洽投降。

原来丁首辅见跟着不断跑路的永历帝混下去,实在是一项高度危险活动。为保证自己“多年积累的巨额财产”的安全,决定脱离永历帝,走李成栋的门路投降。

杜永和在接洽这位首辅时,见其家产整整装了三百只船,绵延数里,心中拥起对这位“巨贪”无比的垂涎,他马上将此情况通报给了李成栋。

李成栋决定“惩治贪官,为民除害”,他用两广总督的头衔,忽悠丁首辅返回广东,在半道上派杜永和予以劫杀。

结果,丁魁楚及其男性家眷全部被杀,女性家眷及巨额家产被李成栋军队瓜分,据说仅白银就有八十万两之多。

这都是金钱惹的祸,让我轻易宰了你!望着丁魁楚血肉模糊的人头,李成栋安慰自己稍稍不安的灵魂。

因为广东后方有张家玉等人在捣乱,李成栋不得已,带大部人马返回广东“平叛”,只派出一小股去桂林追击永历帝。

不明敌情的永历帝依然故我,敌进我逃,敌疲我驻,准备往湖南武岗去投靠军阀刘承胤。

东阁大学士瞿式耜坚定反对,他不客气地指出:“陛下是我们永历朝的象征,您己经逃了四次,每逃一次,人心就涣胜一次。如果再逃下去,局面恐更不好收拾。”

面对瞿大学士的指责,“好脾气”的永历帝作出的解释是——青山不老,绿水常青;能伸能屈,方为帝王!

无可奈何的瞿大学士,表示自己将留下来,与桂林共存亡。

永历帝勉强同意。

为表达自己心中的歉意,永历帝不但给了瞿大学士一顶“国防部部长”(兵部尚书)的官帽,还给了太子太傅的荣誉称号。

送别永历帝时,瞿大学士强烈建议,为维系人心,皇帝不要离开广西,如果形势实在危急,就先跑到湘桂交界的全州去,千万不要跑远了。

永历帝虽然答应了,但实际过程中,他还是跑到了湖南西南腹地的武岗。

永历帝“率先垂范”地一走了之后,桂林城的南明官员,上至总督朱盛浓,下至桂林知府王惠卿,都像受惊的鸟儿,一个比一个逃的更远更远。

只有瞿式耜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官员留下来,成立了“过渡政府”,维持日常的运作。

到达桂林城外的数百清军,知道桂林已经“官去城空”,于是凭着一股“先入关中者为王”的骄横气焰,发动攻城战斗,一时间,竟然成功登上了西门的城墙。

“危难时刻现身手”,刚刚把永历帝护驾到全州,又连夜返回桂林的平蛮将军焦琏及时赶到,与登上西门城墙的清兵竭力死战,终于使这股骄横的清军非死即伤,狼狈逃出桂林城。

这是发生在1645年3月之间的事,两个月后,不甘心失败的清军,再一次对桂林发动了进攻。

这一次,瞿式耜可是信心满满,成竹在胸。

因为他在桂林城中,不但筹集了大量的兵力,筹备了大量的粮草。而且还准备了许多守城的利器——红衣大炮。

红衣大炮是司礼监优秀的“技术太监”庞天寿主持铸造的,结构紧凑、性能优良、质量可靠。

李成栋的清兵在军队建设上,迷信“二百五加葫芦卜”的精神,对新技术、新兵种的使用,远没有满洲“正牌八旗”那样重视和推广,结果这次麻烦大了!

在明军大炮一阵紧过一阵的炮火轰击下,攻城清军连桂林城头的砖头,都没有扒下一块,就成批成批做了南明炮兵的“移动靶标”。

等清军的战斗意志,被大炮轰得所剩无几后,“谁敢横刀立马,唯我焦大将军”的焦琏一马当先,率军从桂林杀出,对围城的清军实施“反围城”作战。

是役,清军损失惨重,李成栋派到广西的这支“优质清军”基本上被打残打废!

