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说论语-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家的,可以说,一个萝卜一个坑,拔了谁把柳下惠放下去都不好。

【现实解说】唉,老板也有老板的难处,关系要平衡,利益要分配。再说了,老板还有老板呢。

16。11(18。2)★★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译文】柳下惠当法官,三次被罢免。有人说:“你不可以离开鲁国吗?”柳下惠说:“按正道处世,到哪里不会被多次罢官呢?如果不按正道处世,在鲁国我一样能当官,为什么一定要离开本国呢?”

【解析】士师是什么?是法官。可是,司寇也是法官,二者的区别是什么?按照周礼,司寇属于卿,是国家级领导人;士师就是管士一级及以下的诉讼,也就是管百姓的诉讼。

柳下惠的话很有哲理,如果出卖自己的良知,在哪里都能当官;如果坚持自己的良知,去哪里当官都当不长。说起来,柳下惠也是一个愤青。

这大概是孔子周游列国之后的感悟了,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柳下惠说法的正确。换言之,孔子的境界比柳下惠还是要差一些。

柳下惠,展氏,名获,字禽,春秋时期鲁国人,是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柳下”是他的食邑,“惠”则是他的谥号,所以后人称他“柳下惠”。据说他又字“季”,所以有时也称“柳下季”。他做过鲁国大夫,后来隐遁,成为“逸民”。柳下惠被认为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他“坐怀不乱”的故事中国历代广为传颂。《孟子》中说“柳下惠,圣之和者也”,所以他也有“和圣”之称。柳下惠还是中国柳姓的得姓始祖。柳下惠也因为对臧文仲某些不理智行为不满而提出过批评。

柳下惠当士师有一个故事,说是一个叫佐丁的人偷了米,于是柳下惠给他罪加两等重判,这人告到了鲁国国君那里,柳下惠就解释说:“这个人具有儒生的身份,本身可以担任周礼的司仪,不仅知法,而且本身属于司法人员,因此,罪加两等。”柳下惠的做法,实际上是地位越高,处罚越重,这就必然得罪各级官僚,做官做不长也就毫不意外了。

【现实解说】柳下惠这样的人还能三次当上士师,这不是奇迹吗?孔老师,您就满足了吧。

16。12(5。20)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文】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解析】季文子即是季孙行父,与孔子不同时代,曾经执掌鲁国国政。为人小心谨慎,十分节俭,因此民望非常高。孔子对季文子评价很高,不过怕被人说拍马屁,因此点到为止。

三思而后行,这个成语出于这里。

【现实解说】决策要谨慎,但是太谨慎了就是优柔寡断。

16。13(14。14)★★★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译文】孔子说:“臧武仲凭借防邑请求鲁君在鲁国替臧氏立后,虽然有人说他不是要挟君主,我不相信。”

【解析】这是孔子修《春秋》的时候做出的评论。在这个问题上,孔子的判断未必就正确。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臧武仲根本没有要挟国君的能力。

这件事情略有些复杂,当初臧宣叔从铸国娶了老婆,生了两个儿子臧贾和臧为,老婆死后,又娶了老婆的侄女,生了臧纥,臧纥从小就养在宫里,因此受到鲁国国君鲁襄公的喜爱,被立为臧家的继承人,后来臧宣叔去世,臧纥接掌臧家,就是臧武仲。臧贾和臧为则离开鲁国到姥姥家居住。臧纥和季武子的关系好,但是犯了一个错误,就是帮季武子管了一件家事,帮助季武子立了自己喜欢的小儿子季悼子为继承人,结果得罪了季武子的大儿子公弥。后来公弥和孟孙家串通,诬陷臧纥叛乱,三番五次之后,季武子终于上当,于是出兵攻打臧纥。臧家的实力比季孙家差太多,只得逃出鲁国。

逃出鲁国之后,臧纥派人去请哥哥臧贾回鲁国继承臧家,臧贾于是派弟弟臧为回鲁国去向鲁襄公请求。谁知道臧为到了鲁国之后,请求鲁襄公立自己。看来,一母所生的亲兄弟也靠不住。臧纥担心臧为搞不定,于是冒着危险回到臧家的封地防地(今曲阜境内),然后派人去向鲁襄公请求,说是自己并没有叛乱,只是办了蠢事,如今自己被赶走没关系,希望能够另立继承人,保留臧家的封地和地位。于是,鲁襄公任命臧为为臧家继承人,臧纥在防地办了移交手续之后,逃亡齐国去了。

为什么说臧纥并没有要挟鲁襄公呢?第一,臧纥本人自身难保,完全没有资格要挟鲁襄公;第二,要挟鲁襄公没有意义,因为鲁襄公也要看季武子的脸色说话。那么,臧纥为什么要提这样的要求呢?第一,臧纥与鲁襄公的关系非常好,这相当于请朋友帮忙;第二,臧纥确实很担心家族失去地位。而臧家之所以能够保留下来,是基于多方面原因的,首先是鲁国的“亲亲上恩”的传统,大家都是周公后代,也不好意思赶尽杀绝;第二是季武子已经明白臧纥是被冤枉的;第三则是鲁襄公出面斡旋,大家趁机给个台阶。

