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恐怕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惨败吧。

一下子,他就从叱咤风云的人,成了阶下囚。与此同时,拉藏汗正在搜罗桑结嘉措的过错,并将之记录下来,遣人送往北京城。康熙见到这份奏折之后,派了两个使者前来打探情况。

然而,使者还未到,拉藏汗便将桑结嘉措处决了。彼时,桑结嘉措52岁。这个传奇第巴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

在被处决之前,他静静地待在暗无天日的牢狱里,回忆着自己的一生。他自幼被五世达赖接到身边培养,学习各种晦涩的知识。后来,在五世达赖的一力促成下,年纪轻轻的他,登上了第巴的宝座。

尝到了权力滋味的桑结嘉措,越来越迷恋这无形无质,却可给他带来一切的东西。五世达赖死后,他便总揽了全局。然而想起虎视眈眈的蒙古人与远在北京的皇帝,他仍然不能放心。他的野心在膨胀。

可他生前的这些功名利禄,在将死时,还余下什么呢?拼却一生去获得的东西,可曾给自己带来什么幸福,可曾给自己的心带来安稳?

桑结嘉措无法给自己一个答案。不过,他的心中,想必也曾后悔过。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他想起了那个名叫仓央嘉措的年轻人。他给了这个年轻人一切:高高在上的权力、华美的服装、可口的食物。但他也夺去了他的一切:爱情、朋友、自由。他本应该是一个歌者,一个诗人,却被禁锢在华丽的囚笼中。

为了自己的欲望,他到底牺牲了多少人?布达拉宫里的鲜血,爱人的哀号,亲人与朋友无助的眼神,甚至他的儿子在面对他时都是恐惧的,他能够看到那个年轻人,在他面前战栗,好似小羊遇见了最凶猛的狼。

他曾经不顾一切地,想要攀上权力的最高峰,但在最后一刻,他从那高位上狠狠地坠落下来。摔得很疼吧?但这疼痛,终于让他清醒过来。在阴暗的牢狱里,他静静地坐在角落。他展开自己的手心,里面是空的,什么都没有。他曾经不顾一切要得到的权力呢?地位呢?它们可曾真正地属于他?

是的。那根充满诱惑力的权杖,它从来不曾改变。它就在高处闪闪发光,吸引一批又一批的人为它流血、流汗。改变的只是那些试图握紧它的人。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桑结嘉措竟也开始渴望起,那些世俗的情感来。他曾经以为它们是没有意义的。但他现在,竟如此羡慕,那些曾经被他踩在脚下的常人。

但他也知道,是自己做得太过分了。他将那些美好的东西,从自己身边推开,让它们毁灭。是他自己,如同疯魔了一般,在这场豪赌中,把一切都压了进去……没有丝毫回旋的余地。

他的儿子已经消失了,他唯一可能见一面的,却是一直被他当做傀儡的六世达赖。他央求见一见这个他伤害至深的孩子。可他得到的,是一张纸笺,其上是仓央嘉措的笔迹:

热恋的时候,

情话不要说完;

口渴的时候,

池水不要喝干;

一旦事情有变,

那时后悔已晚。(高平译)

仓央嘉措的诗,并非是写给桑结嘉措的怨恨。但这诗,却是拉藏汗在仓央嘉措的诗中,找到的最能从心灵上击败桑结嘉措的。毫不留情的口吻,直指桑结嘉措的内心——既知今日,何必当初!

暮年的桑结嘉措,心脏震颤了。他曾是那样博学多智,除了杀戮与权力,他也曾追求过别的东西,譬如医学、佛学。但权欲蒙蔽了他的双眼,让他没有给自己留下一条退路。

桑结嘉措错过了无数可以回头的机会,错过了无数让自己回归本心的机会。若他能悬崖勒马,放弃与拉藏汗的对抗,跟随活佛进入山中修行,想必后来的悲剧,也不会发生了。他便可以在寂静的山中,研习他的佛法和医学。