历史学家把这次大捷称之为“桂林大捷”。

“桂林大捷”是南明政府军,在东南沿海的正面战场上,取得的第一次较大规模的胜利。

这场战役,打破了清军(这次实际上是“伪清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南明人民和军队,与敌作战的勇气和信心。

在“桂林大捷”后,焦琏领兵连取阳朔、平乐,尔后又与陈邦傅合兵收复梧州,把广西的清军全部“驱逐出境”,重新让这个地域广阔的边陲省份,插满了大明的旗帜。

“军功章啊,有你的一半,也有他的一半”,我们在赞颂广西抗清明军浴血奋战的同时,还不应忘记曾经发生过的一个个“幕后故事”。

这故事就是,在敌后的广东省,“岭南三忠”领导的义军,正用自已的鲜血和生命,在做着艰苦卓绝的配合。

岭南三忠

“岭南三忠”除先前说过的张家玉外,还有“二陈”(陈邦彦、陈子壮)。

先说一下张家玉。

张家玉自从道滘撤退后,锲而不舍的他,在增城附近,很快就再次组织起一支数量相当可观的义军。

他把这支军队分为龙、虎、犀、象、豹五个营,自己则被推为大将军。

其后,他率这五个营,一举攻下龙门、博罗、连平、长宁、乳源、归善、河源等县。

攻下这些县城后,张家玉采取与民休息、长期驻守的办法,力争建立起一小块稳固的根据地。

在与清军的具体作战方式上,他采取了更番出御,战一而休四的“车轮”战术,让参与围剿的清军疲于奔命、顾此失彼。

1647年10月2日,张家玉领兵进攻增城。

翻开地图,增城距省会广州很近,现在增城是广州直接管辖的一个市,坐车仅需一小时,基本上属于广州的“城乡结合部”。

你打别的地方,李成栋同志可以暂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增城就不同了,要知道,连兔子先生,也是很保护窝边草的,况李成栋乎?

李成栋于是倾巢出动,赶到增城,与守军对张家玉的义军形成了内外夹击。

在清军的双重围困下,义军伏尸累累、血流成河,张家玉中箭负伤。

见突围无望,为不让自己成为清军的“活标本”,张家玉投水但自尽!

死时,年仅31岁。

说完了张家玉,说另一个忠义之士——陈邦彦。

陈邦彦,广东顺德人,因为其父是一名光荣的“民办教师”,耳濡目染的他,打小起就爱“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但这并没有给他换来锦绣前程,因为他不是那种“死读书、读死书”的学生,所以在多次应考中,均未能中举,是一个典型的“应试教育”牺牲品。

仕途无望后,为了谋生,他接过父亲的教鞭,在大良北郊锦岩山下设馆授徒,成了大明千千万万“乡村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员。

弘光朝建立后,这位乡村教师面对学生,振臂高呼:“此时不思报国者,非丈夫也!”

自此,他告别了讲台,成为一名四海飘泊、命悬一线的“职业革命者”。

和两百多年后的同乡孙中山一样,他采取的第一个“革命行动”,就是——上书。

他针对时局,精心撰写了万言书——《中兴政要》,开列了32条抗敌救国的方法,并千里迢迢,赶到南京进呈弘光帝。

可惜,正沉湎于舞榭歌台、梨园春色中的弘光帝,看到这封万言书后,仅发表了一句“此迂儒之议也!”的评论后,便一置了之!

