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当项羽遇到刘邦-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项羽没骂阵,只是派人在城外耀武扬威一番,刘邦都觉得很没面子。

不过刘邦就是刘邦,没面子也不应战。没面子总比找死强,刘邦不一般就不一般在这里,在大是大非面前总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但刘邦不应战不等于不想找回面子,项羽没骂阵,刘邦反而数落起项羽来了。一口气罗列了项羽十项罪名:“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於(于)蜀汉,罪一。项羽矫杀卿子冠军而自尊,罪二。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又强杀秦降王子婴,罪五。诈阬(坑)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王其将,罪六。项羽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罪七。项羽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罪八。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罪九。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

这十项罪名包含四方面的内容:

一是项羽对不起刘邦。第一条说得很清楚,按照怀王的约定,刘邦本该是关中王,却被项羽封在了不毛之地的巴蜀。第六条中的“王其将”也是一个意思,因为项羽封了秦军降将章邯等人在关中,抢了本该属于刘邦的地盘。

二是项羽残暴。第四条,“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第五条,“杀秦降王子婴”,以及第六条,“诈阬秦子弟新安二十万”,都是血淋淋的事实。(文*冇*人-冇…书-屋-W-Γ-S-H-U)

三是项羽分配不公。第七条,“王诸将善地”,项羽把好的地方分配给自己人。第八条,“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项羽给自己留的也是好地方,都是在说明这个问题。

四是抗命弑主。这主要是针对熊心说的。第二条,“矫杀卿子冠军而自尊”,这是说项羽借用熊心的名义杀宋义。第三条,“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说项羽完成救赵的任务,应该回彭城复命,等待新的任务分配,他却自作主张跑来关中和自己争功。接着是第八条,项羽“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把义帝熊心流放到长沙,自己占据彭城为都。然后是第九条,“使人阴弑义帝江南”,最后干脆干掉了熊心。

刘邦最后给项羽的结论是:“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也就是第十条总结的。一句话:项羽这人是基本没救了,人人得而诛之。

刘邦聒噪这些干吗?不敢出战就是不敢出战,项羽这么令人不齿,你干嘛不杀过去取了他的项上人头?干嘛不去和项羽单挑呢?项羽不地道,那你的形象就那么光辉伟大吗?所谓替义帝鸣不平,还不是在为自己没能当上关中王鸣不平吗?还不是想借义帝被杀的噱头来掩饰自己争抢天下的野心?再者,这仅是刘邦自己的一面之词。客观上说,他给项羽罗织的这些罪名都很值得商榷。

关于“王关中”的问题,前面已经说过,这只是个并不严密的伪命题,项羽不遵守也在情理之中。而项羽因为这个对怀王有了意见,最后抗命弑主,也都是前后事情赶到那儿了,也应该可以理解。只是这事牵扯到了刘邦的利益,所以他会七个不平八个不愤,于是就把义帝抬出来,将这事上升到一个君君臣臣的高度。

关于项羽分封诸侯、分配不均的问题,也只是田荣、陈馀、彭越,还有刘邦等几个人不服而已,大多数人还是很满意的。因为事实上项羽分封是有一定之规的,诚如项羽所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分封就是要按照出力的多少,按照战功来分,人家并没按照自己的喜好任意为之。而且项羽这次封的大部分还是各路的诸侯,并没有封几个自己的人。项羽给自己分的地方多,这也很正常,一则他立功最多,应该。再则,你让任何人分,他也会给自己多留点的。

项羽没封田荣,是因为田荣没有战功。田荣是齐王田儋的堂弟,田儋死后,齐地又立了田假为齐王,田荣跑到东阿,被章邯围困,还是项梁解了田荣的围。后来田荣回齐地驱除了田假,自己当了齐王,田假则逃到了楚地。章邯围困项梁,项梁让田荣增援,田荣却说,除非项梁杀了田假,他才会出兵。最后项梁兵败战死。后来项羽救赵,与章邯军火并,让田荣帮忙,田荣也不发兵。灭章邯后,田荣也不跟随项羽入关。这样的人,项羽当然不会封他为王。