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卖。在无限的懊悔中,桑结嘉措等来了自己的死亡。

毫无疑问,在这之后,历史已经记住了他。但他已经确凿地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一生玩弄权术的人,死了之后,在人们的记忆中也会渐渐模糊。曾经端坐在高位上的身体,裹着华丽衣衫的身体,也会腐烂,化作尘土,被风吹散,融入这个世界,成为自然的一部分。

或者偶有人为他悲伤,但深埋于地下的他,还能有知么?“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死去之后,还有什么呢?世界并不会因一个人的死,而停止它的发展与变迁,不论多么赫赫有名的人,在他死去之后,身后的一切就没有了意义。虚名,权势,更是可笑。

这就是死亡,令人无知无觉。可惜的是,桑结嘉措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明白这个道理。若是他能够早些看透,是否就没有那些杀戮,没有懊悔,更没有仓央嘉措悲剧的一生了?这个世界上,想必就会多一个自由自在的诗人。这是桑结嘉措的悲哀,也是仓央嘉措的劫数。

最后,桑结嘉措化为尘土,他所造下的孽,却要仓央嘉措承担。那个渴望做诗的年轻人,就要迎来他最后的一劫。

第29章 琵琶吟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西藏的风带走的是岁月,留下的,却是让人难以释怀的经典。时光简短,过隙而逝。青涩匆忙的时光,给我们打下了沧桑的烙印。生活在这个世界,总是要面对许多的悲欢离合,也许是亲身经历,或许只是一介旁观者。命运的坎坷,给我们的,不仅是对于生命无常的感叹,更多的却是对生命的敬畏。

姗姗来迟的春天,在拉萨留下了脚印,枯黄的低洼上,萌发了一层薄薄的绿绒。万物在蓄势待发了一个严冬之后,恣意地爆发了。可是就在这生命之息充盈的季节里,仓央嘉措的故事,却像紧绷得断了线的风筝,云高风疾,不知会飘落在哪里。曾经帮着他的那棵惊世大树,在政局的狂风骤雨中轰然倒塌。桑结嘉措曾经是拉萨不可一世的主,如今却化成了尘土。至于他一手控制的六世达赖,他再也管不着了。仓央嘉措并不是一个容易记仇的人。所有的怨恨,随着桑结嘉措的死,化作了一袭悲凉的感伤。带着一夜梦醒后的愠恼,仓央嘉措竟在寂寞的夜里,发现自己心里尚留有对桑结嘉措的思念。

严格地说,桑结嘉措更像是仓央嘉措的老师。在相处的八年中,桑结嘉措虽然对仓央嘉措有诸多约束,但他对仓央嘉措的学业,却极为上心。在他的管束之下,仓央嘉措学习了各种教派的经典,从一个初入佛门的小喇嘛,成长为了精通五明的高僧。后来的传召大会,不再是因为他的学识不够,而无法邀请他了,而是为他的安全考虑,而不得让他出席。

在这一点上,仓央嘉措从心里感谢桑结嘉措。每一次听到桑结嘉措精辟的佛理分析,他就有些入迷。虽然后来,他为桑结嘉措的自私和约束生过他的气,不再专注听他的讲课。但这些学习,仍使他获益匪浅。

突然,他想起了还没有成为活佛时,在贡巴寺的藏经阁中,曾看过桑结嘉措写的书。那时,他的书有关于星相历学的《白琉璃》,有关于五世达赖的《土古拉》第一卷。那时,仓央嘉措就被其精深的学问和精彩的文笔所吸引,他对这位在世的大师,有着无比的尊敬。

后来,他知道桑结嘉措还写了很多书,《五世达赖灵塔记》、《五世达赖诗笺》、关于医学的《蓝琉璃》、关于寺庙的《黄琉璃》。他记得桑结嘉措对他说过,知识是没有穷尽的,只要认真钻研,可以从任何一个方面得出学问,而他将再写历史和法典的文章,以流传后世。

仓央嘉措心想,桑结嘉措真是一个能沉下心来做学问的人。一个事物繁忙的第巴,有时间来写这么多的著作,在他看来,是不可想象的。如果不是他野心扰起的冲动,他该在以后的日子,写下更多的琉璃篇章。那将是一件多好的事。