这件事情上,臧纥做了蠢事,但是能够冒着风险回来帮助哥哥拿到继承权,则反映了他为了家族甘愿冒险,而不是要挟国君。

【现实解说】有的事情是犯忌讳的事情,虽然你不是那个意思,也会被人认为是那个意思。譬如,你向你的客户或者下属借钱,就会被认为是索贿。

16。14(14。43)★★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译文】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这么老了还不死,真是害人虫。”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解析】春秋时期没有椅子凳子,所谓的坐都是跪坐,屁股坐在自己的腿上。现在泰国人还是跪坐,不过屁股不在腿上,而脚不能向前,一定是在屁股旁边,否则就是不礼貌。所谓夷俟,就是坐平了,屁股坐在地上,大抵两只腿也都伸直了向前,这样固然舒服,却是很不礼貌的。

原壤是鲁国人,孔子的老朋友,对于周礼很是蔑视。孔子怎么会有这样的朋友?基本上应该是小时候一块捡破烂的朋友了,也就是发小。

《礼记·檀弓下》记载,原壤是孔子的老朋友,他母亲去世的时候孔子帮他清洗棺木。原壤跳到棺材边说:“我很久没有唱歌了。”于是唱道:“狸首之斑然,执女手之卷然。(斑白的狸猫之首,牵着你柔软的手。)”孔子装作没听见而走开。随从的人问:“先生不可以使他停止吗?”孔子道:“据我所知,亲者毋失其为亲也,故者毋失其为故也。(他老娘是他的亲人,我是他的朋友。他怎样对待他的亲人是他的事情,我只需要做到朋友该做的就是了。)”

这一次呢,孔子就很生气了,心说:“你对你老娘怎样我不管,可是你对老朋友我也这么不礼貌,我揍你。”于是,孔子骂了几句,还用手杖敲打原壤。

基本上,这也算是老朋友之间开个玩笑,估计原壤也是哈哈大笑,然后说“我逗你玩”。其实孔子也并不是真的讨厌原壤,否则也不会去看他。相反,孔子的内心倒很喜欢原壤,因为跟他在一起很轻松自在,无拘无束。

老不死,这个常用语来于这里。

【现实解说】人老了,该退休就退休吧。

16。15(5。21)★★★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译文】孔子说:“甯武子这个人,当国家有道时,他就显得聪明,当国家无道时,他就装糊涂。他的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学得到,他的那种装糊涂别人就学不到了。”

【解析】这是孔子修《春秋》的时候做出的评论。宁武子就是宁俞,宁俞是宁姓和俞姓的祖先,卫国公族。关于宁俞的聪明,《春秋》上多有记载,可是关于宁俞的装糊涂,就没有记载了。不过,宁俞能够在纷乱的世道中多次为国家立功,并且保全了家族,确实非常聪明能干。

宁俞早于孔子,是鲁僖公时代的人。那时候卫国国君卫成公投靠楚国,对抗晋国。城濮之战晋国大胜,晋文公称霸,卫成公逃奔楚国和陈国之后,通过关系求得晋文公原谅,回到卫国,却杀死了代理国君的叔武,被晋文公审判,宁俞等三人为卫成公辩护,结果卫成公败诉。三个辩护人一个砍头一个砍脚,只有宁俞名声好而得到赦免。卫成公被囚禁在晋国,晋文公命令医生下药毒死他,宁俞知道后贿赂了医生,于是医生只下了一点药,卫成公因此没有被毒死。此后鲁僖公为卫成公求情,于是晋文公释放了他。

后来卫成公梦到祖先卫康叔说夏朝的君主相夺走了自己的祭品,于是下令祭祀相。宁俞坚决反对,认为鬼神不会接受不是自己同族的祭品。再后来宁俞出使鲁国,鲁文公的国宴上使用的乐曲超出规格,宁俞提出了批评。

【现实解说】卖弄聪明容易,装糊涂不容易。老夫子的教导,确实是高明的。

16。16(15。7)★★★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遽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译文】孔子说:“史鱼真是正直啊!国家有道,他的言行像箭一样直;国家无道,他的言行也像箭一样直。蘧伯玉也真是一位君子啊!国家有道就出来做官,国家无道就(辞退官职)把自己的主张收藏在心里。”

【解析】史鰌是卫国的大夫,字子鱼,因此又叫史鱼。史鱼和蘧伯玉都是孔子在卫国期间认识的朋友,都是卫国的名臣。史鱼非常正直,蘧伯玉则很有才能并且不贪恋权位。前面说到宁俞装糊涂,这里又说到史鱼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正直,孔子究竟认为谁是对的?再加上蘧伯玉,孔子到底倾向于谁?邦有道的时候都好说,邦无道的时候呢?是装糊涂,还是辞官回家,还是保持正直?看来,没有标准答案,全看最后的结果。