陈馀和张耳同为赵王歇的部下,俩人关系不错,为刎颈之交。赵王歇和张耳被困巨鹿,张耳让陈馀前来营救,陈馀自觉兵少,不是秦军对手,没敢上前。后来张耳急了,派张黡、陈泽数落了陈馀一顿,陈馀这才派出五千人,让张黡带着去解巨鹿之困,结果全折在那里了。项羽解了巨鹿之围,张耳便和陈馀翻了脸,怪他不出兵。结果陈馀也不吃那一套,干脆“脱解印绶,推予张耳”,把公章一交,不干了,带着手下几百个不错的亲兵信将,打渔狩猎,悠闲快乐去了。当然,他也就没有跟随项羽入关。

就是这样,项羽在分封时还把他给考虑进去了,“素闻其贤,有功于赵”,于是给了他三个县的封地。陈馀在巨鹿之战中并未出力,但项羽在分封时,居然连陈馀曾经“有功于赵”这样的陈年往事都考虑进去了,可见项羽分封是完全出于公心的。

按道理,陈馀应该感激项羽才对,结果陈馀不但不买账,还嫌封给他的地方小,于是撺掇田荣一同反项羽,说:“项羽为天下宰,不平。今尽王故王于丑地,而王其群臣诸将善地。”大肆宣扬项羽分封不公,把好地方都分给了自己的人,把原先那些诸侯王分到不发达的地方。要和田荣一起,打破这种不公。

其实陈馀倒也不完全是对自己的分封有意见,而是对张耳有意见。什么事就怕比较,本来他和张耳同为赵国大将,结果张耳被封为常山王,占据了先前的赵地,而赵王歇却被封为代王,去了边疆。这就让陈馀不平衡了,他和张耳有了罅隙,由生死之交变成陌路仇人,当然不希望张耳封得好,加上他先前的主子赵王歇封得还不如张耳好,所以就有了活思想。于是在田荣的帮助下,陈馀赶跑了张耳,把赵王歇又迎回了赵地。需要说明的是,陈馀只是发兵对付张耳,在形式上反对项羽的政治主张,并没有在军事上与项羽对抗。

陈馀这纯属没事找事。就是你以前再有功,后来你也撂挑子去打渔了,去过那不闻世事的生活,谁封在哪儿跟你有何关系?早知如此,项羽就不应该封他,还让他接茬儿打渔,给了他三个县的兵力,倒成罪过了。

彭越更不用说了,他本就是个占山为王的流寇,根本没有任何战功,只是在刘邦西进关中时,帮着打过昌邑,还没打下来。他在项羽心中应该是没有任何印象的,不封也在情理之中。

反对项羽分封的就是这样一些人,而这些人并不能代表主流。再说了,分封这事本来就很敏感,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公平。你就是再一碗水端平,也会有人有意见,因为谁都觉得自己功劳大,谁都自有一套该得到重用的理论,很不好把握。应该说,项羽如此分配,几乎已经做到公平的极致了。如果换做刘邦,或者是楚怀王本人,也未必能做到如此公平。

当然,刘邦把这些事抬出来的目的,就是对不敢出城应战、不敢和项羽单挑作出一番合理解释,给自己找回些面子。最后刘邦也没忘了突出下主题,总结道:“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余罪人击杀项羽,何苦乃与公挑战!”说我刘邦乃是仁义之师,是号召诸侯来除害的。像你这样的罪人,我只要用一些有罪的人杀你就行了,根本就不配我亲自动手,我何苦要和你单挑呢?看刘邦这面子找的,说得义正言辞、铿锵有力,不敢应战倒有理了。