可这样的美事,却永不可能发生了。桑结嘉措的心,更多地向往权力,而非学问,即便本身学识渊博,也难逃今日的命运。

仓央嘉措在心中叹息了一声。一个优秀的学者,就这样,以野心家的身份消失了。在他的身后,只留下了骂名,又有谁知道他的学识呢?知道的人,此时仍被囚禁在布达拉宫。他的境况,没有因束缚者的消失而消失,反而会因他的消失而更加不堪。但心中挂着他的好的,却是这个被桑结嘉措伤害至深的人。

黑暗中,仓央嘉措叫来了侍者,让他将桑结嘉措写的书都拿来。侍者带来了一堆书,仓央嘉措在检视中,竟发现了一本写自己的书。他好奇地拿起这本书,桑结嘉措的笔迹清晰可见。

他翻看着这一页页的往事,除了基本的出生和父母信息等,是正确的,他看到的,仿佛是他人的故事。桑结嘉措将幼年的仓央嘉措,神化成了有特异功能的神童。和现世的仓央嘉措相比,这样的夸张、附会,更像是一种讽刺。他清楚地知道,他不过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但他却缺少了普通人应有的权利,成了一只任人宰割的羔羊。

仓央嘉措将书放到一边,这样的书,不看也罢。他也明白,作为一个活佛,五世达赖的转世,在世人的眼中,他不可以是一个平庸的人。他必须有天赋的神异。

其实很多活佛的诞生,都伴随着各种灵异的现象。或者是彩虹当空,或者是天放光芒,或者是海螺声响彻山谷,或者是祥云当空。现在的人,很难分辨这样的灵异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但在藏民的眼中,吉祥的现象,一定跟出生人的福气有关。甚至有些在吉祥之日出生的孩子,虽并没有被认作是谁的活佛转世,也会被附近的寺庙认为是灵童,而接到寺中供奉。

这些孩子,在藏民的眼中,是幸运的。他们代表着上天的眷顾,代表着世间的希望。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这样的经历,亦是幸福的,他能得到好的生活和照顾,拥有学识,将来会受人尊重。但是仓央嘉措不同,他不是那些自小就被认作灵异的孩子,他习惯了世俗的生活,他的活佛生涯,只能成为一个悲剧。

看着桌上那本他的传记,他觉得无比滑稽。这就是世人眼中的达赖,他们想要的达赖,他们想告诉后世的“真相”。桑结嘉措,不过是做了他该做的润色,一种几句具有颠覆意义的润色。可事实上,他和他们想象的那么不同,他的人生就是世俗的悲喜。

他爱他的父母,他们给了他生命、聪慧以及坚强。他们让他学会了爱这个世界,把爱当做对待这世间的法器。所以,在父亲去世后,他继续爱自己的母亲;在离开母亲后,他去爱知识;在母亲去世后,他去爱和母亲一般良善的姑娘;在成为活佛后,他在心中爱佛;在权力的失落后,他去爱世间的自由;在遭到欺骗与无心后,他学会去爱心与心的交际;在痛失所爱后,他学会了去爱世人。

他回顾自己的人生坎坷,他的心有着伤害带来的处处硬痂,但今日的他,却对这一切释然了。或许,要真正有所领悟,必须经历坎坷的心路,方能真正感受到世间疾苦和佛祖苦心。现在,他已经明了了世人的苦,他已经从这苦中超脱了,于这世界,他已无喜无忧。他在乎的,只是这世间的人,能无恙地生活。

他想,这应该就是他的一生了吧。未来,他可以做的,就是为世间祈福。

不求回报,是佛教的舍弃。但在仓央嘉措来说,这却是无奈之举。在他的心底某处,还有那温柔的身影。他记得于琼卓嘎给他的所有温馨,她的每一个眼神,每一次回应,都深入他的心。她是他在这世上最大的爱,她给予的回馈,美过了那些膜拜他的世人。

在寂静的岁月,他会思念她。他望着南方的山峦,祈祷着她能平安幸福。这遥遥的寄望,使心底充盈,可它,亦暗藏一丝凄凉。要续这情,便只有等来世了。

人们对于爱情,总愿意赋予它最完美的理想。西藏人把一生相守的圣山圣湖,当做了绝世的情侣,高原上的山湖们,都被赋予了人格化的浪漫。像纳木错和念青唐古拉山,就是出名的一对。