不过,孔子有自己的答案,要知道孔子的答案,看下一条。

史鱼很受卫灵公信任,他一直向卫灵公推荐蘧伯玉,希望能够重用他。可是卫灵公始终没有听从。史鱼临死之前让儿子把自己的灵柩就放在窗户,而按照常规,是应该停放在厅堂的。卫灵公前来吊唁,结果发现灵柩放在窗户外面,很是惊奇,于是找来史鱼的儿子责问。史鱼的儿子就说这是父亲的遗嘱,父亲认为自己没有能够让国君重用蘧伯玉,是没有尽到职责,因此死了也就不能享受礼遇。卫灵公大受震动,立即重用了蘧伯玉。

史鱼之所以直,首先是他跟国君卫灵公关系不一般,其次是卫灵公并不算是个太昏庸的君主,不算是太无道。所以,直是有条件的。

史鱼为什么跟卫灵公的关系不一般呢?这还有段故事。卫灵公的父亲是卫襄公,卫襄公的夫人姜氏不能生育,小妾周合生了个儿子名叫孟絷,孟絷生下来腿就有残疾。周合聪明伶俐还很漂亮,卫襄公很喜欢她。两个主持朝政的官员是孔成子和史朝,两人同一个晚上做了同样的一个梦,梦见卫国开国君主康叔下令让公子元接掌卫国。后来周合生了孩子,是个男孩,取名叫元。同年,卫襄公突然病故,因为老大有残疾,因此卫襄公一直没有立太子。那么,现在谁来继任国君呢?孔成子和史朝一碰,发现两人都做过同样的梦。可是,光靠一个梦决定谁当国君似乎也不太好。于是,两人卜筮了一回,结果也是立元比较好。最后,确定立公子元为国君,就是卫灵公。

史朝是谁?史鱼的父亲。有这一层关系,卫灵公对史鱼一直很尊重很客气。

蘧伯玉和孔子有很多相似之处,那就是很讲究礼法。有一天晚上,卫灵公和夫人在后宫闲聊,忽然听得远处传来车驾的声音,声音越来越近,听着这车就要从宫门前飞驰而过。可就在这时,马车的声音消失了,车子似乎停了下来。又过了那么一小会儿,马车的声音再次响起,可是很显然已经过了宫门。卫灵公觉得很奇怪,夫人断定这一定是蘧伯玉的车。夫人说:“为了表达对国君的敬意,路过宫门要停车下马,步行而过。真正的贤臣,不是因为光天化日才持节守信,也不会因为独处暗室就放纵堕落。蘧伯玉是我们卫国的贤人,对国君尊敬有加,为人仁爱而智慧。他一定不会因为是在夜里就不遵礼节,驾车奔驰而过。因此这一定是他了。”卫灵公不大相信,第二天派人暗地查访,才发现昨夜驾车之人正是蘧伯玉。

【现实解说】邦有道,怎么都好。邦无道,怎么办呢?第一等的选择是宁俞,装糊涂卖傻,过自己的小日子;第二等是蘧伯玉,卷而怀之,自己找地方去过自己的小日子;第三等是史鱼,敢说话说真话,但是风险非常大,而且要有点特别的关系,如果碰上的不是卫灵公而是商纣王,那就惨了。而最无良的就是同流合污,助纣为虐,贪污腐败欺压百姓。

16。17(14。3)★★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译文】孔子说:“国家有道,要正言正行;国家无道,还要正直,但说话要随和谨慎。”

【解析】邦有道,怎么都好,问题还是在邦无道的时候该怎么办。上面两条,说到了三种邦无道时候的对策,一种是保持正直,一种是装疯卖傻,一种是干脆辞职或者移民算了。现在这一条,算不算是第四种呢?

孔子自己的做法是什么?孔子的做法是不辞而别。但是,孔子后来显然觉得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因此从来不好意思提起。那么,孔子认为怎样是对的呢?

危行言孙,这就是孔子的答案。具体的解释就是不辞职,不做坏事,但是不要得罪人。基本上,这种做法介于保持正直和装疯卖傻之间。简单地说,就是官也要做,坏事不做。

问题是,孔子的这个原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度无限大。邦无道,往往就是集体腐败,要想出淤泥而不染,那是不大可能的。所以,多数只能沆瀣一气、同流合污。

【现实解说】多少贪官污吏,原本都是有理想有抱负有道德底线的人,他们以为自己能够做到“危行言孙”,可是最终他们无法做到。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16。18(8。13)★★★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译文】孔子说:“坚定信念努力学习,坚守仁善之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解析】如果说上面就是一系列的案例,那么这一段就是总结了。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这是做人的底线,无论什么世道,这条不能变。看见世道有危险,躲得远远的,先保护自己。世道好了,出来争取做官,提高生活水平。如果世道好了还是穷,那说明自自己学习不努力,有机会也抓不住,这就是耻辱;如果世道不好,贪官当道,自己还很富贵,说明自己跟坏人沆瀣一气了,这也是耻辱。

说是这么说,孔子做起来有些走样。像陈国、蔡国这样的国家,都是危邦乱邦,孔子都去了。像卫国这样的国家,孔子想当官没当上。如果说卫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