隆武朝建立后,陈邦彦再把这份被“封杀”的万言书整理整理,上奏给隆武帝。

与弘光帝相反,立志中兴的隆武帝对这封“万言书”大加赞赏,并破格封陈为监纪推官,终于让这位在科举场上饱经风霜的士子,跨入了国家公务员的行列。

随后,他还与苏观生一道,参与了赣州的解围战。

赣州失陷后,清军开始进攻广东,他建议苏观生凭借五岭天险,阻挡来敌,被心中“另有所念”的苏大学士一口拒绝。

知道陈邦彦对自己已经心有怨言,已下定决心立绍武帝的苏观生,干脆派他去桂监国那里担任“联络员”,妄图想“借刀杀人”。

苏观生的愿望几乎变成现实,因为在绍武帝发起“独立运动”并杀了彭燿和陈嘉谟两特使后,一怒之下的永历君臣,就差点宰了这位“联络员”来败火泄气。

但以诚感人的陈邦彦,成功实现了自救,并被反派回广州进行策反活动。

知道自已无法完成重任的他,没敢返回广州,而是潜入了中途的高明山中,招募义师,等待时机!

在李成栋大举进攻广西,永历政权岌岌可危时,他想到一个中国军事学上常用的计策——“围魏救赵”。

他率领自己的小队伍,联络上了余龙等人的大队伍,组织起了上万人武装集团,跑到广州城下“游行示威”。

此举吓坏了呆在城里的清两广总督佟养甲,因为手头仅有数百人,他在关闭城门、全城戒严的同时,连连派出使者督促李成栋率主力回援。

李成栋只得遵令行事。

此举间接使“桂林大捷”成为可能,并让永历朝度过第一次“生存危机”。

引得李成栋从广西撤军后,在广州城下虚晃一招的陈邦彦,主动撤围。

他先和学生马应房收复顺德,尔后趁李成栋进攻张家玉之际,一举攻下江门。

视陈邦彦为心腹大患的佟养甲,竟不顾自已国家一品大员的身份,用卑劣的手段绑架陈妻何氏及两幼子,以此要挟他归降,但被他以“忠臣义不顾家”为理由拒之。

不久,何氏及两幼子一同被害。

1647年7月,在陈子壮攻打广州时,陈邦彦率军占领广州附近的清远等县城,以作战略牵制。

李成栋打败攻城的陈子壮后,下了狠心,决定铲除清远陈邦彦这颗令他深恶痛绝的“毒瘤”。

9月19日,李成栋四面包围了清远城。

这次,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战斗中不断成长的“李氏清军”在攻城时,开始注重了对新兵种————“工兵”的培养和使用。

“工兵”们在步兵的掩护下,偷偷挖地道到城下,用火药爆开城墙,清军中的骑兵、步兵趁机蜂拥而入。

接下来,在惨烈的巷战中,陈邦彦身中三刀被俘,被押往广州。

劝降无果后,佟养甲下令将其押往四牌楼,在稠人广众之中将其“寸磔于市”。

临刑前,这位忠贞之士赋绝命诗:“崖山多忠魂,前后照千古。”

陈邦彦自起兵以来,日仅食一餐,晚上和衣而卧,枕戈待旦,与部下同患难,共劳苦。

因此他带出来的队伍,在各路义军中,战斗力是最强的,曾多次对陷入危险的其它义军施以援手。

所以,闻其死讯的各路义军,无不“泪飞顿作倾盘雨”,为这位令人敬重“陈老师”的离去,真诚地悲伤和惋惜!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这位英烈士除深具民族气节外,诗文也饮誉当时,与黎遂球、邝露并称“岭南前三家”,并有“粤中杜甫”之称。

比起前“二忠”来,“岭南三忠”中的“第三忠”陈子壮是学习最好、官位最高、年龄最大,死得也最残的一位。

陈子壮,广东番禺人,年少时就异常聪明,是个“七岁能文”的神童。

1619年,年仅24的他,在“全国公务员考试中”,高中第三名(探花)。

其后,加入公务员的他,先后勤勤恳恳地为四个国家领导人(万历、泰昌、天启、崇祯)服过务。

到了1632年,己是“四朝元老”的他,已官至礼部侍郎。

连自命不凡的崇祯帝,也每每称其“先生”,而不呼其名。

但后来因“政见不合”,他被崇祯赏了一顿“廷杖”后,“幸运”地下了诏狱。

直到第二年,崇祯帝才“法外施恩”,把他从诏狱里“捞”了出来,驱逐回籍,监视居住。

弘光朝时,曾以礼部尚书,隆武和永历朝时,曾以东阁大学士的高官显位,请他“出山”,但都被他一一回绝。

但在绍武帝和永历帝的“正伪之争”中,他坚定地站在永历政权的一边,上书表示拥戴。

在清军侵入广东,家乡沦陷时,已过了“知天认命”年纪的他,却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己”,亲自操刀上手,拉起了一支义师,发誓与清王朝干到底!