纳木错是中国的第二大咸水湖,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大型湖泊,它在藏语的意思为“天湖”。而念唐古拉山是青藏高原的主要山脉之一,高大的山脉,显示着世人无法征服的威严。相传,纳木错是帝释天的女儿,嫁给了念青唐古拉。念青唐古拉山是在北方诸多神灵中地位最高的,他拥有辽阔的北方疆域和丰富的财宝。于是,他们成了生生世世相守、忠贞不渝的模范夫妻,羡煞旁人的神仙眷侣。

然而故事真正完整的版本,并非如此。传说中,两位神仙并非是举案齐眉、琴瑟和鸣。作为丈夫的念青唐古拉山,对妻子并不温柔体贴。多情的纳木错,也常常背着丈夫跟小山偷情。

美好的心愿,总是被残酷的现实打败。仓央嘉措的爱情,也被现实弄得支离破碎。于是,仓央嘉措只能把对爱情的希望,寄予来世。

第30章 命运的法轮

1706年,看似平静的世界,暗藏着汹涌的波涛。西藏刚经历了一场两虎争斗的厮杀,那只胜利的老虎,在喘息之际,还在酝酿新的阴谋。

尽管桑结嘉措已经结束了他的一生,可他带给仓央嘉措的悲剧却没有停止。仓央嘉措和桑结嘉措的追求不同,船的掌舵人是桑结嘉措,仓央嘉措只是被迫坐在这船上的乘客。只是,他们毕竟乘坐的是同一条船。野心勃勃的拉藏汗,不会容忍这条船上的每一个人,包括无心卷入这场斗争的活佛。

虽然拉藏汗知道仓央嘉措爱的是“风流韵事”,他也明白仓央嘉措对自己想要的东西没有兴趣,同时他知道,六世达赖在拉萨的地位,仍然不可小觑。六世达赖是藏民心中最大的领导者,一旦他对权力产生了兴趣,将对自己的统治造成颠覆性的破坏。再说了,他对桑结嘉措的反对,正是打着仓央嘉措是假活佛的口号去的。他和六世达赖的关系,已经遭到破坏了,这段最高阶层关系的破损,不容易弥补,他也不愿意补。

但熟悉政治的拉藏汗也知道,民众对六世达赖的信任和崇拜,是除掉他的一大障碍。拉藏汗不敢轻易触碰藏民最敏感的神经,碍于仓央嘉措的身份,他不敢轻举妄动。他必须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做好铺垫工作。

首先,他找来了第七任新第巴,命他对布达拉宫进行了严密的封锁。然后,他开始笼络收买当地的名人,希望他们能够成为自己的支持者。而大肆搜捕桑结嘉措亲信、部下、余党的工作,一早就已开始执行了。即使不是桑结嘉措的人,只要略有反对,也会被抓起来,或者被监视起来。

整个拉萨,弥漫着恐怖的阴影。很多人都在担心,明天会不会有不幸的事,降落在自己身上。布达拉宫上的仓央嘉措尚在叹息,他还没有意识到拉藏汗的野心有多重。他只知道,拉萨每天在不安中度过,他希望这样的不安,能尽快结束。他不知道,他的存在,正是拉藏汗制造这么多动作的原因。他的存在是一根刺,扎在拉藏汗的心上,不拔不足以使其感到舒畅。

终于,这位囚禁在金顶的六世达赖,在一群蒙古兵的护卫下,离开了布达拉宫,进入了拉藏汗的军营,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囚徒。之前,即便仓央嘉措做了再多的错事,世人都给予宽容。他依然是高高在上的活佛,没有人敢对他动用武力。但现在,这个外族的胜利者,并不把他当成神,甚至也不把他当成筹码,他现在只是一块挡路的石头。所以他不再受到礼遇,他被投入了监牢,等待着接受最后的审判。

曾经,仓央嘉措想不当达赖,以争取自由。现在仓央嘉措不再被当做达赖对待时,他却失去了自由。人生就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