项羽从起事到成就霸业,一路走来霸气十足、风光无限,但他在性格上却一直都是个直肠子,他寡言少语,想做就做,他觉得让人折服是要靠真本事的,事实胜于雄辩。他就这样一步步走向成功的。而在他受到尊重和认可后,他的这种个性就进一步得到了加深和加强。这好比你在工作中因实干而受到褒奖,那么以后做什么事你都不会轻易偷奸耍滑,因为一个潜在的形象意识已经在你大脑中根深蒂固了,你不想改变它。

然而,现实的残酷却是:有时这种只干不说的作风是不易被人理解的。因为没有人会在别人身上过多地浪费时间,或者站在别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去思考问题。人们更喜欢直接一点的方式,通过语言的交流去了解一些事情。当你的行为过于隐晦而又不善言谈时,你往往会被归为另类,而被推到大众的对立面。

语言确实是门艺术,同样的一句话,有好多种表达方式,有的让人开心,有的让人反感,有的不愠不火、不咸不淡。而同一件事,也有许多种表述,有的一语中的,有的越说越糊涂,有的还会让一件事变成了另外一件事。语言还是一门武器,唇枪舌剑并不比真刀真枪逊色。真刀真枪可以见血,唇枪舌剑则杀人于无形。刘邦在这方面就很擅长,所以他和项羽的较量,拼的不只是刀枪,还有口舌,还有心机。这才是刘邦最厉害的武器。

项羽在刘邦的强词夺理面前哑口无言,因为这种逻辑本就不是项羽为人处事的逻辑。项羽不是不能争辩,他完全可以讲出自己的理由来驳斥刘邦,他也完全可以罗列出刘邦的几大罪状。比如入崤关时言而无信,是奸邪狡诈;比如驻兵函谷关拒绝诸侯入内,是排斥异己;比如鸿门宴时尿遁,是做贼心虚;比如表面服从分封,却趁机还定三秦,是心口不一;比如趁机攻打彭城,是落井下石;比如他假借义帝的名义成就自己的目的,是假仁假义,等等。但项羽不想争辩,他内心对刘邦这种手法本就不屑一顾。

听完刘邦一通诉说,项羽弯弓搭箭,一箭射中刘邦胸口。直来直去,废话少说,这才是项羽的风格和作风。

【6。鸿沟里的猫腻】

象棋大家并不陌生,红黑双方以楚河汉界对阵,进行厮杀。真实的楚河汉界,是一条叫作鸿沟的运河,在荥阳以东,连接着黄河和颖水,是战国时期魏国开凿的。鸿沟议和,也标志着历时两年零三个月的荥阳拉锯战彻底结束。

然而,象棋中的界限千年不变,红黑双方也可以互有胜负,真实的历史却是令人唏嘘惊叹。鸿沟议和仅仅维持了瞬间的和平,之后便毫无悬念地出现了一边倒的趋势。因为就在项羽签订合约退兵时,刘邦却突然撕毁合约,展开了对项羽的追杀,最终取得了楚汉战争的胜利。

言而无信的事,刘邦在崤关也做过,不同的是,那次只是口头约定,而鸿沟议和,却是一次非常正式的和谈,白纸黑字、信誓旦旦。所以这次刘邦的不地道算是到家了。

刘邦主动攻打项羽,挑起战争,最后被项羽苦苦相逼,并没讨得什么便宜。尽管后来刘邦调整战略,不再单纯地和项羽在正面硬碰硬,而是在项羽的后防和外围下手。让彭越骚扰梁地,截断项羽的粮草供应,让韩信向北出击,平定燕、赵、魏等几个小国,最后平定了楚国的邻邦齐国,对项羽形成了战略合围,在形势上大为改观,也摆脱了一直以来被动挨打的窘困局面。

尽管如此,刘邦对战胜项羽也没有十分的把握,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在荥阳一线,刘邦始终没能完全获得战场主动权。项羽在军事上的强悍是毋庸置疑的,荥阳拉锯战持续了两年多,刘邦多次濒临险境,借着彭越在项羽后方的骚扰游击,才得以勉强支撑。也就是说,刘邦想在正面战场上战胜项羽几乎是不可能的。