当过大官的陈老爷子,要整就整大的,在1647年六月末,他和陈邦彦约定:攻打广州。

这不是心血来潮,而是他认为,时下攻打广州,确实有四个有利因素。

一是李成栋正统兵在外,与广东各地的义军死磕,偌大的广州城只有清兵两百。

二是城里有了“自己人”接应,已降清的原广州卫指挥使杨可观、杨景晔,良心发现,自愿反正,配合义军攻城。

三是城里还有一面现成的“旗帜”————已出家当和尚的赵王朱由棪。

四是为确保此事万无一失,他还派出三千“花山盗”向佟养甲诈降。目前,这些人已成功取得了广州东门防守权。

起义的日期陈老爷子也选好了,七月七月七夕节。

“七夕节”是地下牛郎和天上织女相会的日子,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

选这么个日子,大概陈老爷子已经盘算好了,让佟养甲与阎王爷,于此日在鹊桥相会,不见不散。

但“细节决定成败”,这个“近似完美”的计划,却坏在陈老爷子家的一个小小家丁的身上。

这个小小家丁,是陈老爷子七月五日派到广州城里贴传单的。

在执行这一特殊任务时,这个小家丁被清军巡逻的士兵抓住。

一顿严刑拷打之后,“思想政治觉悟不高,意志不坚定”的小家丁,供出了这一“天大的秘密”。

得到这一秘报的佟养甲,立即采取行动,一方面捕杀杨可观、杨景晔,以“犒赏”为名诛杀“花山盗”三千人,勒令赵王自尽;

另一方面派出使者,请李成栋无论如何,要派出一支“快速反应部队”,于七夕节前夜返回广州。

不知广州城已经“地覆天翻”的陈老爷子,在七夕节的三更,对广州发动了进攻,但迎接他们的,是城头猛烈的炮火。

陈老爷子这次打广州,所带的部队大部分是坐兵船来的,炮弹落在了兵船上,导致了不少船只当场起火。

这一夜,又恰好是北风大作。

风助火势,使逆风行驶的义军船只,由少数着火变成了多数着火。

佟养甲乘势出城反击,陈老爷子败守白鹅潭。

不轻言放弃的陈老爷子,还想再打广州城。

但历史也不给他这样的机会了,因为李成栋已率军从新安赶回,并加入了对陈老爷子的进攻中。

在佟李的联合打击下,陈老爷子只得无奈地领兵,先退守九江,再退守高明。

在“剿除”了清远的陈邦彦后,十月下旬,李成栋又率本部兵马,和施福(原郑芝龙的部将)的“二伪军”,对陈老爷子扼守的高明县,发动了大规模地进攻。

这次清军攻城技术,又有了新的提高,由“工兵”挖洞填炸药,改为“炮兵”集中火力,进行“集中连片、由面对点”的轰击,操作更方便、效果更明显。

在猛烈炮击之后,高明县的一段城墙轰然倒下。

清军骑步兵急速跟进,冲入该城。

在巷战中,陈老爷子受伤被俘,也被押回广州,交佟养甲审理。

佟养甲以杀害陈老爷子的幼子相要胁,妄图逼他变节。

“舐犊之爱,人皆有之”,陈老爷子曾经犹豫再三,最后却选择宁死不屈。

他向佟养甲说道:“我儿子的生死,在你而不在我,悉听尊便”。

佟养甲逼降不成,怒而生恨,想了一条杀一儆百的毒计,判处老爷子惨无人道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