其次,刘邦阵营并非铁板一块。刘邦最后虽然形成了对项羽的战略合围,但其最初的形势也已悄然发生变化。因为彭越、韩信此时都获得了一定的地盘,势力增强必然会产生新的想法,他们不一定会积极配合刘邦完成接下来的军事部署。

汉四年(公元前203年),韩信平定齐地,然后致书刘邦,要求刘邦封他为“假齐王”,也就是暂时代理齐王,伸手要权要官。刘邦当时正被项羽困得焦头烂额,气得恨不得将韩信斩了,但最终还是听了张良和陈平的建议,干脆立了韩信为真齐王。按张良、陈平的说法就是:“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现在形势对我们这么不利,韩信要称王我们能阻止得了吗?意思是,韩信能打个报告请示已经很给你刘邦面子了。倒不如做个顺水人情,满足韩信的要求,否则恐怕节外生枝。可见刘邦阵营并非铁板一块,内部也时刻酝酿着危机。

而彭越之所以一直在项羽后方打游击,也是有私心的。因为他当时虽被任命为魏相,但他的最终目的是当魏王,夺取魏、梁旧地,扩大自己的势力,本就是他的军事重点,并非完全为了刘邦。

刘邦后来撕毁合约追杀项羽,发函让彭越、韩信一同出兵,围歼项羽,结果刘邦追到固陵(今河南淮阳县西北),被项羽打败,那二位连个人影儿都没有。已然能够说明这个问题了。

第三,刘邦有顾忌。刘邦的父母妻子均在项羽处。这个不用多说,刘邦再怎么言而无信,再怎么阴险狡诈,自己的父母妻子还是不能不管的,连自己的家人都保不住,面子也没法搁。

不过对于项羽来说,形势则更为不利,主要体现在这么几个方面:

首先,项羽也没有战胜刘邦的把握。楚汉双方在荥阳拉锯了这么长时间,项羽军事上占据优势,但刘邦或者坚守不战,或者迂回出击,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军事上的弱势,所以双方一直处于胶着状态。

其次,兵源和粮草补充是个大问题。项羽远离属地,进行客场作战,军队只会在消耗中减员而得不到及时的补充。此外,粮草供应也一直不顺畅,自彭越开展游击战后,项羽的后勤供给就得不到保障了。吃饭都成了问题,士兵的战斗力自然会下降。而刘邦的背后是富饶的关中,萧何这个后勤部长又十分得力,兵源补充和粮草供给都不是问题。这样耗下去对项羽不利。

第三,彭城受到威胁。韩信占领齐地,直接威胁项羽的老巢彭城,项羽派得力干将龙且前去阻击,却遭遇全军覆没的厄运,这件事对项羽的打击很大。《史记》中在记载这段事时说,项羽“闻龙且军破,则恐”。一向自信豁达的项羽,第一次感觉到了身后的危机。对此,项羽也做了一番努力,派武涉前去游说韩信,打算把韩信拉拢过来,结果遭到韩信拒绝。

第四,项羽对战争有些厌倦。荥阳拉锯战,项羽一直也没取得突破性进展,而且形势对他越来越不利,他的耐心受到极大挑战。在广武对峙时,项羽用刘邦父亲威胁刘邦,并要求和刘邦单挑,都表现出了一种急躁情绪。再者,项羽是个十分恋家的人,当初他不定都关中而选择回彭城,已然说明这个问题。仗打了快四年,他不想再这么无休止地拖下去了。

既是议和,肯定双方都觉得有利。既然对双方都有利,那么议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于是双方以鸿沟为界,止戈息兵:鸿沟以西归刘邦,鸿沟以东归项羽。本来这事到这也就结束了。项羽放归刘邦的父母妻子,然后撤兵。刘邦与父母妻儿团聚,洒下几行热泪,喝上几杯接风酒,也“欲引而西归”,准备回关中享清福了。没想到中间又出了幺蛾子。谁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